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民国前期,报告是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主要用途是在官署内部,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民国后期,报告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并规定其用途为:“下级机关对于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即增加了“人民对机关”的用途。
更多“简析报告在民国前、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相关问题
  • 第1题:

    民国时期“咨”文种的用途有哪些?


    正确答案: 咨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的平行文种。民国时期咨的用途及变化有:
    (1)咨的最基本的稳定用途,是同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在措辞斟酌上,抑或表述为“平行各官署之间”或“地位相等官署之间”。
    (2)不同系统的高级敌体(指地位对等)官署之间。在历次公文程式中,多数未作此明确规定,而将其视为已包含于第一用途规定的文意之内。
    (3)在无统属关系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稍高的一方对级别、地位稍低的一方行文时用之。第三项用途的咨,带有“准下行”属性。

  • 第2题:

    简析导致文种演化的主客观原因。


    正确答案: 文种演化的主观原因(就文种自身而言),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个相近文种,设置数量多少不一,分工程度精粗有别,对实际公文活动的适应性能强弱悬殊。
    文种演化的客观原因(就文种适应外部环境而言),实际公文需要发生变化,行文实践取得创造性发展,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既定文种规范的冲击。

  • 第3题:

    试述民国时期报告的用途及其在前后期的文种地位。


    正确答案: 报告,在民国前期是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在我国古代、近现代,官署之问行移公文,往往采用由典章法规明载的规范化文种;同时,在官署内部还存在多种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规范化公文,报告就是其中之一。例如,袁世凯政府中期,约法会议审查会的《(审计院编制法案)审查报告》;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实业部矿政司的《审查报告书》等等,均是报告。纵观北洋政府及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历次的《公文程式》中均从未明确设置“报告”文种,但是,机关工作实践中对报告公文的运用却是屡见不鲜。实际事务活动的需要,是影响文种设置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民国三十一年,国防最高委员会核定《公文程式条例修正草案》,在第二条第五款正式规定:“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自此,报告才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

  • 第4题:

    什么是批答?简析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批答是唐朝以来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而作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 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不同之处:诏书等是宣达君主的旨意,并要求臣下执行的主动性发文,文辞典雅,篇幅通常较长,批答则为采纳、赞同臣下意见的被动性发文,往往文辞简朴。

  • 第5题:

    简析刺的用途演变与确立为平行文种。


    正确答案: 刺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
    刺的辞义演变与运用:
    刺的本意是记载。汉代,刺既保留了作为记录的功用;又发展到拜谒的用途,其用途类似今天的名片。南北朝时期,用刺作为官府之间询问事宜的平行公文。唐代,将刺设置为平行文种。

  • 第6题:

    简析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正确答案: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 第7题:

    问答题
    简析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正确答案: 徐志摩后期诗篇,指《猛虎集》、《云游》集中的诗。其中有思想内容较好的,如《拜献》、《在不知名的道旁(印度)》,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但总体来说,由于中国革命的深入,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与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也由于他爱情婚姻生活的理想的破灭,他的苦闷更深,诗篇中表现了浓厚的消极悲观倾向。《再别康桥》中的寻梦和幻灭感;《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面吹》中哀叹着“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严黯淡是梦里的光辉”。《生活》一诗简直表现出绝望的情绪:“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此外,还有着《西窗》、《秋虫》这样对革命抱有恐惧、敌视倾向的诗篇。后期诗篇总体而言在艺术技巧上则更趋圆熟。茅盾评论徐志摩是资产阶级“开山”诗人,同时又是资产阶级“末代的诗人”。“末代”应是就他的后期诗篇思想倾向而言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民国时期报告的用途及其在前后期的文种地位。

    正确答案: 报告,在民国前期是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在我国古代、近现代,官署之问行移公文,往往采用由典章法规明载的规范化文种;同时,在官署内部还存在多种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规范化公文,报告就是其中之一。例如,袁世凯政府中期,约法会议审查会的《(审计院编制法案)审查报告》;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实业部矿政司的《审查报告书》等等,均是报告。纵观北洋政府及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历次的《公文程式》中均从未明确设置“报告”文种,但是,机关工作实践中对报告公文的运用却是屡见不鲜。实际事务活动的需要,是影响文种设置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民国三十一年,国防最高委员会核定《公文程式条例修正草案》,在第二条第五款正式规定:“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自此,报告才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析民国时期咨和公函的用途消长趋势;及两者所分别适应的基本行文关系。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公函与咨的使用范围消长趋势大致是,咨的用途日渐缩小,公函的用途日渐扩大。
    分别适应的行文关系:“咨,同级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公函,不相隶属之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使咨、公函两文种的用途纯化,分别适应同级、不相隶属两种行文关系。这是平行公文进化上的一大进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析导致文种演化的主客观原因。

    正确答案: 文种演化的主观原因(就文种自身而言),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个相近文种,设置数量多少不一,分工程度精粗有别,对实际公文活动的适应性能强弱悬殊。
    文种演化的客观原因(就文种适应外部环境而言),实际公文需要发生变化,行文实践取得创造性发展,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既定文种规范的冲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析报告在民国前、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

    正确答案: 民国前期,报告是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主要用途是在官署内部,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民国后期,报告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并规定其用途为:“下级机关对于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即增加了“人民对机关”的用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析刺的用途演变与确立为平行文种。

    正确答案: 刺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
    刺的辞义演变与运用:
    刺的本意是记载。汉代,刺既保留了作为记录的功用;又发展到拜谒的用途,其用途类似今天的名片。南北朝时期,用刺作为官府之间询问事宜的平行公文。唐代,将刺设置为平行文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析报告在民国前、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


    正确答案: 民国前期,报告是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主要用途是在官署内部,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民国后期,报告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并规定其用途为:“下级机关对于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即增加了“人民对机关”的用途。

  • 第14题:

    简析质问书尚未发展为规范的文种。


    正确答案: 质问书,是从书这一文种中分化出的非规范性文种。因为,
    (1)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对质问书作明确规定。
    (2)仅就教材第66课《咨文》所附两件质问书的称谓来考察,第一件称为“……质问书”;第二件称为“质问……书”。可见,“质问书”三字还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 第15题:

    简析英国制定法的地位。


    正确答案: 在英国法的整个体系中,制定法只居于次要的地位,它只能起到补充、解释或重申判例法的作用;英国在中世纪就已经确立了制定法的效力优于判例法的原则;制定法无论多好,只有通过法官在审判实践中适用,重新肯定之后,它才能够进入英国法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判例法仍然是英国法的主体和基础。

  • 第16题:

    简析民国时期咨和公函的用途消长趋势;及两者所分别适应的基本*文关系。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公函与咨的使用范围消长趋势大致是,咨的用途日渐缩小,公函的用途日渐扩大。
    分别适应的行文关系:“咨,同级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公函,不相隶属之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使咨、公函两文种的用途纯化,分别适应同级、不相隶属两种行文关系。这是平行公文进化上的一大进步。

  • 第17题:

    简析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正确答案: 徐志摩后期诗篇,指《猛虎集》、《云游》集中的诗。其中有思想内容较好的,如《拜献》、《在不知名的道旁(印度)》,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但总体来说,由于中国革命的深入,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与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也由于他爱情婚姻生活的理想的破灭,他的苦闷更深,诗篇中表现了浓厚的消极悲观倾向。《再别康桥》中的寻梦和幻灭感;《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面吹》中哀叹着“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严黯淡是梦里的光辉”。《生活》一诗简直表现出绝望的情绪:“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此外,还有着《西窗》、《秋虫》这样对革命抱有恐惧、敌视倾向的诗篇。后期诗篇总体而言在艺术技巧上则更趋圆熟。茅盾评论徐志摩是资产阶级“开山”诗人,同时又是资产阶级“末代的诗人”。“末代”应是就他的后期诗篇思想倾向而言的。

  • 第18题: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简析。


    正确答案: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皖系段祺瑞得到日本支持,握有中央大权。直系冯国璋以英、美为靠山,任副总统。日本支持的奉系也是一支重要力量。晋系阎锡山占据山西,张勋屯兵徐州。南方军阀中唐继尧的滇系、陆荣廷的桂系势力最大。
    这是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所致。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国家,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受到了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但在各地仍然根深蒂固,是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同时,帝国主义在中国各有势力范围,为了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并取得尽可能多的利益,他们支持当地军阀。

  • 第19题:

    问答题
    简析民国时期咨和公函的用途消长趋势;及两者所分别适应的基本*文关系。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公函与咨的使用范围消长趋势大致是,咨的用途日渐缩小,公函的用途日渐扩大。
    分别适应的行文关系:“咨,同级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公函,不相隶属之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使咨、公函两文种的用途纯化,分别适应同级、不相隶属两种行文关系。这是平行公文进化上的一大进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简析民国时期咨文种的三类用途;及其与咨呈的对应性。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的咨文种有三类用途:
    (1)咨的最基本的稳定用途,是同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
    (2)不同系统的地位对等的高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
    (3)在无统属关系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稍高的一方对级别、地位稍低的一方行文时用之。
    第三项用途的咨,带有“准下行”属性。它与咨呈的对应运用:低对高用咨呈,高对低用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简析。

    正确答案: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皖系段祺瑞得到日本支持,握有中央大权。直系冯国璋以英、美为靠山,任副总统。日本支持的奉系也是一支重要力量。晋系阎锡山占据山西,张勋屯兵徐州。南方军阀中唐继尧的滇系、陆荣廷的桂系势力最大。
    这是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所致。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国家,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受到了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但在各地仍然根深蒂固,是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同时,帝国主义在中国各有势力范围,为了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并取得尽可能多的利益,他们支持当地军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简析通报文种的历史渊源、类型和各自用途。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有两个“通告”:
    (1)民国时期有一种通报,其实是布告文种在不同时期的别名,是面向民众公开发布信息的文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新创的文种“通告”,是对各机关发送的行移文种。
    建国初创设的“通报”是沿袭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通告”文种的用途,这就是通报文种的历史渊源。
    通报的类型和各自用途:
    (1)情况通报,用来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2)宣教通报,用于通报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现行法规表述为“表彰先进、批评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析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某种客观性质,不是任意界定的。国家利益可以从不同视角加以区别:根本利益与一般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战略利益与战术利益、国内利益与国外利益等。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
    (1)国家利益是各国处理国家间关系,进行对外活动的动因。
    本质上,任何国家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活动,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
    (2)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
    随着民族国家体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国家利益取代了国家最高统治者个人或最高统治层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基础。外交政策的效果也是以国家利益是否得以实现来判断的。
    (3)国家利益的变化会引起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变化
    作为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础,国际领域的变化会导致国家对外活动和对外政策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析质问书尚未发展为规范的文种。

    正确答案: 质问书,是从书这一文种中分化出的非规范性文种。因为,
    (1)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对质问书作明确规定。
    (2)仅就教材第66课《咨文》所附两件质问书的称谓来考察,第一件称为“……质问书”;第二件称为“质问……书”。可见,“质问书”三字还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