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第一站 辨证论治】张某,男,39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1月10日就诊。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165/100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遂来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

题目

【第一站 辨证论治】张某,男,39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1月10日就诊。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165/100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遂来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率81次/分,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中西医结合),请与中风相鉴别(中医)。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患者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39岁 职业:工人 婚况:已婚主诉: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165/100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伴视物模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喜食肥甘。体格检查: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形体偏胖;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脉滑。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颈项:无异常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腹部(肝、脾):无异常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头晕、头重如蒙为主症,诊断为眩晕。嗜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发为本病。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复因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湿中阻之象。中医鉴别诊断:眩晕是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应与中风鉴别。本病患者以头晕、头重如蒙为主,并未仆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表现,故可与中风鉴别。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由劳累诱发。2.查体:体态偏胖,BP170/105mmHg,心率81次/分,律齐。3.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西医鉴别诊断:当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后者由原发病引起血压升高,如肾实质病变、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库欣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按照各自临床特征鉴别诊断。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型诊断:痰湿中阻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治疗方案:中医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g 陈皮12g 白术15g 苡仁20g天麻15g 茯苓12g 竹茹12g 郁金12g大枣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嘱患者合理膳食,减轻体重,运动,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等。2.药物控制血压,保护心功能,对症治疗。
更多“【第一站 辨证论治】张某,男,39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1月10日就诊。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 ”相关问题
  • 第1题:

    张某,男,57岁。因失眠多梦2周就诊。现夜难入眠,兼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心烦口苦,头晕目眩,痰多质黏,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其治法为( )


    正确答案:C

  • 第2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38岁,已婚,工人。2015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暑夏之时,劳作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5天,遂来就诊。现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肾痹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湿热腰痛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中医病证鉴别:腰痛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来。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剂名称:四妙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苍术24g,黄柏24g,薏苡仁24g,木瓜6g,络石藤6g,川牛膝24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患者,男,39岁。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00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
    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
    (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
    (3)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此病人无泌尿系统病征或肾功能损害;无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病征;腹部和腰背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故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多伴有心动过速、剧烈头痛、呕吐,历时数分或数天,一般降压药治疗无效,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超声,CT等可确诊,亦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
    2.病因病机分析 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2级)。
    2.中医疾病诊断 眩晕。
    3.中医辨证诊断 痰湿中阻。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2.所选方剂名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薏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治疗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至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小于140/90mmHg。可单独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 第4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62岁,退休工人。2015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反复心胸憋闷疼痛3年,4天前因劳累、生气而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心肾阴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心胸憋闷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辨证为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中医病证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方剂名称: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生地12g,玄参5g,天冬9g,麦冬9g,人参5g,炙甘草12g,茯苓5g,柏子仁9g,酸枣仁9g,五味子5g,远志5g,丹参5g,当归9g,芍药6g,阿胶(烊化)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
    患者,男,39岁。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00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
    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
    (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
    (3)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此病人无泌尿系统病征或肾功能损害;无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病征;腹部和腰背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故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多伴有心动过速、剧烈头痛、呕吐,历时数分或数天,一般降压药治疗无效,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超声,CT等可确诊,亦不难鉴别。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
    2.病因病机分析 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2级)。
    2.中医疾病诊断 眩晕。
    3.中医辨证诊断 痰湿中阻。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2.所选方剂名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薏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治疗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至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小于140/90mmHg。可单独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