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题目
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在中国主要有:
(1)《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4)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在西方主要有:
(1)夸美纽斯:“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
(2)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3)斯宾塞:“教育的任务是教导每一个人怎样生活,训练他们去过‘完满’的生活”,“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4)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的定义和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人观点的差别,还在于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及各自所处特定时代精神的不同。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往往是勉为其难的。不过,也可以看出,人们一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者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后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两种定义中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它们对于一方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导致在现实中对另一方的忽略。所以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如何具体表述,则因人而异。
更多“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背景材料)学术创新
    试结合所学的高等教育学知识,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学术经历,规划自己的科研职业生涯。


    答案:
    解析:
    术不端行为指的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违背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或其它违背公共行为准则的行为,其中包括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等,我有如下几点看法:1学术不端行为是高等教育界诸多问题与矛盾的集中表征2学术不端行为是外部社会过度渗透高等教育的副产品之一3道德缺失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越轨惯性是学术不端行为难以治理的根源之一。对于高校学校教师,制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了解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因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主观方面;二是

  • 第2题:

    试列举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并就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潜在利益相关者如下:国家政府;地方行政部门;债权人 ( 如银行一一金融机构 );股东;员工;顾客和消费者;供应商 ;分销商;压力团体;媒体 / 记者;医院 / 医生 
    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影响:股东——他们对于投资回报率相当关注;债权人——要求公司能够恰当运行并及时归还贷款 ;员工——推进公司的伦理、价值、任务和愿景全面实现 , 并且为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工作前景而努力 ;供应商——能够保证长期持续地供应企业所需的产品;压力团体——环保压力、道德压力等;消费者——和企业保持一种持久的关系 , 从而使企业的产品能够长期供应;政府——保证企业的运行符合政府的经济政治要求;医疗机构——确保制药企业能够提供相关的、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

  • 第3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如下内容: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是人才的秧苗。
    2、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即包容、宽恕孩子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也许在我们教师的信任、宽容和指导下,学生中可能会诞生爱迪生、瓦特、牛顿等。
    3、教师要为创造力搭建平台,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4、教师首先要有创造能力,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在这四个观点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应是第一个观点:应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平时我们通常比较偏爱学习较好的学生,认为他们才会有创造力,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其实不然,有些学生成熟得比较完,很多优势还没有凸显出来,内在潜能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被老师认可。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的优势就会被老师发现。所以我们要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 第4题:

    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谈一下你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的认识。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主要包括:
    (1)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其基本的意义而言,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劳动发展中来考察人的发展问题,认为没有劳动,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什么人的发展。
    (2)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了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因此,自由时间同劳动时间一样,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后天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的又一个广阔领域,马克思因此称其为“真正的自由王国”。
    (3)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些社会条件,主要包括
    第一,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三,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人的发展问题既有马克思所揭示的那种一般性,又具有这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特殊性,这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分工
    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社会分工仍然在较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分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分工的隔离性或独自性,它也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必要的社会分工还不可能消灭或避开,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强化。我们只能有条件的对分工的消极影响加以限制,还不可能完全消除它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矛盾状态,对社会分工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积极寻求具体的教育措施,克服分工对个人发展的消极影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较好统一。
    (2)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一个高度复杂、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它要求每一个劳动者在知识、技能、素质、能力各方面都要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人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上的这种变化趋势本身,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就其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还不能同现今的发达国家相比,因此对人才素质的各方面要求应该给据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提出。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有条件的发展高技术产业,这样一种跳跃式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地根据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总体上研究人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为人在这些方面的协调发展指出方向。
    (3)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时间
    现代新科技在生产中应用极大地提高老儿劳动生产率,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解放,有可能更多地享有自由时间,这就为人们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此,教育必须伸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社会成员中去,形成一个普及开放的大教育系统。在教育的目标、体质、内容乃至方法上都应体现现代社会和个人的多方面教育需求。

  • 第5题:

    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正确答案: 教育学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困扰教育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才能促使教育学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从理论上讲,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学术性,没有理论的完备与透彻,教育学就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脱离了实践,不能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也肯定沦为空洞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不复为真正的学术。
    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离现象,其导致的结果将是理论的空洞,实践的迷茫。克服这一现象的策略有:1、充分认识任何教育实践都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制约的教育实践;2、坚信任何真正的教育学研究都应以教育问题的确定、分析、解释或者解决为目的,不应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味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3、明了教育学研究之所以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知识基础,并为之提供新的教育知识,作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和经验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尊重教育学研究成果。
    (二)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
    近代以前的人类教育思想具有多起源和多线索的特征,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
    但随着国际范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知识的交流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交流中,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国家的教育知识开始占核心地位,将自身合法化、普遍化,使其它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教育知识处于依附状态或被压抑状态,使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的“跑马场”。为克服这种学科依附状态,适应本国本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后提出建立“教育学本土化”的要求。
    对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我们应坚持辨证统一的观点,一方面要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他国的先进成果,以为我所用,补充和充实我国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科学性问题的是康德和赫尔巴特,他们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认为只有当教育学变成能够用清晰的概念和命题表达的知识体系时,才能真正地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普遍的科学。后来实验教育学又提出了教育学应走实证科学的道路。而文化教育学反对实证主义的教育科学观,提出了精神科学的教育科学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学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教育研究中切实做到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科学。
    而所谓科学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反映,具体到教育学就是指它对教育发展规律的呈现,这是客观的;所谓价值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功用性和意义性,具体到教育学就是指它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育学作为科学知识,其本身具有科学属性,科学具有抽象性,要反映规律。教育是有规律的,这是教育学科学性的根据。但另一方面教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同样接受着人们理想、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熏染,教育学也具有价值性,所以说教育学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任何一种只肯定其科学性而否定其价值性,或只肯定其价值性而否认其科学性的作法都是片面的。

  • 第6题:

    新闻的定义是什么?请分析比较几条有关新闻的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正确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变动)事实的报道。
    几条定义:①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②“报纸”;③新闻事业;④新闻报道

  • 第7题:

    问答题
    新闻的定义是什么?请分析比较几条有关新闻的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正确答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变动)事实的报道。
    几条定义:①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②“报纸”;③新闻事业;④新闻报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如下内容: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是人才的秧苗。
    2、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即包容、宽恕孩子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也许在我们教师的信任、宽容和指导下,学生中可能会诞生爱迪生、瓦特、牛顿等。
    3、教师要为创造力搭建平台,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4、教师首先要有创造能力,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在这四个观点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应是第一个观点:应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平时我们通常比较偏爱学习较好的学生,认为他们才会有创造力,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其实不然,有些学生成熟得比较完,很多优势还没有凸显出来,内在潜能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被老师认可。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的优势就会被老师发现。所以我们要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列举历史上三种对诗歌的定义?

    正确答案: 在中国古代较早定义诗歌的有儒家的思想家,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的“诗”虽然仅仅是意指《诗经》而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诗的认识情况。到《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些论述主要着眼于揭示诗歌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说有教化说的倾向。
    另外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就是从抒情言志的角度揭示诗歌的特征,《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的命题,所谓“诗言志”也就是说诗的本质就在于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情绪;随后陆机在《文赋》中又讲:“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进一步明确了诗歌的抒情特质;刘勰《文心雕龙》中讲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意思就是说,诗的含义就是扶持,是扶持人的情感的,“持”有扶持、表达、抒发、宣泄的意思,其实质也是说诗的特征就在于抒发表达感情。
    西方近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来,对诗歌的定义倾向于从诗歌的情感和想象角度入手。诗人雪莱把诗歌和想象联系起在一起,认为:“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帕克则将诗歌的本质看作情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情绪思维”。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一位重要批评家赫士列特则综合了着两类看法:“诗歌,严格的说,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这样一种机能,它不按事物的本相表现事物,而是按照其他的思想情绪把事物揉成无穷的不同形态和力量的综合来表现它们。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将诗歌视作想象力和情感的共同产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

    正确答案: 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教学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人类对教学的认识是有连续性的。回顾历史上对教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学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①。甲骨文中也有了“学”字,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学。”
    ②通过甲骨文中的字形分析看,教是从学派生出来的。“教”和“学”最初都是独立的单字。最早将“教学”二字连为一词,据有人考证见于《书•商书•说命》。
    ③“教学”二字建立联系成一个词,但这个词并没有专有的解释。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
    ④。《说文解字》中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有人分析,“其‘施’就是操作、演示,即传授蓍占和龟卜;其‘效’就是模仿、仿效,即学习蓍占和龟卜”
    ⑤。“教”、“学”还是被单独解释的。
    “教学”一词在英文中有很多词可以表达。在英语世界与教学相对应的词有“teach”,“learn”,“instruct”,以及 “teach and learn”。
    根据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解释:learn来自中世纪英语中lernen一词,意思是“学”和“教”。Lernen的词干是lar, lar是lore的一个词根。Lore原来的意思是学习和教导,现在常用来指所教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learnt 和teach是由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teach”一词还有另一种派生形式。它源自古英语中的taecan一词,taecan又是从taikjan一词派生来的。Taikjan的词根是teik,意思是“说明”。Teik通过前条顿语可以一直追溯到梵文的dic。Teach这个词与token(意为“信号”或“符号”)也有关系。Token一词源自古条顿语的taiknom。这个词与taikjan(后来成为古英语的taecan)同源,意思是“教”。所以,token和teach这两个词在历史上是有联系的。从这个词源看,“教”的意思就是通过信号或符号引起别人对事物、人物、观察和研究的结果等做出反应。由这种派生关系看,teach同进行教学的中介有关。
    teach和instruct二词也有区别,teach常与教师的行为有联系,作为一种活动;而instruct常常与教学情境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正因为此,经常有人认为,不能仅用teach一个词来对应教学,而应该用teach and learn,以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与汉语中的“教”源自于“学”有所不同,英文中teach和learn是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列举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并就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组织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潜在利益相关者如下:国家政府;地方行政部门;债权人 ( 如银行一一金融机构 );股东;员工;顾客和消费者;供应商 ;分销商;压力团体;媒体 / 记者;医院 / 医生 
    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影响:股东——他们对于投资回报率相当关注;债权人——要求公司能够恰当运行并及时归还贷款 ;员工——推进公司的伦理、价值、任务和愿景全面实现 , 并且为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工作前景而努力 ;供应商——能够保证长期持续地供应企业所需的产品;压力团体——环保压力、道德压力等;消费者——和企业保持一种持久的关系 , 从而使企业的产品能够长期供应;政府——保证企业的运行符合政府的经济政治要求;医疗机构——确保制药企业能够提供相关的、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的体系,并谈谈你对每一种教育哲学体系的看法?

    正确答案: (1)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
    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2)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3)分析的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意义在于用法,“一个语词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才具有意义。”
    (4)价值论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问
    布雷津卡: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规范科学,用规范方法研究教育应该是什么。
    王坤庆: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
    金生鈜: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价值应然,并为教育的应然价值进行辩护。
    两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观重点在为教育指示可供追求的理想,突出体现了教育哲学自身的哲学性特点;第二,在应然的层次上分析教育问题切合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价值性特点。
    (6)综合教育哲学
    综合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哲学既是规范的,也是分析和思辨的;既寻找教育的意义,研究教育本体、本质、价值等,也分析教育概念、命题的真实含义。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是综合的。
    美国教育学家奈勒认为,哲学研究有思辨、规范和分析三种方式,相应的教育哲学研究也有这三种方式。思辨教育哲学试图寻找与教育过程相关的人与世界的形而上学假说。分析教育哲学致力澄清关键性的教育理论概念。规范教育哲学论证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就应该采取的方法提出建议。
    (7)建构的教育哲学
    郝文武教授认为,建构的教育哲学与建构主义哲学紧密联系,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现当代哲学的某些相似观点结合起来形成的哲学理论。这里所说的哲学中的建构主义和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是不同的。哲学中的建构主义主要是郝文武教授的表达方式,其实质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某些核心理论的综合,既是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把握,也表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解的努力。郝文武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
    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真实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对这两种教育哲学观的几点分析
    第一,这两种观点都深刻体现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若干核心观点,如都主张教育哲学要面向现实生活实践,在主体的具体实践中追寻教育智慧,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和抽象性及过于严重的知识论倾向。
    第二,这两种观点都把批判和反思当作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这是对教育哲学学科特点的深刻的自觉体认,也是在为教育哲学的存在作理性的辩护。
    第三,郝教授的观点综合性和折衷性更强一些,所以比较圆融,同时面临着诸多逻辑上的难题;石教授的观点更为激进一些,逻辑一致性程度高,但更容易引发争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历史上关于教育的经典定义,陶行知提出的是()。


    正确答案:教育即生活

  • 第14题:

    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的体系,并谈谈你对每一种教育哲学体系的看法?


    正确答案: (1)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
    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2)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3)分析的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意义在于用法,“一个语词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才具有意义。”
    (4)价值论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问
    布雷津卡: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规范科学,用规范方法研究教育应该是什么。
    王坤庆: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
    金生鈜: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价值应然,并为教育的应然价值进行辩护。
    两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观重点在为教育指示可供追求的理想,突出体现了教育哲学自身的哲学性特点;第二,在应然的层次上分析教育问题切合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价值性特点。
    (6)综合教育哲学
    综合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哲学既是规范的,也是分析和思辨的;既寻找教育的意义,研究教育本体、本质、价值等,也分析教育概念、命题的真实含义。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是综合的。
    美国教育学家奈勒认为,哲学研究有思辨、规范和分析三种方式,相应的教育哲学研究也有这三种方式。思辨教育哲学试图寻找与教育过程相关的人与世界的形而上学假说。分析教育哲学致力澄清关键性的教育理论概念。规范教育哲学论证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就应该采取的方法提出建议。
    (7)建构的教育哲学
    郝文武教授认为,建构的教育哲学与建构主义哲学紧密联系,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现当代哲学的某些相似观点结合起来形成的哲学理论。这里所说的哲学中的建构主义和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是不同的。哲学中的建构主义主要是郝文武教授的表达方式,其实质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某些核心理论的综合,既是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把握,也表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解的努力。郝文武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
    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真实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对这两种教育哲学观的几点分析
    第一,这两种观点都深刻体现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若干核心观点,如都主张教育哲学要面向现实生活实践,在主体的具体实践中追寻教育智慧,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和抽象性及过于严重的知识论倾向。
    第二,这两种观点都把批判和反思当作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这是对教育哲学学科特点的深刻的自觉体认,也是在为教育哲学的存在作理性的辩护。
    第三,郝教授的观点综合性和折衷性更强一些,所以比较圆融,同时面临着诸多逻辑上的难题;石教授的观点更为激进一些,逻辑一致性程度高,但更容易引发争论。

  • 第15题:

    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正确答案: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文词源有了新的理解。“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 第16题:

    试论述教育的起源并谈一下你对各种不同教育起源说的认识。


    正确答案: 关于教育的起源存在着多种观点,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而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该学说认为:(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它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这是一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是,该学说也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它没能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区别开来,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孟禄,教育心理起源说是在对教育生物起源说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该学说认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模仿。
    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心理起源说比生物起源说进步的地方。
    3、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是直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是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的直接运用。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劳动起源说认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未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变。
    总的来说,劳动起源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提法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第17题:

    结合你的经历谈一下你对“坚持就是胜利”的看法。


    正确答案: (1)“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坚持到最后往往就能取得成功。 
    (2)无数先例证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忍耐精神,忍耐困难、忍耐折磨、忍耐压力、忍耐打击,只有这样,在学习和工作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要往前走,不后退半步,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坚持到最后你才能够取得胜利。当然在我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我也是把“坚持就是胜利”作为我做人的信念。 
    (3)如果我有幸能成为一名工作人员,要想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有益的成绩,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时刻坚持自己做人的信念,坚持为党、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敢于同违法犯罪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这样才能无愧于一名公务员的称号。

  • 第18题:

    列举历史上三种对诗歌的定义?


    正确答案:在中国古代较早定义诗歌的有儒家的思想家,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的“诗”虽然仅仅是意指《诗经》而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诗的认识情况。到《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些论述主要着眼于揭示诗歌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说有教化说的倾向。
    另外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就是从抒情言志的角度揭示诗歌的特征,《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的命题,所谓“诗言志”也就是说诗的本质就在于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情绪;随后陆机在《文赋》中又讲:“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进一步明确了诗歌的抒情特质;刘勰《文心雕龙》中讲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意思就是说,诗的含义就是扶持,是扶持人的情感的,“持”有扶持、表达、抒发、宣泄的意思,其实质也是说诗的特征就在于抒发表达感情。
    西方近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来,对诗歌的定义倾向于从诗歌的情感和想象角度入手。诗人雪莱把诗歌和想象联系起在一起,认为:“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帕克则将诗歌的本质看作情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情绪思维”。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一位重要批评家赫士列特则综合了着两类看法:“诗歌,严格的说,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这样一种机能,它不按事物的本相表现事物,而是按照其他的思想情绪把事物揉成无穷的不同形态和力量的综合来表现它们。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将诗歌视作想象力和情感的共同产物。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

    正确答案: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等。
    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它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正确答案: 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在中国主要有:(1)《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4)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在西方主要有(1)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2)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3)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4)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的定义和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人观点的差别,还在于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及各自所处特定时代精神的不同。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往往勉为其难的。不过,也可以看出,人们一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者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后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乐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两种定义中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它们对于一方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导致在现实中对另一方的忽略。所以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如何具体表述,则因人而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正确答案: 教育学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困扰教育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才能促使教育学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从理论上讲,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学术性,没有理论的完备与透彻,教育学就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脱离了实践,不能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也肯定沦为空洞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不复为真正的学术。
    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离现象,其导致的结果将是理论的空洞,实践的迷茫。克服这一现象的策略有:1、充分认识任何教育实践都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制约的教育实践;2、坚信任何真正的教育学研究都应以教育问题的确定、分析、解释或者解决为目的,不应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味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3、明了教育学研究之所以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知识基础,并为之提供新的教育知识,作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和经验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尊重教育学研究成果。
    (二)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
    近代以前的人类教育思想具有多起源和多线索的特征,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
    但随着国际范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知识的交流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交流中,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国家的教育知识开始占核心地位,将自身合法化、普遍化,使其它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教育知识处于依附状态或被压抑状态,使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的“跑马场”。为克服这种学科依附状态,适应本国本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后提出建立“教育学本土化”的要求。
    对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我们应坚持辨证统一的观点,一方面要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他国的先进成果,以为我所用,补充和充实我国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科学性问题的是康德和赫尔巴特,他们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认为只有当教育学变成能够用清晰的概念和命题表达的知识体系时,才能真正地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普遍的科学。后来实验教育学又提出了教育学应走实证科学的道路。而文化教育学反对实证主义的教育科学观,提出了精神科学的教育科学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学只有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教育研究中切实做到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一元与多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科学。
    而所谓科学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反映,具体到教育学就是指它对教育发展规律的呈现,这是客观的;所谓价值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功用性和意义性,具体到教育学就是指它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育学作为科学知识,其本身具有科学属性,科学具有抽象性,要反映规律。教育是有规律的,这是教育学科学性的根据。但另一方面教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同样接受着人们理想、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熏染,教育学也具有价值性,所以说教育学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任何一种只肯定其科学性而否定其价值性,或只肯定其价值性而否认其科学性的作法都是片面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述教育的起源并谈一下你对各种不同教育起源说的认识。

    正确答案: 关于教育的起源存在着多种观点,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而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该学说认为:(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它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这是一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是,该学说也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它没能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区别开来,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孟禄,教育心理起源说是在对教育生物起源说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该学说认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模仿。
    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心理起源说比生物起源说进步的地方。
    3、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是直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是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的直接运用。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劳动起源说认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未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变。
    总的来说,劳动起源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提法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谈一下你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的认识。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主要包括:
    (1)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其基本的意义而言,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劳动发展中来考察人的发展问题,认为没有劳动,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什么人的发展。
    (2)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了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因此,自由时间同劳动时间一样,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后天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的又一个广阔领域,马克思因此称其为“真正的自由王国”。
    (3)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些社会条件,主要包括
    第一,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三,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人的发展问题既有马克思所揭示的那种一般性,又具有这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特殊性,这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分工
    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社会分工仍然在较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分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分工的隔离性或独自性,它也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必要的社会分工还不可能消灭或避开,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强化。我们只能有条件的对分工的消极影响加以限制,还不可能完全消除它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矛盾状态,对社会分工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积极寻求具体的教育措施,克服分工对个人发展的消极影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较好统一。
    (2)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一个高度复杂、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它要求每一个劳动者在知识、技能、素质、能力各方面都要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人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上的这种变化趋势本身,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就其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还不能同现今的发达国家相比,因此对人才素质的各方面要求应该给据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提出。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有条件的发展高技术产业,这样一种跳跃式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地根据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总体上研究人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为人在这些方面的协调发展指出方向。
    (3)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时间
    现代新科技在生产中应用极大地提高老儿劳动生产率,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解放,有可能更多地享有自由时间,这就为人们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此,教育必须伸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社会成员中去,形成一个普及开放的大教育系统。在教育的目标、体质、内容乃至方法上都应体现现代社会和个人的多方面教育需求。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