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我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利用资源的情况是: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A、30%B、40%C、50%

题目

我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利用资源的情况是: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 A、30%
  • B、40%
  • C、50%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更多“我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利用资源的情况是: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A、30%B、40%C、50%”相关问题
  • 第1题: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较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 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
    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 2003年我国单位资料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 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 43倍,美国的2. 1倍,印度的1. 65倍,是世界上单位
    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 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 样性减少。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


    答案:
    解析:
    [解析]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 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 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 方式。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 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 第2题:

    2005年,我国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但为此消耗的资源量却异常巨大,其中石油、原煤、粗钢、氧化铝、水泥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7.8%、39.6%、31.8%、24.4%和47.7%。在这种情况下,节能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前提。

    • A、3%
    • B、5%
    • C、10%

    正确答案:B

  • 第3题:

    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能源利用效率仅为()。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一个紧迫的问题。

    • A、33%
    • B、45%
    • C、50%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世界平均水平。


    正确答案:低于

  • 第5题:

    材料1:我国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使资源、能源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 材料2: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4.4%,但原油消耗占世界7.3%,原煤31%,钢材27%,水泥40%,表明我国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资源、能源消耗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使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材料3:由于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所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了过高的、难以承受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 材料4: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两番,但是资源、能源消耗只翻了一番,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能源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表明我国既是世界性的能源、资源消费大国,又是生产大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谓的“中国资源威胁论”是没有根据的。 材料5:前几年我国能源性企业、行业发展过快、过热,近两年片面追求投资,追求外贷、追求出口,甚至追求房地产经济扩张又重新抬头,表明粗放型增长问题依然很严重,使我国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更为严重,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材料6:2004年的绿色指标考核报告表明当年主要的环境损失占GDP的3.O5%。 材料7: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研发经费迅速增长,2006年达到1360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多年保持在1400万左右,每年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100万左右;世界各国科技贡献率平均为45%左右,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贡献率70%以上,研发经费占GDP的2%以上,科技依赖率30%以下,从而表明,近年来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初见成效,经济增长开始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但是总体上科技贡献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创新型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分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身就包含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目标,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 第6题:

    我国现在每万元GDP的能耗消耗已经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我国一次能源人均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

    • A、40%
    • B、50%
    • C、60%
    • D、70%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多选题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和我国灌溉水利用率的比值分别为()。
    A

    1/5.40%~45%

    B

    灌溉水利用率为50%~60%

    C

    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不到1/4

    D

    灌溉水利用率为40%~50%

    E

    超过1/4,40%~50%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较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料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3.4%,却消耗了全球23%的能源、45%的钢铁、60%的水泥,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倍多。
    A

    2

    B

    3

    C

    4

    D

    5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我国现在每万元GDP的能耗消耗已经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但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能源利用效率仅为()。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一个紧迫的问题。
    A

    33%

    B

    45%

    C

    50%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按现行汇率测算,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但为此消耗的重要能源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却高得多。

    • A、4.8%
    • B、5.5%
    • C、6.7%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我国当前的资源利用很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限制因素之一。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A、10.7%
    • B、11.8%
    • C、11.9%
    • D、12%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材料1:我国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使资源、能源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 材料2: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4.4%,但原油消耗占世界7.3%,原煤31%,钢材27%,水泥40%,表明我国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资源、能源消耗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使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材料3:由于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所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了过高的、难以承受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 材料4: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两番,但是资源、能源消耗只翻了一番,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能源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表明我国既是世界性的能源、资源消费大国,又是生产大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谓的“中国资源威胁论”是没有根据的。 材料5:前几年我国能源性企业、行业发展过快、过热,近两年片面追求投资,追求外贷、追求出口,甚至追求房地产经济扩张又重新抬头,表明粗放型增长问题依然很严重,使我国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更为严重,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材料6:2004年的绿色指标考核报告表明当年主要的环境损失占GDP的3.O5%。 材料7: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研发经费迅速增长,2006年达到1360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多年保持在1400万左右,每年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100万左右;世界各国科技贡献率平均为45%左右,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贡献率70%以上,研发经费占GDP的2%以上,科技依赖率30%以下,从而表明,近年来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初见成效,经济增长开始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但是总体上科技贡献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创新型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增长方式转变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正确答案: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增长方式转变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第一,数量和质量;
    第二,速度和效率;
    第三,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系。核心是速度和效率的关系。

  • 第17题:

    材料1:我国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使资源、能源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严重制约。 材料2: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4.4%,但原油消耗占世界7.3%,原煤31%,钢材27%,水泥40%,表明我国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资源、能源消耗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使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材料3:由于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所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了过高的、难以承受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 材料4: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两番,但是资源、能源消耗只翻了一番,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能源自给率始终在90%以上,表明我国既是世界性的能源、资源消费大国,又是生产大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谓的“中国资源威胁论”是没有根据的。 材料5:前几年我国能源性企业、行业发展过快、过热,近两年片面追求投资,追求外贷、追求出口,甚至追求房地产经济扩张又重新抬头,表明粗放型增长问题依然很严重,使我国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更为严重,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材料6:2004年的绿色指标考核报告表明当年主要的环境损失占GDP的3.O5%。 材料7: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研发经费迅速增长,2006年达到1360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多年保持在1400万左右,每年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100万左右;世界各国科技贡献率平均为45%左右,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贡献率70%以上,研发经费占GDP的2%以上,科技依赖率30%以下,从而表明,近年来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初见成效,经济增长开始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但是总体上科技贡献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创新型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分析增长方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身就包含了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要从数量型经济转向质量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
    第二,增长方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从追求投入、追求数量扩张转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也就是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与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 第18题: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和我国灌溉水利用率的比值分别为()。

    • A、1/5.40%~45%
    • B、灌溉水利用率为50%~60%
    • C、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不到1/4
    • D、灌溉水利用率为40%~50%
    • E、超过1/4,40%~50%

    正确答案:C,D

  • 第19题:

    我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问答题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较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料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却消耗了世界1/4以上的钢产量,30%的煤和50%的水泥,同时带来了大气、水土、植被、土壤的破坏和污染的严重后果。上述事实说明我国()。
    A

    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B

    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完善

    C

    生产力较为落后

    D

    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A

    10.7%

    B

    11.8%

    C

    11.9%

    D

    12%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正确答案: 10.7%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