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地球表面海陆是如何分布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以下关于“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问题。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写出《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海陆的变迁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
    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人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让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励学生不断探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 第2题:

    地球表面海陆的水平分布和垂直起伏状况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海陆水平分布的特征:海陆分布极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则主要为海洋,陆地面积仅为19%。
    外貌构成上还具有以下特征:
    1、除南极大陆外,所有的大陆似乎都是成对的。
    2、大部分大陆北部较宽,南部较窄,像一个底面朝北的三角形。
    3、南北半球各大陆西部凹进,而东岸凸出。
    4、大多数岛屿分布在东岸,断续相连,呈弧形分布,此称岛弧。
    垂直起伏:
    1、地表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2、陆地上相当于1000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的面积最大,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0.9%,海洋中4000-5000m的海盆面积最广,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3.9%。陆地的平均高度为0.88km,海洋的平均深度3.7km。

  • 第3题:

    板块构造学说对于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是怎样解释的?


    正确答案: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是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
    按照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而大陆壳已发现有37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大陆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大陆壳将发生破裂。如长达6,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大陆开始张裂的表现。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 第4题:

    地球表面上各地的平均温度是不同的,它不是完全地取决于纬度,而且和()有关。

    • A、地形
    • B、海陆分布
    • C、观测方式
    • D、地表面性质

    正确答案:A,B,D

  • 第5题:

    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基本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 B、昼夜长短变化
    • C、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
    • D、海陆分布

    正确答案:A

  • 第6题:

    以下关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有()。

    • A、陆地面积约占30%
    • B、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 C、整个地球表面中海洋面积约占71%
    • D、地球陆地面积约占28%

    正确答案:B,C

  • 第7题:

    问答题
    地表海陆分布规律。

    正确答案: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
    必须说明,即使在陆半球,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陆半球的特点,不在于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没有一个半球是这样),而在于它的陆地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半球;水半球的特点,也不在于它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任何一个半球都是如此),而在于它的海洋面积比任何一个半球都大。
    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我们可以用海陆起伏曲线表示陆地各高度带和海洋各深度带在地表的分布面积和所占比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地球表面的形态可分为()、()、(),海陆地形的差异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正确答案: 海洋,大陆边缘,陆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地球的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大,陆地小。陆地分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东半球大于西半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基本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B

    昼夜长短变化

    C

    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

    D

    海陆分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大气环流的基本状况是由若干影响程度不同的因子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海陆分布和高大地形。
    A

    地球自转

    B

    海陆分布

    C

    大地形作用

    D

    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举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正确答案: 如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高温多雨,而在太平洋东岸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夏季晴朗干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冬季我国东部地区寒冷干燥,而在太平洋东岸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冬季低温多雨。

  • 第14题: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大,陆地小。陆地分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东半球大于西半球。

  • 第15题:

    地球的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大,陆地小。陆地分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东半球大于西半球。

  • 第16题:

    影响大气环流形成与维持的基本因子主要有().

    • A、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摩擦、海陆分布;
    • B、太阳辐射、地球表面不均匀、地面摩擦、海陆分布;
    • C、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地面摩擦、海陆分布.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块状,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地海洋上。

  • 第19题:

    问答题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大,陆地小。陆地分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东半球大于西半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地球表面海陆的水平分布和垂直起伏状况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海陆水平分布的特征:海陆分布极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则主要为海洋,陆地面积仅为19%。
    外貌构成上还具有以下特征:
    1、除南极大陆外,所有的大陆似乎都是成对的。
    2、大部分大陆北部较宽,南部较窄,像一个底面朝北的三角形。
    3、南北半球各大陆西部凹进,而东岸凸出。
    4、大多数岛屿分布在东岸,断续相连,呈弧形分布,此称岛弧。
    垂直起伏:
    1、地表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2、陆地上相当于1000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的面积最大,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0.9%,海洋中4000-5000m的海盆面积最广,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3.9%。陆地的平均高度为0.88km,海洋的平均深度3.7km。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地球表面海陆是如何分布的?

    正确答案: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为1.4×108平方千米,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3.61×108平方千米,占地表总面积的70.8%。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产生单圈环流的基本因素是()
    A

    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均匀

    B

    地转偏向力作用

    C

    海陆分布和地形差异

    D

    D.B.C都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天文带:()。

    正确答案: 热带、 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