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癃闭之名首见于A、《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难经》E、《干金要方》 ”相关问题
  • 第1题:

    "癃闭"之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E、《丹溪心法》


    参考答案:A

  • 第2题:

    痰饮病名始见于

    A.《济生方》
    B.《内经》
    C.《千金要方》
    D.《难经》
    E.《金匮要略》

    答案:E
    解析:

  • 第3题:

    癃闭之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金贵要略》
    D.《难经》
    E.《千金要方》

    答案:A
    解析: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机作了概要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谓:“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 第4题: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见于

    A.《金匮要略》
    B.《伤寒论》
    C.《难经》
    D.《千金要方》
    E.《内经》

    答案:A
    解析:
    考点:1.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2.源流:《内经》中称为"水",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其病因病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荃……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又根据五脏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在治疗提出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忌盐,指出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有阴水与阳水的证候,开创了补法。《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立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3.西医病名:肾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 第5题:

    癃闭之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难经》
    E.《千金要方》

    答案:A
    解析:
    考点:1.癃闭是指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又以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2.源流:病名首见于《内经》"癃闭"或"闭癃",病机为膀胱及三焦气化不利,病位在膀胱。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用五苓散、猪苓汤、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等对其辨证施治。《诸病源候论》因于肾与膀胱有热,因热的程度不同,而导致小便不通与小便难的区别。孙思邈《千金要方》有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王焘在《外台秘要》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朱丹溪运用探吐法来治疗小便不通。明代张景岳将癃闭的病因病机归为四个方面:热结膀胱;败精槁血,阻塞水道;真阻下竭,气虚不化;肝强气逆,气实而闭。并对气虚及阴虚所致癃闭的治法独有见解。李用粹《证治汇补?癃闭》指出:"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3.西医病名: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结石、尿路肿瘤、尿道损伤、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