niusouti.com

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的具体表现有()A.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B.“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C.社会矛盾激化D.社会流动性退化

题目

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的具体表现有()

A.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

B.“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

C.社会矛盾激化

D.社会流动性退化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B
更多“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的具体表现有()”相关问题
  • 第1题:

    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深层矛盾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源自欧洲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 )

    参考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
    2008年源自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 第2题:

    货币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表现在()。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B:充分就业与分配公平的矛盾
    C: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矛盾
    D: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E: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答案:C,D,E
    解析:

  • 第3题:

    人们物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在()。

    • A、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 B、个人利益间的矛盾和冲突
    • C、群体利益与全人类利益之间的矛盾
    • D、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正确答案:A,C,D

  • 第4题:

    与世界近代时期相比,现代历史时期新增加的基本矛盾是()

    • A、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C、殖民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的产生表明()

    • A、垄断资本主义形式发生了变化
    • B、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发生了变化
    • C、垄断资本统治的范围从一国扩展到国际
    • D、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 E、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更加深化

    正确答案:A,C,E

  • 第6题: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对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 这种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深刻的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断改善工艺技术、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随之发生变革。
    ②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总是围绕着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为中心运转。国际分工的类型从传统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及产品生产过程分工深化。
    ③生产力的发展深化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国际分工的类型从传统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及产品生产过程分工深化。

  • 第7题:

    自1825年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性质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却不断地爆发金融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性质、原因和根源。


    正确答案: 美国这场严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由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同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这两对矛盾所决定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对于这场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作上述归纳当然是不错的。但深入研究,就感到这种解读似乎还不够。这是因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演变,较之《资本论》所分析、研究的资本主义,已具有了诸多新特点。
    就危机本身而言,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较,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或重要不同点。其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始发于工业生产领域;而此次危机从一开始就具有金融危机的性质。其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一开始便鲜明地暴露出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而此次危机尽管仍同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有很大关联,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同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和金融衍生产品毒化、泡沫化,以及金融监管缺失即金融自由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其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受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广大不发达国家所受影响并不严重;而这次危机,虽肇始于美国,但席卷全球,世界各国无一幸免。
    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所具有的上述三个显著特征,是由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运行形式上显示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的“黄金期”。但凯恩斯主义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进入70年代,资本主义即陷入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所谓“滞胀”,就是高失业、经济停滞或低增长与高通胀同时存在。比如,美国的失业率最高达9.1%(1975年),英国甚至高达13.4%(1982年),整个“经合组织”失业人数达到3050万人。在此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1975—1979年,美、英、法、德、意大利及日本等国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6%,比60年代6.6%的增幅下降60%多。与此同时,物价却飞涨,消费品物价年均上涨率60年代为3.7%,1970—1974年年均上涨率为7.9%,1975—1979年高达10.1%。一般而言,经济停滞或萎缩、高失业、高通胀等现象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交替出现的现象,前二者多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萧条——危机阶段,高通胀多出现在经济复苏——高涨阶段。此次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所谓“两高一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
    深入剖析20世纪70年代滞胀期间“两高一低”同时存在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是导致这场长达10年“滞胀”危机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二战之后,经过50年代、60年代相对平稳的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增长,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资本的技术构成、从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也趋于下降,资本利润率的下降又导致固定资本投资疲软;为维持较高资本利润率,国家垄断资本利用其垄断地位,扭曲市场法则,强行推高物价;驱动经济复苏的另一只轮子——社会消费,因为劳动者大量失业及高通胀而持续低迷。正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两高一低”的“滞胀”隧道中挣扎、爬行。
    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滞胀”的发生,是凯恩斯主义主导的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所致。他们在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口诛笔伐的同时,大肆鼓吹他们一贯主张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代表美英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利益的美国共和党里根和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先后上台执政,将凯恩斯主义扔进了历史博物馆,把新自由主义捧上了美英主流经济学的宝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出了“滞胀”危机的漫长隧道。人类社会在经历长达近10年的“滞胀”危机劫难过程中,催生了对人类社会后来的发展颇具影响力的三件大事:一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二是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这“四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逐步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美英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华盛顿共识”出笼为标志,新自由主义最终蜕变为美国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三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资本流动及资本运作“自由化”,加上美元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既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又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虚拟化和病态膨胀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自由主义则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为美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提供了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这三者的媾和,成为拉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过渡的“三驾马车”。 正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三驾马车”的拉动下,70年代的“滞胀”危机,不断加剧资本向大垄断资本、特别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中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资产超过50亿美元的工业大公司,1955年只有8家,到1970年增加到22家,到1980年更增至52家。在“滞胀”后期,资本聚集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银行资本也在加速集中,不仅大银行兼并中小银行,还出现强强合并,产生了一批空前巨大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到1977年,美国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资产达6684亿美元,存款为5212亿美元,分别占全美国1万多家大小银行总资产的56.8%和总存款的55%。其中,美洲银行、第一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制造商汉诺威信托银行、摩根保证信托银行等5家最大银行的资产和存款量,分别为3224亿美元和2464亿美元,占5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和总存款的比重均超过42%;而雄居首位的美洲银行,拥有资产949亿美元和存款758亿美元,占5家最大银行资产和存款总量的30%左右。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期间,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在“滞胀”期间,由于美国国内经济长期萎缩低迷,固定资产投资不振,迫使金融寡头把闲置的、过剩的金融资本输往国外,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致使美国跨国银行在海外的势力迅速增强。1954年,20个资本主义国家的99家银行控制的国外分行共1200家,美国占10%;到1977年,世界最大的50家银行共在海外设分支机构3000家左右,美国占37%,所占比重增长近2倍,分支机构数由120家左右增至1100余家,增长近10倍;1979年美国在海外投资新建和合并企业资产总额中,银行所占比重为43.3%,比制造业的资产额要高出2倍多。美国的许多大商业银行都是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银行的,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垄断资本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加速蜕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

  • 第8题:

    2008年,由英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发酵,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灾难,暴露出了在物质利益驱使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9题:

    多选题
    货币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冲突表现在()。
    A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B

    充分就业与分配公平的矛盾

    C

    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矛盾

    D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E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正确答案: E,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离骚》是一篇忧愤之作,这种忧愤来自屈原与楚国腐朽政治势力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
    A

    屈原与“党人”之间的冲突

    B

    屈原与楚王之间的冲突

    C

    屈原与宋玉的冲突

    D

    屈原思想上的自我冲突

    E

    屈原与其变质弟子的冲突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与世界近代时期相比,现代历史时期新增加的基本矛盾是()
    A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

    殖民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最为突出的经济矛盾是( )

    A.贸易冲突

    B.投资冲突

    C.金融冲突

    D.环境冲突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 因为随着世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争夺世界商品市场的斗争更为激烈,经济摩擦常常因此而起。

  • 第14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分别是()。 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④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B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社会共有的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第15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第16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新变化?


    正确答案:1、世界经济在分化调整中低速增长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世界经济结束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增长与繁荣,进入危机后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调整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以"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复苏战略,掀起回归实体经济的高潮。自2013年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复苏势头企稳,美国经济明显好于欧日,增长势头基本稳固,是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但发达国家仍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一些国家面临潜在增长率下降甚至停滞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势一度强于发达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但面对自身沉积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和外部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7%左右的增长率依然为全球经济的总需求提供了重要动力。总体看,全球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明显的国别和地区差异,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依然较多。
    2、低利率环境下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中央央行实施了史上最积极的货币政策。自2008年末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的官方干预利率都一直略高于零。2011年,欧洲央行曾勉为其难地把利率提高到1%以上,但随后又不得不调回至零附近。为遏制经济停滞局面,2014年6月6日欧洲银行宣布,将边际存款利率降至-0.1%,基准再融资利率下调至0.15%,边际贷款利率大幅下调35个基点至0.4%。这意味着欧洲银行成为首个实施负利率的世界主要央行。在过去20年里,日本央行执行的利率一直接近于零。世界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有助于刺激居民增加消费产出、企业增加投资同时,也助长了金融市场的冒险行为,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这将增加金融稳定风险,并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国际金融危机前,伴随中国实体经济的成长以及美国虚拟经济的扩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演绎了长达10年的牛市。但在2011年创出新高后,自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呈现持续下行态势。2012年和2013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下跌0.2%和0.8%,2014年前9个月该指数同比下跌3.1%。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使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开始全面进入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导致大宗商品市场黄金期结束。二是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升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三是发达国家经济企稳、股市回报回升,一些投资基金开始从商品市场撤出,大宗商品市场"去金融化"提速,一定程度纠正了过度投机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扭曲。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极端波动,12月10日国际油价一度跌至5年新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对原油输出国和进口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的通缩风险。
    4、全球能源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一直通过大力发展页岩气、清洁能源等"开源"措施与制定新的汽车耗油标准等"节流"举措推动美国"能源独立"。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201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受益于页岩革命,美国石油产量将于2012年达到最大值,天然气产量则会在2035年达到顶峰,美国最早将于2018年成为能源净出口国。页岩气革命提高了美国能源自给能力,夯实了美国能源安全的基础,使美国制造业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再工业化,美国实体经济大受其益。

  • 第17题:

    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

    • A、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 B、法西斯侵略国与世界人民的矛盾
    • C、英法既得利益国家与德日的矛盾
    • D、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离骚》是一篇忧愤之作,这种忧愤来自屈原与楚国腐朽政治势力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

    • A、屈原与“党人”之间的冲突
    • B、屈原与楚王之间的冲突
    • C、屈原与宋玉的冲突
    • D、屈原思想上的自我冲突
    • E、屈原与其变质弟子的冲突

    正确答案:A,B,D

  • 第19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各种观念的冲突集中表现在()的冲突上。

    • A、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
    • B、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
    •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 D、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问答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新变化?

    正确答案: 1、世界经济在分化调整中低速增长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世界经济结束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增长与繁荣,进入危机后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调整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以"再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复苏战略,掀起回归实体经济的高潮。自2013年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复苏势头企稳,美国经济明显好于欧日,增长势头基本稳固,是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但发达国家仍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一些国家面临潜在增长率下降甚至停滞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势一度强于发达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但面对自身沉积的诸多结构性问题和外部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7%左右的增长率依然为全球经济的总需求提供了重要动力。总体看,全球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明显的国别和地区差异,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依然较多。
    2、低利率环境下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中央央行实施了史上最积极的货币政策。自2008年末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的官方干预利率都一直略高于零。2011年,欧洲央行曾勉为其难地把利率提高到1%以上,但随后又不得不调回至零附近。为遏制经济停滞局面,2014年6月6日欧洲银行宣布,将边际存款利率降至-0.1%,基准再融资利率下调至0.15%,边际贷款利率大幅下调35个基点至0.4%。这意味着欧洲银行成为首个实施负利率的世界主要央行。在过去20年里,日本央行执行的利率一直接近于零。世界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有助于刺激居民增加消费产出、企业增加投资同时,也助长了金融市场的冒险行为,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这将增加金融稳定风险,并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国际金融危机前,伴随中国实体经济的成长以及美国虚拟经济的扩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演绎了长达10年的牛市。但在2011年创出新高后,自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呈现持续下行态势。2012年和2013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下跌0.2%和0.8%,2014年前9个月该指数同比下跌3.1%。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使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开始全面进入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导致大宗商品市场黄金期结束。二是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升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三是发达国家经济企稳、股市回报回升,一些投资基金开始从商品市场撤出,大宗商品市场"去金融化"提速,一定程度纠正了过度投机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扭曲。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极端波动,12月10日国际油价一度跌至5年新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对原油输出国和进口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的通缩风险。
    4、全球能源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一直通过大力发展页岩气、清洁能源等"开源"措施与制定新的汽车耗油标准等"节流"举措推动美国"能源独立"。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201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受益于页岩革命,美国石油产量将于2012年达到最大值,天然气产量则会在2035年达到顶峰,美国最早将于2018年成为能源净出口国。页岩气革命提高了美国能源自给能力,夯实了美国能源安全的基础,使美国制造业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再工业化,美国实体经济大受其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各种观念的冲突集中表现在()的冲突上。
    A

    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

    B

    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

    C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D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垄断的出现

    C

    金融危机

    D

    无政府状态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自1825年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性质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却不断地爆发金融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性质、原因和根源。

    正确答案: 美国这场严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由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同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这两对矛盾所决定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对于这场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作上述归纳当然是不错的。但深入研究,就感到这种解读似乎还不够。这是因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演变,较之《资本论》所分析、研究的资本主义,已具有了诸多新特点。
    就危机本身而言,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较,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或重要不同点。其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始发于工业生产领域;而此次危机从一开始就具有金融危机的性质。其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一开始便鲜明地暴露出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而此次危机尽管仍同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有很大关联,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同经济金融化、金融虚拟化和金融衍生产品毒化、泡沫化,以及金融监管缺失即金融自由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其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受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广大不发达国家所受影响并不严重;而这次危机,虽肇始于美国,但席卷全球,世界各国无一幸免。
    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所具有的上述三个显著特征,是由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运行形式上显示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的“黄金期”。但凯恩斯主义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进入70年代,资本主义即陷入长达10年之久的“滞胀”。所谓“滞胀”,就是高失业、经济停滞或低增长与高通胀同时存在。比如,美国的失业率最高达9.1%(1975年),英国甚至高达13.4%(1982年),整个“经合组织”失业人数达到3050万人。在此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1975—1979年,美、英、法、德、意大利及日本等国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6%,比60年代6.6%的增幅下降60%多。与此同时,物价却飞涨,消费品物价年均上涨率60年代为3.7%,1970—1974年年均上涨率为7.9%,1975—1979年高达10.1%。一般而言,经济停滞或萎缩、高失业、高通胀等现象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交替出现的现象,前二者多发生在经济周期的萧条——危机阶段,高通胀多出现在经济复苏——高涨阶段。此次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所谓“两高一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
    深入剖析20世纪70年代滞胀期间“两高一低”同时存在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是导致这场长达10年“滞胀”危机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二战之后,经过50年代、60年代相对平稳的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增长,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资本的技术构成、从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也趋于下降,资本利润率的下降又导致固定资本投资疲软;为维持较高资本利润率,国家垄断资本利用其垄断地位,扭曲市场法则,强行推高物价;驱动经济复苏的另一只轮子——社会消费,因为劳动者大量失业及高通胀而持续低迷。正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两高一低”的“滞胀”隧道中挣扎、爬行。
    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滞胀”的发生,是凯恩斯主义主导的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所致。他们在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口诛笔伐的同时,大肆鼓吹他们一贯主张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代表美英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利益的美国共和党里根和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先后上台执政,将凯恩斯主义扔进了历史博物馆,把新自由主义捧上了美英主流经济学的宝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出了“滞胀”危机的漫长隧道。人类社会在经历长达近10年的“滞胀”危机劫难过程中,催生了对人类社会后来的发展颇具影响力的三件大事:一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二是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这“四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逐步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美英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华盛顿共识”出笼为标志,新自由主义最终蜕变为美国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三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资本流动及资本运作“自由化”,加上美元霸权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既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又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虚拟化和病态膨胀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自由主义则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为美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提供了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这三者的媾和,成为拉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金融资本垄断过渡的“三驾马车”。 正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三驾马车”的拉动下,70年代的“滞胀”危机,不断加剧资本向大垄断资本、特别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中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资产超过50亿美元的工业大公司,1955年只有8家,到1970年增加到22家,到1980年更增至52家。在“滞胀”后期,资本聚集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银行资本也在加速集中,不仅大银行兼并中小银行,还出现强强合并,产生了一批空前巨大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到1977年,美国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资产达6684亿美元,存款为5212亿美元,分别占全美国1万多家大小银行总资产的56.8%和总存款的55%。其中,美洲银行、第一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制造商汉诺威信托银行、摩根保证信托银行等5家最大银行的资产和存款量,分别为3224亿美元和2464亿美元,占5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和总存款的比重均超过42%;而雄居首位的美洲银行,拥有资产949亿美元和存款758亿美元,占5家最大银行资产和存款总量的30%左右。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期间,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在“滞胀”期间,由于美国国内经济长期萎缩低迷,固定资产投资不振,迫使金融寡头把闲置的、过剩的金融资本输往国外,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致使美国跨国银行在海外的势力迅速增强。1954年,20个资本主义国家的99家银行控制的国外分行共1200家,美国占10%;到1977年,世界最大的50家银行共在海外设分支机构3000家左右,美国占37%,所占比重增长近2倍,分支机构数由120家左右增至1100余家,增长近10倍;1979年美国在海外投资新建和合并企业资产总额中,银行所占比重为43.3%,比制造业的资产额要高出2倍多。美国的许多大商业银行都是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银行的,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垄断资本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加速蜕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从经济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法的调整最初所需面对的是()
    A

    公平与正义的矛盾与冲突

    B

    公正与效率的矛盾与冲突

    C

    竞争与垄断的矛盾与冲突

    D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与冲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