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瑞士的皮亚杰提出来的。 (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 第2题: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而皮亚杰采用的是( )故事法。


    答案:对偶,
    解析:

  • 第3题:

    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有

    A.班杜拉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维果茨基

    答案:B,C
    解析: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他的观点对我们探究道德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维果茨基是认知心理学家,没有对道德发展给予特别的论述。

  • 第4题: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1) 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为 5-8岁。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该阶段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2) 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 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这时期自己的判断还不成熟。该阶段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五岁以前是“无律期”, 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

  • 第5题:

    皮亚杰的观察研究认为:个体道德发展达到自律的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步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利用对偶故事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 B、班杜拉
    • C、华生
    • D、柯尔伯格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下列研究或实验属于横向研究道德性问题的是()

    • A、皮亚杰的“童道德判断研究”
    • B、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 D、李伯黍等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中,最著名的研究方法之一是皮亚杰的()。

    • A、对偶故事法
    • B、道德两难故事
    • C、陌生情境法
    • D、纵向追踪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中,最著名的研究方法之一是皮亚杰的()。
    A

    对偶故事法

    B

    道德两难故事

    C

    陌生情境法

    D

    纵向追踪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采用了()
    A

    “三山测验”

    B

    守恒实验

    C

    对偶故事

    D

    两难问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研究采用对道德两难故事的是()。
    A

    柯尔伯格

    B

    瓦龙

    C

    皮亚杰

    D

    艾里克森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

    道德两难故事

    B

    守恒实验

    C

    沙盘游戏

    D

    对偶故事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皮亚杰根据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具体发展过程分为()。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答案:A,B,C,D
    解析: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 第14题:

    皮亚杰主要从儿童的(  )中来研究道德的认知发展

    A.道德判断
    B.道德体验
    C.法律观点
    D.道德行为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皮亚杰采用(  )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A.两难故事
    B.对偶的故事
    C.儿童谈话法
    D.观察法

    答案:B,C
    解析:

  • 第16题:

    皮亚杰用了哪些方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

    A观察法

    B追踪法

    C对偶故事法

    D两难故事法

    E投射法


    A,C,D

  • 第17题:

    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研究采用对道德两难故事的是()。

    • A、柯尔伯格
    • B、瓦龙
    • C、皮亚杰
    • D、艾里克森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采用了()

    • A、“三山测验”
    • B、守恒实验
    • C、对偶故事
    • D、两难问题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著名的研究成果有皮亚杰的()。

    • A、对偶故事法
    • B、道德两难故事
    • C、陌生情境法
    • D、纵向追踪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单选题
    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著名的研究成果有皮亚杰的()。
    A

    对偶故事法

    B

    道德两难故事

    C

    陌生情境法

    D

    纵向追踪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皮亚杰用了哪些方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
    A

    观察法

    B

    追踪法

    C

    对偶故事法

    D

    两难故事法

    E

    投射法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浅析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通过独创的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揭示出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1)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儿童不懂得规则的含义,常不按规则行事或以自我为中心判断是非和胜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概念,因此称为前道德阶段。以弹子球游戏为例,前道德阶段的儿童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认为游戏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乐趣,极少有儿童对规则表现出关心或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3~7岁)
    3~7岁,儿童进入道德实在论阶段,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因此又称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
    ①道德的绝对主义观点。即认为道德规则是由权威(父母、老师、警察等)制定的,这些规则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须严格遵守。例如,司机因为医疗急救而超速驾驶,6岁儿童会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因为违反了警察制定的交通规则。
    ②内在的公正。他律阶段的儿童相信违反规则就一定会受到惩罚,惩罚是天意报应。如果一个孩子偷了糖果但没被人发现,第二天他摔伤了膝盖,他可能认为摔伤是对其偷窃行为的惩罚。
    ③对错误行为的抵罪式惩罚。在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时,他律阶段儿童主张惩罚是抵消罪行的方式,而非教育手段。因此他们可能更赞成用体罚的方式来惩罚一个打碎窗户的男孩,而不是让这个男孩用他的零花钱赔偿。
    ④后果决定论者。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而非行为的动机或意图。
    ⑤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方式。他律阶段儿童在判断别人行为时,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状态,而且认为别人也会这样判断。
    (3)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在道德相对论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因此也称自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
    ①道德的相对主义观点。儿童认识到规则的相对性、可变性,社会规则是由人制定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此时他们能够理解为了拯救病人而超速行驶的司机虽然违反了交通规则,但不应视为不道德行为。
    ②不再相信内在公正。儿童从社会经验中逐渐认识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果没有被发现就不会受到惩罚。
    ③对错误行为的回报式惩罚。在处理违规行为时,自律阶段儿童会考虑到惩罚方式和违规行为性质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帮助犯错者认识和改正,而非单纯地为了惩罚而惩罚。因此道德自律的儿童会认为有意打碎窗户的儿童应该用自己的零花钱来赔偿,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体罚。
    ④动机决定论者。即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到行为后果,还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因此小学高年级儿童会判断因偷吃果酱而打碎1个杯子的亨利比去吃饭而打碎15个杯子的约翰更坏。
    ⑤道德判断温和化。伴随着思维脱离自我中心、与同伴的交往增加,这时的儿童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看到自己观点和他人观点的不一致;在评定是非时不再绝对化、极端化,而是可能看到同时存在的几种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研究或实验属于横向研究道德性问题的是()
    A

    皮亚杰的“童道德判断研究”

    B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C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D

    李伯黍等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