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3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厦门)。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元朝政府除在澎湖设立政权机构外,还注意对琉求采取政治措施,公元1292年,元世祖曾派海舡付万户杨祥为宣抚使,携带忽必烈的诏书至琉求,招谕高山族,因语言不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德年间(1297—1307年),福建行省徙治泉州,此举的目的是为了经营台湾。大德元年(1297年),福建省平章政事(省长)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率兵抵琉求,元代福建人民迁居台澎的情况在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书中有真实地记载。
更多“简述元朝时期闽台的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秦汉时期中原对闽台的控制和影响。


    正确答案: 汉代以前,由于福建偏处东南一隅,远离汉文化的发祥地中原地区,加上境内交通闭塞,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并不密切。秦代和汉初中央政府虽然先后在福建设立闽中郡和闽越国,但均实行“以闽治闽”的方略,汉文化在福建的影响甚微。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兵灭亡闽越国,并仿照秦迁六国贵族于咸阳的策略,把闽越族的贵族、官吏、军队以及部分百姓强制迁往江淮一带,以杜绝后患。从此闽越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不复存在。
    汉代以后,中原汉文化开始向东南沿海扩展,三国时波及福建。当时孙吴据有江东,曾多次出兵福建,在福建增置建安郡,以及建安、南平、汉兴、建平四县,还在侯官设立典船校尉。除了驻扎军队、派遣官吏来治理福建外,许多罪犯也被谪徙到福建造船。还有一些士民避祸闽中。孙吴政权治理和开发福建,揭开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福建的序幕。与此同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易之利”,不顾臣下劝阻,派兵远航,出外探险。公元230年,孙权派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带回土著数千人。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到达祖国大陆的台湾移民,也闽台人口交流的第一次。东吴远征之举对台关系上却从此打破了海峡两岸隔膜的障壁,是祖国大陆政权经营台湾的开始。

  • 第2题:

    简述闽台文学交融发展。


    正确答案: 1、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
    2、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3、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4、“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3题:

    简述闽台诗钟的价值。


    正确答案: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 第4题:

    简述闽台民间文学特征。


    正确答案: (1)口头性:即人民的口头创作,口耳相传。
    (2)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不象书面文学,可以固定版式。每个人讲的故事不完全雷同,所以故事有无数异文,有的异文是一个地区的异文,有的是个人的异文。
    (3)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一种集体创作,在创作和流传上带有许多集体的特征,反映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而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家的才能。
    (4)传承性:民间文学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相对固定,往往新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产生。
    (5)立体性:民间文学是活在人民口头上的文学,是流动变易的文艺形式或礼俗的表现。
    (6)多阶段性:因民间文学作品可以流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同时常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多阶段性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一定是一个时代的著作。
    (7)方言性:因民间文学是口头的创作且经由口传的方式流传,所以它的特征之一是方言性;用方言创作与表演的,常是地方性的,只流传在特定地区。有学者还提出民间文学有自发性、匿名性等等特征,但是自发性与集体性有关,匿名性也与集体创作有关。
    (8)民间文学分为“原始的”及“发达的”两大类,原始的民间文学与初民的社会仪式、舞蹈、音乐是分不开的。先进民族发达的民间文学脱离了仪式,原始民间文学仍有许多法术功能与解释功能,如解释来源,解释各种仪式、各种风俗,协助狩猎等活动功能。发达的民间文学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教育与解释功能并不多。

  • 第5题:

    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


    正确答案: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在一些闽台官员看来,庙学是府县儒学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因而闽台府县儒学都具有庙血的性质。庙学合一的体制使福建的儒学教育具有正统性、权威性。同时,利用孔庙设施普遍兴学,解决了校舍问题,节省了办学支出,使得福建的儒学发展及快,受教育面扩大,科名接近全国先进地区。儒学与孔庙的联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即不可视孔庙为儒学,或将侉学视为孔庙。庙与学并重乃是清代注重儒术的必然结果。将庙与学高在一起让学生朝夕学于孔庙之侧,近圣人居,便为达到“圣人可学而至者”的目标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庙与学的紧密结合,有助于通过利用庙中的人文设施和精神内涵的进一眇开掘。庙学这一特定的场所,既是祭祀圣人之处,也是学子效吕励学的地方,还是当地文人切磋学问,交流修身养道心得,以及典藏文物之场所。庙学合一的规制,将有限空间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庙学形态的客观存在,也是闽台两地的府县儒学的推行教化和培育人才方面不约而同地发挥了正统的官立学堂的作用。

  • 第6题:

    简述闽台民间日常禁忌有哪些?


    正确答案: (1)饮食禁忌
    禁忌浪费粮食,俗语有“糟蹋粮食遭雷打”的话,因此若小孩吃饭不吃净,长大后会娶到“猫某”(麻脸妻)或嫁给“猫尪”(麻脸丈夫)。忌吃单只鸡翅或鸡脚,认为会造成夫妻口角,甚至劳燕纷飞。
    食物禁忌,小孩也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吃的。如果吃孵过小鸡的老母鸡肉,皮肤会变粗糙,会常生病,变得愚钝不聪明;吃了鸡爪,手会颤抖,拿不住笔,影响学业。冬令进补时,食鸡、鸭、羊或人参后,短时间内忌吃菜,尤忌吃萝卜、白菜和喝茶,认为这些凉性食品及饮料会克掉温性的补品。
    饮食行为禁忌,女孩子吃饭时忌照镜子,以为吃饭时照镜子,长大会嫁两次人,或以为讲话会口吃;女孩吃饭中途忌换座位,否则便不能“从一而终”。平时用膳时.禁忌将筷子插在饭上,给人一种不祥之感.在待客时切不可有此错误动作。
    (2)生活禁忌
    家中饲养的猫狗死了,忌乱埋,而要“死猫挂树头,死狗顺水流”。
    闽台民间对于数字没有特别的喜好,都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偶数为最好,但奇数也有视为吉祥数字的。被视为忌讳数字的3、7、9,如忌正月初三,忌摆3盘菜,民间白事做“头七”,老人怕逢“9”,并不那么绝对。

  • 第7题:

    闽台经贸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A、资源互补
    • B、利用台资
    • C、产业互补
    • D、闽台贸易

    正确答案:B,D

  • 第8题:

    简述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正确答案:(1)在政治上失去前途,逼使着元代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上获得成功。他们加入了在过去无论如何也看不起的艺人的行列,把两宋以来逐渐流行的戏剧剧本的写作,一下子推向一个高峰。
    (2)这就是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的杂剧剧本的创作。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但若没有元代读书人的介入,它就不会发展那么快,文学水准那么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独特的社会处境,避免了一种惯例的重现,即文人把一种艺术过分雅化,弄得一般百姓欣赏不了。
    (3)元杂剧的剧本即使在今天读起来,也可以看出它是把文人才气、高雅与内容上的贴近民众生活,完美地结合在戏剧特有的艺术方式中了。他们的剧本或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地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民众的现实和意愿。
    (4)他们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异乎传统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 第9题: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按照闽台关系的“五缘”—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设计。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问答题
    对比闽台民间信仰,你是如何理解闽台民间信仰叶与根的关系?

    正确答案: 台湾民间信仰的分灵、进香与巡游,体现了闽台文化的根与叶、源与流的密切关系。早期移民入台时,对乡土神灵的信仰,不仅使之在精神得到依托,还巩固了移民群体的地缘关系。他们将祖地的乡土神灵如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神像或香火袋作为护身符以祈求保护,逐渐在台湾建立福建诸神的开基庙,再从中分灵到台湾各地,形成福建主庙、台湾开基庙、台湾分灵庙的三层关系网络,台湾庙宇分灵如同中国家族祭祀中的分灶火,除长子继承父亲的老灶外,其余诸子只从旧灶中取一些炭火放进自己家中的新灶,表示薪传不绝。经过分灵程序,确立分庙与主庙之间存在类似父子的关系。在大陆沿海普遍信奉的莆田籍妈祖被移民视为航海保护神,移民渡海来台湾的时候携带妈祖神像和神位,以求渡海平安,抵台后完全仿造大陆神庙样式在台建造妈祖庙,1983年台湾省的妈祖庙有515座,香火之旺盛在台湾众多的神灵中独占鳌头。在台南、鹿港、台北和淡水等地也有供奉观音菩萨的龙山寺,有440座之多,都是福建泉州供奉观音菩萨的龙山寺的分灵庙,其名称和建造式样与主庙一致,仿佛未曾离开故土。福建不同地域的神灵在台湾的开基庙及各地的分灵庙建立之后与福建主庙产生血统上的承袭关系,保持与主庙源头的联系与香火延续,定期到祖庙乞火,进香谒祖,参加主庙的祭典,就像诸子归祭祖坟、赴主屋或长子家中团聚一样,以示自己是主庙的直系后裔。台湾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信徒前往大陆祖庙朝拜,各寻其根,各祀其神。闽台庙宇间的绕境巡游仪式与中国古代中央巡狩四边相似,是对祖庙权威的确认,巡游的地方以此提高本地区的重要性,强调与祖庙的直属关系,大陆祖庙神灵金身巡游台湾分庙,成为祖庙与各地分庙的盛大祭典。进香谒祖不仅寄托着台湾同胞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还深刻反映出不同地方,同一群体的真实面貌,守护神的庙宇成为移民聚会活动的场所、传承家乡文化的载体、维系移民之间感情的纽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概括郑氏政权时期的闽台关系与台湾建设发展。

    正确答案: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给台湾地区的开发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抗清名将,也是台湾省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对收复与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台胞尊称为开台圣王。他在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发台湾,以郑氏政权统治台湾的23年中,台湾普遍实行了与祖国大陆一样的政治、经济、法律及其它封建制度,使台湾地区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生活在统一的封建制度之下基层,加速了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发展。这种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在当时台湾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以及广大土地尚未开辟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台湾从此进入封建制的大门①。台湾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郑氏政权时期,台湾人口,除高山族外,汉族移民和郑氏官兵,约近20万人。这些人不仅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大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台湾经济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经过明郑20多年的大力开垦,原来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方,逐渐变为良田,稻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谷米产量逐年递增;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使蔗糖生产迅速发展;冶铁技术的传入,改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落后状况;晒法的传入,使台湾食盐的产量得到提高;渔业相应得到发展;原始森林也开始了有效的利用;海贸易的发展,使造船业繁荣。一些新的村镇也随之出现。开始时,拓殖区域限于承于府、安平镇附近,渐次向外拓展,南至凤山、恒春,北迄嘉义、云林、彰化、埔里社、苗栗、新竹、淡水、基隆各地。军民艰苦创业,为台湾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经过明郑几代的经营,台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和文化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人畜兴旺,特产丰饶的繁荣景象。台湾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汉族和高山族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与郑氏政权的推动分不开的。郑氏政权时间虽短,但在台湾地区开发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正确答案:
    (1)元朝剧作家的出现
    政治上的惨淡前途逼使着元代一些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上获得成功。他们加入了在过去无论如何也看不起的艺人的行列,把两宋以来逐渐流行的戏剧剧本的写作推向一个高峰。这就是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的杂剧剧本的创作。
    (2)元杂剧和散曲的通俗化特点
    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但若没有元代读书人的介入,它就不会发展那么快,文学水准那么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独特的社会处境,避免了一种惯例的重现,即文人把一种艺术过分雅化,弄得一般百姓欣赏不了。即使今天读起来,也可以看出它是把文人才气、高雅与内容上的贴近民众生活完美地结合在戏剧特有的艺术方式中了。
    他们的剧本或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地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民众的现实和意愿。他们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异乎传统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闽台文学渊源。


    正确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 第14题: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正确答案: (1)闽台两地故事多有关联
    (2)情节跌荡起伏,人物性格鲜明。
    (3)许多民间故事凝固成具有告惩意义的谚语。
    (4)共同主题有多种说法

  • 第15题:

    简述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正确答案: 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 第16题:

    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及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或tabu的译音)。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迷信的、迂腐不堪的,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缺乏科学依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但是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婚姻制度、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
    (1)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2)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

  • 第17题:

    简述闽台民谣的特点。


    正确答案:1.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抒情性是歌谣的重要特征,这种抒情也常常融在叙事之中。
    2.形象鲜明生动
    闽台民谣常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这种白描或是通过典型的画面和细节,或是抓住人物特征,从心理、动作和语言等方面加以勾勒,把人物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
    3.夸张、想象、幻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4.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比喻,在文学上是“比附事理”、‘托物言志”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多用于民谣的开头,多半是以山川风物、自然景物起兴。在歌谣中比兴常结合使用,有兴兼比,或比兼兴的。
    5.重叠、反复及双关语的运用
    6.歌谣合辙押韵,形式多样
    闽台民谣有四言、五言、七言、十言和长短句多种形式。歌谣是口唱的,富于音乐性,大多数歌谣其句法整齐而灵活,韵律和谐,韵式多样。

  • 第18题:

    如何从文化遗址中认识闽台人缘的密切关系?


    正确答案:闽台人同缘,要追溯到原始人起源,在闽台两地发掘的文化遗址中分析,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
    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A、左镇人: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说明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B、长滨文化: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长滨文化说明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C、大坌坑文化: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说明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D、圆山文化: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晚期出现少许青铜器,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E、凤鼻头文化: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 第19题:

    简述闽台民间传说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1)拟真实性
    民间传说多数属于文学的虚构,少数属于经过剪裁加工过的口传历史。由于其核心是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实有的历史人物、风情、物产,人们常以真实可信的口吻来解释传讲其有关来历及生成原因。
    (2)历史性
    由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本身具有历史性,在正史之外,常有一些相关的事迹在民间口头流传。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渲染和加工,其基础事件不排除真实性,所以民间传说经常作为正史的补充,被地方志或史志性著作采用。
    (3)传奇性
    民间文学本身幻想的特点比较突出,传说一方面继承了这一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野史外传的现实离奇性,所谓无奇不传。牵强附会、移花接木等手段使传说传奇的特点显得十分突出。
    (4)解释性
    传说不是凭空产生的,常有具体的人或事物在眼前,尤其是旅游观览之中,传说的解释性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由解释而产生美丽的传说使草木生情,砖石生色。
    (5)地方性。
    传说是具体解释地方的物产人物的,因而具有地方性的特色。

  • 第20题:

    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征表现为()。

    • A、间接贸易迅速发展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 B、单向性、间接性与不平衡性是闽台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 C、经济互补性是闽台经贸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
    • D、台商大规模投资福建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A,B,C,D

  • 第21题:

    单选题
    闽台之间人口第一次交流发生在()时期
    A

    三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清代闽台经济关系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闽人继续渡海入台增加台湾劳动力人口,形成台湾移民社会,促使台湾建立土地制度。
    (2)闽台通过交流促进海峡两岸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台湾成为粮糖基地。
    (3)“台运”兴起,台米台糖等反哺大陆。
    (4)闽台直接贸易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商周时期闽台原始住民已经生息繁衍出一支大的族群,即()

    正确答案: 闽族或“七闽”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