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失败对个体究竟意味着什么?请从习得性无助的角度进行分析。”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试述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措施?


    正确答案: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可以采取下列教育措施:
    (1) 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失败,对他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摒弃能力固定、不可控制的观点,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他们将学习、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避免仅仅把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青少年进行归因训练有如下步骤:了解青少年的归因倾向;创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引导他们学会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与否。通过归因训练,逐渐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教师务必加强班级、或运动队人际交往环境的建设,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启发青少年的多种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 第2题:

    学习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正确答案: 1、客观原因:(1)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2)不良的教育环境
    2、主观原因: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性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

  • 第3题:

    1964年所进行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中,主要通过对实验体进行电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试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心理特征?


    正确答案: 习得性无助个体有下列心理特征:
    (1)成就动机水平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成就动机水平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希望。
    (2)自我意识消极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自我意识消极、不健康,他们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和合理的自我控制,容易陷入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失控等自我意识的误区,对学习毫无信心,与他人相处时,他们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易引起抑郁的产生。
    (3)自我效能感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这样使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4)消极思维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常常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因而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本来可能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
    (5)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情绪上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并由此陷入抑郁状态,情感上心灰意懒、自 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从而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 第5题: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自我效能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 第6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正确答案: 习得性无助指在察觉自己无力控制某些重大而且让人厌恶的事件后所产生的认知、动机和情感缺陷。

  • 第7题:

    个体认为失败是无法避免的,这种观念是()

    • A、悲观感
    • B、习得性无助
    • C、自卑感
    • D、失败感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判断题
    如果学生经常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如何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举例说明习得性无助

    正确答案: (1)定义: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2)如何避免:如乐观的解释方式、外部归因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个体认为失败是无法避免的,这种观念是()
    A

    悲观感

    B

    习得性无助

    C

    自卑感

    D

    失败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自我效能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正确答案: (1)自我效能感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习得性无助感的青少年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偶然的运气。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习得性无助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消极的解释风格的形成来源于()。

    • A、失败
    • B、遗传
    • C、习得性无助
    • D、积极归因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简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正确答案: (1)自我效能感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 第17题:

    如果学生经常将学业失败归因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 A、习得性无助
    • B、挫折效应
    • C、自我效能感
    • D、消极归因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判断题
    习得性无助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此观点是正确的。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 第20题:

    判断题
    习得性无助感的青少年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偶然的运气。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正确答案: 习得性无助指在察觉自己无力控制某些重大而且让人厌恶的事件后所产生的认知、动机和情感缺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学习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正确答案: 1、客观原因:(1)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2)不良的教育环境
    2、主观原因:在归因模式上存在障碍,他们习惯性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仅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正确答案: 1、自我效能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试述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措施?

    正确答案: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可以采取下列教育措施:
    (1) 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失败,对他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摒弃能力固定、不可控制的观点,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他们将学习、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避免仅仅把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青少年进行归因训练有如下步骤:了解青少年的归因倾向;创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引导他们学会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与否。通过归因训练,逐渐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教师务必加强班级、或运动队人际交往环境的建设,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启发青少年的多种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