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去塞求通”,想用资本主义思想去“通”开封建主义思想之“塞”。
    (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报馆有益于国事”。……维新派人士的共识……
    2.“去塞求通”。……我国最早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1.报刊性质多样。他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报之范围也。”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党报”的见解。
    2.报馆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论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有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不能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而应“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曰思想新而正”,不能用“人人所已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三曰材料富而当”,要使读者“具备全世界之知识”,“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曰报事速而确”,要“重时事”,“知今为最要”。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梁启超认为,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成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

  • 第2题:

    试述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工作如何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


    正确答案: 优良传统:
    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3)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借鉴作用:
    1)在报刊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的最新“精神食粮”。
    2)尽心竭智的处理好读者来信。
    3)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 第3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 第4题: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


    正确答案: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 第5题:

    王韬的办报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正确答案: 王韬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发表了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
    一是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二是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涛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德国正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四是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
    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 第6题: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从“人民报刊思想”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再到()。

    • A、“党报思想”
    •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C、“全党办报”
    • D、“政治家办报”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问答题
    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

    正确答案: 优良传统:
    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3.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借鉴作用:
    1.在报刊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的最新“精神食粮”。
    2.尽心竭智的处理好读者来信。
    3.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从“人民报刊思想”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再到()。
    A

    “党报思想”

    B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C

    “全党办报”

    D

    “政治家办报”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评述王韬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这是我国第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通过报纸,王韬积极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重大影响,林语堂称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办报思想:
    (1)办报的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在国内最早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
    (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

    正确答案: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王韬的办报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正确答案: 王韬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发表了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
    一是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二是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涛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德国正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三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四是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直抒胸臆;
    五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韬奋精神”。

    正确答案: 毛泽东题写:“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同年3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被捕。在狱中8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日刊创刊,从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正确答案: 1935年夏天,为了解"红色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当时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

  • 第14题: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正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使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毛泽东于1942年提出《解放日报》)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报刊活动家、出版家和政论家。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出版生涯。“九一八”事变促使他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和社会主义倾向思想。1933年,被迫出过逃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用笔进行革命斗争。半年后,《生活》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之后不到两个月,生活书店又出版了《新生》周刊。《新生》沿用《生活》原班人马,由邹韬奋挚友杜远生任主编。1935年,日本驻沪总领事借口《新》刊载的《闲话皇帝》侮辱天皇,要求国民党当局查封,惩办文章作者,国民党当局立即开庭审理,判处了黄远生一年零两个月徒刑,并查封了《新》,这是著名的“新生事件”。流亡国外的两年当中,邹韬奋写出了后来出版的《萍踪寄语》。1935年8月,回国之后,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2月被封).1936年3月,邹韬奋流亡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周刊)。1936年11月22日,因为“七君子事件”被捕。被监禁期间,撰写了《经历》、《萍踪忆语》等著作,1937年7月出狱,邹韬奋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1938年7月,和李公朴创办的《全民》合并,改为《全民抗战》。1941年2月,被当局查封,1941年2月,邹韬奋第三次流亡到香港,1941年5月,复刊《大众生活》12月停刊。
    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思想: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者特色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邹韬奋把提高大众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报刊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的编辑: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达畅;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 第15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 第16题:

    简要评述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报刊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

  • 第17题:

    评述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梁启超:系统化的新闻理论: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康有为: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之一。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工作如何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

    正确答案: 优良传统:
    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3)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借鉴作用:
    1)在报刊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的最新“精神食粮”。
    2)尽心竭智的处理好读者来信。
    3)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报刊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评述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1)"耳目喉舌"论:认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①"监督政府",②"向导国民"。
    (3)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
    ①"宗旨定而高",②"思想新而正",③"材料富而当",④"报事确而速"。
    (4)健全舆论的主张,阐述了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报纸与舆论的关系等。
    (5)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正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使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毛泽东于1942年提出《解放日报》)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报刊活动家、出版家和政论家。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出版生涯。“九一八”事变促使他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和社会主义倾向思想。1933年,被迫出过逃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用笔进行革命斗争。半年后,《生活》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之后不到两个月,生活书店又出版了《新生》周刊。《新生》沿用《生活》原班人马,由邹韬奋挚友杜远生任主编。1935年,日本驻沪总领事借口《新》刊载的《闲话皇帝》侮辱天皇,要求国民党当局查封,惩办文章作者,国民党当局立即开庭审理,判处了黄远生一年零两个月徒刑,并查封了《新》,这是著名的“新生事件”。流亡国外的两年当中,邹韬奋写出了后来出版的《萍踪寄语》。1935年8月,回国之后,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2月被封).1936年3月,邹韬奋流亡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周刊)。1936年11月22日,因为“七君子事件”被捕。被监禁期间,撰写了《经历》、《萍踪忆语》等著作,1937年7月出狱,邹韬奋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1938年7月,和李公朴创办的《全民》合并,改为《全民抗战》。1941年2月,被当局查封,1941年2月,邹韬奋第三次流亡到香港,1941年5月,复刊《大众生活》12月停刊。
    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思想: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者特色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邹韬奋把提高大众文化水平,推广大众文化作为报刊的基本任务之一,因而一贯重视报刊文字的通俗易懂。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的编辑: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达畅;至少精通一门外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正确答案: 1935年夏天,为了解"红色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当时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
    (一)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二)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
    (三)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
    第一,“促膝谈心”。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
    第二,“明显畅快”。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
    (四)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第一,言论上的独立精神。
    第二,工作上的敬业精神。
    第三,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五)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第一,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第二,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
    第三,“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也是邹韬奋的一条经验。
    第四,主张“为公择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