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系抗原和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当半抗原(如青霉素G)进入人体后,和组织蛋白结合而成为全抗原,对过敏体质者可使T淋巴细胞致敏,进而作用于B淋巴细胞引起分化增殖,转变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IgE,抗体黏附在某些组织如皮肤、鼻咽、声带及支气管黏膜下等部位微血管壁周围的肥大细胞上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呈过敏状态。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抗原即和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相结合而发生作用,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破裂脱颗粒,释放出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多种多样的症状,如皮疹、哮喘、喉头声带水肿、窒息、血压下降、休克等。
更多“试述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机制。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正确答案:一般紧急治疗补充血容量积极处理原发病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DIC的治疗皮质类固醇药物的应用

  • 第2题:

    试述青霉素G的作用机制,并解释其作用特点和过敏防治?
    作用机制:1、抑制转肽酶,干扰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2、激发细菌细胞壁自溶酶,导致菌体细胞裂解而死亡。作用特点:1、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2、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格兰阴性菌作用弱。3、对人和动物毒性小,对真菌无效。过敏防治:1、详细询问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凡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真菌病及其它药物过敏者禁用或慎用。2、皮肤过敏试验:凡初次注射或停用3天后再用者,或用药过程中青霉素批号更换时间均应重新做皮试,反应阳性者,应禁用。3、注射青霉素后应观察30分钟。4、在青霉素注射或皮试时,应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0㎎,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直至病情缓解呢,必要时可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吸氧、人工呼吸,同时输液,给予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5、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局部用药。6、避免空腹给药。7、避免注射过快。8、青霉素应现配现用。

  • 第3题:

    试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防治措施


    1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对青霉素有过敏史者禁用。 2做皮肤过敏试验,凡初次注射或停用3天以上以及用药过程中更换不同批号或不同厂家生产的青霉素者均需作皮试。皮试阳性者禁用。 3避免在饥饿状态下注射青霉素;避免局部应用青霉素。 4用于注射青霉素的注射器,不得用于注射其他药物。 5青霉素最适 p H为5~7.5, p H过高或过低都会加速其降解,故静滴时最好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p H4.5~7.0)。若选用5%葡萄糖液( p H为3.5~5.5)溶解时,应在2小时内滴完为宜。 6青霉素水溶液放置后其效价降低,降解产物增加,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故青霉素注射液必须现配现用。 7皮试阴性者注射青霉素后也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后须观察3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去。 8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就地及时抢救,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0 ml ,必要时每隔 15~30分钟重复一次,危重者可将肾上腺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 中缓慢静脉注射,并酌情加用糖皮质激素、 H1受体阻断药,以增强疗效。对支气管痉挛并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稀释后静注,沙丁胺醇喷雾吸入,并配合给氧或人工呼吸,必要时做气管切开。血压过低者可用间羟胺20~100 mg 或去甲肾上腺素 1~2 mg 加入 5%葡萄糖液 250~500 ml 中静滴。

  • 第4题:

    试述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主要防治措施。
    (1)认真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2)详细询问病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对其它药物过敏者慎用。
    (3)注射前必须作皮试,初次用药或停药3~7天后再重复用药或更换另一批药物时,必须做皮肤过敏性试验。
    (4)避免在饥饿时用药,注射后应观察30分钟。
    (5)注射时应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mg,严重者可将肾上腺素稀释后慢速静滴,同时采用大量氢化可的松静滴,以及其它对症支持疗法。

  • 第5题:

    述青霉素引发全身过敏性休克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系半抗原,无变应原作用,因此大多数人用青霉素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用青霉素后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其机制是属Ⅰ型超敏反应的全身表现。为防止该现象的发生,首先应仔细询问是否有对青霉素过敏的病史;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皮试,皮试阳性者禁用;注射青霉素时还必须准备抗过敏性休克的药物肾上腺素及抢救设施,以防万一。个别人在皮试时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要做好各种抢救准备工作,以便及时抢救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