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怎样正确认识在资本主义生产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


    正确答案: 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第二年,第二轮市场经济大潮加速了社会世俗化转型,日益边缘化的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中的乐观和自信,陷入困惑与矛盾之中。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学者王晓明、陈思和、张汝伦、朱学勤等人发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从1993年夏天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第6期刊出的一篇对话开始,“对话”认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处在严重的危机当中,其本质“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要用人文精神克服文艺日益庸俗化的倾向。
    1994年初,《读书》杂志上陆续登载了6篇对话,《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也开辟了相关专栏,讨论很快成为一个“媒体事件”,持续了两年时间,直到1996年,上海和北京两地同时出版两本《人文精神讨论文选》。在全民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的浪潮中,那场显得不合时宜的大讨论,并没有取得多么深刻的学术成果,但它提示的精神生态和人文关怀问题,在讨论结束后反而越来越显出了价值。

  • 第2题:

    你如何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各个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条件、社会习俗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其艺术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一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的同时,一个民族必须坚持并发扬本民族的传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艺术才能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才能为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只有这样,其他民族艺术的有益成分才能被自己吸收消化,从而变成本民族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说世界性本就由民族性构成,但世界性是各民族性的交集,并非各民族性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世界的肯定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不一定全是世界的,我们不能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向极端方向理解,误认为只要是民族的都会是世界的。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向交流过程中,不仅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统一的状况,还存在由世界性向民族性的转化及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化这两种有所偏重的过程。如果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先进的世界性转化为民族性的话(毛泽东思想是这种转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实现文化输入、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在当今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新历史时期,如何将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以实现文化输出,已成为中国文化工作者包括艺术工作在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任重而道远,尚需要长期而认真的探索。

  • 第3题:

    怎样理解文学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微观的狭义的民族文学在不断交流不断碰撞后,即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文学。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国家的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即使民族、国家不同,但其实质却能扭住所有人。

  • 第4题:

    简述艾青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正确答案: 1.艾青的诗歌与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艾青的诗歌创作非常强调捕捉瞬间感觉和印象,这种艺术追求显然受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2.艾青的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只强调瞬间感觉并不是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既强调瞬间印象和感觉的捕捉,又强调主观情感的渗入,这便有了象征主义。艾青的艺术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为感觉而感觉,他强调捕捉感觉,但更强调主观感情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外界感受与诗人感情思想的“融合”,并在二者的融合中创造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显然是象征主义的艺术倾向。
    3.艾青的诗歌与中国古典传统:通过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艾青的诗一方面与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取得了内在的联系。
    所以艾青的诗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民族的。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

  • 第5题:

    联系实际,谈谈艺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艺术民族性和世界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艺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有条件的: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 第6题:

    结合中国艺术的现状,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1)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状况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与此相适应,民族艺术的交流和影响,在地域和时间上也受到影响。在东西方碰撞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自守,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就在中国艺术家放眼世界的时候,欧洲艺术家逐渐摆脱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眼光,看到了欧洲之外五光十色的艺术世界,他们哀叹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没落的同时,赞叹非洲及东方艺术的勃勃生机。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西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
    (2)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至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它的特征是:A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B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是为民族艺术C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3)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差别:并非一切世界的都是民族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
    (4)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社会主义艺术继承本民族的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创造为本民族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其次,坚持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政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艺术领域。

  • 第7题:

    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商品性?


    正确答案:1)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间的某些一致性看,文学产品如同一般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属性。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的主因有两个。
    2)从文学史的事实看,文学有时因其商品性而促进了它的繁荣。商品性是文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本质特征之一,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发展的润滑油和推进剂。
    3)马克思曾指出,在物质生产商品化的社会里,文学产品也会商品化。《资本论》:“在这里,演员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但对自己的企业主来说,是生产工人。”艺术家身份的二重性导致了艺术产品的二重性。对于文学产品来说,它既具有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也担负着商品的功能和效用。

  • 第8题:

    单选题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  )。
    A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B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是毫无联系的

    C

    艺术的世界性决定艺术的民族性

    D

    艺术的民族性决定艺术的世界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鲁迅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事实证明,为世界各国所共赏的中国艺术作品,决不是亦步亦趋模仿洋人的作品,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红楼梦》译本在法国出版后,“人们就好像突然发现了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影片《喜盈门》被外国观众誉为具有“世界性的主题”的“国际性的影片”。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各个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条件、社会习俗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其艺术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一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的同时,一个民族必须坚持并发扬本民族的传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艺术才能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才能为人类艺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越是民 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只有这样,其他民族艺术的有益成分才能被自己吸收消化,从而变成本民族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说世界性本就由民族性构成,但世界性是各民族性的交集,并非各民族性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世界的肯定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不一定全是世界的,我们不能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向极端方向理解,误认为只要是民族的都会是世界的。还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向交流过程中,不仅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 有机统一的状况,还存在由世界性向民族性的转化及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化这两种有所偏重的过程。如果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主要面临的问题是 如何将先进的世界性转化为民族性的话(毛泽东思想是这种转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实现文化输入、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在当今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新历史时期,如何将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以实现文化输出,已成为中国文化工作者包括艺术工作 在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任重而道远,尚需要长期而认真的探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是文学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两者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了文学消费,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2、文学生产规定了文学消费,体现在;第一,它为文学消费提供了消费对象,即文学作品,第二,它规定了危险消费的方式,第三,它规定了文学消费的需要,因此,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
    3、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没有文学消费也就没有文学生产,第一、文学消费决定了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第二,文学消费制约了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第三,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产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消费方式需要;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产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消费方式需要;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第14题:

    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民族性?


    正确答案: 民族风格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意义上所显示出来的作家所属民族的特色,是作家所隶属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打在文学作品上的印记。因为任何作家都是属于一定民族,并在一定民族的生活土壤和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他不仅从民族的生活里提取创作是题材,而且这种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特点,必然会反映到作家的审美意识中,制约着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对题材的提炼和加工、以及对表现手法的选择的运用,并通过作家的创作活动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使得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无不打上本民族的印记。这就使得民族性不仅成了文学、甚至一切精神产品的最基本的特征。文学作品与作家所属的民族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样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

  • 第15题:

    怎样正确认识文学的本质?


    正确答案: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是对存在的反映,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文学的本质存在于文学活动中,应从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的相互关系中理解。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
    (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别、车、杜的“再现论”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
    (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
    (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注意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
    (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太夸大了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 第16题: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是文学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两者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了文学消费,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2、文学生产规定了文学消费,体现在;第一,它为文学消费提供了消费对象,即文学作品,第二,它规定了危险消费的方式,第三,它规定了文学消费的需要,因此,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
    3、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没有文学消费也就没有文学生产,第一、文学消费决定了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第二,文学消费制约了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第三,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第17题: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各个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条件、社会习俗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其艺术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一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的同时,一个民族必须坚持并发扬本民族的传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艺术才能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才能为人类艺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越是民 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只有这样,其他民族艺术的有益成分才能被自己吸收消化,从而变成本民族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说世界性本就由民族性构成,但世界性是各民族性的交集,并非各民族性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世界的肯定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不一定全是世界的,我们不能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向极端方向理解,误认为只要是民族的都会是世界的。还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向交流过程中,不仅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 有机统一的状况,还存在由世界性向民族性的转化及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化这两种有所偏重的过程。如果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主要面临的问题是 如何将先进的世界性转化为民族性的话(毛泽东思想是这种转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实现文化输入、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在当今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新历史时期,如何将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以实现文化输出,已成为中国文化工作者包括艺术工作 在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任重而道远,尚需要长期而认真的探索。

  • 第18题:

    简述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 第1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文学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微观的狭义的民族文学在不断交流不断碰撞后,即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文学。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国家的人一看不知所云。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即使民族、国家不同,但其实质却能扭住所有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中国艺术的现状,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1)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状况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与此相适应,民族艺术的交流和影响,在地域和时间上也受到影响。在东西方碰撞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自守,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就在中国艺术家放眼世界的时候,欧洲艺术家逐渐摆脱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眼光,看到了欧洲之外五光十色的艺术世界,他们哀叹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没落的同时,赞叹非洲及东方艺术的勃勃生机。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西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
    (2)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至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它的特征是:A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B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是为民族艺术C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3)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差别:并非一切世界的都是民族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
    (4)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社会主义艺术继承本民族的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创造为本民族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其次,坚持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政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艺术领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文学的世界性和年、民族性的关系正确的()
    A

    在资本主义冲击下,名组的片面性、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而转向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的发展道路

    B

    多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学通过资本主义全球性生产而彼此联系形成了世界的文学

    C

    只有那种即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一般人类的文学,才识真正民族性的

    D

    只有那种即使一般的人类的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人类的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你如何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各个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条件、社会习俗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其艺术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一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的同时,一个民族必须坚持并发扬本民族的传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艺术才能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才能为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只有这样,其他民族艺术的有益成分才能被自己吸收消化,从而变成本民族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说世界性本就由民族性构成,但世界性是各民族性的交集,并非各民族性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世界的肯定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不一定全是世界的,我们不能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向极端方向理解,误认为只要是民族的都会是世界的。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向交流过程中,不仅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统一的状况,还存在由世界性向民族性的转化及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化这两种有所偏重的过程。如果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先进的世界性转化为民族性的话(毛泽东思想是这种转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实现文化输入、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在当今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新历史时期,如何将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以实现文化输出,已成为中国文化工作者包括艺术工作在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任重而道远,尚需要长期而认真的探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正确认识在资本主义生产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生产的冲击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明显。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众多民族和众多地方的文学,因而在已具备的民族年基础之上又有了相互共通的世界性。
    (2)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仅物质生产,而且包括文学与文化在内的精神生产,都会受到资本主义世界性生产的深刻影响。人类精神的生产既要遵从生产的一般规律,又要遵从作为精神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精神生产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既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互渗、补充和交融的一面。既要看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世界性对文学的民族性的激荡、冲击和挑战,又要增强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自觉意识。关键在于同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的交流、对话和竞争中,建设自己先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