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21、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即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是对实际问题的完全解答和真实反映,结果真实可靠。()

题目

21、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即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是对实际问题的完全解答和真实反映,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考题
更多“21、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即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是对实际问题的完全解答和真实反映,结果真实可靠。()”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题(58)

    采用数学模型求解实际问题常会有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58) 。

    (58)A.模型假设的误差

    B.数据测量的误差

    C.近似解法和计算过程的误差

    D.描述输出结果的误差


    正确答案:D
    试题(58)分析
    本题考查应用数学的基础知识。
    数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数、形和模型三大类。求解实际问题通常需要先建立数学模型。
    由于实际问题大多是很复杂的,所以只能考虑主要因素,建立近似的模型。因此,模型的假设总是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其次,模型的参数常需要测量得到。而测量也会发生误差。还有,多数情况很难精确求解模型,只能采用近似解法,而且求解的计算过程也会产生误差。手工计算会产生误差,计算机计算也会产生误差(局限的字长位数也使实数的表示以及计算产生误差)。由于以上原因,计算的结果当然是有误差的,但这不是求解模型产生误差的原因。
    参考答案
    (58)D

  • 第2题:

    所谓模型思想,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中,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模型。
    (1)请简述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
    (2)举一个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


    答案:
    解析:
    (1)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2)举例:某农户想利用一只1350的墙角砌一直角梯形鸡舍,现有一批可砌l0米长墙的砖块,试问BC为何值时才能使鸡舍面积最大。
    本题可以设BC=x,则CD=10-x,再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和几何知识,设梯形的面积为y,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找出x的取值范围,求函数的最大值即可解。

  • 第3题: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ans.Freudental)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客观世界的对象及其关系中抽象并形成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以及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构造的数学模型等,就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
    (1)请举出一个实例,并简述其“数学化”的过程。(6分)
    (2)分析经历上述“数学化,,过程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作用。(9分)


    答案:
    解析:
    (1)实例:老鼠的繁殖率:假设老鼠每胎产鼠6只,其中3雌3雄,两胎之间间隔时间40天,小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要l20天。现假设在理想情况下(即不考虑死亡、周期变化、突发事件等),一对老鼠开始生育,估计一年后老鼠的总数将达多少只
    “数学化”: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有关的数学模型,并对这些数学成分用图式法表示。②从图式法表示中,寻找并发现与问题有关的关系和规律。③从所发现的关系中,建立相应的公式,以求得某种一般化的规律。④运用其他不同方法(数学模型)解决这一问题。
    (2)经历上述“数学化”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抽象概括”能力有以下作用:
    ①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设计与生活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有利于快速的发现问题。
    ②由“数学化”过程可以看出发现问题是直观的,容易引起学生想象的数学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的数学背景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而且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要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相关联。
    ③通过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去学习数学,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有很大帮助。

  • 第4题:

    对于用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把优化问题表示成().

    • A、数学模型
    • B、变量
    • C、约束条件
    •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回归分析是一种处理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数学建模是()。

    • A、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 B、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 C、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素养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也就是说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建模能力

  • 第8题: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弄清实际问题、()、建模、求解、检验。

    • A、深化问题
    • B、寻找条件
    • C、化简问题
    • D、建立对应关系

    正确答案:C

  • 第9题:

    解析法是一种通过对随机变量的统计试验、随机模拟求解物理、数学、工程技术问题近似解的数学方法,其特点是用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概率过程,然后加以统计处理。()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单选题
    对于用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把优化问题表示成().
    A

    数学模型

    B

    变量

    C

    约束条件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解析法是一种通过对随机变量的统计试验、随机模拟求解物理、数学、工程技术问题近似解的数学方法。其特点是用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概率过程,然后加以统计处理。(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关于数学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的差别,以下描述正确的有()。
    A

    数学应用题的背景是纯化或简化的,而实际问题的背景要兼顾的情况比较多

    B

    数学应用题的条件已预先给定,而实际问题的条件则要解题者去分析,去寻找

    C

    数学应用题的结果是惟一的,而实际问题却往往有多种结果

    D

    数学应用题一般是以实际问题为原型的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ans.Freudental)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客观世界的对象及其关系中抽象并形成数学的概念、法则和定理,以及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构造的数学模型等,就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

    (1)请举出一个实例,并简述其“数学化”的过程。

    (2)分析经历上述“数学化”过程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作用。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理解好“数学化”概念,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解答。

  • 第14题: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ans.Freudental)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客观世界的对象及其关系中抽象并形成数学的概念、法则和定理,以及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构造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

    (1)请举出一个实例,并简述其“数学化”的过程:

    (2)分析经历上述“数学化”过程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作用。


    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数学化”的理解。

  • 第15题:

    “数列”是高中数学必修5的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1)请设计一道能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求解;(20分)
    (要求:给出问题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写出解答过程、讨论和反思。)
    (2)根据上面的问题情境设计一道开放题或探索题。(10分)


    答案:
    解析:
    (1)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l+2+22+23+……+263。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颀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 在这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虞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目囊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②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接着问:1+2+22+23+……+263是什么数列 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情预设:探讨1:设S64=1+2+22+23+……+263记(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 (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2S64=2+22+23+.....263+264,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面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S64=264-1.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
    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单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③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l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④教学反思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2)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前项和Sn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 第16题:

    关于用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把优化问题表示成数学模型
    • B、分析模型,选择合适的变量
    • C、对约束条件进行取舍
    • D、选择的求解方法必须是收敛的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在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应紧扣“数学建模”和“转化”这两种数学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数学建模的思维过程包括()。

    • A、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 B、构建数学模型
    • C、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
    • D、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正确答案:A,B,C,D

  • 第19题:

    要将复杂的现象抽象归结为数学模型,往往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对问题作一些简化。因此数学模型和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称为()。

    • A、模型误差
    • B、测量误差
    • C、截断误差
    • D、舍入误差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对小学数学练习的情境改编是指变换实际问题的情境内容,使学生透过不同的现实情境,抽象出不同的数学模型。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关于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数学模型是问题求解的逻辑模型,与时间变量无关
    • B、每一个问题都能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 C、同一问题只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 D、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数学模型是问题求解的逻辑模型,与时间变量无关

    B

    每一个问题都能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C

    同一问题只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D

    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弄清实际问题、()、建模、求解、检验。
    A

    深化问题

    B

    寻找条件

    C

    化简问题

    D

    建立对应关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对小学数学练习的情境改编是指变换实际问题的情境内容,使学生透过不同的现实情境,抽象出不同的数学模型。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