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既妨碍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又妨碍血红蛋白与O2解离的是A.酸度增加B.CO中毒C.Hb的Fe2+氧化成Fe3+D.低氧

题目

既妨碍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又妨碍血红蛋白与O2解离的是

A.酸度增加

B.CO中毒

C.Hb的Fe2+氧化成Fe3+

D.低氧


相似考题
更多“既妨碍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又妨碍血红蛋白与O2解离的是A.酸度增加B.CO中毒C.Hb的Fe2+氧化成Fe3+D. ”相关问题
  • 第1题:

    既妨碍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又妨碍血红蛋白与O2解离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B

  • 第2题:

    下列关于CO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

    B.CO中毒时可妨碍Hb与O2的结合

    C.CO中毒时可妨碍O2的解离,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D.以上三项都错


    正确答案:ABC
    解析: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否定前三项是错误的。本题设计目的在于提醒应试者审题时要特别仔细。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高(是O2与Hb亲和力的250倍),所以,极低分压的CO就可以阻断Hb分子中O2的结合位点,妨碍Hb与O2的结合。但是,CO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当CO与Hb分子中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余下的3个血红素对O2的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又妨碍氧的解离。所以CO中毒时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又阻碍HbO2的解离,其危害性极大。

  • 第3题:

    以下哪项是急性CO中毒的机制是

    A.吸入C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引起机体严重缺氧

    B.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约为氧的1/3600

    C.HbCO解离速度是HbO2的230—260倍

    D.CO中毒后,氧离曲线右移

    E.CO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与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无关


    正确答案:A

  • 第4题:

    CO中毒的机制是
    A.血PH值对血红蛋白氧亲合力的影响 B. CO2与Hb结合促进O2的解离
    C. O2与Hb结合后促使CO2的释放 D.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也妨碍Hb与O2的解离


    答案:D
    解析:
    ①何尔登效应是指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则容 易与CO2结合。②波尔效应是指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表现为pH降低或CO2分压升高时,Hb 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pH升高或CO2分压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 左移。③CO可与Hb结合,占据Hb分子中O2的结合位点;此外CO与Hb分子中的一个血红素结合后, 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2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妨碍O2的解离,所以CO中毒既妨碍Hb与O2 的结合,又妨碍O2的解离。

  • 第5题:

    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含有血红素 B.能与O2 结合 C.有储存O2的作用 D.其氧解离曲线为S型


    答案:C
    解析:
    血红蛋白(Hb)是含有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具有4个亚基,每个亚基可结合1个血红素并携带1 分子氧,因此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氧。Hb能与氧可逆结合,其氧解离曲线呈S形。Hb的主要生理功 能是携带O2,而不是储存O2。具有储存O2功能的是肌红蛋白。

  • 第6题:

    关于O2在血液中运输的特点,哪项不正确?
    A. Hb与O2的结合不需要酶的催化,只受PO2的影响B. Fe2+与O2结合后可氧化为Fe3 +
    C. 1分子血红蛋白可与4分子O2结合 D. R型血红蛋白对O2的亲合力是T型的500倍


    答案:B
    解析:
    由于Fe2+与O2结合后仍然是二价铁,因此该反应是氧合,而不是氧化。B错,其余各项均正确。

  • 第7题:

    下列关于CO影响血氧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CO中毒时血O2分压下降
    B.CO妨碍O2与Hb的结合
    C.C0妨碍O2与Hb的解离
    D.CO中毒时血O2含量下降

    答案:A
    解析:
    (P174)“所以CO中毒既可妨碍Hb与O2的结合(B对),又能妨碍Hb与O2的解离(C对),危害极大”。(P174)“此外,CO中毒时,血液PO2可能是正常的”(A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CO中毒时,动脉血氧分压是正常的(动脉血氧分压是指物理溶解于动脉血中的O2产生的压力,而动脉血物理溶解的O2来自肺换气过程中的肺泡气的直接供氧,故CO中毒时动脉血氧分压正常),但动脉血氧含量是下降的(动脉血氧含量的O2仅1.5%是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的,其余98.5%是以与Hb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的,CO中毒时妨碍O2与Hb的结合,故动脉血氧含量下降)(D对)。在组织耗氧量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静脉血氧含量也是相应下降的(D对),最终导致静脉血O2分压下降(静脉血分压是指物理溶解于静脉血中的O2产生的压力,但是静脉血物理溶解的O2来自化学结合的HbO2的解离,静脉血氧含量下降,即HbO2的含量下降,物理溶解的O2相应减少)。简而言之:动脉血O2分压和静脉血O2分压的来源是不同的,动脉血O2分压来自肺泡气,静脉血O2分压来自氧合血红蛋白。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来自肺泡气,所以只要外呼吸肺换气过程不出问题,动脉血氧分压总是正常的,跟血红蛋白的数量和功能状态无关。由于静脉血氧分压来自氧合血红蛋白,只要血红蛋白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出现问题(如CO中毒),静脉血氧分压就会下降。 故CO中毒时动脉血O2分压是正常的,而静脉血O2分压是下降的,因此严格来说A选项并不完全错误。但历年西医综合真题似乎将血O2分压默认为动脉血O2分压,若如此,则此题答案无争议。

  • 第8题:

    关于血红蛋白酶的叙述, 错误的选项是( )。

    A. 血红蛋白与 O2 结合需要酶催化
    B. 血红蛋白可以运输 O2 和 CO2
    C. 血红蛋白与 O2 结合不需要酶催化
    D. 血红蛋白可以运输 O2 和 CO

    答案:A
    解析:
    血红蛋白与O?结合的反应进行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反应的方向取决于相应脏器的氧分压高低。血红蛋白的二价铁离子与O?结合仍保持其低铁形式,没有离子价变化,故称为氧合,而不是氧化。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离子等。一氧化碳和氰离子一旦与血红蛋白结合就很难分离,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或氰中毒。

  • 第9题:

    关于O2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以结合的形式运输占98%
    • B、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 C、O2与血红蛋白结合或解离取决于氧分压的高低
    • D、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
    • E、血红蛋白浓度低下的病人易出现发绀

    正确答案:E

  • 第10题:

    关于血红蛋白与O2解离与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处于氧合状态时,HbO2呈紧密型即T型
    • B、Hb分子呈松弛型即R型
    • C、正常血红蛋白的O2解离曲线呈S形
    • D、O2与Hb的结合表现为负协同作用
    • E、O2与Hb的解离呈协同作用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出现血红蛋白失去运送O2的能力的情况有()

    • A、血红蛋白与O2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 B、血红蛋白逸入血浆
    • C、血红蛋白与CO2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 D、血红蛋白与CO2结合生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 E、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成Fe3+

    正确答案:B,D,E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血红蛋白与O2解离与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处于氧合状态时,HbO2呈紧密型即T型

    B

    Hb分子呈松弛型即R型

    C

    正常血红蛋白的O2解离曲线呈S形

    D

    O2与Hb的结合表现为负协同作用

    E

    O2与Hb的解离呈协同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CO中毒对O2的运输危害极大,是因为( )。

    A.CO与Hb的亲和力极高

    B.CO妨碍O2与Hb的解离

    C.CO中毒时PO2变化不明显

    D.CO可明显抑制CO2排出

    E.CO与Hb亲和力极低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能阻碍血红蛋白携O2,但不阻碍氧合血红蛋白释O2的是

    A.酸度增加

    B.CO中毒

    C.Hb的Fe2+氧化成Fe3+

    D.低氧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下列关于血氧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氧解离曲线呈S型
    B.通常情况下血浆中溶解的O2较多
    C.1分子的血红蛋白(Hb)可结合4分子的O2
    D.血红蛋白(Hb)与O2的结合反应快,可逆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氧含量取决于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的量和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如果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贫血)或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降低(如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则氧容量减少,氧含量也随之减少。纤维蛋白原平时溶解在血浆中,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重要物质。通常情况下,血浆中溶解的O2极少。B项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 第16题:

    波尔效应是指
    A.血PH值对血红蛋白氧亲合力的影响 B. CO2与Hb结合促进O2的解离
    C. O2与Hb结合后促使CO2的释放 D.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也妨碍Hb与O2的解离


    答案:A
    解析:
    ①何尔登效应是指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则容 易与CO2结合。②波尔效应是指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表现为pH降低或CO2分压升高时,Hb 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pH升高或CO2分压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 左移。③CO可与Hb结合,占据Hb分子中O2的结合位点;此外CO与Hb分子中的一个血红素结合后, 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2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妨碍O2的解离,所以CO中毒既妨碍Hb与O2 的结合,又妨碍O2的解离。

  • 第17题:

    能阻碍血红蛋白携O2,但不阻碍氧合血红蛋白释O2的是

    A.酸度增加
    B. CO中毒
    C. Hb的Fe2+氧化成Fe3+
    D.低氧

    答案:C
    解析:

  • 第18题:

    下面关于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中,描述错误的是

    A:CO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O2与血红蛋白亲和力大240倍
    B:碳氧血红蛋白的存在抑制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抑氧的释放和传递
    C:CO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O2与血红蛋白亲和力大3600倍
    D:高浓度的CO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二价铁相结合,直接抑制细胞内呼吸
    E:C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由于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4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较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慢3600倍,故易造成碳氧血红蛋白在体内的蓄积。COHb不能携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正常解离,即氧不易释放到组织,从而导致组织和细胞缺氧。此外,CO还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直接抑制组织细胞内呼吸,这些因素更加重了组织、细胞缺氧。

  • 第19题:

    既妨碍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又妨碍血红蛋白与O2解离的是

    A.酸度增加
    B. CO中毒
    C. Hb的Fe2+氧化成Fe3+
    D.低氧

    答案:B
    解析:

  • 第20题:

    出现血红蛋白失去运送O2的能力的情况有( )

    A.血红蛋白与O2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B.血红蛋白逸入血浆
    C.血红蛋白与CO2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血红蛋白与CO2结合生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E.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成Fe3+时

    答案:B,D,E
    解析:

  • 第21题:

    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含有血红素
    • B、含有4个亚基
    • C、有储存O2的作用
    • D、其氧解离曲线为S型
    • E、能与O2可逆结合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Hb与O2结合的特征有()

    • A、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
    • B、Fe2+与O2的结合是氧合不是氧化
    • C、受PO2的影响
    • D、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 E、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型,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正确答案:A,B,C,D,E

  • 第23题:

    多选题
    出现血红蛋白失去运送O2的能力的情况有()
    A

    血红蛋白与O2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B

    血红蛋白逸入血浆

    C

    血红蛋白与CO2结合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

    血红蛋白与CO结合生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E

    血红蛋白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被时


    正确答案: B,D,E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