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病例摘要:于某,男,54岁,已婚,农民。2013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现症见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脉微细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劳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于某,男,54岁,已婚,农民。2013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现症见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脉微细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劳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于某,男,54岁,已婚,农民。2013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30岁。2年来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反复发作。未明确诊断及系统诊治,近半月加重,故来诊。现病人咳逆喘息少气,气短声低,动则尤甚,痰白,时痰中夹血,午后潮热,自汗,盗汗,面浮肢肿,心悸,形寒肢冷,神疲,闭经。查体:T 36.2℃,P 98次/分,R 20次/分,BP 110/75mmHg。神志清,形体消瘦,左上肺闻及湿啰音。舌淡少苔,脉微细而数。辅助检查:白细胞7.O×10/L,中性粒细胞0.70。胸部X线片示左上肺空洞病灶。PPD试验(+)。血沉70mm/h。心脏彩超未见异常。【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咳嗽少痰,痰中带血2年。(2)形体消瘦,左上肺闻及湿啰音。(3)胸部X线片示左上肺空洞病灶。PPD试验(+)。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气阴耗伤,清肃失职,肺不主气,故见咳逆喘息少气、气短声低,动则尤甚;肺虚脉络受损则痰白,时痰中夹血;阴虚内热则午后潮热、盗汗;脾阳不足,脾失健运,故面浮肢肿、心悸、形寒肢冷、神疲;舌淡少苔,脉微细而数均为气阴耗伤之象。2.病因病机分析 素体虚弱,痨虫传染,气血不足,阴精耗损。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中医疾病诊 断肺痨。3.中医辨证诊断 气阴耗伤。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2.所选方剂名称 保真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太子参15g、白术20g、黄芪15g、茯苓1Og、甘草6g、麦冬1Og、天冬1Og、五味子15g、生地黄15g、当归1Og、白芍1Og、熟地黄15g、地骨皮1Og、黄柏1Og、知母1O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化学药物治疗 应用抗结核药物。2.对症治疗 退热、止咳等。3.糖皮质激素的运用。4.外科手术治疗。

  •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8,已婚,干部。2015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有哮喘病史20年。3天前因受寒痰呜气喘又作。现症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身痛,舌边尖红,苔白腻黄,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哮证。中医证型诊断:寒包热哮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痰鸣气喘,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为主症,辨病为哮证。现症见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身痛,舌边尖红,苔白腻黄,脉弦紧,辨证为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中医病证鉴别: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方剂名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麻黄9g,生石膏30g,厚朴9g,杏仁6g,生姜6g,半夏9g,甘草6g,大枣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30岁。
    2年来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反复发作。未明确诊断及系统诊治,近半月加重,故来诊。现病人咳逆喘息少气,气短声低,动则尤甚,痰白,时痰中夹血,午后潮热,自汗,盗汗,面浮肢肿,心悸,形寒肢冷,神疲,闭经。
    查体:T36.2℃,P98次/分,R20次/分,BP110/75mmHg。神志清,形体消瘦,左上肺闻及湿啰音。舌淡少苔,脉微细而数。
    辅助检查:白细胞7.0×10/L,中性粒细胞0.70。胸部X线片示左上肺空洞病灶。PPD试验(+)。血沉70mm/h。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肺癌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咳嗽少痰,痰中带血2年。
    (2)形体消瘦,左上肺闻及湿啰音。
    (3)胸部X线片示左上肺空洞病灶。PPD试验(+)。
    二、西医鉴别诊断
    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消瘦等症状。胸部X线表现肺癌肿块常呈分叶状,有毛刺、切迹,癌组织坏死液化后,可以形成偏心后壁空洞。多次痰脱落细胞和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和病灶活体组织检查是鉴别的重要方法。
    此外,本病还需与肺脓肿等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气阴耗伤,清肃失职,肺不主气,故见咳逆喘息少气、气短声低,动则尤甚;肺虚脉络受损则痰白,时痰中夹血;阴虚内热则午后潮热、盗汗;脾阳不足,脾失健运,故面浮肢肿、心悸、形寒肢冷、神疲;舌淡少苔、脉微细而数均为气阴耗伤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素体虚弱,痨虫传染,气血不足,阴精耗损。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肺结核。
    2.中医疾病诊断 肺痨。
    3.中医辨证诊断 气阴耗伤。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2.所选方剂名称 保真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太子参15g、白术20g、黄芪15g、茯苓10g、甘草6g、麦冬10g、天冬10g、五味子15g、生地黄15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5g、地骨皮10g、黄柏10g、知母1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化学药物治疗 应用抗结核药物。
    2.对症治疗 退热、止咳等。
    3.糖皮质激素的运用。
    4.外科手术治疗。

  • 第4题:

    病例摘要:郑某,男,33岁,已婚,设计师。2014年6月5日初诊。患者一月前受凉后咳嗽,咳痰量多。现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色白,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痰湿蕴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咳痰量多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色白,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咳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剂名称: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9g,陈皮10g,茯苓9g,苍术10g,川朴9g,杏仁10g,佛耳草15g,紫菀10g,款冬花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