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 A.明清时期 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题目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
A.明清时期 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考题
更多“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何时?()

    • A、汉代
    • B、隋代
    • C、唐代
    • D、宋代

    正确答案:B

  • 第2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


    正确答案:魏晋

  • 第3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开始于()年。


    正确答案:1955

  • 第5题: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

    • A、明清时期
    • B、两汉时期
    • C、隋唐时期
    • D、魏晋南北朝时期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简述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4)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 第7题:

    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制度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议院、考试

  • 第8题:

    单选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它正式开始于(     )。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始于____代。

    正确答案:
    解析: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 第10题:

    填空题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正确答案: 隋唐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4)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在中国,真正的旅游审美开始于()时期。

    正确答案: 魏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它正式开始于()。

    • A、汉朝
    • B、隋朝
    • C、唐朝
    • D、宋朝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正确答案:隋唐时期

  • 第15题:

    中国旅游研究活动开始于()。(时间)


    正确答案:二十世纪70年代

  • 第16题:

    论宋代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士人政治形成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官无常位,权无常势"。即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权力的转移具有高频率性,官宦之家与寒门之士在入仕形式、权力争取上具有了形式上的平等性。
    (2)文官治国并且文官的主体是具有进士身份的知识分子。科举制导致了宋代官僚,尤其是高官主体由科举进士构成。
    (3)士人干政、谏政意识的加强。大量来自社会中下层的科举士人进入仕途,他们大多具有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和拥护皇权政治心态,以天下为已任,干政、谏政的意识比较强。
    (4)推崇进士、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抬升,追逐名利的文化心态和官本位心理的凝固。

  • 第17题:

    中国科举制度始于两汉时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是()。


    正确答案:唐宋时期

  • 第19题:

    简述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


    正确答案: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但科举制的负面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文化的综合作用,愈益突出。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 第20题:

    判断题
    科举制度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于21世纪废除,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  (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简述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
    (2)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4)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
    A

    明清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近()

    正确答案: 1300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考试程序及主要称谓。

    正确答案: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对我国影响深远。
    (1)初创于隋朝
    开皇七年,隋文帝要求每年各州荐举贡士3人入京考试,成绩优异者称秀才。十八年始行分科考试,当时仅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荐举考生。隋炀帝即位后,扩大为包括文才、武艺、品德、治能等方面十科,由文武五品官以上荐举,规定有一艺可取即应采录,且随才升擢。同时设进士科,用诗赋、试策进行考试,这为科举制确立的重要标志。
    (2)完善于唐朝
    ①常科
    岁考一次,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其中明经、进士成为常科主要应试科目。
    ②制科
    由皇帝主持,按形势需要临时下令举行。科举考生来源有:由各级学馆荐举者称生徒;经州县荐举者称乡贡,其中乡贡名额由中央分配,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均可怀牒自列于州县参加考试,逐级选拔到京师,会同生徒参加尚书省考试。并且唐代已有较正规的考试程序与考试规则。常科录取等第一经尚书省礼部试合格后,明经科为四等,进士科分甲乙科,但仅获出身,须再经吏部试后方可入仕。武则天长安二年,始设武科考试,由兵部主考。
    (3)强化于宋元
    宋朝科举沿唐之旧,更为完备。其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帝亲策。考试内容从神宗起改以经义为主。考试规则在唐“糊名”(密封考卷上姓名)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誊录”,即另派抄书手将试卷用正楷誉录,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笔迹,以保证公正阅卷。考试时“锁院”,严禁出入,以防内外串通舞弊。宋改为三年一考,扩大录取名额,允许礼部试落第举子复试,合格者仍可登第授职。宋代武科先考骑射,而后笔试,以策略成绩决定去留,以弓马武艺定名次高下。
    (4)衰亡于明清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府试)、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院试在县、府举行,童生可以参加院试,考取的称为“生员”、“相公”或称“秀才”;乡试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生员(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贡士称为“会元”;殿试是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进士,而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合称“三鼎甲”。但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大大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加速了科举制的衰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