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请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为《天狗》这首诗(诗歌内容略),设计 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题目
请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为《天狗》这首诗(诗歌内容略),设计 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天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
过程与方法:
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背景材料、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本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了解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作的艺术魅力。
2.触发丰富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对“天狗食月”这一民间传说“考据”的基础上,教师给出相关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材料一:(郭沫若《月蚀》)
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象遏着甚么灾难的一样。全村的寺院都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食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司寇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一名马纳瓜母,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材料二:(《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屏纨袴稳步试云程,破寂寥闲心谈月夜”)
却说那日已是八月初十日,中秋节近,接着忙了几天节事。到了十五晚上,老夫妻正喜多了两个媳妇庆赏团圆,偏儿子又不在膝下,但是天下事事若求全,何所乐呢?待月上时,安太太便高高兴兴领着两个媳妇圆了月,把西瓜月饼等类分赏大家,又随意给老爷备了些果酒。因舅太太、张亲家太太没处可过团圆节,便另备一席,请过来要自已陪着。舅太太是再三不肯,说:“今日团圆节,没说你二位不一席坐的。我陪着亲家太太,叫他们小姐儿俩两席张罗,岂不好?”安太太见说得有理,便也依实。只是安老爷赴了这等酒场,坐下实在无可与谈的。恰好那夜后半夜月食,舅太太问起这个道理来,可就开了老爷的“天文门”了。才待讲起,张太太说:“我懂的,那是天狗吃了。我们那地方,只要庙里打一阵钟,他唬的就吐出来了。”安老爷不禁大笑,说道:“岂其然哉!这日月食的道理,由于日躔最高,居九天第三重,月躔最低,居九天第八重。日行得疾,每日行程只欠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的一度:月行得迟,不及日行十三度有余度。日月行得不能划一,此所以朝日东升新月西见之原由也。日有光。月无光,月恒借日之光以为光,所以合朔则哉生明,既望则哉生魄,此去上弦、下弦之明验也。日月行走,既互有迟疾,躔度又各有高下,行得迟疾高低,上下相值。日光在天,为月魄所掩,便有日蚀之象;日光绕地,为地球所隔,便有月蚀之象。乍掩、乍隔则初食,半掩、半隔则食既,全掩、全隔则食甚。彼此相错,则生光而复圆。非天狗之为也。”
材料三:
在日本,天狗都是身材高大、穿着修验僧服和高齿木屐、长着双翼、红脸和大长鼻子、手持羽扇、宝槌的奇怪家伙。通常居住在深山之中,具有令人难以想象怪力和超能力,是日本妖怪中相当强悍的一种。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中,原文是“又西三百里,日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日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它是人们对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的称呼,它不仅能帮助二郎神降妖除魔、还能吞下整个月亮。
(二)整体感知,初步鉴赏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思考:
①你觉得“天狗”是怎样的形象?
②作者想要借此传达怎样的情感?
2.播放《天狗》录音后,全体学生齐读,从感性上体会诗作的强烈感情。
(三)深入研读,仔细玩味
1.具体分析:
第一节:诗人连续用了4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
第二节:用了4个“光”,强化了“天狗”的气势,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吞下全宇宙的“天狗”,向世人展现它的能量,放射出熠熠的光辉。它代表了一切光芒之所在,全宇宙能量的总和。
第三节:核心、高潮、最精彩的部分。通过“天狗”“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突现其主体意识。他需要汹涌、喷发,尽情地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且正如一只经历了涅榘之后的“凤凰”,用不断自我毁灭与超越的方式,向世人显示蓬勃的青春激情,个性和自由精神的伸张和张扬。
第四节:经历了一阵狂乱的飞奔、吼叫与燃烧后,“天狗”再度还原回来,预示“我”的壮烈毁灭,宣告“我”的完成。
2.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3.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比喻新颖生动、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激越、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四)探究争鸣
1.“天狗”的形象塑造:
在狂飙突进,冲却一切封建藩篱,高扬个性解放思想大旗的“五四”时代,《天狗》可谓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l日迎新的主题。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在象征性的诗歌意象中,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体——“我”(即“天狗”)的形象。“我”横空出世,“我”雄居宇宙,“我”主宰一切,“我”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我”在自噬其身中获得新生。
2.诗人情感的抒发方式:
《天狗》是直抒胸臆之作,它抒写的是青春生命高峰状态的一种神奇的独特情感体验。《天狗》第一段所表现的,就是青春生命自我扩张的美好希冀及其征服自然的浪漫憧憬。鲸吞日月、鲸吞宇宙的天狗,正是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君临万物的狂放心态的具象化。接下来诗人进一步表现青春生命高峰体验状态下的种种微妙感觉,即中国传统哲学中“与天地同流”、浑然忘我的审美“坐忘”境界。所以,当天狗吞了日月星辰之后,便发生一种幻觉:“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高峰体验状态下的青春生命力,仿佛处于原子核的不断裂变状态,仿佛是“一种燥热,一种搅动,一种热辣辣的疼痛”,“在剥他的皮,在吃他的肉,在吸他的血,在咬啮他的五脏六腑”。这种种焦灼感、燥热感、疼痛感,“在他的周身流转着,好像跑过他的神经、脊髓和头脑”,而自身躯体的承受力终归是很有限的,诗人想象中青春生命活力终将自我引爆,向四周迸射。
3.诗歌语言的特点:
闻一多将写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鲁迅说:“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郭沫若不这么看,他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像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天狗》就是郭沫若这一诗学观念的极端化创作,全然不讲诗歌的“形式”,丝毫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宣泄,急不择言。全诗二十九行,每行都以“我”起首,长短不拘,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中国读者低吟浅唱、一唱三叹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粝语言反而强化、凸现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坦诚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火山爆发般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1
4.诗人的奇特想象:
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个性的“我”的形象。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的光”“日的光”“一切星球的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的自由解放。然而,这个个体独立、个性张扬、自由自在的现代人并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无知狂人,他是一个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的现代知识分子,他懂得天文学(月、日、星球、宇宙),懂得现代医学(X光线、神经、脊髓),也懂得物理学(Energy、电气),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保障,这“天狗”才能气吞寰宇而不显癫狂,行为超常却仍不失合理性。同时,天狗对自己的“剥”“食”“吃”“啮”,则表现他对自己的批判和勇敢的否定,诗人以“天狗”来表达自已除旧布新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五)拓展延伸
1.重新朗读全诗,从理性上把握诗人的情感。
2.对比鉴赏以下诗歌。分析诗歌的内涵。
材料:
疯狗
——食指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1978年
明确:这是一种对生存的反思,站在诗人的角度上,它使劲地喊出了我们活着的无奈和应该怎么样活着口号,它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的叛逆,是理性的读诗人所感觉到震惊的,在'-3时社会思想开始混乱的时候,这无疑是清醒剂。甚至有人指出: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是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的。
食指是个传统的诗人,就新诗的写作形式问题他也指出:形式问题一直就存在。我认为电影有个银幕,电视有个荧屏,戏剧有个舞台,绘画有个画框,所有艺术都存在个形式问题。在规矩方圆中驰骋纵横才是大家。在人大的“朦胧诗反思”的沙龙上,也有同学也指出:他的诗中没有太多的悲愤,没有颓废和激烈的反抗,没有晦涩和玄虚,而是充满了执着和殷切的希望。
更多“请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为《天狗》这首诗(诗歌内容略),设计 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教学简案。
    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5)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答案:
    解析:
    【课题】《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
    环节一:交流导入
    1,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音乐,边听音乐边来看几张风景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世外桃源的泸沽湖,美丽神秘的九寨沟)
    2,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这些大河山川是我国山水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看中国山水画——古代和当代),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进入接下来的课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 对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师: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中国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做一次亲密接触。
    展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山川的美好诗句,请小组汇报搜集的有关诗句。
    欣赏感受
    教师提问:这是谁的作品 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画面画的是什么内容 你想到了一首诗吗 作者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小结: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身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设问:指出下列山水画属于哪种艺术风格 教师小结: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像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中国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教师示范墨分五色以及表现各种山石的皴法,如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
    (设计意图:循循善诱,穿插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环节三:巩固实践
    观看一段农夫山泉的山水广告片,小组讨论片子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与中国的山水画有什么关系 你觉得山水画把自然山水的美表现出来了吗 在画中,除了自然的景色还有其他的内涵吗
    作业要求:选几句你喜欢的诗句,用你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环节四:展示评价
    学生山水作品欣赏,同学问互评,教师小结。
    环节五:课后拓展
    观察自然风景,通过绘画或者诗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笔法:中锋运笔、侧锋运笔
    墨法:积墨法、破墨法
    皴法
    【教学反思】()

  • 第2题:

    根据课题写一篇教案(30分)
    请根据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一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请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科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的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至少设计三个课堂提问。





    答案:
    解析:
    课题:综合材料雕塑实践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领域:雕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现代综合材料雕塑,能够使用生活中的不同的材料进行综合材料雕塑创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创作过程对材料的探索和实践,增强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创作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互相探讨、协调合作,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并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综合材料制作-一个造型美观,构思立意新颖的雕塑作品。
    教学难点:观察和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手段和丰富的想像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实物导入。教师带来自己所做的综合材料雕塑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出来老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这件雕塑吗哪位同学想鉴赏一下老师的这件作品”学生自主根据老师的综合材料雕塑作品进行分析,教师进而引出课题,综合材料雕塑实践。
    (2)新授
    ①生活联想。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提出问题:“ 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除了他本来的用途我们还能拿它来做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力,想到它不同的用处和联想。
    教师总结:综合材料的制作灵感来自你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以及看到一些材料时所产生的联想。
    ②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在形式和功能上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从发展上看,雕塑可分为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传统雕塑是用传统材料塑造的可视、可触、静态的三维艺术形式;现代雕塑则用新型材料,利用声、光、电等制作的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声光雕塑,软雕塑动态雕塑等。
    ⑤教师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你认为综合材料的应用给雕塑创设带来哪些影响谈谈综合雕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抒发自己保护环境的意识。
    ④制作步骤。
    教师示范综合材料雕塑的实践步骤:
    A.根据材料,勾画一张设计草稿。
    B.根据需要的材料进行材料分割。
    C.依照设计图,重新组合拼接。
    D.将局部拼接好的部分组装在-起。
    (3)练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按照设计步骤设计一个综合材料雕塑。
    要求:运用综合材料制作一个造型美观,构思立意新颖的雕塑作品。
    (4)展评
    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放到展示区进行展示,并运用投票形式选出最具创造力奖和最美雕塑奖。
    请获奖同学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5)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能够发现综合材料对生活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并能运用综合材料制作造型美观,富有创意的雕塑作品。
    (6)扩展
    学生在课下观察生活,思考除了雕塑作品,我们还可以用综合材料做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 第3题:



    请按所提供的教材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

    (3)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4)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5)设计至少3个课堂提问。

    (6)对教案中主要环节做出说明。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首先分析题干内容,课程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确定教学设计围绕的重点知识,活动建议是开展体验活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其次分析要求,要求课时完整,恰当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以及要出现三个提问,环节上要有设计说明。考生要按要求、分步骤设计教学。

  • 第4题: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答案:
    解析:
    【课题】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类型建筑的产生背景,掌握中外代表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相互探讨,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并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及其风格。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纷乱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和演变背后的内在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欣赏、启发、讨论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下列问题:
    为什么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提示:主要从易保存的特点来说)
    学生阅读课本的开始部分,归纳总结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导人新课,导人手法新颖,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在课堂开始就给了学生最直观的建筑感知)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
    教师展示故宫、凡尔赛宫图片,提出问题:
    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在哪?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主要是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布局严整。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烘托皇权,是权力的象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中外宫殿建筑及师生互动,总结出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特点以及各自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环节二:宗教艺术的杰作——神圣的庙堂建筑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北京的天坛并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归纳出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欧洲哥特式教堂、中国天坛各自的艺术风格成就及其形成原因。为何庙堂建筑往往具有非凡的成就和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
    学生看图片.读课文,讨论总结回答,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及分组合作探究,总结出世界各地庙堂建筑的主要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环节三:追求生命的永恒——静穆的陵墓建筑
    教师多媒体展示古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图片,提出问题:
    金字塔和秦始皇陵共同体现了古人的何种生死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师生继续探讨,总结出古代陵墓建筑所蕴含的意义)
    环节四:亲切的民居建筑
    教师继续多媒体展示中国皖南黟县古民居、匈牙利霍洛克村庄等民居建筑,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尝试总结出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答案:民居往往具有亲切的形状、温暖的气氛和可爱的趣味。同时民居又是产生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建筑类型。
    环节五:简略介绍其他种类的建筑
    教师依次向学生展示其他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建筑。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拓宽学生视野。
    (设计意图: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建筑风格,开阔眼界,感知建筑美,掌握欣赏建筑美的基本方法)
    三、知识拓展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建筑的材料和造型的特点: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梁柱结构承重,下部有砖石台基,上部为瓦屋面。屋顶出檐深远,称作飞檐斗拱,有弧形的翘曲,如同举翼翱翔的飞鸟,十分优美。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更深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小结作业
    1.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回顾本课重点。提示学生关注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培养爱国之情。
    2.布置课后作业:在你居住的地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建筑?拍下照片。谈谈它们的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宏伟的宫殿建筑——
    神圣的庙堂建筑——
    静穆的陵墓建筑——
    亲切的民居建筑——

  • 第5题:

    请按所提供的篇目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个子篇目)。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课题】文房四宝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房四宝的组成和性能。并会正确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文房四宝,体验其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房四宝在国画中的魅力,养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房四宝的用途与性能。
    教学难点:对毛笔软硬程度的掌握及运笔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笔、墨、纸、砚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书法表演。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最基本的用具是什么。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揭示课题:文房四宝。
    活动二:新课讲授。获得新知1.文房四宝初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房四宝”初步体验.提出问题:文房四宝指的是哪四宝你知道文房四宝的故乡是哪里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被称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宣笔、徽墨、宣砚举世闻名。
    2.艺术特性新发现
    教师播放PPT,出示笔、墨、纸、砚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笔、墨、纸、砚的不同特性。提出问题:根据观察,说一说笔、墨、纸、砚分别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
    笔:分大、中、小号,有羊毫,也有狼毫,小号叶筋笔是勾画叶筋和线的。羊毫一般是上色用的。墨:一般用书画墨汁,它比较粘稠,要根据用墨需要调好再用。
    纸:宣纸有生、熟之分。生宣纸是用来画写意画用的,能洇水。熟宣纸不洇水,是用来画工笔画的。砚:用来研墨的,由于原墨较粘稠,需要用水研匀后使用。
    3.毛笔的发明
    教师: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秦朝统一中国,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你们知道毛笔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分组进行讨沦,教师总结:蒙恬发现中山兔肥而毫长.质地最佳,于是以竹管为笔杆,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世人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
    活动三:示范练习,内化知识
    教师演示毛笔的执笔方法及运笔方式:①用三指合力持笔;②用无名指抵住笔管;③指实掌虚。示范运笔方式:直笔,中锋用笔。卧笔,侧锋用笔。(用笔有时可悬肘,有时可枕肘。)
    学生自主练习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并纠错。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开展以“文人墨客”为题的知识竞答赛。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笔、墨、纸、砚知识问答,预留时间进行准备,小组记分。竞赛结束.学生相互评议组内关于知识问答得分情况,并交流自己掌握的文房四宝知识。教师根据学生评议内容进行纠错补充,本着鼓励为主,促进学生知识积累的目标,综合学生观点,并在此基础知识上拓展延伸,为后续课程做铺垫。
    布置作业:课下搜集纸、砚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6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请根据思想政治辩论式教学的相关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辩题,并围绕该辩题设计教学活动简案。


    答案:
    解析:
    辩题: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教学活动简案:
    ①活动目标: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②活动准备:
    a.确定正方观点以及正方选手。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
    b.确定反方观点以及反方选手。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
    c.正方和反方就各自的观点搜集材料,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
    ③活动过程:
    a.正方一辩陈述立论。
    b.反方一辩陈述立论。
    c.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d.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e.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f.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g.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h.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i.自由辩论。
    i.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k.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l.观众提问。
    ④活动总结:
    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通过对“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辩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第7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百鸟朝凤》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0分)
    (2)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提高整体音乐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这首曲子,体会作品创造的意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形式,来体会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
    【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晰分辨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能够清晰分辨出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赏析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了解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难点】听辩和区分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情境教学,播放各种鸟类叫声的音频并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形象,并引导话题,在音乐中,很多乐器也能模仿出音频中鸟类的叫声。而且非常形象,让大家猜猜都有什么类似的乐器。教师顺势为大家介绍唢呐这一乐器,并引入今天的音乐主题——唢呐名曲《百鸟朝风》。
    (二)整体感知
    1.初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又是什么速度?
    (欢快跳跃的情绪、感受到各种鸟类呜叫嬉戏的场景;乐曲速度自由,属于散板)
    2.教师为学生们简介作品《百鸟朝风》的相关知识和唢呐的乐器背景知识。
    (三)探究乐曲
    1.分段复听乐曲,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聆听,认识并区分每一段的主题旋律。
    (1)教师可通过讲授法,为同学们简介每一段主要表达的主题。
    (2)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展现;
    第二段: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法来模仿不同鸟类的声音特点:
    第三段:乐曲的第三乐段,延续欢快喜庆的音乐形象,对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
    2.带领同学们对乐曲的第二段进行详细的欣赏和分析。
    (1)再听第二段旋律,让同学们自由抒发感受,概括第二段音乐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总结出:唢呐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演奏技法多样,民乐队进行流水板的反复伴奏)。
    (2)同学们通过聆听,寻找第二段一共模仿了几种鸟类的叫声(布谷鸟、喜鹊等)。
    (3)邀请同学们分组尝试着模仿一下这些鸟类的叫声,感受唢呐乐器的声音特点。
    (4)同学们通过赏析和切身表演体验,概括出唢呐乐器的音色特点。
    3.同学们赏析作品的第三乐段,小组合作讨论对比一下第三乐段和第一、第二乐段有何不同。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发言后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4.最后完整聆听作品,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四)巩固提升
    1.教师为同学们播放由民乐独奏《百鸟朝凤》改编的合奏版《百鸟朝凤》,感受不同乐器风格下的<百鸟朝凤》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2.让学生自由讨论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作品,发言后师给予鼓励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民族音乐进行整体的概括,并引导同学们更多地去关注民族音乐和器乐发展,培养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情感。
    2.作业:邀请同学们针对唢呐独奏版的《百鸟朝凤》写一篇小小的听后感受,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

  • 第8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百鸟朝凤》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提高整体音乐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这首曲子,体会作品创造的意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形式,来体会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
    【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晰分辨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能够清晰分辨出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赏析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了解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难点】听辩和区分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情境教学,播放各种鸟类叫声的音频并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形象,并引导话题,在音乐中,很多乐器也能模仿出音频中鸟类的叫声。而且非常形象,让大家猜猜都有什么类似的乐器。教师顺势为大家介绍唢呐这一乐器,并引入今天的音乐主题——唢呐名曲《百鸟朝风》。
    (二)整体感知
    1.初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又是什么速度
    (欢快跳跃的情绪、感受到各种鸟类呜叫嬉戏的场景;乐曲速度自由,属于散板)
    2.教师为学生们简介作品《百鸟朝风》的相关知识和唢呐的乐器背景知识。
    (三)探究乐曲
    1.分段复听乐曲,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聆听,认识并区分每一段的主题旋律。
    (1)教师可通过讲授法,为同学们简介每一段主要表达的主题。
    (2)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展现;
    第二段: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法来模仿不同鸟类的声音特点:
    第三段:乐曲的第三乐段,延续欢快喜庆的音乐形象,对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
    2.带领同学们对乐曲的第二段进行详细的欣赏和分析。
    (1)再听第二段旋律,让同学们自由抒发感受,概括第二段音乐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总结出:唢呐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演奏技法多样,民乐队进行流水板的反复伴奏)。
    (2)同学们通过聆听,寻找第二段一共模仿了几种鸟类的叫声(布谷鸟、喜鹊等)。
    (3)邀请同学们分组尝试着模仿一下这些鸟类的叫声,感受唢呐乐器的声音特点。
    (4)同学们通过赏析和切身表演体验,概括出唢呐乐器的音色特点。
    3.同学们赏析作品的第三乐段,小组合作讨论对比一下第三乐段和第一、第二乐段有何不同。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发言后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4.最后完整聆听作品,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四)巩固提升
    1.教师为同学们播放由民乐独奏《百鸟朝凤》改编的合奏版《百鸟朝凤》,感受不同乐器风格下的<百鸟朝凤》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2.让学生自由讨论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作品,发言后师给予鼓励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民族音乐进行整体的概括,并引导同学们更多地去关注民族音乐和器乐发展,培养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情感。
    2.作业:邀请同学们针对唢呐独奏版的《百鸟朝凤》写一篇小小的听后感受,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

  • 第9题:

    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苏幕遮》这首词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20分)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词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教学难点】

    探究体会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思乡,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我们学过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呢?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点:由眼前所见之实景,引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落日风帆,明月浮云,夕阳夜雨……凡可入诗者皆可以寄托思乡的伤和怨,也就是见景主情,虚实结合。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周邦座(05712,字美成,号清真居土,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和咏物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教师范读,全体学生读。

    三、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六个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究这首词如何体现见景生情,虚实结合,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小组,用散译的方法翻译全词,全班读原词对比赏析,点评。

    第二小组,抓关键词,分析见景生情的手法。齐读上片。

    第三小组,抓关键词,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齐读下片。

    第四小组,赏析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五小组,用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全词,重点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第六小组,诵读全文并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全文的方式,总结全文。

    四、教师总结。

    上片词人选取了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等意象从嗅觉、听觉,视觉三个感官角度描绘出了:燎香消暑、鸟雀呼睛、风荷摇曳三幅画面,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下片抒情,运用直抒胸臆和对写法。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整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见景生情,虚实结合,颇有诗意地表现了思乡之情。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六、课后作业

    1、将全文扩写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

    2、对比阅读柳永《甘草子》

     七、板书设计:

    苏幕遮

    上片写景:风荷

    下片抒情:思乡之情

    见景生情、虚实结合

  • 第10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完成1~3题。戴望舒《雨巷》原文(略)课文介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请为本篇诗歌教学设计一则课堂结束语,并说明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 2.请为这则诗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3.请为这首诗歌教学设计一个思考题(需给出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1.课堂结束语: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一遍吧。设计原则:(1)关联性: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练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二)过程与方法(1)按"初步感知一合作探究一互动交流一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象征的手法。(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3.思考题: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参考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
    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的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设计意图: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其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三是训练口语表达。

  • 第11题:

    问答题
    请为本篇课文设计一个教学简案,点明重点教学部分。

    正确答案:
    (1)导入课文
    “我的母亲”这个题目大家以前写过吧?也许大家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点发愁,因为它用同学们的话说实在有点“老土”。可是这个一点也不时尚的题目,却是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用心写一次,甚至是应当随着光阴流逝一写再写的题目。在国学大师胡适40岁的时候,他提笔撰文,深情回忆自己的母亲,朴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无穷的滋味。
    (2)精读共研
    ①文章中作者用一段话总括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请大家找到并读读这段话。(文章末段)
    ②这段侧重总结母亲对自己哪个方面的影响?(待人接物)母亲在这个方面是怎样影响胡适的?请同学们结合相应段落来谈。要求概述事件,重点分析具体事件中母亲的做法。
    ③文章除了记述母亲和别人的相处之外,还回忆了哪方面的内容?(对胡适的管束训导)母亲是怎样对待小胡适的?请同学们结合相应情节加以分析。要求在文中圈点勾画,扣住细节发言。
    ④综上所谈,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及教子方式。(外柔内刚,克己宽人;言传与身教并重)
    (3)思辨表达
    ①你怎样评价胡适母亲的教子方式?你的母亲用怎样的方式教导养育着你?选取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或自己与母亲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小事和组内同学聊一聊。每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②请大家把记忆中最动人处或印象最深刻处加以提炼萃取,尝试表达。或以一句话浓缩对母爱的感悟,或借一个细节描摹母亲生活中的点滴,字数不限。
    (4)情意融通
    法国俗语有云,女人固然脆弱,母亲却坚强。让母亲伤心的人是可耻的,读懂母亲的爱是幸福的。让我们共同聆听另一位儿子的表达——师生共同吟唱满文军的歌曲《懂你》。
    母爱,像风筝身上的线,她放飞我们在一方辽远的蓝天,目光中却满含浓浓的眷恋。你能体会母亲的心情吗?你会甘愿被那根深情的线永远温柔地牵扯吗?母亲节并不只是五月的某一天,和母亲相守的每一日都可以也应该是母亲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根据(人教版)选修《美术鉴赏》教材第5课《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设计一课时的教学简案。要求:(1)导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3)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4)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5)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6)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正确答案: 【课题】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宗教雕塑的代表作品及艺术成就: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的欣赏,掌握鉴赏宗教雕塑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优秀的艺术遗产,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2.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3.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二、新课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菩萨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定的规范性。(由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A形体大小:主像最大,以职位的大小排列。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摩尼,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C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32大人相,80种随形好)。D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神圣无比;还有身姿,手势等都有象征性。E上色:在形体的基础上,用色彩进一步地刻画形象。3.小结:总之,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还有麦积山石窟,到了隋唐,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像,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但是,无须违言,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正日益受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三、小结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四、布置课外思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按所提供的教材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

    (3)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4)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5)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6)对教案中的主要教学环节做出说明。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首先分析题干内容,课程内容是文化衫的设计制作,确定教学设计围绕的重点知识,活动建议是开展体验活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其次分析要求,要求课时完整,恰当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以及要出现三个提问,环节上要有设计说明。考生要按要求、分步骤设计教学。

  • 第14题:

    请按所提供的教材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
    (3)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4)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5)设计至少3个课堂提问。
    (6)对教案中主要环节做出设计说明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课题】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三大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学会如何鉴赏意象艺术并能运用美术专业术语赏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鉴赏与对比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的情景中感悟艺术,用意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思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感悟,增长知识,培养对意象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的方法.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难点:清楚表达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意象艺术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人
    多媒体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内容为两位观众在看到《马蒂斯夫人像》时的争论,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并分析:究竟什么是意象艺术,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人物对话情景,直入主题。并运用PPT课件中的图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参与思考,更直观的认识、了解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意象艺术
    让学生欣赏本课的《圣维克多山》油画作品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通过对比,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
    让学生试述实景和作品的不同,以及对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二)课件媒体展示《内战的预感》与《鹌鹑图》。
    学生欣赏图片并两两一组讨论“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对意象艺术作品的理解)
    三、巩固提高
    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呐喊》《星月夜》。并提出以下问题:
    (一)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引导学生“意象”是与“写实”相对而言的。)
    (二)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意象表现性美术的两个角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对具体作品深入、全面的剖析,从而学会怎样真正去读懂一幅意象作品,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并抓住这个点深入挖掘拓展,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现实物象作用于心灵,经过艺术的创造成为意象的语言,构成心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三)鼓励学生大胆列举意象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身边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拉近和意象艺术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加深理解意象艺术的特征)
    四、课堂延伸
    (一)教师组织学生用意象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意象绘画练习,体会意象艺术的特点。
    (二)展示评价
    1.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的创作构思.展示学生作品。2.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解释,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运用意象艺术的语言的。
    (三)学生欣赏部分艺术大师的意象美术作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发挥与联想空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简单地画出图例,阐述自我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肯定学生尝试的结果,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同时激励全体学生,激发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提高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意象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 第15题:

    以人物素描为教学题目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4)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课题】《人物素描》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人物素描的基础知识及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用素描的形式进行人物的绘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各种形式的素描人物作品,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一张人物素描作品,增强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素描特有的艺术特色,感受素描的美感和韵味,喜欢用素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人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熟知素描人物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完成一幅人物素描作品。
    【教学难点】
    各种形式素描的绘制方式的区别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铅笔或黑色的笔、橡皮、绘画本、PPT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组织教学
    师生常规性互问好,准备上课。
    (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学生能够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的状态)
    环节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各种不同形式的人物素描的PPT,引导学生对人物素描产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人物素描。
    (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能够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课程)
    环节三:讲授新知识
    (一)讲解各种不同形式的索描的特点
    提问一:这些画都是素描吗 (出示几幅绘画图片)
    引导学生对素描概念的探讨,教师总结:素描的概念就是以线条或者明暗色面来描绘物象的单色画。而素描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中国传统的白描,还有西方传统的光影素描等,运用这些不同的素描形式,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式的人物素描。
    提问二:中国传统的白描和西方传统的光影素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传统的白描和西方传统的光影素描都是单色画,而白描注重线条的表现,而西方注重明暗色面的表现。
    (二)讲解人物素描的绘制方法
    1,欣赏线描形式的不同人物素描的图片,并提出问题,
    提问三:用线描的形式来描绘人物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线描的形式不着颜色也没有光影,但是可以干净简洁的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所处环境。
    2,教师示范线描人物的步骤:
    a,先确定想要表现的人物。
    b,打小稿确定构图及各人物之间的布局。
    c.刻画出具体细节。
    d,调整。
    (设计意图:通过对素描人物的讲解及示范,使学生掌握线描人物画的作画方法及步骤)
    环节四:巩固练习、创作实践,学生制作,教师辅导实践练习,用线描的形式画一幅人物素描画。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辅导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解决难点)
    环节五: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小结
    小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说明自己的作品,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教师小结学生作品的亮点。
    评价学生作业要点:作品构图及绘制是否美观 作品是否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如果我们选出一个你喜欢的作品,你要选哪个 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六:布置作业,提出要求布置口头作业:课后浏览更多感兴趣的人物素描,扩大生活视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美术的习惯,并喜欢用素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人感情)
    【教学反思】

  • 第16题:

    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5)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做出设计说明。





    答案:
    解析:
    【课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园林的性质、功能以及造型特色,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与欣赏,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对中外园林艺术概貌有总体认识,能够客观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及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并能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况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及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通过提问同学们曾经游览过或者通过电视、杂志等媒体了解过哪些园林建筑,说出其中学生们最喜欢哪个来导入本课。
    教师展示一段苏州园林和西方几个典型园林的视频介绍,综合了解园林艺术,并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园林。
    学生感受、欣赏、简单回答,教师总结,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以及师生问答的形式引出新课,充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讲授做好铺垫。)
    (二)中国山水园林
    教师多媒体展示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著名园林,并提出问题:
    ——中国园林大致分为哪两类?
    ——它们在表现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风格?有哪些典型代表?
    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通过了解课本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写仿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直观感知。使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及艺术特色)
    (三)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东京龙安寺方丈园,提示学生观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学生欣赏讨论,明确枯山水的独特风格。
    师生共同总结出:枯山水的园林艺术是与宗教哲理相结合的艺术,善用沙石创造氛围。阐明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及对西方园林的影响。
    (设计意图:师生观看图片,通过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对比,得出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与宗教哲学的联系)
    (四)西方三国古典园林
    教师展示图片,意大利《法尔奈斯庄园》、法国《维贡府邸花园》、英国《布伦海姆风景园》。展示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
    ——分析比较三国古典园林各自的特色。
    ——他们与中国古典园林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伴随多媒体展示,欣赏各国优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精品,同时完成相关问题,最后总结出:三国均有不同的造园风格,英法两国古典园林具有代表性的造园大师及其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东方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西方古典园林艺术)
    (五)现代景观园林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现代园林艺术,让学生继续开阔视野,欣赏了解现代园林艺术的实用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美术素养)
    (六)回顾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课的教学重点:欣赏和比较、分析了中外古典园林艺术重要作品及其风格、特点,认识到园林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他的独特意义。
    【板书设计】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中国山水园林——
    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
    西方三国古典园林——
    现代景观园林——
    【课后反思】(略)

  • 第17题:

    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合理设计l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答案:
    解析:
    梅竹言志
    一、教学目标
    1.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2.通过对写意梅花的欣赏、讨论,理解梅花所表达的内涵精神,并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创作一幅梅花作品,体验画梅的乐趣。
    3.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养成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增强对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写意梅花用笔与用墨的方法。
    难点: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特点,并能够运用写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示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播放《红梅赞》,并出示歌词,学生聆听,思考问题:从这首歌曲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怎样的精神气质?你还记得哪些赞颂梅花的诗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梅花的精神气质,揭示课题《梅竹言志》。
    (二)交流探讨,新课教学
    1.讲解托物言志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象征精神品格?”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梅、兰、竹、菊。
    2.展示《寻梅》《红梅》作品与梅花的照片,小组讨论问题:“作品中的梅花与照片中的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作品中的梅花进行了概括加工,能够更好地体现梅花的品质
    3.继续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并讨论问题:齐白石先生所画的梅花在笔墨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笔墨注意干湿变化,中锋侧锋并用,讲究书法用笔意味,线条的交错组合与疏密关系。
    (三)欣赏示范,加深理解
    1.展示历代名家的梅花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赏。
    2.教师示范梅花的画法。
    枝干:中锋、侧锋;干湿浓淡;穿插关系
    花朵:勾与点
    (四)练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梅花作品,进行临摹练习,体会笔墨变化的美感。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与小结
    1.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从用笔、用墨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以提问的形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梅花的文字、图片。
    五、板书设计

  • 第18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醇厚的中原韵》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答案:
    解析: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中原地区的民歌.感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体会中原音乐文化的民俗性和人文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模仿、探究的方式,体会中原民歌的特点,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哼唱中原地区的民歌旋律,理解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了解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的民歌风格特点。
    【重点】
    能哼唱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的民歌,理解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难点】
    体会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的民歌风格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人:教师播放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图中主要有哪些省份(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中原地区,主要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东省西部等,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授:
    1.整体感知:
    (1)初听:依次播放《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并向学生提一个问题,听完后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三首民歌的情绪、速度、风格有很大差别。
    (2)复听:先给出河南、山东、河北三个地区的名字,提问:三首民歌分别来自哪个地区(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沂蒙山小调》来自山东,《王大娘钉缸》来自河南,《孟姜女哭长城》来自河北。
    2.对比欣赏:
    (1)再次聆听并分组探讨《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风格有何不同,提问学生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并哼唱主题旋律。
    教师总结:《沂蒙山小调》是具有民歌风格的小调,采用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乐曲结构符合“起承转合”的特点,并标记在板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王大娘钉缸》中歌词运用了许多衬词,将河南民歌的风格体现出来,而且《好汉歌》中的曲调就采用了其中的旋律和歌词的风格。
    (2)播放《孟姜女哭长城》,与《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进行对比,并提问学生风格的异同点。学生自由回答。并哼唱主题旋律。
    教师总结:《孟姜女哭长城》属于比较悲情的民歌,和它的背景故事是分不开的。
    (三)巩固提高
    将全班学生分小组创编旋律,按照 “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写作,展示并演唱,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
    (四)小结作业
    总结:师生共同回忆并总结出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它们具有生活化、民族性、自发性的特点
    作业:搜集中原地区其他代表作品,与同学分享。

  • 第19题:

    请根据对《饮酒歌》的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饮酒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重点】
    歌剧概念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1)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2)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多媒体展示浪漫时期的重点人物,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感受歌剧《饮酒歌》
    1.播放《饮酒歌》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歌剧介绍。
    ①师:歌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包含哪几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歌剧由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教师出示连线题,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连线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3)再次播放歌曲《饮酒歌》,感受歌曲情景。
    师:音乐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活力?你仿佛看到什么场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4)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5)分析第一幕《饮酒歌》。
    ①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为歌曲划分段落(单三部曲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
    ②学生采JTl4,组竞答的方式分段欣赏,感受每段的演唱形式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师:请同学们通过旋律、节奏、调式分析每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其旋律色彩明朗,表现了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咏叹调,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第三遍是阿尔弗莱德与维奥列塔的对唱、重唱及众人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欢快。)。
    2.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1)播放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2)教师钢琴教唱,引导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歌唱技巧的处理,注意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3)全体齐唱。
    (4)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三)巩固提高——表演剧情
    1.教师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
    2.学生排练、表演,提高剧情的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3.将学生分组演唱歌剧(一组为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二组为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三组为参与合唱的学生)
    4.学生完整表演歌剧片段《饮酒歌》,教师用录像机录制。
    (四)小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歌剧音乐的特点,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浪漫时期的歌剧作品,并欣赏其重点片段。只要我们走进歌剧,走进音乐,音乐就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 第20题:

    请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为《拟行路难》(其四)这首诗,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
    解析: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②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③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②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③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②激发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②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③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①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高考语文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从注解中诗人所处时代寻找答题角度,导入欣赏诗歌之方法——知人论世。
    二、术语解释——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日:“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明确: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其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介绍作者及其生平
    鲍照(约公元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士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四、诵读诗歌
    1.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2.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3.播放名家朗诵视频。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4.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5.学生齐读。进一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五、分析情感
    1.诗歌中哪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袁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4.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学生容易答出“命”,却很难答出第二问问题:从诗歌第一、二句看出来的。教师引导: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命”。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
    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抗命。
    六、小结归纳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诗人形象分析:
    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
    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
    七、迁移提高
    作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 第2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鉴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③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同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难点】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创作手法,即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感受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键盘、设计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坐下。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环节二:新课教授
    (一)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音乐片段1《春节序曲》--色彩?音乐片段2《野蜂飞舞》--旋律线条?(试着用手跟着音乐划)音乐片段3《拉德斯基进行曲》_-一节奏特点?音乐片段4《水中倒影》--节奏是否规则?试着记住其中的一至两句旋律。听完让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和想法。(音乐片段4:节奏模糊没规则,旋律感不强)
    (二)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问题:(1)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2)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刚才听的第几段音乐比较合适?2.简介《印象?日出》的作者莫奈和印象主义画派:1874年,法国画家莫奈在落选的美术沙龙中展出了一幅称为《印象?日出》的画作,当时的新闻界讥讽他的作品为印象派作品。这个在后来广为使用的名称成为了一群创薪画家集体的代名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这种画派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3.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4.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5.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化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屏幕上出示一幅简笔画(月牙、树枝、柳条低垂)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大家会想到什么?月牙、月夜?听一听,辨一辨下列两首描写《月光》的钢琴曲:(1)哪首是印象派的音乐作品?说说理由。(2)两个作品的音乐风格有何不同?(3)试着哼一哼作品中的一段旋律。教师总结并简介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及两首作品的特色。
    (四)加深理解1.屏幕上出示名画《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版画大师葛饰北斋所作)。2.德彪西受《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而创作了交响素描《大海》,他非常喜欢葛饰北斋的作品,并曾经将它作为《大海》的总谱封面。3.介绍交响音画《大海》。《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在这部交响素描中,德彪西用音符作颜色,用旋律作线条,描绘的是一幅只能用听觉来欣赏和感受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等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全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部分《波浪的游戏》;第三部分《风和海的对话》。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4.初听《大海》。请仔细聆听并关注:(1)乐曲主要运用哪些乐器音色来表现德彪西对大海的印象?(2)用几个关键词汇的连接或划线条、图形,记录下乐曲中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听后请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在大海的潮水声中,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成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在此之前,音乐的经典中,没有谁能把大海色彩的变化、波浪的涌动、清澈见底描写得如此生动。5.谈论《大海》。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边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在交响音画《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6.边思考、边讨论、边复听《大海》。(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边听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示并介绍。(2)学生谈大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老师简单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环节三:拓展学习出示两幅绘画作品:《吉内薇拉?班琪》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在人物肖像线条的勾勒上有何不同?边欣赏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边阅读书本中的文字介绍。
    环节七:教师小结本课欣赏了三个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大海》用音乐表现绘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用绘画表现音乐。)

  • 第22题: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 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正确答案:C

  • 第23题: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完成1~3题。戴望舒《雨巷》原文(略)课文介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请为本篇诗歌教学设计一则课堂结束语,并说明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 2.请为这则诗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3.请为这首诗歌教学设计一个思考题(需给出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1.课堂结束语: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配乐再来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一遍吧。设计原则:(1)关联性: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练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二)过程与方法(1)按"初步感知一合作探究一互动交流一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象征的手法。(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
    3.思考题: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参考答案: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
    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雨巷》的成功,除了声律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就是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选用古典诗歌常用的、已为广大读者接受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写诗人的愁绪。但诗人不是一味被古典诗歌中的丁香的意象所拘束,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设计意图:探究"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其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三是训练口语表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