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政”只是一场骗局,并没有真正的实现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 “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题目
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政”只是一场骗局,并没有真正的实现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 “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相似考题
更多“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末新政的内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改革政府机构。内容包括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而将原有的地方和中央的冗官冗衙进行裁撤;再有整顿吏治,废除原有的陈规陋习。
    (2)编练新军和兴办警察事务。停止了武科的科举考试,转而要求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开始裁汰旧的兵将乡勇,编练新式军队。警察的建设则是开创了中国近代以来警政事业的开端。
    (3)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清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划定了初、中、高三段制的教育体制,并规定了具体的年限。要求各省改设学堂,省城设立大学堂。
    (4)奖励实业,发展商务。参考西方国家的政策,制订了保护和发展本国工商业的法律条文,并设商部,总管商务、铁路、工矿、银行等事务。

  • 第2题:

    清末“新政”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新政目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
    新政内容: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评价与影响: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 第3题:

    秦朝灭亡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是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之间的矛盾激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B、全面干预经济是新政影响中最为深远的一项
    • C、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 D、新政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第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第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第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第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 第6题:

    何谓“清末新政”?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正确答案: 从1901年到1905年间,清政府先后施行包括军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这就是所谓“清末新政”。其中官职改革一是裁撤冗官冗衙,调整部院,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裁詹事府、通政使司、国子监等中央闲散机构;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兼管。二是增设与新形势相吻合的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新的中央部级机构,三部加外交部,与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共合为十部建制,各部长官和副长官不再以尚书和侍郎相称,改称大臣和副大臣,其下设左右丞、参议和参政。三是停止捐纳制度,停止报捐实官和捐纳武职。
    “清末新政”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政体,但其官制改革,裁并冗官冗衙,有精简机构之效,打破了中国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六部建置,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近代化水平;其军制改革为现代军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开创了现代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为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一种客观上的推进作用。

  • 第7题: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政治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军事制度:编练新军;行政制度:逐渐建立各部,建立责任内阁等;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举新式学堂教育;法律制度: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订法律;奖励实业方面(出现了顽固派、实力派、立宪派)。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及内容?为何“新政”不能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正确答案: 20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一方面,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新”政治。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新政”的内容包括:(1)政治机构方面的改革。首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其次,裁汰冗官冗衙,精简机构。(2)军事方面的改革。裁汰绿营、防勇编制;废除旧武举,各省设立武备学堂;组建新军等。(3)文化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各省设立学堂等。(4)法律方面。着手修订法律,颁布了一些仿照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定的法典。等。上述各项改革,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还是实施的力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没能延长清政府的统治寿命。“新政”事实上根本就缺乏改革所必须凭借的政府权威性,其最终的流产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满清政府极不明智地扼杀了维新运动,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通过改革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此宣告了他自身死期的到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政治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军事制度:编练新军;行政制度:逐渐建立各部,建立责任内阁等;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举新式学堂教育;法律制度: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订法律;奖励实业方面(出现了顽固派、实力派、立宪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

    正确答案: 设立学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清朝灭亡的时间是()年。

    正确答案: 1912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1.简述清末“新政”。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


    正确答案:设立学部

  • 第14题:

    清朝灭亡的时间是()年。


    正确答案:1912

  • 第15题:

    清末新政是一场触及到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运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清末新政的实行与康梁改革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清末新政可以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评述清朝从建立到灭亡过程中军事制度的变化?


    正确答案: 清朝军事制度演变:八旗制--湘军、淮军的崛起--新军与水师。

  • 第19题:

    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及内容?为何“新政”不能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正确答案: 20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一方面,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新”政治。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新政”的内容包括:(1)政治机构方面的改革。首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其次,裁汰冗官冗衙,精简机构。(2)军事方面的改革。裁汰绿营、防勇编制;废除旧武举,各省设立武备学堂;组建新军等。(3)文化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各省设立学堂等。(4)法律方面。着手修订法律,颁布了一些仿照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定的法典。等。上述各项改革,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还是实施的力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没能延长清政府的统治寿命。“新政”事实上根本就缺乏改革所必须凭借的政府权威性,其最终的流产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满清政府极不明智地扼杀了维新运动,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通过改革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此宣告了他自身死期的到来。

  • 第20题:

    判断题
    清末新政是一场触及到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运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何谓“清末新政”?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正确答案: 从1901年到1905年间,清政府先后施行包括军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等一系列举措。这就是所谓“清末新政”。其中官职改革一是裁撤冗官冗衙,调整部院,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裁詹事府、通政使司、国子监等中央闲散机构;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兼管。二是增设与新形势相吻合的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新的中央部级机构,三部加外交部,与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共合为十部建制,各部长官和副长官不再以尚书和侍郎相称,改称大臣和副大臣,其下设左右丞、参议和参政。三是停止捐纳制度,停止报捐实官和捐纳武职。
    “清末新政”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政体,但其官制改革,裁并冗官冗衙,有精简机构之效,打破了中国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六部建置,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近代化水平;其军制改革为现代军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教育制度改革与废止科举制度,开创了现代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为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一种客观上的推进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清末新政产生的原因、主要改革内容及影响。

    正确答案: 原因:清王朝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已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限期奏报。190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从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内容:
    一、改革官制。即裁旧衙门、添新衙门的“官制改革”,但是这丝毫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种种弊端。
    二、改革兵制。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把兵制编练成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
    三、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四、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影响: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从朝廷到地方体现着封建专制统治的整套机构,丝毫没有触动。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这使得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了怀疑,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于是日益激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清末学制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
    (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科举从议废到实废,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有力地配合了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到清末新政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因一时与新学难以调和,予以彻底革除以廓清新学堂发展的障碍是必然的。
    (3)建立行政体制。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科举后,为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加强教育管理,清政府又进一步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地方教育行政也相应作了改革。至此,一套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终于形成。
    (4)厘订教育宗旨。1902年,梁启超著文明确提出教育当定宗旨,张之洞则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906年3月,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5)倡导出国留学。在清末新政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首先在1906年前后形成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兴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