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熟料圈的形成过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出窑熟料“料柱”、“堆雪人”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说法是()。

    • A、熟料中溶剂矿物太多
    • B、出窑熟料温度过低
    • C、熟料饱和比过低

    正确答案:B

  • 第2题:

    简述水泥熟料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1)、低于150生料中物理水分蒸发
    2)、500左右粘土质原料释放出化合水,并开始分解出氧化物
    3)、900左右碳酸盐分解放出CO2和新生态CaO
    4)、900~1200粘土的无定形脱水产物结晶,各种氧化物间进行固相反应
    5)、1250~1280所产生的矿物部分熔融出现液相
    6)、1280~1450液相量增多,C2S通过液相吸收形成C3S,直至熟料矿物全部形成
    7)、1450~1300熟料矿物冷却

  • 第3题:

    熟料形成的热效应


    正确答案: 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用基准温度的干物料在没有任何物料和热量损失的条件下制成1kg仍为基准温度的熟料所需要的热量

  • 第4题:

    分析预分解窑结熟料圈的原因。


    正确答案: (1)由于煤灰分高且灰中的Al2O3含量亦高,煤灰尘落量大,液相增加而且灰分燃烧速度慢,高温区后移而结圈。
    (2)生料配料不当,饱和比低,熔煤矿物多,易燃。
    (3)窑前用煤过多而产生不完全燃烧,Fe3+转变成Fe2+形成低熔点的化合物液相过早出现。
    (4)风的使用不合理,火焰拉得过长。结圈的原因很多,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结圈体原因。

  • 第5题:

    水泥煅烧的基本反应过程是干燥、粘土脱水、硅酸盐分解、()和熟料烧结。

    • A、固相反应
    • B、液相形成
    • C、形成共融体

    正确答案:A

  • 第6题:

    熟料中硅酸率过高,煅烧时液相量不多,矿物形成困难并易粉化;硅酸率过低则硅酸盐矿物偏(),影响水泥强度而且易结块、结圈,影响窑的操作。


    正确答案:

  • 第7题:

    问答题
    分析预分解窑结熟料圈的原因。

    正确答案: (1)由于煤灰分高且灰中的Al2O3含量亦高,煤灰尘落量大,液相增加而且灰分燃烧速度慢,高温区后移而结圈。
    (2)生料配料不当,饱和比低,熔煤矿物多,易燃。
    (3)窑前用煤过多而产生不完全燃烧,Fe3+转变成Fe2+形成低熔点的化合物液相过早出现。
    (4)风的使用不合理,火焰拉得过长。结圈的原因很多,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结圈体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水泥煅烧的基本反应过程是干燥、粘土脱水、硅酸盐分解、()和熟料烧结。
    A

    固相反应

    B

    液相形成

    C

    形成共融体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出窑熟料“料柱”、“堆雪人”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说法是()。
    A

    熟料中溶剂矿物太多

    B

    出窑熟料温度过低

    C

    熟料饱和比过低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熟料形成过程中,固相反应的特点是()
    A

    放出热量

    B

    吸收热量

    C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塑性松动圈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σθ与初始应力p0成正比,而初始应力又随着深度z成比例的增大,当洞室很深是,z很大,则p0=rz也就很大,σθ也随之增大,而σr变化不大,在洞壁上为0,①σθ>Rc时,洞室周围开始破裂。②应力差σθ-σr达到某一极限值σ0时,洞壁岩石进入塑性平衡状态,产生塑性变形。③洞室周边破坏后,该处围岩的应力降低,加之新开裂处岩体在水和空气影响下加速风化,岩体向洞内产生塑性松胀。④塑性松胀使得原来由洞边附近岩石承受的应力转移一部分给邻近的岩体,邻近岩体也产生塑性变形。⑤应力足够大时,塑性变形的范围是向围岩深部逐渐扩展的,使得洞室周围形成一个圈,即塑性松动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分析窑掉前圈和掉后圈,对窑电流和熟料质量的影响,操作上应注意什么?

    正确答案: 掉前圈,假设前圈不脱离一般影响不大,窑电流有所下降,假设前圈脱离,窑内料多,料的运动速度大,会出现少量欠烧料,但加些煤和略减些窑速即可保证质量;掉后圈一般影响较大,掉时窑电流升高,因大量窑皮在窑内翻动,所以电流明显增大,要注意防止跳闸,掉后圈有大量生料涌向窑头,在功率允许情况下,尽量减窑速提高窑前火焰温度,加大煤量,免得过多欠烧料出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回转窑结圈分为前结圈、熟料圈两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烧成带与冷却带形成的圈叫()。

    • A、硫碱圈
    • B、煤粉圈
    • C、熟料圈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是对合格的水泥生料进行煅烧,使其连续被加热,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变成熟料,再进行冷却的过程。

  • 第16题:

    熟料形成过程中,固相反应的特点是()

    • A、放出热量
    • B、吸收热量
    •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易烧性是指生料在煅烧过程中形成熟料的难易程度,理论上是指生料组分经过煅烧转变成熟料相时传质的量。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熟料形成热


    正确答案: 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用某一基准温度的干燥物质,在没有任何物料损失和热量损失的条件下,制成1Kg同温度的熟料所需要的热量。

  • 第19题:

    问答题
    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是对合格的水泥生料进行煅烧,使其连续被加热,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变成熟料,再进行冷却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升温降温比较慢,导致在同一时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就形成了季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易烧性是指生料在煅烧过程中形成熟料的难易程度,理论上是指生料组分经过煅烧转变成熟料相时传质的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分析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赤道附近受热上升的空气在高空分别向北和向南流去。在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动的气流向右偏转成为西南风,向南流动的气流向左偏转成为西北风。随着地理纬度的增高以及风速的增大,水平地转偏向力也逐渐变大,到纬度30°附近,这两支高空气流已经偏转成自西向东的纬向气流。这就是说,从赤道高空流出的空气在纬度30°附近堆积起来,使该纬度附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上空有空气流出,所以赤道地区低空形成赤道低压带。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带中下沉,低空的空气向两侧气压较低的方向,即向赤道和极地分别流去。流向赤道的气流在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偏转,形成北半球热带地区低空的东北风和南半球热带地区低空的东南风,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两股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补偿了赤道高空空气的流出,于是形成了低纬地区的热带环流圈。
    极地空气冷却下沉,在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在极地高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有一个低压带,在纬度60°附近,称为副极地低压带。从副热带低空流向极地的气流在逐渐增大的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很快偏转为偏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于是在中纬度出现了广阔的西风带。另一方面,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低空气流在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偏东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从副热带流向高纬的低空偏西暖湿气流与来自于极地的低空偏东:于冷气流在副极地低压带相遇,形成极锋。暖湿空气沿极锋爬升,向极地方向上滑,—部分流至极地上空冷却下沉,补充了极地低空空气的流出,形成极地环流圈;另一部分在平流层中向副热带返回,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平流层的偏东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补偿了副热带低空空气的流出,形成巨大的中纬度环流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水泥熟料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1)、低于150生料中物理水分蒸发
    2)、500左右粘土质原料释放出化合水,并开始分解出氧化物
    3)、900左右碳酸盐分解放出CO2和新生态CaO
    4)、900~1200粘土的无定形脱水产物结晶,各种氧化物间进行固相反应
    5)、1250~1280所产生的矿物部分熔融出现液相
    6)、1280~1450液相量增多,C2S通过液相吸收形成C3S,直至熟料矿物全部形成
    7)、1450~1300熟料矿物冷却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