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简析刺的用途演变与确立为平行文种。

题目
简析刺的用途演变与确立为平行文种。

相似考题
更多“简析刺的用途演变与确立为平行文种。”相关问题
  • 第1题:

    刺,作为公文文种,属于()。

    • A、上行文种
    • B、平行文种
    • C、下行文种
    • D、无固定指向文种

    正确答案:B

  • 第2题:

    简析报告在民国前、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


    正确答案: 民国前期,报告是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主要用途是在官署内部,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民国后期,报告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并规定其用途为:“下级机关对于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即增加了“人民对机关”的用途。

  • 第3题:

    简析导致文种演化的主客观原因。


    正确答案: 文种演化的主观原因(就文种自身而言),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个相近文种,设置数量多少不一,分工程度精粗有别,对实际公文活动的适应性能强弱悬殊。
    文种演化的客观原因(就文种适应外部环境而言),实际公文需要发生变化,行文实践取得创造性发展,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既定文种规范的冲击。

  • 第4题:

    什么是批答?简析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批答是唐朝以来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而作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 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不同之处:诏书等是宣达君主的旨意,并要求臣下执行的主动性发文,文辞典雅,篇幅通常较长,批答则为采纳、赞同臣下意见的被动性发文,往往文辞简朴。

  • 第5题:

    下列文种,属于平行文种的有()

    • A、移
    • B、详
    • C、关
    • D、禀
    • E、刺

    正确答案:A,C,E

  • 第6题: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正确答案: 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29-941年为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
    2、1942年后: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这种风格演变有三个标志:
    1、“家庭”涵义发生变化。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后期“家庭”是强权的对立物,作家珍惜的伦理组织。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理想化、类型化的单纯性格转向生活化、立体感的复杂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越来越显示出来。

  •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是批答?简析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批答是唐朝以来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而作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 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不同之处:诏书等是宣达君主的旨意,并要求臣下执行的主动性发文,文辞典雅,篇幅通常较长,批答则为采纳、赞同臣下意见的被动性发文,往往文辞简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析平行沟通及其优点的发挥和运用。

    正确答案: 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指在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平行沟通优点主要有:(1)办事程序和手续简便,办事效率高;(2)可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协调,消除冲突,增进团结;(3)可以增进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助,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克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弊病。从我国情况看,政府行政组织体制中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正是由于缺乏横向沟通和联系造成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刺,作为公文文种,属于()。
    A

    上行文种

    B

    平行文种

    C

    下行文种

    D

    无固定指向文种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析报告在民国前、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

    正确答案: 民国前期,报告是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主要用途是在官署内部,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民国后期,报告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并规定其用途为:“下级机关对于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即增加了“人民对机关”的用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析刺的用途演变与确立为平行文种。

    正确答案: 刺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
    刺的辞义演变与运用:
    刺的本意是记载。汉代,刺既保留了作为记录的功用;又发展到拜谒的用途,其用途类似今天的名片。南北朝时期,用刺作为官府之间询问事宜的平行公文。唐代,将刺设置为平行文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析质问书尚未发展为规范的文种。

    正确答案: 质问书,是从书这一文种中分化出的非规范性文种。因为,
    (1)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对质问书作明确规定。
    (2)仅就教材第66课《咨文》所附两件质问书的称谓来考察,第一件称为“……质问书”;第二件称为“质问……书”。可见,“质问书”三字还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简析通报文种的历史渊源、类型和各自用途。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有两个“通告”:
    (1)民国时期有一种通报,其实是布告文种在不同时期的别名,是面向民众公开发布信息的文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新创的文种“通告”,是对各机关发送的行移文种。
    建国初创设的“通报”是沿袭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通告”文种的用途,这就是通报文种的历史渊源。
    通报的类型和各自用途:
    (1)情况通报,用来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2)宣教通报,用于通报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现行法规表述为“表彰先进、批评错误”。

  • 第14题:

    刺,周代用作();汉代拜谒之刺,称为();到了宋朝,刺作为平行公文文种的作用,为“()”所取代。


    正确答案:审讯笔录;名刺;咨

  • 第15题:

    简析质问书尚未发展为规范的文种。


    正确答案: 质问书,是从书这一文种中分化出的非规范性文种。因为,
    (1)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对质问书作明确规定。
    (2)仅就教材第66课《咨文》所附两件质问书的称谓来考察,第一件称为“……质问书”;第二件称为“质问……书”。可见,“质问书”三字还未凝定为文种名称。

  • 第16题:

    简析明代照会适用的两种行文关系、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以及照会演变为外交专用文种。


    正确答案: 明朝照会用于无隶属关系的官署之间。
    具体适用范围,主要有两种类型:
    (1)由地位较尊的衙署对地位较低的衙署使用,具有明显的准下行属性。
    (2)在同级官署之间相互使用,是纯粹的平行文。
    清代沿明设置照会文种,使用者则限于地方衙署。并依两类行文关系,发展为两个分支类型。
    (1)朱笔照会。用于地位差异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之间,由高对低行文.具有准下行属性。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部位,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
    (2)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并不得标朱。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清末,中央官署和地方大员借用墨笔照会,对外国公使、领事行文。相沿既久,逐渐成为固定的做法。到民国时期,正式定型为外交专用文种,并沿用至今。

  • 第17题:

    简析刺的用途演变与确立为平行文种。


    正确答案: 刺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间自相质询的平行文种。
    刺的辞义演变与运用:
    刺的本意是记载。汉代,刺既保留了作为记录的功用;又发展到拜谒的用途,其用途类似今天的名片。南北朝时期,用刺作为官府之间询问事宜的平行公文。唐代,将刺设置为平行文种。

  • 第18题:

    问答题
    试简析民国时期咨文种的三类用途;及其与咨呈的对应性。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的咨文种有三类用途:
    (1)咨的最基本的稳定用途,是同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
    (2)不同系统的地位对等的高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
    (3)在无统属关系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稍高的一方对级别、地位稍低的一方行文时用之。
    第三项用途的咨,带有“准下行”属性。它与咨呈的对应运用:低对高用咨呈,高对低用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析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

    正确答案: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在推进重工业化,政府的贸易政策思路基本上是依靠农产品和原料产品创汇来进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工业)建设需要的物资。直到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才调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着重发展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如能源,材料,交通等)。所以,我国农产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在1990年之前一直高达20%左右,但1990年之后一直递减,2004年不到5%。更有甚者,2004年农产品贸易出现了46.4亿美元的逆差。至此以后,农产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小,逆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析导致文种演化的主客观原因。

    正确答案: 文种演化的主观原因(就文种自身而言),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个相近文种,设置数量多少不一,分工程度精粗有别,对实际公文活动的适应性能强弱悬殊。
    文种演化的客观原因(就文种适应外部环境而言),实际公文需要发生变化,行文实践取得创造性发展,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既定文种规范的冲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简析通报文种的历史渊源、类型和各自用途。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有两个“通告”:
    (1)民国时期有一种通报,其实是布告文种在不同时期的别名,是面向民众公开发布信息的文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新创的文种“通告”,是对各机关发送的行移文种。
    建国初创设的“通报”是沿袭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通告”文种的用途,这就是通报文种的历史渊源。
    通报的类型和各自用途:
    (1)情况通报,用来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2)宣教通报,用于通报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现行法规表述为“表彰先进、批评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正确答案: 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29-941年为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
    2、1942年后: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这种风格演变有三个标志:
    1、“家庭”涵义发生变化。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后期“家庭”是强权的对立物,作家珍惜的伦理组织。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理想化、类型化的单纯性格转向生活化、立体感的复杂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越来越显示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析明代照会适用的两种行文关系、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以及照会演变为外交专用文种。

    正确答案: 明朝照会用于无隶属关系的官署之间。
    具体适用范围,主要有两种类型:
    (1)由地位较尊的衙署对地位较低的衙署使用,具有明显的准下行属性。
    (2)在同级官署之间相互使用,是纯粹的平行文。
    清代沿明设置照会文种,使用者则限于地方衙署。并依两类行文关系,发展为两个分支类型。
    (1)朱笔照会。用于地位差异悬殊的不相隶属官署之间,由高对低行文.具有准下行属性。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部位,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
    (2)墨笔照会。全文用墨笔书写,并不得标朱。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清末,中央官署和地方大员借用墨笔照会,对外国公使、领事行文。相沿既久,逐渐成为固定的做法。到民国时期,正式定型为外交专用文种,并沿用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析刺与咨的关系。

    正确答案: “刺”、“咨”是同一用途的同源公文,因一音之转,而在先后相连缀的不同时期成为两个文种。具体而言,唐朝法定的平行公文是“刺”;后世改刺为咨。到了宋带,刺作为平行公文的作用被“咨”取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