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开窗实验可由汉弥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为例加以说明。在该实验中,如果看到“U+4”,被试的反应应该为(  ) A.Y B.W C.T D.S

题目
开窗实验可由汉弥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为例加以说明。在该实验中,如果看到“U+4”,被试的反应应该为(  )

A.Y
B.W
C.T
D.S

相似考题
更多“开窗实验可由汉弥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为例加以说明。在该实验中,如果看到“U+4”,被试的反应应该为(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

    A、实验情境

    B、控制被试

    C、控制实验刺激

    D、控制被试的反应


    正确答案:ABCD

  • 第2题:

    字母转换实验应用了哪种反应时方法?

    A、因素相乘法

    B、因素相减法

    C、因素相加法

    D、开窗法


    参考答案:D

  • 第3题:

    开窗实验以Hockey等人的字母转换实验为例加以说明,在该实验中,如果看到“U+4”,那么被试的反应应该为

    A、T

    B、W

    C、Y

    D、S


    参考答案:C

  • 第4题:

    下列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方法中,()是斯滕伯格首先在心理学中加以应用的。

    A、移动窗口范式

    B、开窗实验

    C、相加因素法实验

    D、相减反应时实验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字母转换实验是开窗技术的典型实验,不同加工阶段一览无遗,其加工阶段包括()

    A.编码阶段
    B.转换阶段
    C.构造阶段
    D.存储阶段

    答案:A,B,D
    解析:
    开窗实验。 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是开窗技术的代表性实验,其作业分为三个阶段:①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②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③存储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注意存储阶段可能包含对前一个阶段的复查,难以与反应组织相区分。

  • 第6题:

    在一项眼动研究中,呈现不同特征的人脸图片(正面、侧面;斜视、直视)来考察被试对这些图片的注视特点。每种实验条件单独为一个实验单元,每一实验单元包含64个试次,每个被试共完成256个试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方差分析表明,各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其中一个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为F(1.15),=20.598,p小于0.001;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研究为何种实验设计?说明这种设计的特点。(2)指出该研究中的因素和水平,以及使用的被试数量。(3)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和下图,说明所能得到的实验结论。


    答案:
    解析:
    (1)实验设计为2×2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所有被试都会接受到所有的实验处理,不但节省被试人数,而且不同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从而能更好地考察变量之间的差异。但各实验处理之间可能会受到时间间隔的影响,同时可能出现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疲劳效应)。(2)该研究中的因素为2个,分别是人脸的朝向和注视方向;人脸的朝向有两个水平:正面和侧面;注视方向也有两个水平:斜视和直视。被试数为16人。(3)①各因素的主效应显著,表明正面与侧面的总注视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侧面的总注视时间长于正面的总注视时间;直视与斜视之间有显著差异,斜视注视时间长于直视。②交互作用显著,说明在正面条件下,直视和斜视的总注视时间差异不显著;在侧面条件下,直视和斜视的总注视时间差异显著。(或者,斜视条件下,正面的总注视时间短于侧面;直视条件下,正面的总注视时间长于侧面。)

  • 第7题:

    波斯纳等人曾经做过字母的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的实验。他们的实验采用两种实验方法,让被试辨别两个字母是否相同。一个是同一性匹配,即两个字母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如A、A;-个是命名匹配,即两个字母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如A、a,两个字母的呈现时间有同时呈现和继 续呈现两种方式。实验结果下图。

    该实验采用的反应时法是

    A.减数法
    B.加因素法
    C.开窗实验
    D.经典反应时法

    答案:B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通常以为短时记忆倍息是以听觉形式编码的,波斯纳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AA对反应时快说明对AA对的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Aa对反应时慢是因为Aa对匹配只能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

  • 第8题:

    在汉密尔顿( Hamilton)等人(1981)的字母转换实验中,字母转换作业的加工阶段包括

    A.编码
    B.转换
    C.储存
    D.反应组织

    答案:A,B,C
    解析:
    字母转换作业包括3个加工阶段。第一,编码阶段。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开始到出声转换之间的时间。第二,转换阶段。被试进行字母转换所需的时间。第三,贮存阶段。从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 第9题:

    实验条件是由实验者加以设计和引进的,但其背景对于被试来说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这些被试并不知道是在进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A、准实验研究
    • B、自然实验
    • C、模拟研究
    • D、现场实验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试举一例说明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在反应时实验中的关键性。


    正确答案: 反应时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反应时的快慢常被作为衡量加工的自动化程度、概念的激活水平以及注意需求量等的指标。然而,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如完成学期论文,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这对于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反应时任务的速度-准确性权衡的探讨和大量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心理实验的信度密切相关,速度-准确性的探讨有助于有效地提高心理实验的信度。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思维方面的实验研究,看看研究者是怎样使用速度-准确性权衡来提高实验结论的信度的。
    邓克的盒子问题是问题解决领域的经典研究。它揭示了被试在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现象。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将三支蜡烛安置门上,被试可以使用的材料是几枚大头钉、几根火柴、三个火柴盒以及蜡烛。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先将盒子钉到门上作为平台,然后再把蜡烛底部融化后粘在盒子上。将21个被试平均分入三个实验条件中:控制条件下,盒子是空的;功能固着条件下,盒子里装有蜡烛、火柴或图钉,盒子的功能会被固着为容器;在中性条件下,盒子中装有钮扣等非解决问题所需的中性物品,盒子也被固着为容器。结果发现,在控制条件下,7位被试都解决了问题;在功能固着条件下,仅3个被试解决了问题;在中性条件下,只有一个被试解决了问题。至此,邓克得出结论认为,是功能固着影响了问题解决。而事实是这样吗?鉴于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理,亚当森纳入了时间变量来检验邓克实验的信度。
    在亚当森的实验中,因变量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在20分钟内能够解决问题的被试占被试总数的百分比;而另一个是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下面我们来看看在纳入了反应时后,会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除了纳入反应时因变量之外,亚当森还增加了两个实验任务——螺丝锥问题和回形针问题。结果十分有趣。当亚当森使用和邓克一样的因变量,即20分钟内能够解决问题的被试占被试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因变量时,他只在盒子问题上验证了功能固着效应,他发现86%的控制组被试解决了盒子问题,而只有41%的功能固着组被试解决了盒子问题,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然而,由于另外两种实验任务中存在天花板效应,即两种条件下几乎所有被试都解决了问题,其结果不可能解释原先的实验结论——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时实验结论的信度相当低,因为整个实验的三项任务中只有一项任务验证了原来的前提假设,整个实验中的各个部分不完全一致,因变量的不灵敏导致研究者无法识别两种条件下可能存在的任何差别。
    现在让我们用速度-准确性原则再次考虑此问题。在螺丝锥问题和回形针问题中,或许20分钟的时间限制对被试来说,过于简单,他们完全可以不考虑
    速度,而只求高准确性。换言之,20分钟足以让功能固着组被试跳出思维定势从而解决问题,准确率的天花板效应似乎不可避免。在泰奥斯的简单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遵循高反应速度原则时,他们的准确率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降低而降低,那么亚当森的实验中,我们是否也可以根据速度-准确性权衡作出这样的假设:在被试遵循高准确率的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会随着功能固着效应的增大而提高呢?亚当森使用的第二个因变量指标——反应时验证了这一假设。尽管几乎所有被试都能解决问题,但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有很大差别,不管是在解决螺丝锥问题时,还是在解决回形针问题时,被试在控制条件下解决问题要比在功能固着条件下解决问题快得多。因此,当某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伴随着功能固着时,被试表现为问题解决速度变慢,功能固着显著地影响了被试执行问题解决的反应时。亚当森这一结论的提出明显地提高了整个研究的信度,即功能固着效应在三个任务中都得到了验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亚当森在实验中将问题解决的实验控制在10分钟或是更短,那么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百分比这一因变量应该会更可靠些,因为被试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必将以准确性作为牺牲,所以功能固着的影响一定能在准确率上反映出来。
    至此可知,事实的确如邓克所说的,功能固着会影响被试的问题解决。可见,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都会极大地损害实验研究的信度。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当只选择一个因变量指标时,应对为何不使用另一个的原因有所交代。

  • 第11题:

    问答题
    解释一个2×3×4的完全随机因素实验设计(要指出该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数、每个自变量的水平数、可检验几个主效应、交互作用等)。假如同一实验条件(即一个实验单元)需要5名被试,那么完成该实验需要多少名被试?如果将实验设计改为混合设计,其中前两个变量为组间变量,第三个变量为组内变量,同一实验条件仍需要5名被试,则该实验需要多少组被试?

    正确答案: (1)该设计中,自变量有3个,分别有2、3、4个水平,可检测3个主效应和4个交互作用。
    (2)假如同一实验条件需要5名被试,该实验共需120名被试。
    (3)如果该实验设计为混合设计,且前两个变量为组间变量,另一变量为组内变量,同一实验条件仍需要5名被试,该实验则需要30名被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
    A

    实验情境

    B

    控制被试

    C

    控制实验刺激

    D

    控制被试的反应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进行方差分析时,字母K的含义是()

    A、每种实验条件中被试的个数

    B、实验中所有被试的个数

    C、某种实验条件的平均数

    D、实验条件的个数


    参考答案:D

  • 第14题: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是相关变量。()


    参考答案:错误

  • 第15题:

    通常当被试不能被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时,可以应用准实验设计,包括()。

    A.自变量为被试变量

    B.控制变量较多

    C.在研究中难以实现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D.在研究中可以实现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


    参考答案:AC

  • 第16题:

    在字母转换实验中,给被试呈现 “EGBK +3”,则被试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EAJB.B.HJEN
    C.GCID.D.EAGD.

    答案:B
    解析:
    开窗实验。 在字母转换实验中,给被试呈现“EGBK+3”,任务是看到数字“3”后,说出英文字母表中各个字母之后第三个位置的字母,即被试的正确回答应该是“I-UEN”。故选择B。具体程序为:看到第一个字母时,计时开始,被试做出声转换,然后按键,出现第二个字母,再做出声转换……直到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总的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

  • 第17题: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并以“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为例,说明在该实验中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答案:
    解析:
    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实验验证法和实验归纳法,实验验证法是指根据有关经验和知识,经过推理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的方法;实验归纳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条件,从大量的事实中找出普遍特征并得出规律的方法。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具体实验方法为: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比较法、模拟法、理想化方法、积累法、替代法、归纳法、转换法。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不变)等方法。

  • 第18题:

    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称为(  )

    A.“开窗”实验
    B.加因素法
    C.反应时相减法
    D.ABC反应时

    答案:A
    解析:
    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叫“开窗”实验。

  • 第19题:

    首先提出加因素法实验逻辑的是(  )

    A.斯腾伯格
    B.汉弥尔顿
    C.霍克基
    D.宿德斯

    答案:A
    解析:

  • 第20题:

    练习实验的主要作用是(  )

    A.帮助被试学习和掌握反应原则
    B.降低实验误差
    C.提高被试反应精确性和可靠性
    D.练习实验没有什么作用

    答案:A,B,C
    解析:
    在正式实验之前有时候需要练习实验,这是由于被试对实验任务较为陌生,不能按照规定反应就会引起实验的误差,就不能保持稳定可靠的反应。设计练习实验可以帮助被试学习实验任务,达到降低实验误差,提高反应精确性和可靠性。

  • 第21题:

    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实验有几个?实验者是谁?试举其中之一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经典转化实验——DNA作为遗传物:Griffith和O.T.Avery
    噬菌体感染实验——DNA是遗传物质:A.D.Hershey和M.Chase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RNA是遗传物质:H.Fraenkel-Conrat

  • 第22题:

    问答题
    试举一例说明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在反应时实验中的关键性。

    正确答案: 反应时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反应时的快慢常被作为衡量加工的自动化程度、概念的激活水平以及注意需求量等的指标。然而,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如完成学期论文,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这对于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反应时任务的速度-准确性权衡的探讨和大量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心理实验的信度密切相关,速度-准确性的探讨有助于有效地提高心理实验的信度。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思维方面的实验研究,看看研究者是怎样使用速度-准确性权衡来提高实验结论的信度的。
    邓克的盒子问题是问题解决领域的经典研究。它揭示了被试在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现象。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将三支蜡烛安置门上,被试可以使用的材料是几枚大头钉、几根火柴、三个火柴盒以及蜡烛。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先将盒子钉到门上作为平台,然后再把蜡烛底部融化后粘在盒子上。将21个被试平均分入三个实验条件中:控制条件下,盒子是空的;功能固着条件下,盒子里装有蜡烛、火柴或图钉,盒子的功能会被固着为容器;在中性条件下,盒子中装有钮扣等非解决问题所需的中性物品,盒子也被固着为容器。结果发现,在控制条件下,7位被试都解决了问题;在功能固着条件下,仅3个被试解决了问题;在中性条件下,只有一个被试解决了问题。至此,邓克得出结论认为,是功能固着影响了问题解决。而事实是这样吗?鉴于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理,亚当森纳入了时间变量来检验邓克实验的信度。
    在亚当森的实验中,因变量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在20分钟内能够解决问题的被试占被试总数的百分比;而另一个是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下面我们来看看在纳入了反应时后,会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除了纳入反应时因变量之外,亚当森还增加了两个实验任务——螺丝锥问题和回形针问题。结果十分有趣。当亚当森使用和邓克一样的因变量,即20分钟内能够解决问题的被试占被试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因变量时,他只在盒子问题上验证了功能固着效应,他发现86%的控制组被试解决了盒子问题,而只有41%的功能固着组被试解决了盒子问题,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然而,由于另外两种实验任务中存在天花板效应,即两种条件下几乎所有被试都解决了问题,其结果不可能解释原先的实验结论——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时实验结论的信度相当低,因为整个实验的三项任务中只有一项任务验证了原来的前提假设,整个实验中的各个部分不完全一致,因变量的不灵敏导致研究者无法识别两种条件下可能存在的任何差别。
    现在让我们用速度-准确性原则再次考虑此问题。在螺丝锥问题和回形针问题中,或许20分钟的时间限制对被试来说,过于简单,他们完全可以不考虑
    速度,而只求高准确性。换言之,20分钟足以让功能固着组被试跳出思维定势从而解决问题,准确率的天花板效应似乎不可避免。在泰奥斯的简单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遵循高反应速度原则时,他们的准确率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降低而降低,那么亚当森的实验中,我们是否也可以根据速度-准确性权衡作出这样的假设:在被试遵循高准确率的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会随着功能固着效应的增大而提高呢?亚当森使用的第二个因变量指标——反应时验证了这一假设。尽管几乎所有被试都能解决问题,但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有很大差别,不管是在解决螺丝锥问题时,还是在解决回形针问题时,被试在控制条件下解决问题要比在功能固着条件下解决问题快得多。因此,当某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伴随着功能固着时,被试表现为问题解决速度变慢,功能固着显著地影响了被试执行问题解决的反应时。亚当森这一结论的提出明显地提高了整个研究的信度,即功能固着效应在三个任务中都得到了验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亚当森在实验中将问题解决的实验控制在10分钟或是更短,那么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百分比这一因变量应该会更可靠些,因为被试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必将以准确性作为牺牲,所以功能固着的影响一定能在准确率上反映出来。
    至此可知,事实的确如邓克所说的,功能固着会影响被试的问题解决。可见,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都会极大地损害实验研究的信度。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当只选择一个因变量指标时,应对为何不使用另一个的原因有所交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实验方法有哪些?并以“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为例,说明在该实验中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