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朿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2)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因对华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更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参考答案:

    ⑴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⑵影响:
    ①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灭亡了。欧洲的三个反动堡垒被摧毁,代之而兴的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印度等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火如荼,再也无法把它们平息下去。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与破坏。1924年法国占领鲁尔失败后,最终丧失了处理德国问题的主动权。当30年代纳粹德国崛起后,法国统治阶级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利益。而一般的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人心厌战。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和畏战情绪,以致在1940年5月德军进攻时,不仅没有再出现凡尔登的奇迹,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内就战败投降了。
    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大战期间,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各项生产平均增长1倍。1914年至1919年工业总产量实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突出。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年至1919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为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国战时公债和贷给外国27.7亿日元。
    ②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发动战争时所绝对没有料到的。
    战争开始时,双方都抱有速胜希望,但到1916年底战争已形成僵持局面。这时,协约国的前后方军队已达2500万人,同盟国也达到1500万人左右。每一次大战役都是一场大屠杀。由于大批农民被征入伍,以致许多土地荒芜,农畜产品普遍减产,物价则不断上涨。1916—1917年间的严寒冬季给交战各国的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许多人冻饿而死。人们越来越怀疑究竟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随着交战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人民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德国1917年4月的罢工最为激烈,参加人数达30万,工人们强烈要求实现不兼并别国领土的和平。前线士兵的反战情绪高昂。1917年5、6两月的法国兵变最有代表性。大约有3至4万士兵拒绝执行作战的命令,他们说再也不愿为每日的5个苏(相当于1/4法郎)去送命。
    在交战各国中,反动、腐朽的沙皇俄国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了革命。列宁说:“沙皇制度的极端老朽和腐败(加上极其痛苦的战争的打击和负担)造成了一种反对自己的莫大的破坏力量。”俄国的落后经济本来就支持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更何况国民经济在战争中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14—1917年间,有1500万人应征入伍,但仅制造了330万支步枪。无枪的士兵在暴风雨般的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由于农民大批入伍,农业劳动力大大减少,耕畜从1914年的1800万头减至1917年的1300万头。粮食收获量减少1/4。指挥无能,再加上严重缺乏武器弹药,俄军到1917年1月底已损失600万人(包括死、伤、失踪、被俘)。战争临近结束时,损失人数增至800万左右。工人、农民和士兵忍饥挨饿,流血牺牲,他们忍无可忍,只得起来斗争。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执迷不悟,继续帝国主义战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走向灭亡。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③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印度也出现了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④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在远东打破了华盛顿体系,继之意大利在1935年进行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又在非洲和地中海区域打破了凡尔赛体系。1935年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然撕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胜国和一个战败国终于结合在一起,缔结了同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出现了上述两股新兴的、巨大的进步政治力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是帝国主义战争,而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并且从一开始就具有这种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但这当然是帝国主义战争发动者所预料不到的。


  • 第2题:

    概述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种优势地位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主要表现: ①占据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进而拥有廉价原材料和商品倾销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欧洲列强开始了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世界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主导国际的政治秩序,是世界政治的中心。
    ③欧洲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一定优势。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英、法、德是向国外投资的三个主要国家,其次是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小国。20世纪初的欧洲不仅是世界的银行,而且是世界的工厂。英、德、法三国是欧洲最主要的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欧洲也占有优势。1913年,英、法、德三国的制成品占世界出口的60%。
    ④在军事上,俄、法、德、英是世界上的军事大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2)影响:
    ①欧洲在一战后,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覆灭。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
    ②欧洲传统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一战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削弱了英、法、德等国的实力。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一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也因为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美国借助一战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和金融中心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③欧洲主导的世界政治外交秩序趋于瓦解。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原来欧洲主导世界政治外交格局的地位被打破,美国和日本作为新兴势力更多地介入到国际事务中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第3题: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参战。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取得了胜利。中国参战时的当权者是().

    • A、黎元洪
    • B、段祺瑞
    • C、张勋
    • D、曹汝霖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2)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四个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国
    (3)十月革命胜利是一战最大后果,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出现了世界性高涨。

  • 第7题:

    关于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对全球发展危机的反思
    • B、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
    • C、民众自发的愿望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正确答案:D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2)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四个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国
    (3)十月革命胜利是一战最大后果,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出现了世界性高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的是美国侵略势力。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法、意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美国提出暂交英法意美日五国共管,遭到日本拒绝。并没有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而继续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日本占有德国原有的在山东的权益,日本成为一战后对中国构成威胁的侵略势力。

  • 第10题:

    单选题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残酷的大屠杀。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改变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格局,大战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战使中国的先进分子(  )。[2015年真题]
    A

    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

    B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

    C

    认识到必须优先改造国民性

    D

    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各自利益彼此厮杀,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弱点,以极端的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BC两项,都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而是伴随着中国人学习西方,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D项,中国的先进分子真正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是在五四运动期间。

  • 第11题:

    问答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正确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战的爆发不仅标志著旧世界体系的崩溃,同时也为中国人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及国际化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正当中国社会新旧交替,承前启后,天命维新之时,一战的爆发为学贯中西、深谙国际事务的新一代中国人如顾维钧、王正廷、梁启超、梁士诒等提供了在世界舞台折冲樽俎的大好机会。一战期间,国人在思想、学术上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放眼世界,在政治上大胆探索,不拘一格,在外交上大胆进取、灵活多变,书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外交史上壮丽的篇章。并正式宣告中国人彻底走出「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封闭状态,以穷则变、变则通的心态在世界舞台上展开角逐,寻找一个新的国家认同及形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凡-华体系以体面的形式瓜分中国,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经济上)
    中国代表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让西方强国眼前一亮对中国刮目相看,让世界倾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1)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出色表现世界有目共睹,但外交不仅要靠高素质的外交人才还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做后盾。弱国无外交就是铁铮铮冷冰冰的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不是处置战败国追求公正平等的会议。中国是三等国家,本身就比西方国家矮一截,在加上中国一站站场上所起作用不大,更显多余,被它们小看轻视不足为奇。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说帖与会议分赃的大方向不符没有被讨论,山东问题也悬而未决,但中国代表团的职业外交家们从国家与民族利益出发面对西方强国毫不示弱在仅有两席的不利情况下据理力争,他们的精彩表现让西方国家刮目相看,博得了一些国家的同情,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中国不再任由列强摆布而是敢于在和会上拒绝签约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在鸦片战争之前更是前所未有。巴黎和会是中国近代外交的重要转折点,迈出了中国收回主权的第一步。
    (2)华盛顿会议上的中国外交:一战使中国外交的形势发生很大了变化,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虽然精彩亮相却空手而归,华盛顿会议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各国列强放弃在华特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规定各国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允许中国修改关税税率,日本撤销21条第五款,英法分别放弃威海卫与胶州湾,适当取消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规定是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开端。但华盛顿会议的最大的收获是山东问题的部分解决。华盛顿会议是中国争回主权的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与西方强国的博弈中能取得如此重大突破实属不易,华盛顿会议使中国的外交地位有了极大的改善,中国外交不断向前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一战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对比,一些新兴的国家开始主导世界,比如说美国,同时老牌强国英国法国的地位却有所下降。
    (2)一战促成了国联,各战胜国组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组织--国联,早期的世界体系初露端倪,但并不稳固。
    (3)一战使世界获得了暂时的和平,但也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为各国的在对战败国的惩罚和殖民利益上存在着冲突。


  • 第14题:

    风险管理问题,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 A、美国
    • B、日本
    • C、中国
    • D、德国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正确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战的爆发不仅标志著旧世界体系的崩溃,同时也为中国人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及国际化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正当中国社会新旧交替,承前启后,天命维新之时,一战的爆发为学贯中西、深谙国际事务的新一代中国人如顾维钧、王正廷、梁启超、梁士诒等提供了在世界舞台折冲樽俎的大好机会。一战期间,国人在思想、学术上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放眼世界,在政治上大胆探索,不拘一格,在外交上大胆进取、灵活多变,书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外交史上壮丽的篇章。并正式宣告中国人彻底走出「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封闭状态,以穷则变、变则通的心态在世界舞台上展开角逐,寻找一个新的国家认同及形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凡-华体系以体面的形式瓜分中国,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经济上)
    中国代表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让西方强国眼前一亮对中国刮目相看,让世界倾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1)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出色表现世界有目共睹,但外交不仅要靠高素质的外交人才还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做后盾。弱国无外交就是铁铮铮冷冰冰的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不是处置战败国追求公正平等的会议。中国是三等国家,本身就比西方国家矮一截,在加上中国一站站场上所起作用不大,更显多余,被它们小看轻视不足为奇。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说帖与会议分赃的大方向不符没有被讨论,山东问题也悬而未决,但中国代表团的职业外交家们从国家与民族利益出发面对西方强国毫不示弱在仅有两席的不利情况下据理力争,他们的精彩表现让西方国家刮目相看,博得了一些国家的同情,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中国不再任由列强摆布而是敢于在和会上拒绝签约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在鸦片战争之前更是前所未有。巴黎和会是中国近代外交的重要转折点,迈出了中国收回主权的第一步。
    (2)华盛顿会议上的中国外交:一战使中国外交的形势发生很大了变化,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虽然精彩亮相却空手而归,华盛顿会议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各国列强放弃在华特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规定各国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允许中国修改关税税率,日本撤销21条第五款,英法分别放弃威海卫与胶州湾,适当取消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规定是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开端。但华盛顿会议的最大的收获是山东问题的部分解决。华盛顿会议是中国争回主权的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与西方强国的博弈中能取得如此重大突破实属不易,华盛顿会议使中国的外交地位有了极大的改善,中国外交不断向前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 第16题:

    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正确答案:因为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18题: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正确答案: 1917年,日本为了得到从军事和外交上进一步影响中国的机会,积极鼓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战事本与中国无关,但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琪瑞为了取得日本的支持和协约国的财政援助以加强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实力,主张参战。统治者权力之争的结果是段琪瑞获胜。于是在8月14日中国政府决定对德宣战。战争期间,中国没有参加军事行动,只是给协约国运去大批粮食,并向法国派了一个军事调查团。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正确答案: 1917年,日本为了得到从军事和外交上进一步影响中国的机会,积极鼓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战事本与中国无关,但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琪瑞为了取得日本的支持和协约国的财政援助以加强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实力,主张参战。统治者权力之争的结果是段琪瑞获胜。于是在8月14日中国政府决定对德宣战。战争期间,中国没有参加军事行动,只是给协约国运去大批粮食,并向法国派了一个军事调查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参战。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残酷的大屠杀。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改变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格局,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战使中国的先进分子()
    A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

    B

    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

    C

    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

    D

    认识到必须优先改造国民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对()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是战胜国。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五四运动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款。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的是美国侵略势力。

    正确答案: 错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法、意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美国提出暂交英法意美日五国共管,遭到日本拒绝。并没有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而继续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日本占有德国原有的在山东的权益,日本成为一战后对中国构成威胁的侵略势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