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病例摘要: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2012年11月就诊。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近1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偶有夜间疼醒,进食后能够缓解。近1周疼痛每天发作,大便黑色。查体:T36.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脉涩。辅助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m×1cm溃疡,表面苔厚而污秽,周

题目

病例摘要: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2012年11月就诊。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近1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偶有夜间疼醒,进食后能够缓解。近1周疼痛每天发作,大便黑色。查体:T36.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脉涩。辅助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m×1cm溃疡,表面苔厚而污秽,周围黏膜肿胀,无黏膜皱襞集中。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2012年11月就诊。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近1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19岁,未婚,学生。2016年3月9日初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初潮后月经基本正常。近1年来,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时而出血量多,时而淋沥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末次月经2016年2月22日,至今未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经期延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崩漏。中医证型诊断:肾阳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末次月经2016年2月22日,至今未尽为主症,辨病为崩漏。现症见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时而出血量多,时而淋沥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肾阳虚证。命门火衰,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中医病证鉴别:经期延长仅为经期的延长,月经周期和经量无明显异常表现,而崩漏不仅月经淋沥不尽,且经量、月经周期皆出现异常表现。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方剂名称:右归丸去肉桂,加补骨脂、淫羊藿。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杜仲12g,当归9g,制附子(先煎)6g,补骨脂10g,淫羊藿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8岁,已婚,工人。患者3个月前因工作原因出现入睡困难,需1~2小时入睡,服用养心安神药物可有所改善。近2周上述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梦多,胸闷纳差,时感恶心,白日头昏不适。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诊断为不寐。水湿痰饮内停,痰郁化热,痰热上扰,而见寐差梦多;痰阻中焦,脾虚运化失职,故见胸闷、纳差、呕恶;痰浊上扰清窍,而见头昏不适。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扰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热扰心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不寐与健忘相鉴别。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可虚实夹杂。健忘则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可因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所致。健忘可合并失眠,亦可伴发多寐。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不寐 中医证候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黄连温胆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3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4题:

    病例摘要:靳某,女,28岁,已婚,职员。2013年7月26日初诊。两天前因吃烧烤,喝冷饮,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现症:泻后痛减,脘腹胀痛,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型诊断:食滞证。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为主症,辨病为泄泻。现症见泻后痛减,脘腹胀痛,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实,辨证为食滞证。宿食内停,阻滞胃肠,传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山楂10g,莱菔子9g,神曲6g,半夏6g,陈皮10g,茯苓6g,连翘3g,谷芽15g,麦芽12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昊某,女,53岁,已婚,干部。2015年12月17日初诊。患者近1年来,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形体逐渐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亏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形体逐渐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辨证为气阴亏虚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方剂名称:七味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0g,党参6g,白术12g,茯苓12g,怀山药6g,甘草3g,木香6g,藿香12g,葛根15g,天冬6g,麦冬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6题: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阳不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辨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剂名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桂枝15g,制附片(先煎)15g,人参30g,黄芪20g,麦冬15g,枸杞10g,炙甘草6g,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病例摘要:林某,女,45岁,已婚,职员。2013年3月6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一周前劳累后出现发热,热势不高。现症: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气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热势不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剂名称: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黄芪15g,党参15g,白术lOg,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8题:

    病例摘要:寿某,男,29岁,已婚,职员。2015年5月15日初诊。患者1年来时有右胁胀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与情志有关,胸闷腹胀,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郁气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右胁胀痛,走窜不定为主症,辨病为胁痛。现症见胸闷腹胀,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郁气滞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胁痛与悬饮均有胁部胀痛,悬饮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治法:疏肝理气。方剂名称: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川楝子4.5g,白芍10g,甘草3g,川芎6g,郁金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9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62岁,退休工人。2015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反复心胸憋闷疼痛3年,4天前因劳累、生气而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心肾阴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心胸憋闷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辨证为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中医病证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方剂名称: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生地12g,玄参5g,天冬9g,麦冬9g,人参5g,炙甘草12g,茯苓5g,柏子仁9g,酸枣仁9g,五味子5g,远志5g,丹参5g,当归9g,芍药6g,阿胶(烊化)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0题:

    患者,女,19岁。病例摘要(1)主诉:右上前牙黑点1个月。(2)现病史:1个月前刷牙时发现右上前牙有黑点,无任何不适症状。(3)检查:11近中褐色变,探诊有粗糙感,探针能进入至牙釉质层,探(-),叩(-),冷、热诊(-)。X线牙片示38、48近中阻生。(病例题)


    正确答案:病例分析
    (1)诊断:11浅龋。诊断依据:无症状,粗糙牙面,龋损达牙釉质层。探(-),叩(-),冷、热诊(-)。
    (2)鉴别诊断
    1)釉质钙化不全表面光滑不粗糙,质地硬不能探入,可发生在牙的任何部位。
    2)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釉质表面有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窝沟,有对称性,质地硬而光滑,常累及整个牙冠或牙尖周围。
    3)氟斑牙白垩色或黄褐色斑块,可累及整个牙冠,患牙常有对称性,质地硬,牙冠完整。有高氟区的生活史。
    (3)治疗设计
    1)11备洞后充填修复。
    2)建议38、48择期拔除。

  • 第11题:

    问答题
    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 。2012年11月就诊 。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 。近1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偶有夜间疼醒,进食后能够缓解 。近1周疼痛每天发作,大便黑色 。查体:T36 .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 。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脉涩 。辅助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m×1cm溃疡,表面苔厚而污秽,周围黏膜肿胀,无黏膜皱襞集中 。作出中医病证诊断及西医疾病诊断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张某,女,3个月 。 患者近2日出现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夹有乳凝块,气味酸臭,腹痛胀满,嗳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 。苔厚腻,脉滑实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3个月。患者近2日出现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夹有乳凝块,气味酸臭,腹痛胀满,嗳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苔厚腻,脉滑实。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大便溏稀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符合泄泻诊断。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中焦,故见以上诸症。腹痛胀满,暖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苔厚腻,故辨证应为伤食泻。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小儿泄泻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后者急性起病,便次颇多,便稀,有黏胨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泄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变稀为特点的疾病,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 中医证候诊断:伤食泻中医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剂: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4题:

    病例摘要:杨某,男,25岁,已婚。患者近两周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昨日路边小吃铺吃饭,今晨6点觉脐部上方隐痛不适,继而脐周窜痛,刻诊疼痛固定于右下腹伴恶心,轻度发热,腹泻,无腹胀。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腹痛伴轻度发热6小时。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有饮食不洁史,腹痛部位依次为上腹部、脐周、最后固定于右下腹,伴有腹泻,轻度发热,故诊断为肠痈。患者疲劳过度,饮食失节,不归正化,阻滞脾胃气机而致肠腑气滞血瘀。脾胃气机受邪干扰,运行失常,故见恶心,邪郁于肠腑,故见轻度发热。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紧均为气血瘀滞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肠痈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鉴别:后者病人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腹肌板状僵直和肠鸣音消失等腹膜刺激征象明显,X线摄片多有膈下游离气体,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而肠痈的临床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发热等全身症状。西医的急、慢性阑尾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属于肠痈范畴。尤以急、慢性阑尾炎最为常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肠痈 中医证候诊断:气血瘀滞证中医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方剂: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5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4年8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后次日出现低热不退。现症: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痰湿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低热不退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川连:半夏6g,厚朴6g,枳实6g,陈皮6g,茯苓10g,通草6g,竹叶12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6题:

    病例摘要:石某,女,38岁,已婚,职员,2015年9月29日初诊。患者平素郁郁寡欢,月经基本正常,近半年来因家庭琐事烦闷抑郁,自觉小腹胀满,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舌苔薄润,脉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癥瘕。中医证型诊断:气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腹胀满,有包块为主症,辨病为癥瘕。现症见烦闷抑郁,小腹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舌苔薄润,脉沉弦,辨证为气滞证。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滞于胞中。中医病证鉴别:癃闭为尿液在膀胱内积聚,不能溺出的疾病,虽有小腹膨隆、胀、满、痛等症,但导尿后诸症可消。B超检查两者显示不同声像。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癥。方剂名称:香棱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青皮10g,丁香10g,茴香15g,木香15g,莪术15g,枳壳15g,川楝子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7题:

    病例摘要:石某,女,51岁,已婚,售货员。2015年1月15日初诊。患者胃痛病史5年,近3天出现大便色黑,便溏,伴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气短,怕冷,头晕,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便血。中医证型诊断:脾胃虚寒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色黑,便溏为主症,辨病为便血。现症见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气短,怕冷,头晕,舌质淡,脉细,辨证为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方剂名称:黄土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灶心土(先煎代水)30g,炮姜9g,白术9g,附子(先煎)9g,甘草5g,地黄9g,阿胶(烊化)9g,黄芩9g,白及9g,乌贼骨9g,三七9g,花蕊石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8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6岁。患儿近1个月来嗜食冷饮、冰淇淋等,渐至食欲不振,纳食日渐减少。近1周,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时感腹胀,大便溏薄,日行2~4次,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腻,脉尚有力。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积滞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食欲不振1个月,加重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以食欲不振,食而乏味,纳食减少为主症,符合厌食临床特点,故诊为厌食症。该患儿因饮食不节,嗜食寒凉,导致脾气受损。脾胃相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受损,则脾胃失和,运化不健,故患儿食欲不振,食而乏味,纳食减少;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故见时有腹胀;脾气不健,水谷精微运化失常,精微下泄,故见大便溏薄;脾气不升,湿邪内生,清气受困,故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腻,脉尚有力为脾失健运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厌食症与积滞相鉴别:积滞多有伤乳伤食史,除不思乳食外,还有脘腹胀满、嗳吐酸腐、大便酸臭等乳食停聚,积而不消,气滞不行之症。而厌食症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厌食症 中医证候诊断:脾失健运证中医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9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5岁,已婚,教师。2015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近1年来因工作劳累,睡眠较少,反复出现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近日因工作焦虑,心慌加重,有时持续1小时方能缓解。现症:心悸气短,不能自主,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血不足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睡眠较少,反复出现心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气短,不能自主,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辨证为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8g,人参9g,白术18g,炙甘草6g,熟地黄3g,当归3g,龙眼肉3g,茯神18g,远志3g,酸枣仁18g,木香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0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50岁,已婚,农民。2015年10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月前出现入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现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人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6g,陈皮9g,茯苓6g,枳实6g,黄连9g,竹茹6g,龙齿(先煎)20g,珍珠母(先煎)30g,磁石(先煎)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1题:

    病例摘要:龚某,女,46岁,已婚,工程师。2014年12月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冷饮,近3个月出现大便艰涩困难,2~3天一行,便前腹痛拘急,胀满拒按,伴有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肠结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型诊断:冷秘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艰涩困难,2~3天一行,便前腹痛拘急,胀满拒按为主症,辨病为便秘。现症见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辨证为冷秘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中医病证鉴别: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方剂名称:温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大黄(后下)15g,党参6g,干姜9g,甘草6g,当归9g,肉苁蓉3g,乌药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2题:

    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2012年11月就诊。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近1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偶有夜间疼醒,进食后能够缓解。近1周疼痛每天发作,大便黑色。查体:T36.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脉涩。辅助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m×1cm溃疡,表面苔厚而污秽,周围黏膜肿胀,无黏膜皱襞集中。作出中医病证诊断及西医疾病诊断。


    正确答案: 中医病证诊断:胃痛,血络瘀阻证
    西医疾病诊断: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 第23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2012年11月就诊。 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近1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偶有夜间疼醒,进食后能够缓解。近1周疼痛每天发作,大便黑色。 查体:T36.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脉涩。 辅助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m×1cm溃疡,表面苔厚而污秽,周围黏膜肿胀,无黏膜皱襞集中。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

    正确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胃脘部刺痛"为主症,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患者平素精神紧张,肝气郁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胃络不通,不通则痛,瘀血阻络,则胃痛状如针刺,疼痛部位固定,瘀血属于阴邪,夜亦属阴,故偶有夜间痛醒。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底络脉迂曲怒张,脉涩均属胃络瘀阻证,四诊合参,患者证属血络瘀阻证,病位在胃,病性以实为主,若治疗及时,预后佳。
    西医诊断依据:
    (1)中年女性,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
    (2)胃脘部发作性疼痛,饥饿时刺痛为主,进食后能够缓解,大便黑色。
    (3)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m×1cm溃疡,表现苔厚而污秽,周围黏膜肿胀,无黏膜皱襞集中。
    西医鉴别诊断:
    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典型者有右上腹痛且与油腻进食有关,放射至肩背部,伴发热与黄疸。不典型者可借助B超或胆道造影鉴别。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候诊断:血络瘀阻证
    西医诊断: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和胃
    方剂: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10g;丹参10g;乳香10g;没药10g;檀香6g;砂仁6g;茯苓15g;法半夏6g;炒白术15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保持情绪乐观。无论在本病的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很重要。当溃疡活动期,症状较重时,卧床休息几天乃至1~2周。
    (2)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每日两次。
    (3)可短期使用一些镇静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 常某,女,50岁,公司职员 。2012年11月就诊 。 患者近2年来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 。近1年来经常胃脘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偶有夜间疼醒,进食后能够缓解 。近1周疼痛每天发作,大便黑色 。 查体:T36 .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肌紧张 。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脉涩 。 辅助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有约1cm×1cm溃疡,表面苔厚而污秽,周围黏膜肿胀,无黏膜皱襞集中 。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鉴别诊断:请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 。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