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王夫之指出:“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题目
王夫之指出:“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正确分析】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干扰分析】王夫之的观点没有讨论知与行之间难易和先后的问题。因此,AD选项错误。C选项本身与王夫之的观点相反,也错误。
更多“王夫之指出:“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正确答案:A

  • 第2题:

    “彼知丘之著於己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中的“著”是指()。

    • A、明了
    • B、著作
    • C、观点

    正确答案:A

  • 第3题:

    中国古人对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学习的意义有很多充满智慧的阐释,如:“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这段话出自()。


    正确答案:《吕氏春秋》

  • 第4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并写出其今字。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夫列子御风而行…旬五日而后反。 3、公赐之食,食舍肉。 4、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5、姜氏欲之,焉辟害? 6、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正确答案: 1、知;智
    2、反;返
    3、舍;舍
    4、共;供
    5、辟;避
    6、伯;霸

  • 第5题: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的,“训”是()的。


    正确答案:“异言”;“道形貌”

  • 第6题:

    试根据下列例句分析“之”、“焉”的异同。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以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③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④非曰能之,愿学焉。⑤晋国,天下莫强焉。


    正确答案:相同:①“之”、“焉”都是指示代词。②“之”、“焉”都可以充当及物动词的宾语,如例②④。相异:①“之”可作定语,如例①;“焉”则不能。②“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是”,在句中作补语;“焉”常用在结尾,兼表提示性陈述语气,如例③⑤。

  • 第7题: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 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单选题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要善于钻研,不可一味空想的一段话是()
    A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B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中国古人对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学习的意义有很多充满智慧的阐释,如:“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这段话出自()。

    正确答案: 《吕氏春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A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下面哪句话出自《庄子·渔父》?()
    A

    真者,精诚之至也

    B

    礼者,政之挽也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正确答案: A
    解析: B出自《荀子》,C出自《论语》,D出自《孟子》。

  • 第12题:

    单选题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翻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正确答案: 人生来是没有欲望的,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但后来接触物质而蠢蠢欲动,这是天性欲望的推动。外界事物的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不喜欢的感觉,但是倘若使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得不到节制,同时各种事物继续在外界起着影响认识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使人们不能恢复自己天赋的性情(不能自我检束),天理就灭绝了。事实上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无尽,要是再加上人们自己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人就被同化了。所谓同化,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的意思,于是有的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强的人压迫弱的人,人多的虐待人少的,聪明的欺骗老实的,勇猛的折磨懦弱的,有病的人得不到供养,老人,小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是大乱的形势啊。

  • 第14题: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这就是说()。

    • A、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
    • B、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 C、实践能使人的认识取得客观效果,而认识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
    • D、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 E、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成功的关键

    正确答案:A,B,C

  • 第15题:

    下面哪句话出自《庄子·渔父》?()

    • A、真者,精诚之至也
    • B、礼者,政之挽也
    •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翻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正确答案: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 第17题:

    翻译: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正确答案: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 第18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与下列哪句话含义相同。()

    • A、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B、“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C、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D、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正确答案: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第20题:

    多选题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这就是说()。
    A

    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

    B

    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C

    实践能使人的认识取得客观效果,而认识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

    D

    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E

    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成功的关键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以下哪一句不以属于同一经典()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不怨天,不尤人

    C

    学而不思则罔

    D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的,“训”是()的。

    正确答案: “异言”,“道形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