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E企业为汽油、柴油、煤油生产经营企业。2012年实际用工2000人,其中有120人为劳务派遣人员,实行8小时工作制,对外经营的油库为独立设置的库区,设有防火墙。库区出入口和墙外设置了相应的安全标志。E企业2012年度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重伤2人,该起事故情况如下:2012年11月25日8时10分,E企业司机甲驾驶一辆重型油罐车到油库加装汽油,油库消防员乙检查了车载灭火器、防火帽等主要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后,在运货单上签字放行。8时25分,甲驾驶油罐车进入库区,用自带的铁丝将油罐车接地端子与自动装载系统的

题目

E企业为汽油、柴油、煤油生产经营企业。2012年实际用工2000人,其中有120人为劳务派遣人员,实行8小时工作制,对外经营的油库为独立设置的库区,设有防火墙。库区出入口和墙外设置了相应的安全标志。E企业2012年度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重伤2人,该起事故情况如下:2012年11月25日8时10分,E企业司机甲驾驶一辆重型油罐车到油库加装汽油,油库消防员乙检查了车载灭火器、防火帽等主要安全设施的有效性后,在运货单上签字放行。8时25分,甲驾驶油罐车进入库区,用自带的铁丝将油罐车接地端子与自动装载系统的接地端子连接起来,随后打开油罐车入孔盖,放下加油鹤管。自动加载系统操作员丙开始给油罐车加油。为使油鹤管保持在工作位置,甲将入孔盖关小。9时15分,甲办完相关手续后返回,在观察油罐车液位时将手放在正在加油的鹤管外壁上,由于甲穿着化纤服和橡胶鞋,手接触到鹤管外壁时产生静电火花,引燃了入孔盖口挥发的汽油,进而引燃了入孔盖周围油污,甲手部烧伤。听到异常声响,丙立即切断油料输送管道的阀门;乙将加油鹤管从油罐车取下,用干粉灭火器将加油鹤管上的火扑灭。甲欲关闭油罐车入孔盖时,火焰已延烧到入孔盖附近。乙和丙设法灭火,但火势较大,无法扑灭。甲急忙进入驾驶室将油罐车驶出库区,开出25m左右,油罐车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甲死亡、乙和丙重伤。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计算E企业2012年度的千人重伤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


2.分析该起事故的间接原因。


3.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辨识加油作业现场存在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4.提出E企业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从业人员数*1000=2/2000*1000=1。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总工时*1000000=1/(8*2000*250)*1000000=0.25。


2.该起事故的间接原因为:(1)教育培训不够。相关人员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相关安全技术知识。(2)劳动组织不合理(在加油时,没有领导干部在现场指挥)。(3)对现场缺乏检查和指导。(4)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5)技术和设计有错误。(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灾指导。


3.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有:(1)火灾(油罐车,油罐库区)。(2)容器爆炸(储油罐)。(3)车辆伤害(油罐车)。(4)触电。(5)物体打击(加油管)。(6)高处坠落(油罐车人孔)。(7)灼烫。(8)其他。


4.安全技术措施包括:(1)限制物料运动速度。罐车采用顶部加油,应将加油鹤管深入罐底部,初始流速不应大于Im/'s,当注入口浸没200mm后,可逐步提高流速,但最大流速不应超过7m/s。(2)静电接地。油罐车在装油前,应与储油设备跨接并接地,装卸完毕先拆除油管,后拆除跨接线和接地线,禁止明火。(3)为防止人体静电的危害,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和防静电工作鞋袜,佩戴防静电工作手套以及采取静电消除技术,防止电器设备引起火花。(4)现场安装火灾监测报警装置。(5)现场使用安全电压工具。



1.千人重伤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名从业人员,因伤亡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公式为: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从业人员数*103。百万工时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公式为: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工时量*106


2.间接原因指引起事故原因的原因。间接原因主要有:(1)技术的原因。包括主要装置、机械、建筑的设计,建筑物竣工后的检查保养等技术方面不完善,机械装备的布置,工厂地面、室内照明以及通风、机械工具的设计和保养,危险场所的防护设备及警报设备,防护用具的维护和配备等所存在的技术缺陷。(2)教育的原因。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对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性及其安全运行方法无知、轻视、不理解、训练不足,坏习惯及没有经验等。(3)身体的原因。包括身体有缺陷或由于睡眠不足而疲劳、酩酊大醉等。(4)精神的原因。包括怠慢、反抗、不满等不良态度,焦燥、紧张、恐怖、不和等精神状况,偏狭、固执等性格缺陷等。(5)管理原因。包括企业主要领导人对安全的责任心不强,作业标准不明确,缺乏检查保养制度,劳动组织不合理等。


3.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试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应通过事先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所以本题的危险有害因素有:火灾、灼烫、容器爆炸、车辆伤害、触电、物体打击、高处坠落及其他等。


4.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应认真分析事故原因,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对于本案例,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可从静电防护和火灾监测报警装置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