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它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甘地主义作为印度的政治文化,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基础是把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印度现代政治的基础。他针对英国的殖民地文化和印度西化派的影响,利用传统宗教形式宣传民族主义。他注重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这一丰富政治资源的开发,动员他们普遍参与政治,超越了西化派的有限而消极的改革和个人恐怖的无益而有害的行动,对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重大突破。
更多“试评述甘地主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作简单评述。


    答案:
    解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 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在 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一是以教育为国家的工 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 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教育为 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 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其主旨在 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 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认定:外国在中国办教育 是怀有政治侵略之心、经济侵略之图和文化侵略 之念,为国家生存、文化延续和社会安宁计,必须 收回教育权;出于培养良好国民的考虑,倡导教 育机会的均等和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出于维护 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大业,提倡教育和学术独立 等,表现出其进步与爱国的一面。国家主义教育 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

  • 第2题:

    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③不同学习者对同一命题会有不同理解; (2)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 (3)学习观: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②学习者的三个重要特征为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4)教学观:①教学应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和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②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 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 第3题:

    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 第4题:

    下列对甘地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灵魂”
    • B、甘地多次用绝食的方式向英国殖民者抗争
    • C、甘地主义的核心是“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 D、甘地并不反对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暴力手段

    正确答案:D

  • 第5题:

    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正确答案: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 第6题:

    单选题
    下列对甘地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灵魂”

    B

    甘地多次用绝食的方式向英国殖民者抗争

    C

    甘地主义的核心是“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D

    甘地并不反对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暴力手段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评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正确答案: 重大贡献
    1)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2)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
    恩格斯:“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内部按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础条件。
    局限性: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随着科学进步,形而上学自然观最终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正确答案: (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性,即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学习的情境性,即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3)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其中包括: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论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目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系统性不够强,还没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试评述建构主义。(可以从一方面展开,抑或是两种建构主义的对比)


    答案:
    解析: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有人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做了这样的概括:①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学习广泛而灵活的迁移,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一)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尽管建构主义有不同倾向,但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其中有些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值得我们深思。(二)学生观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1)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其从1日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2)教师要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活动,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三)教学观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主动建构性面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或新问题,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即需要付出高度心理努力的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的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的认知活动。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3)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茨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中;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提倡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 第11题:

    甘地主义


    答案:
    解析:
    甘地主义:指以甘地的印度教宗教道德型为代表的现代民族主义,是南亚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它包括四个基本内容: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经济自主思想;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是把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印度现代政治的基础。在甘地的带领下,印度进行了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抗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 第12题:

    试评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正确答案: 重大贡献
    1)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2)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
    恩格斯:“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内部按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础条件。
    局限性: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绝对化,最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随着科学进步,形而上学自然观最终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 第13题:

    民族主义的宗教政治哲学是甘地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试评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正确答案:董其昌不仅是明末的绘画大家、而且是位重要的绘画理论家。他提出了“南北宗论”,并得到许多人的赞成,流行三百多年,影响国内外。
    董其昌,受社会风气熏染,既接受儒家的教养,又接受道、佛思想的影响,尤好禅理,喜欢以禅论艺学。以禅家宗派来譬喻历代山水画风格的分野,将唐以来画家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唐朝王维、张璪,五代北宋的荆关董巨、李成、范宽、李公麟、米芾父子,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朝沈周、文徵明等历代画家被划归“南宗”,而唐朝李思训父子,宋朝赵伯驹兄弟、南宋刘李马夏,以及明朝戴进,吴伟等历代画家被划为“北宗”,扬“南”而抑“北”。
    北宗画家多为皇家画院所供养,所以又被称为“院体画”,由于它十分讲究技巧又被贬称为“工匠画”。而南宗画由于讲究文学修养,往往是士大夫词翰之余随性抒发,所以又被称为“士夫画”或“士人画”、“文人画”。判断画家南北宗的依据一是据其气息修养,二是依据所绘山水的南北地貌特色及其画法。北方崇山峻岭,南方浅屿平峦,因而形成了山水画中斧劈皴和披麻皴两大刚柔相异派系。北宗山水多用斧劈皴,笔墨刚劲外露而具阳刚之美,故以气胜;南派山水多用披麻皴,气息蕴藉儒雅而具阴柔之美,故以韵胜。笔墨气息差距是南北宗文野精神分离之关键。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弘扬了北宋以来的文人画思想,要求画家在绘画中摆脱工匠气,追求主观表现的韵味,体现了近代绘画的思想意识,对于近现代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由于他的“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的加深。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见,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 第15题:

    问答题
    试评述现场实验法。

    正确答案: 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可能的控制,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它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较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较好,因为实验就是在所需推广的情景中进行的。对于工程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来说,现场实验法可谓是研究的首选。下面以具体的研究实例来加以说明。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在1977年时进行了一项现场实验。20世纪中叶,交通安全逐渐成为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每年,由于交通事故而死伤的人数不断上升。据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统计发现25%之多的汽车失控事件和7.4%的致命事故都涉及追尾事故的发生。有鉴于此,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在华盛顿地区对出租车进行一项现场实验,以测验刹车灯的不同外形与汽车追尾相撞事故之间的关系。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将2100个出租车司机均分为四组:三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依据年龄、性别和有无事故的历史对司机进行匹配。实验的自变量是车尾部刹车灯的安装情况。实验中,刹车灯有四种安装格局:(1)当时所有汽车正在使用的刹车灯格局,即在汽车较低的两侧安装两个刹车灯,控制组车辆的刹车灯就使用这种格局,即不对其刹车灯进行任何调整;(2)汽车中央的高位刹车灯;(3)独立的双高位刹车灯;(4)对现形的刹车灯进行了调整,即将刹车和转向独立开来。分别按照(2)、(3)、(4)的安装格局安装三个实验组车辆的刹车灯。实验的因变量是车辆在一年中发生的追尾碰撞事件。在此项研究中,所有的出租车司机在不同的路况和气候的情况下行驶了6000多万公里。
    结果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发现:使用中央高位刹车灯的司机比安装其他形式
    刹车灯的司机经历较少的追尾事件。在四种实验条件下追尾事件的数量。可见,与控制条件(现存的刹车灯格局)相比,在安装中央高位刹车灯的情况下,追尾事件的出现率少54%。并且即使事故发生,和控制条件相比,有中央高位刹车灯的车能使追尾事件的破坏程度降低38%。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推测,这种刹车灯的安装格局会使尾随车辆的司机在面临危险时,更快地刹车,从而降低了相撞时的速度和彼此的破坏程度。当出租车装上中央高位刹车灯后,是什么使得尾随车辆的刹车加快了呢?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推测是由于中央高位刹车灯的安装格局接近个体正常视线的缘故,也就是说,刹车灯刚好位于司机驾车时通常看到的位置。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的研究是在日常驾驶这一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租车司机发生追尾事故的真实情况,外部效度较高,一般来说,可以直接将研究的结论推广到真实生活中。事实上,后来美国车厂出产的所有新车都要求配备中央高位刹车灯。
    然而,现场实验也有缺点,由于控制不够严格,结论有时会受到许多无关变量的污染。比如:在上述研究中,虽然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已经依据年龄、性别和有无事故的历史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司机进行了匹配,但是这种匹配也很难保证为期一年的研究中不会发生任何变故。实验的被试量相当大,共2100个司机,很难想象如此多的司机在如此长的研究周期中没有任何变化,可能有些司机在中途转行了,这就会使得原本匹配的实验组或控制组少一些被试,破坏原来的匹配情况。莫蒂默的研究就发现高位刹车灯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使事故减少50%。还有调查显示它的实际收益也许只有22-35%。这些数据都表示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的实验结论也许已经受到了污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正确答案: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判断题
    民族主义的宗教政治哲学是甘地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