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高炉内煤气流通过料柱后产生的压降属于动量传输。 ”相关问题
  • 第1题:

    铁矿石粒度太小,影响高炉内料粒的透气性,使煤气上升阻力增大,粒度过大,又使矿石的加热和__________降低。


    正确答案:还原速度

  • 第2题:

    高炉减风时,炉内煤气量、气流速度下降并降低了料速,所以能够取得防凉和( )的效果。


    正确答案:提高铁水温度

  • 第3题:

    2008年12月24日9时左右,D钢铁有限公司2号高炉重力除尘器泄爆板发生崩裂,导致44人煤气中毒,其中17人死亡、27人受伤。
    据了解,事故发生前4个班的作业日志表明,炉顶温度波动较大(最高610℃,最低109℃),炉顶压力维持在54~68 kPa之间。24日零点班该炉曾多次发生滑尺(轻微崩料),至事故发生时,炉内发生严重崩料,带有冰雪的料柱与炉缸高温燃气团产生较强的化学反应,气流反冲,沿下降管进入除尘器内,造成除尘器内瞬时超压,导致泄爆板破裂,大量煤气溢出(煤气浓度45%~60%)。因除尘器位于高炉炉前平台北侧,时季风北向,大量煤气漂移至高炉作业区域,作业区没有安装监测报警系统,导致高炉平台作业人员煤气中毒。没有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当班的其他作业人员贸然进入此区域施救,造成事故扩大。
    据初步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一是在高炉工况较差的情况下,加入了含有冰雪的落地料,导致崩料时出现爆燃,除尘器瞬时超压,泄爆板破裂,造成大量煤气泄漏。二是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作业现场缺乏必要的煤气监测报警设施,没有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三是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事故发生前,炉顶温度波动已经较大,多次出现滑尺现象,但没有进行有效治理,仍然进行生产,导致事故发生。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认定此次事故的性质和事故等级,并简要说明理由。
    2.简要写出此次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3.写出D钢铁有限公司事故整改措施。
    4.简述D钢铁有限公司高炉煤气中毒隐患治理方案的内容。
    5.简要说明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答案:
    解析:
    1.事故的性质是责任事故。理由:事故是由于人们违背自然或客观规律,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存在主观失误或过错的行为,致使本不该发生的而发生的事故。 事故等级为重大事故。理由: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含50人)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此次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3.D钢铁有限公司事故整改措施:
    (1)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建立健全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3)指定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
    (4)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吸取事故经验教训。
    (5)配备并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6)在煤气有可能泄漏区域装设CO检测仪,流动人员配发便携式CO检测仪。
    (7)指定煤气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定期演练,配备应急防护器材。
    4.D钢铁有限公司高炉煤气中毒隐患治理方案的内容: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5.发生煤气中毒事故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1)启动煤气中毒事故专项预案。
    (2)迅速通知调度中心、煤气防护站和医疗救护单位。
    (3)抢救事故所有人员必须统一指挥,事故现场设立警戒区,监测CO浓度。
    (4)对中毒者进行抢救,脱离煤气危险区域,抬到安全通风处。对于重度中毒患者,停止呼吸做人工呼吸,心跳停止者进行人工复苏胸外按压术。
    (5)急救车送往就近医院,途中必须有医务人员护送,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抢救不能停止。
    (6)现场做好检查和复产工作,未查明事故原因和采取必要安全措施前,不得动火或恢复送气。

  • 第4题:

    焦炭在高炉中起发热剂、__________、料柱骨架的作用。


    正确答案:还原剂

  • 第5题:

    未燃的喷吹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 )。

    A.参与碳素气化反应;

    B.参与渗碳反应;

    C.混在渣中,影响渣的流动性;

    D.沉积在软熔带和料柱中,恶化透气性;

    E.随煤气逸出炉外。


    正确答案: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