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堤身较高或受地形限制时,建筑路堤的方法通常采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道路工程施工中,正确的路堤填筑方法有( )。

    A.原地面纵坡陡于10%的地段常采用纵向分成填筑法
    B.填弱透水性土置于透水性土之上
    C.采用沉陷量较小的砂性土时,应分次填到所需路堤全宽
    D.堤身较低时可采用混合填筑法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道路工程施工中路堤填筑的方法。①水平分层填筑:弱透水性土置于透水性土之上;②纵向分层填筑法:常用于地面纵向坡度大于 12%、用推土机从路堑取料、填筑距离较短的路堤,缺点是不易碾压密实;③竖向填筑法:当地面纵坡大于 12%的深谷陡坡地段,可采用竖向填筑法施工。选取高效能压实机械;采用沉陷量较小的砂性土或附近开挖路堑的废石方,并一次填足路堤全宽;在底部进行拨土夯实;④混合填筑法:如因地形限制或堤身较高时,不宜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或横向填筑法进行填筑时,可采用混合填筑法。@##

  • 第2题:

    道路工程施工中,正确的路堤填筑方法有( )。

    A.不同性质的土应混填
    B.弱透水性土置于透水性土之上
    C.不同性质的土有规则的分层填筑
    D.堤身较高时采用混合填筑
    E.竖向填筑时应采用高效能压实机械

    答案:B,C,D,E
    解析:
    路堤的填筑方法有水平分层填筑法、竖向填筑法和混合填筑法三种。水平分层填筑是一种将不同性质的土有规则地分层填筑和压实的填筑方法,该法易于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易于保证质量,是填筑路堤的基本方法,C 选项正确。
    当地面纵坡大于12%的深谷陡坡地段,可采用竖向填筑法施工,选用高效能压实机械,如因地形限制或使堤身较高时,不宜按水平分层填筑和竖向填筑法自始至终进行填筑,可采用混合填筑法,D 选项正确。A 选项违反填筑基本原则。
    竖向填筑因填土过厚不易压实,施工时需采取下列措施:选用高效能压实机械。E 选项正确。
    B 选项是对的,如果透水性较小的土层放在下面受到水压力的作用后容易发生管涌,稳定性会较差。

  • 第3题:

    当堤(坝)身较高时,还应测设堤(坝)脚、马道等平行堤(坝)()的控制线。

    • A、外型
    • B、中轴
    • C、坡脚
    • D、身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对于堤身透水性强,在反滤料源丰富以及堤身断面较小或堤土过于稀软不宜做()时,可采用反滤层法抢护。


    正确答案:导渗沟

  • 第5题:

    对高路堤及陡坡路堤进行稳定性分析时,下述( )不合理。()

    • A、路堤稳定性分析包括路堤堤身的稳定性、路堤和堤身的整体稳定性、路堤沿斜坡地基或软弱层带滑动的稳定性等内容
    • B、稳定性分析时,对施工期应采用总应力法,强度参数应采用三轴不排水剪强度指标
    • C、路堤稳定性计算方法宜采用简化毕肖普法或不平衡推力传递法
    • D、路堤稳定性分析评价应主要参照稳定性计算结果决定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在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的重要堤段,常采用()。

    • A、坡式护岸
    • B、坝式护岸
    • C、墙式护岸
    • D、平顺护岸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单选题
    路堤堤身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宜采用下列哪个选项?(  )
    A

    Spencer法

    B

    Sarma法

    C

    Bishop法

    D

    Janbu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第3.6.9条规定,路堤堤身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宜采用简化Bishop毕肖普(Bishop)法是改进的圆弧条分法,适用于一般黏性土组成的路堤堤身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或路堑边坡的稳定性验算。

  • 第8题:

    填空题
    当填方路基受地形地物限制或路基稳定性不足时,可采用()。护脚高度不宜超过()

    正确答案: 护脚路基,5m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在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的重要堤段,常采用(    )。
    A

    坡式护岸

    B

    坝式护岸

    C

    墙式护岸

    D

    平顺护岸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堤身较高或受地形限制时,建筑路堤的方法通常采用()。
    A

    水平分层填筑

    B

    竖向填筑

    C

    纵向分层填筑

    D

    混合填筑


    正确答案: C
    解析: 堤身较高或受地形限制时可采用混合填筑,即路堤下层用竖向填筑,而上层用水平分层填筑,使路堤上部经分层压实获得需要的压实

  • 第11题:

    单选题
    堤身较高或受地形限制时,填筑路堤的方法通常采用()。
    A

    水平分层填筑

    B

    竖向填筑

    C

    纵向分层填筑

    D

    混合填筑


    正确答案: B
    解析: 教材P241。混合填土法。

  • 第12题:

    单选题
    堤身内部隐患的处理,可采用()的方法或压力灌浆的方法进行。
    A

    吹填固堤

    B

    自流放淤

    C

    截渗墙

    D

    抽水洇堤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堤身较高或受地形限制时,建筑路堤的方法通常采用()。

    A.水平分层填筑
    B.竖向填筑
    C.纵向分层填筑
    D.混合填筑

    答案:D
    解析:
    因地形限制或堤身较高时,不宜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或横向填筑法进行填筑时,可采用混合填筑法。

  • 第14题:

    在确定园曲线半径时,宜先用大于《标准》所规定的()半径,只有当受地形、地物或其他条件限制时,方可采用小于()半径值,不要轻易采用()半径。


    正确答案:一般最小;一般最小;极限最小

  • 第15题:

    堤身内部隐患的处理,可采用()的方法或压力灌浆的方法进行。

    • A、吹填固堤
    • B、自流放淤
    • C、截渗墙
    • D、抽水洇堤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受地形限制,设置倒虹吸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箱形或()。


    正确答案:圆形结构

  • 第17题:

    路基按地形及断面形式不同可分为路堤、路堑、半路堤、办路堑、半堤半堑。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当填方路基受地形地物限制或路基稳定性不足时,可采用()。护脚高度不宜超过()


    正确答案:护脚路基;5m

  • 第19题:

    单选题
    分析路堤的堤身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时采用直剪的固结快剪指标,其二级公路高路堤正常工况的稳定系数不得小于下列哪个选项?(  )
    A

    1.15

    B

    1.25

    C

    1.35

    D

    1.45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第3.6.11条规定,各等级公路高路堤与陡坡路堤稳定系数不得小于表3.6.11所列稳定安全系数值。由表3.6.11可知,析路堤的堤身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时采用直剪的固结快剪指标,其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高路堤与陡坡路堤正常工况的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45

  • 第20题:

    填空题
    受地形限制,设置倒虹吸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箱形或()。

    正确答案: 圆形结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有关路堤设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堤身结构采用台阶形时,每隔一定高度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2m的护坡道

    B

    堤身采用上缓下陡的折线形边坡符合路堤的受力状况,上部可减小下滑力,下部可增加抗滑力

    C

    堤身高度大于20m时,宜采用阶梯形,坡率由稳定性计算确定

    D

    在基岩上填筑路堤时,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当堤(坝)身较高时,还应测设堤(坝)脚、马道等平行堤(坝)()的控制线。
    A

    外型

    B

    中轴

    C

    坡脚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道路工程施工中,正确的路堤填筑方法有()。
    A

    不同性质的土应混填

    B

    将弱透水性土置于透水性土之上

    C

    不同性质的土有规则地水平分层填筑

    D

    堤身较高时可采用混合填筑法

    E

    竖向填筑时应选用高效能压实机械


    正确答案: D,C
    解析: 参见教材P240~241图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