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1)物感说:中国文论把创作冲动的产生看作是外物对创作主体感召刺激的结果。古代文论认为: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相遇,因景生情,触物起兴,是产生创作冲动的契机。钟嵘继承这一观点,《诗品序》开篇就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客观外物的变化感召刺激着创作主体,于是主体也将思想情感融入客观外物,这种双向的信息反馈、情感交流活动中,创作冲动遂得以产生。
(2)钟嵘之前,“物感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作家所感之“物”多是局限自然之物,而钟嵘看来,自然景物之外,社会事件也有明显的作用。所以他一方面强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同时也指出了社会生活影响的重大作用:“楚臣去境,汉妾离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把人世间悲欢离合、穷达荣辱的社会生活,也看作是创作冲动产生根源的观点,这是他的创见,也是他对“物感说”的重要发展。
更多“试述《诗品序》中的“物感说”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说在艺术起源论上与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有何相通之处?


    正确答案: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这两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 第2题:

    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 A、《文心雕龙•体性》
    • B、《典论•论文》
    • C、《诗品序》
    • D、《文赋》

    正确答案:B

  • 第3题:

    说出脉序的分类、特点,并举例。


    正确答案: 1网状脉序叶脉:分布在叶片中的维管束。叶片上大小叶脉的分布方式○(细脉连接成明显网状),包括羽状网脉徐和掌状网脉虚,可见于双子叶植物;平行脉序(侧脉大致平行,有细脉链接但不成网状)包括直出脉、射出脉、弧状脉、测出脉,一般见于单子叶植物;叉状脉虚(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般见于单子叶植物。

  • 第4题:

    《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体现的是()的观念。

    • A、教化说
    • B、模仿说
    • C、诗言志
    • D、观物取象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段话出自()。

    • A、《诗品序》
    • B、《文心雕龙•物色》
    • C、《礼记•乐记》
    • D、《文赋》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出自()。

    • A、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
    • B、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 C、钟嵘的《诗品序》
    • D、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单选题
    《诗大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里体现的是()的观念。
    A

    教化说

    B

    模仿说

    C

    诗言志

    D

    观物取象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二曰(),三曰赋。”

    正确答案: 兴,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出自()。
    A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

    B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C

    钟嵘的《诗品序》

    D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诗品序》中的“物感说”的特点。

    正确答案: (1)物感说:中国文论把创作冲动的产生看作是外物对创作主体感召刺激的结果。古代文论认为: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相遇,因景生情,触物起兴,是产生创作冲动的契机。钟嵘继承这一观点,《诗品序》开篇就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客观外物的变化感召刺激着创作主体,于是主体也将思想情感融入客观外物,这种双向的信息反馈、情感交流活动中,创作冲动遂得以产生。
    (2)钟嵘之前,“物感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作家所感之“物”多是局限自然之物,而钟嵘看来,自然景物之外,社会事件也有明显的作用。所以他一方面强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同时也指出了社会生活影响的重大作用:“楚臣去境,汉妾离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把人世间悲欢离合、穷达荣辱的社会生活,也看作是创作冲动产生根源的观点,这是他的创见,也是他对“物感说”的重要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

    正确答案: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出自()
    A

    《文心雕龙》

    B

    《文赋》

    C

    《诗品》

    D

    《诗大序》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二曰(),三曰赋。”


    正确答案:兴;比

  • 第14题:

    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 A、陆机《文赋》
    • 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 C、曹丕《典论·论文》
    • D、钟嵘《诗品序》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中国古代的物感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文心雕龙》
    • B、《诗品序》
    • C、《礼记•乐记》
    • D、《文赋》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出自()

    • A、《文心雕龙》
    • B、《文赋》
    • C、《诗品》
    • D、《诗大序》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倡“感物说”的有()。

    • A、《文心雕龙》
    • B、《礼记·乐记》
    • C、《文赋》
    • D、《二十四诗品》
    • E、《诗品序》

    正确答案:A,B,C,E

  • 第18题:

    填空题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二曰(),三曰()。

    正确答案: 兴,比,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倡“感物说”的有()。
    A

    《文心雕龙》

    B

    《礼记·乐记》

    C

    《文赋》

    D

    《二十四诗品》

    E

    《诗品序》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说在艺术起源论上与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有何相通之处?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这两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的物感说最早可以追溯到()。
    A

    《文心雕龙》

    B

    《诗品序》

    C

    《礼记•乐记》

    D

    《文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A

    《文心雕龙•体性》

    B

    《典论•论文》

    C

    《诗品序》

    D

    《文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A

    陆机《文赋》

    B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C

    曹丕《典论·论文》

    D

    钟嵘《诗品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