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请评述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启示。”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


    答案:
    解析: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多元化。

  • 第2题:

    评述皮亚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前道德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有很模糊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感性化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他律期:受外界支配的时期,大约8~9岁。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自律期: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8、9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这个时期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11、12岁后才能独立判断。皮亚杰以科学方法研究道德发展,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这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是有贡献的。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习俗的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科尔伯格不仅将皮亚杰有关认知发展的理论延伸到了道德发展领域,而且超越了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他律和自律的简单论述,划分了六个阶段,主要考虑逻辑思维、角色扮演、社会视角与道德推理。这种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
    (3)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①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②教学中要尊重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③需要科学分析儿童道德行为的根源,科学引导。④要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⑤教学中要奖励良好行为,惩罚不良行为。⑥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儿童的道德意志。

  • 第3题:

    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六艺”是周代官学教育的六种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艺;御 (驭)是驾驭战车的技术;书是文字的识读和书写;数包含数学及自然科学技术。“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从现代的教育观点来看,礼就是德育,乐就是美育,射、御为体育,书、数是智育。德、美、体、智四育并举,可谓文武兼备,全面发展。 (2)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①六艺教育——生态式教育。 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育并举,无一偏废。 ②六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审美的教育。 六艺教育是一个基于审美的教育范式,即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体格、知识、德行的教育,融艺术、德行、智能、体育教育于一炉。 ③六艺教育——从生活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 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源自原始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重视从活动、从实践中学习,是六艺教育的重要特征。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先进观念,反对死的教育,提倡活的教育。这些光辉的教育思想都与六艺教育有着相通之处。 ④六艺教育——倡导个性发展的教育。 六艺教育,其实是非常个性化的教育。学生资质、禀赋、性情各不相同,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

  • 第4题:

    二战后,在()的直接干预下,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教育改革报告,日本重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 A、法国
    • B、英国
    • C、美国
    • D、德国

    正确答案:C

  • 第5题:

    二战后法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


    正确答案: 战后法国报业在新的起点重新兼并集中,最终形成垄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由于报价上涨和经营不善,法国报纸数量和发行量连年下降。一些实力较强的报纸却日益发达,为日后形成报团准备了基础。
    ②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在进一步的竞争中,一些中小报纸逐步依附于大报,于是全国出现了二十多个区域性报团。其中最大的四个是:阿歇特报团、普鲁沃斯特报团、阿莫里报团、布萨克报团。
    ③70年代以后报业垄断进一步升级,报纸间的联营兼并发展为报团间的联营兼并。一方面地区性报业垄断继续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埃尔桑这样的不断吞并其他报团的称霸全国的超级报团。

  • 第6题:

    评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正确答案: 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大量增生,教育质量持续下降,学校纪律混乱、学生犯罪率上升,报告认为这种教育成绩平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过程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美国教育。这份报告的发表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拉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1)改进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2)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
    (3)高等教育的改革。

  • 第7题:

    列举二战后美国三种经济模式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模式(大干预、小市场、高税收、高福利、高赤字、高增长)
    货币主义理论---里根模式(小干预、大市场、低税收、低福利、高赤字、高增长)
    新经济理论---克林顿模式(干预与市场结合、税收与福利兼顾、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

  • 第8题:

    请阐述二战后美国商业性设计及其核心,并简要举例。


    正确答案: 商业性设计把设计完全看作为一种纯商业竞争武器,设计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和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和刺激。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
    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设计使产品的功能或款式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美国汽车设计是商业设计的典型代表,新奇夸张的外形,不断推出时髦新车型,使车主弃旧换新。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日本幼儿教育改革动向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正确答案: 动向:90年代继续以《大纲》为基础进行教育改革。
    (1)加强道德教育.
    (2)改善办学条件。
    (3)建立以终生学习社会为目标,形成新的教育网络。
    改革趋势:
    (1)幼保一元化的进展。调整幼儿园保育所得入园年龄,增加两者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联系,缩小两者在幼儿照顾和教育的差别,理顺两者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2)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严格的资格证要求和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保证教师的良好素质。
    (3)幼儿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树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阐述二战后美国商业性设计及其核心,并简要举例。

    正确答案: 商业性设计把设计完全看作为一种纯商业竞争武器,设计改型不考虑产品的功能因素和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和刺激。商业性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
    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即通过人为的设计使产品的功能或款式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美国汽车设计是商业设计的典型代表,新奇夸张的外形,不断推出时髦新车型,使车主弃旧换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二战后,在()的直接干预下,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教育改革报告,日本重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A

    法国

    B

    英国

    C

    美国

    D

    德国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列举二战后美国三种经济模式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模式(大干预、小市场、高税收、高福利、高赤字、高增长)
    货币主义理论---里根模式(小干预、大市场、低税收、低福利、高赤字、高增长)
    新经济理论---克林顿模式(干预与市场结合、税收与福利兼顾、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其主要内容有:(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2)学习观。首先,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其次,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再次,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一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3)学生观。首先,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实践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实践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学习者的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是当代学.--j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

  • 第14题: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是瑞士的发展心理学家,终身致力于个体认识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实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认知发展基本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成熟指的是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练习和经验指的是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一种新的建构。(3)认知发展的阶段其一、感觉一运动阶段(0~2岁)。此为儿童思想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识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其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表象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表象思维,他们可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延缓性模仿以及绘画活动等。其三、具体运算阶段(7—l1、12岁)。这一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对当代教学改革的启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提供活动。为了增进儿童的活动经验,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在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2)创设最佳的难度。根据他的观点,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材料,促进学生认知发展。(3)了解儿童如何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儿童的认知发展。(4)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需要认识到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发达到的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5)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他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 第15题:

    论述日本幼儿教育改革动向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动向:90年代继续以《大纲》为基础进行教育改革。
    (1)加强道德教育.
    (2)改善办学条件。
    (3)建立以终生学习社会为目标,形成新的教育网络。
    改革趋势:
    (1)幼保一元化的进展。调整幼儿园保育所得入园年龄,增加两者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联系,缩小两者在幼儿照顾和教育的差别,理顺两者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2)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严格的资格证要求和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保证教师的良好素质。
    (3)幼儿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树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

  • 第16题:

    论述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启示。


    正确答案: 1、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改革教育的呼声更为强烈,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3、70年代的改革主要围绕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进行的。省级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返回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出现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的问题而言的。
    4、80-90年代,美国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提出《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
    该报告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回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2、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共同要求。
    3、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重新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自主。但是该运动也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因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测试成绩,导致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教学要求过于统一,导致缺乏灵活性,因强调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使潜在的辍学人数迅速增加。

  • 第17题:

    试评述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改革。


    正确答案: (1)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①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②国际竞争的挑战;
    ③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
    (2)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毕业标准。
    ②增加学习日,延长学习时间;
    ③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纪校风。
    ④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3)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效果。自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展以来,美国教育取得了进步,在遏止了过去十多年的严重滑坡之后,开始恢复到合理的水平,学生们学习了更多的基础课。但是,美国的教育仍处于危险之中,各个层次的改革进展都相当缓慢,许多学生没有从中学毕业,而许多毕业了的学生却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学校仍然在教授远离目标的“自助餐式”的课程。

  • 第18题:

    日本二战后教育改革主要仿效的教育模式为()

    • A、英国教育模式
    • B、中国教育模式
    • C、德国教育模式
    • D、美国教育模式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战后美国社会及其社会思潮的发展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相对稳定和繁荣发展的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描述社会制度合理化,社会结构平衡性的结构功能理论
    第二阶段:全球动荡的60年代-冲突论,社会学家对社会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探讨
    第三阶段:7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时期

  • 第20题:

    问答题
    评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正确答案: 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大量增生,教育质量持续下降,学校纪律混乱、学生犯罪率上升,报告认为这种教育成绩平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过程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美国教育。这份报告的发表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拉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1)改进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2)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
    (3)高等教育的改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评述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改革。

    正确答案: (1)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①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②国际竞争的挑战;
    ③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
    (2)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毕业标准。
    ②增加学习日,延长学习时间;
    ③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纪校风。
    ④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3)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效果。自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展以来,美国教育取得了进步,在遏止了过去十多年的严重滑坡之后,开始恢复到合理的水平,学生们学习了更多的基础课。但是,美国的教育仍处于危险之中,各个层次的改革进展都相当缓慢,许多学生没有从中学毕业,而许多毕业了的学生却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学校仍然在教授远离目标的“自助餐式”的课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日本二战后教育改革主要仿效的教育模式为()
    A

    英国教育模式

    B

    中国教育模式

    C

    德国教育模式

    D

    美国教育模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列举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1945—1972: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繁荣
    (2)1973—1983:经济危机和经济滞胀
    (3)1983—1993:经济复苏、财政赤字严重
    (4)1993以后:经济繁荣,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