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2013年)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困境”指的是()。A.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两难选择 B.竞争程度和竞争效率之间的矛盾 C.垄断市场和引入竞争之间的矛盾 D.网络型产业与’公共服务之间的两难选择

题目
(2013年)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困境”指的是()。



A.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两难选择
B.竞争程度和竞争效率之间的矛盾
C.垄断市场和引入竞争之间的矛盾
D.网络型产业与’公共服务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马歇尔困境”。马歇尔指出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具有互斥性,追求规模经济可能导致垄断、扼杀竞争,使经济活动丧失活力,导致竞争效率的损失。反过来,竞争能带来竞争效率,但难于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导致规模效率的损失,这种两难选择就是“马歇尔困境”。
更多“(2013年)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困境”指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说:“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它的意义不仅是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 )


    正确答案:×
    上面一句话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创始人伊利讲的,而非马歇尔所说。

  • 第2题:

    请论述“囚徒困境”的经济学意义。


    正确答案:

    回答此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以及以下资料【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经典的囚徒困境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 二人同服刑2年

      解说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

    现实的例子

      上述例子可能显得不甚自然,但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社会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将结果划成同样的支付矩阵。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动物行动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都可以用囚徒困境分析,模拟生物面对无止境的囚徒困境博弈。囚徒困境可以广为使用,说明这种博弈的重要性。以下为各界例子:

      政治学例子:军备竞赛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都有损坏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经济学例子:关税战

      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以两个选择: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

      当一国因某些因素不遵守关税协定,独自提高关税(背叛),另一国也会作出同样反应(亦背叛),这就引发了关税战,两国的商品失去了对方的市场,对本身经济也造成损害(共同背叛的结果)。然后二国又重新达成关税协定。(重复博弈的结果是将发现共同合作利益最大。)

      商业例子:广告战

      商业活动中亦会出现各种囚徒困境例子。以广告竞争为例。

      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二公司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此二公司可以有二选择:

      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

      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背叛)

      若二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二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二公司的收益,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要二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自行车赛例子

      自行车赛事的比赛策略也是一种博弈,而其结果可用囚徒困境的研究成果解释。例如每年都举办的环法自由车赛中有以下情况:选手们在到终点前的路程常以大队伍(英文:Peloton)方式前进,他们采取这策略是为了令自己不至于太落后,又出力适中。而最前方的选手在迎风时是最费力的,所以选择在前方是最差的策略。通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大家起先都不愿意向前(共同背叛),这使得全体速度很慢,而后通常会有二或多位选手骑到前面,然后一段时间内互相交换最前方位置,以分担风的阻力(共同合作),使得全体的速度有所提升,而这时如果前方的其中一人试图一直保持前方位置(背叛),其他选手以及大队伍就会赶上(共同背叛)。而通常的情况是,在最前面次数最多的选手(合作)通常会到最后被落后的选手赶上(背叛),因为后面的选手骑在前面选手的冲流之中,比较不费力。

  • 第3题:

    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困境”是指(  )的互斥性。
    A.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
    B.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
    C.竞争活力与价格协同
    D.规模经济与价格协同


    答案:A
    解析:
    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具有互斥性,追求规模经济可能导致垄断、扼杀竞争,使经济活动丧失活力,导致竞争效率的损失。反过来,竞争能带来竞争效率,但难于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导致规模效率的损失,这种两难选择就是“马歇尔困境”。

  • 第4题:

    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困境"是指()的互斥性

    • A、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
    • B、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
    • C、竞争活力与价格协同
    • D、规模经济与价格协同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最早建立购买行为理论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资产阶级正统经济学是指19世纪初的李嘉图经济学到19世纪末的马歇尔的经济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正确答案: ①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的经济学基础上吸收和综合了新旧各派学说,建立一个折中的理论体系;
    ②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以心理的因素为基础的,用主观心理动机来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
    ③马歇尔把生物学中进化论的原理引进经济学,认为一切社会发展都是渐变的,进化原理是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
    ④马歇尔运用“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⑤马歇尔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法来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⑥马歇尔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

  • 第8题:

    判断题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政治经济学转向现代经济学的标志。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困境”指的是( )。
    A

    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两难选择 

    B

    竞争程度和竞争效率之间的矛盾 

    C

    垄断市场和引入竞争之间的矛盾 

    D

    网络型产业与公共服务之间的两难选择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中,MS指的是()
    A

    马歇尔稳定度

    B

    流值

    C

    沥青饱和度

    D

    马式模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属于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的是()。
    A

    马尔萨斯

    B

    马歇尔

    C

    瓦尔拉斯

    D

    凯恩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困境”是指(  )的互斥性。
    A

    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

    B

    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

    C

    竞争活力与价格协同

    D

    规模经济与价格协同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具有互斥性,追求规模经济可能导致垄断、扼杀竞争,使经济活动丧失活力,导致竞争效率的损失。反过来,竞争能带来竞争效率,但难于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导致规模效率的损失,这种两难选择就是“马歇尔困境”。

  • 第13题:

    马歇尔经济学说体系和方法论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人的主观的、心里的因素为基础的。其方法论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运用所谓“连续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所谓连续性原理就是说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没有明显严格的区别,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的关系。他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都是互相决定的,而没有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第二,运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运用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


  • 第14题:

    试论述囚徒困境对于经济学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它是著名经济学家塔克最早修改而提出来的一个例子。囚徒困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警察抓住两个偷窃的嫌疑犯,并分别把他们隔离在两个审讯室中进行审问。警察知道这两个人除此次人赃俱获的偷窃外,还犯有其他罪行,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定罪。于是,警察想就此机会,让嫌疑犯彻底坦白其罪行,其方法是分别私下告诉每一个嫌疑犯如下的出路:如果只有他一人坦白而对方抵赖,那么,坦白者被释放,抵赖者被判9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5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当然就只能以现有证据,各判2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嫌疑犯都只有“坦白”或“抵赖”两种策略选择,并面临着四种可能的结局,表10-2刻画了这两个嫌疑犯面对的博弈。 其中,每格前一个数字代表A的支付(即被判的刑期),后一个数字代表B的支付。这种博弈的结果将是:如果每个嫌疑犯都只是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被判的刑期最短),而且无法影响对方的行为,那么,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两人都坦白交代,各自被判5年徒刑。因为在此案例中,当参与者力图使其损失最小化时,他就只能遵循“最小最大”的决策标准,即“最大损失中求取最小损失”的决策,参与者将选择那种能使可能的最大损失最小化的策略。对于囚犯A来说,最大损失中求取最小损失的策略是“坦白”,对B来说,同等的策略也是“坦白”,从而建立起一种策略均衡。在这种均衡中,“坦白”是他们每个人的超优策略。{图0} 其实在“囚徒困境”中,最好的结局是都“抵赖”,各判2年徒刑,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论是嫌疑犯A还是B,只要单独改取“坦白”的策略,就会由2年的徒刑改为释放,因而存在着偷换策略的诱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右上角如果B改取“坦白”的策略,刑期就可以从9年减为5年,因而也存在着偷换策略的诱惑,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样的道理,左下角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简言之,“抵赖”是一种劣策略。理性的参与者当然不会选择这种策略。 如果嫌疑犯在决定是否坦白之前可以交流信息,结果不会有差异。假设他们认识到警察已经发现他们的隐瞒之事,但他们在被抓之前有几分钟时间进行理性的讨论。嫌疑犯A-开始就指出,虽然每个人都有一个超优策略,但“坦白”会导致一个帕累托无效率的结果,所以,为什么不一致否认罪行呢?嫌疑犯B也有此思想,并同意这样做。但是两个小时后,他们最终会背叛同盟,坦白认罪,形成各判5年的结果。因为虽然有口头协议,但它却不具有约束力。每个囚徒都希望对方抵赖,自己坦白而释放。当他们都这样想并这么做时,就形成(坦白,坦白)的策略组合,(坦白,坦白)的策略组合是一个纳什均衡。 可以从上述讨论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超优策略均衡虽然是唯一可以预见到的结果,但这种策略组合却不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策略。在“囚徒困境”中,(坦白,坦白)是帕累托无效率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被判5年徒刑,并不是博弈者共同的最优结果。他们共同的最优结果应该是各判2年,但却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囚徒困境”常常被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说明:自利的个人理性行为并没有导致一个社会的最佳结果,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冲突。 当然,在重复博弈中,囚徒困境可能会出现非合作性的共谋。尽管每个囚犯冒着被其他囚犯出卖的风险,但如果他选择不合作,就会失去获得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性,如果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未来收益的损失就会超过短期被出卖的损失,因此,可能会出现参与者彼此合作的情况,采取帕累托有效的策略。

  • 第15题:

    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困境”指的是()。

    A: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两难选择
    B:竞争程度和竞争效率之间的矛盾
    C:垄断市场和引入竞争之间的矛盾
    D:网络型产业与公共服务之间的两难选择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马歇尔困境”。马歇尔指出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具有互斥性,追求规模经济可能导致垄断、扼杀竞争,使经济活动丧失活力,导致竞争效率的损失。反过来,竞争能带来竞争效率,但难于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导致规模效率的损失,这种两难选择就是“马歇尔困境”。

  • 第16题:

    强调货币因素在利率决定中作用的经济学家是()

    • A、马克思
    • B、凯恩斯
    • C、马歇尔
    • D、庇古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最先把产业组织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是().

    • A、马歇尔
    • B、亚当.斯密
    • C、李嘉图
    • D、张伯伦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属于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的是()。

    • A、马尔萨斯
    • B、马歇尔
    • C、瓦尔拉斯
    • D、凯恩斯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政治经济学转向现代经济学的标志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马歇尔经济学方法论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强调心理因素对经济生活的作用,提出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能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人的动机可以通过货币来间接衡量。例如,人们希望得到多大的满足,可通过愿支付的价格间接地测量出来。
    2、运用进化论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强调“连续原理”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社会和生物界一样,只有渐变没有飞跃。认为各种经济现象、经济概念、经济学说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它们的区别都只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正因为此,他才能把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加以协调,综合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
    3、重视数学分析,尤其重视边际增量分析的运用。这也是“连续原理”的运用。
    4、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即假定各种条件(技术、资源、人口和其他商品价格等)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讨论某一市场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它供给和需求这两种相反的力量所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经济学地租理论-马歇尔、庇古

    正确答案: 新古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马歇尔经济学具有极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歇尔即赞同古典学派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狭义界说,主张经济学专门研究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赞同广义界说,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相融合。在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的关系上,他一面主张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他又赞成实证研究。
    (2)方法论。马歇尔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采纳历史主义的描述法。每一种研究法各有利弊,因而应互相配合。而且,研究方法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律。他重视数学方法,但也强调切勿滥用数学工具。
    (3)价格理论。马歇尔认为,需求和供给好比一把剪刀的两刃,二者都是价值的决定因素。
    马歇尔经济学折衷主义色彩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他的连续原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经济学中第一个用“工资”这个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

    威廉配第

    B

    马歇尔

    C

    克拉克

    D

    亚当·斯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