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
2、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3、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4、“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多“简述闽台文学交融发展。”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文学发展的原因。
    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一般言,政治、法律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其次,文学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 第2题:

    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正确答案: (1)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交融发展表现在: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钟的创作与交融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3)明末清初,福建知名作家卢若腾,随郑成功入台,同去的还有诗人王忠孝、沈佺期等。清代及近代,福州文化名人中有刘家谋、林琴南、黄笏山、黄宗鼎、黄彦鸿、陈石遗、杨雪沧、周莘仲、郭宾石、郭咸熙、林有庚、王贡南、郑星帆、方雨亭、周松荪等游宦、游幕、游学或者游历到了台湾,而且他们中有人长期寓居台湾,寄籍为台湾人,甚至终老台湾。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作家纷纷回到祖国大陆,其中大多都回到祖籍地福建。林尔嘉台北板桥人。1895年离台内渡归于福建龙溪,1912年在厦门鼓浪屿买山购地,仿台北板桥别墅而建菽庄,并组织菽庄吟社,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入社。
    日据时期,祖籍福建晋江西岑的施士洁是长期活跃在台湾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抵制割让台湾的斗争,年近四十还毅然从军,抗争失败后和许多台湾诗人一样来到福建,在闽南一带流亡。
    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最早受到祖国文学的熏陶和“五四”的启迪,后北上到北平。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48年1月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台湾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新诗人”。许地山曾在福建文坛大显身手,台湾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曾在福建就学,闽藉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晚年定居在台湾等。
    1949年同胞往来被人为地阻隔了,但血缘和诗缘是永远割不断的。随着近年来大陆日渐开放,闽台诗人更多地用诗词作为连结两岸血缘关系和沟通情感的纽带。20世纪70年代末,泉属各地市诗人经常在元宵、中秋、重阳等佳节,举行诗会。闽南大部分诗社和台湾诗社有密切联系,以诗代简,广缔诗缘,两岸诗友开怀赋诗,联络乡情。1993年11月8日,福建省作家协会就在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原乡人”,福建省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学副刊联合举行了有关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与展望的座谈会,福建、台湾两地作家亲切相聚,推心交谈,气氛显得格外热烈、融洽。1995年5月24日至6月2日,应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邀请,福建省文学出版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这是祖国大陆文学出版界首次组团赴台访问。2002年8月17日,经福建有关部门邀请,台湾诗人尚明、张默、大荒来福州访问,并应《海峡都市报》的邀请,与福建著名诗人蔡其矫、评论家南帆、著名台湾文学史家刘登翰、诗人伊路就两岸诗歌交流和诗歌生存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2003年9月10日至21日,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了以余光中为主题的2003“海峡诗会”。

  • 第3题:

    简述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从19世纪70年年初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是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文学向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路迈进了一大步,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是诗歌与散文,它们表现出时代进步思潮的方向。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结合更为紧密,写作题材与方法都出现新的因素,如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刘光第等作家的创作。
    诗歌创作的某些革新倾向,成为后来“诗界革命”的先导。散文创作方面,一批早期维新派作家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黎庶昌等,他们不但否定桐城派古文,而且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同时亦扩大了散文的题材,而且语言流畅通俗,叙事明白,说理透辟,为后来梁启超的“新文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 第4题: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正确答案: (1)闽台两地故事多有关联
    (2)情节跌荡起伏,人物性格鲜明。
    (3)许多民间故事凝固成具有告惩意义的谚语。
    (4)共同主题有多种说法

  • 第5题:

    简述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正确答案: 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 第6题:

    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及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或tabu的译音)。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迷信的、迂腐不堪的,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缺乏科学依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但是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婚姻制度、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
    (1)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2)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

  • 第7题:

    简述闽台民谣的特点。


    正确答案:1.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抒情性是歌谣的重要特征,这种抒情也常常融在叙事之中。
    2.形象鲜明生动
    闽台民谣常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这种白描或是通过典型的画面和细节,或是抓住人物特征,从心理、动作和语言等方面加以勾勒,把人物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
    3.夸张、想象、幻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4.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比喻,在文学上是“比附事理”、‘托物言志”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多用于民谣的开头,多半是以山川风物、自然景物起兴。在歌谣中比兴常结合使用,有兴兼比,或比兼兴的。
    5.重叠、反复及双关语的运用
    6.歌谣合辙押韵,形式多样
    闽台民谣有四言、五言、七言、十言和长短句多种形式。歌谣是口唱的,富于音乐性,大多数歌谣其句法整齐而灵活,韵律和谐,韵式多样。

  • 第8题:

    简述闽台民间传说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1)拟真实性
    民间传说多数属于文学的虚构,少数属于经过剪裁加工过的口传历史。由于其核心是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实有的历史人物、风情、物产,人们常以真实可信的口吻来解释传讲其有关来历及生成原因。
    (2)历史性
    由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本身具有历史性,在正史之外,常有一些相关的事迹在民间口头流传。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渲染和加工,其基础事件不排除真实性,所以民间传说经常作为正史的补充,被地方志或史志性著作采用。
    (3)传奇性
    民间文学本身幻想的特点比较突出,传说一方面继承了这一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野史外传的现实离奇性,所谓无奇不传。牵强附会、移花接木等手段使传说传奇的特点显得十分突出。
    (4)解释性
    传说不是凭空产生的,常有具体的人或事物在眼前,尤其是旅游观览之中,传说的解释性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由解释而产生美丽的传说使草木生情,砖石生色。
    (5)地方性。
    传说是具体解释地方的物产人物的,因而具有地方性的特色。

  • 第9题:

    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感会于心、韵味无穷和()

    • A、情景交融
    • B、虚实相生
    • C、真实写照
    • D、感同身受

    正确答案:A,B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文学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一般言,政治、法律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其次,文学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正确答案: 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开始,便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式,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很快便得到礼部的赞同。设立保障名额大大鼓励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也使闽台之间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归故里。从闽台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数百年来,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台湾的居民大多是早先福建移民的后裔,与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不少人甚至还具有同族、同宗、同姓等关系,两地士子同在一个乡试考场应试,语言、生活习俗几乎没什么两样。若没有这些因素,多数冒籍者便不可能成功。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明代雅俗文学互相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俗文学的发展,推动、刺激了雅文学向着俗化的方向演变,而俗文学自身也在雅文学的规范、熏陶下趋向雅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宋代福建的发展与闽台交往。


    正确答案:宋代,福建已由移民社会变为定居社会,人口剧增。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达到1599215户。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条件下,宋代福建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不但走出了长期落后的境地,而且奇迹般地在短时间内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的行列,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同时,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对外经济贸易获得空前发展,位居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有了发达了经济作为后盾,祖国大陆对台湾的了解和交往,福建对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福建闽南地区,拓垦迅速,到了宋代,已无地可辟,人满为患。漳州、泉州的居民,迫于生计,去台澎谋生的人逐渐增多,促进了台澎地区的开发。目前台澎两地都有宋钱被发掘出来,反映了两岸密切交往的关系。宋代的澎湖叫“平湖”,那时已有汉民定居,“编户甚繁”,也就是说列入官府户口名册的居民已相当多了。他们除从事渔业外,还种植粟、麦、麻。澎湖孤立海疆,常有外族来侵袭。那时候,汪大猷知泉州,曾经派遣军民屯戍平湖。在平湖建造军营200间,遣将分屯,从此以后,毗舍邪岛夷不敢再来侵犯。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泉州晋江县。澎湖有泉州“外府”之称。从现存的文献看,福建汉族人民迁居台湾是从宋朝开始的。在南宋时福建人民已定居澎湖岛上,他们在那里搭盖房屋,进行农耕和捕渔业,以及畜养山羊,“散食山谷间”,逐渐形成村落。如果彼此发生争执,到晋江县衙门审决,同时,泉州的商船经常到那里进行贸易。可以从福建闽南的族谱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 第14题:

    简述闽台文学渊源。


    正确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 第15题:

    试述闽台教育交融的历史概况。


    正确答案: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台湾的科举考试完全按福建的规定执行,接受福建地方当局的统一安排:为台湾土子参加乡试和会试设立保障名额:冒籍现象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为台湾的世子越福州乡试提供“官送”日据台湾后,闽台科举考试的历史联系并未中断。
    闽台府县儒学的联系与交融:由于特殊的历史大原因,在清代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在统一的行政体制和教育体制引领下,闽台府县儒学成为培养闽台地区优秀人才的主要摇篮和科举的预备场所,成为当地世子上升流动的合适途径。

  • 第16题:

    简述闽台诗钟的价值。


    正确答案: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 第17题:

    简述闽台民间文学特征。


    正确答案: (1)口头性:即人民的口头创作,口耳相传。
    (2)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不象书面文学,可以固定版式。每个人讲的故事不完全雷同,所以故事有无数异文,有的异文是一个地区的异文,有的是个人的异文。
    (3)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一种集体创作,在创作和流传上带有许多集体的特征,反映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而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家的才能。
    (4)传承性:民间文学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相对固定,往往新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产生。
    (5)立体性:民间文学是活在人民口头上的文学,是流动变易的文艺形式或礼俗的表现。
    (6)多阶段性:因民间文学作品可以流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同时常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多阶段性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一定是一个时代的著作。
    (7)方言性:因民间文学是口头的创作且经由口传的方式流传,所以它的特征之一是方言性;用方言创作与表演的,常是地方性的,只流传在特定地区。有学者还提出民间文学有自发性、匿名性等等特征,但是自发性与集体性有关,匿名性也与集体创作有关。
    (8)民间文学分为“原始的”及“发达的”两大类,原始的民间文学与初民的社会仪式、舞蹈、音乐是分不开的。先进民族发达的民间文学脱离了仪式,原始民间文学仍有许多法术功能与解释功能,如解释来源,解释各种仪式、各种风俗,协助狩猎等活动功能。发达的民间文学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教育与解释功能并不多。

  • 第18题:

    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


    正确答案: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在一些闽台官员看来,庙学是府县儒学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因而闽台府县儒学都具有庙血的性质。庙学合一的体制使福建的儒学教育具有正统性、权威性。同时,利用孔庙设施普遍兴学,解决了校舍问题,节省了办学支出,使得福建的儒学发展及快,受教育面扩大,科名接近全国先进地区。儒学与孔庙的联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即不可视孔庙为儒学,或将侉学视为孔庙。庙与学并重乃是清代注重儒术的必然结果。将庙与学高在一起让学生朝夕学于孔庙之侧,近圣人居,便为达到“圣人可学而至者”的目标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庙与学的紧密结合,有助于通过利用庙中的人文设施和精神内涵的进一眇开掘。庙学这一特定的场所,既是祭祀圣人之处,也是学子效吕励学的地方,还是当地文人切磋学问,交流修身养道心得,以及典藏文物之场所。庙学合一的规制,将有限空间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庙学形态的客观存在,也是闽台两地的府县儒学的推行教化和培育人才方面不约而同地发挥了正统的官立学堂的作用。

  • 第19题:

    试述闽台资源及产业互补的特点,并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及产业优势,谈谈如何探讨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闽台合作之路。


    正确答案:闽台资源及产业互补的特点表现为:
    (1)闽台资源互补的特点
    海峡两岸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①土地资源
    ②人力资源
    ③市场资源
    ④矿产资源
    ⑤海岸与港湾
    ⑥旅游资源
    ⑦资金
    ⑧技术。
    (2)闽台产业的互补特点
    。台湾与福建的产业互补性主要体现在
    ①农业,两岸气候相似,农作制度相通,作物品种相近,为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闽台两岸的农业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第一,资源互补。
    第二,产业互补。
    第三,市场互补。
    ②石化工业,闽台石化业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均有较强的互补性。
    ③科技行业,A信息产业。B机电行业。
    ④汽车业。近期内祖国大陆的汽车行业受到加入WTO的冲击将较小。而台湾的汽车业则不同,目前台湾汽车市场趋于饱和,经营规模不足,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因此,汽车业正加速对外投资。闽台汽车业合作已有良好的开端。
    ⑤服务行业
    ⑥旅游业。福建拓展对台旅游有很多优势。
    ⑦保险业。
    ⑧运输业。两地海港隔海相望,发挥港口优势,双方可以用最少运费,最短时间达到资源互补。
    (3)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及产业优势,发展对台经济合作。

  • 第20题:

    简述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
    (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
    (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

  • 第21题:

    明代雅俗文学互相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俗文学的发展,推动、刺激了雅文学向着俗化的方向演变,而俗文学自身也在雅文学的规范、熏陶下趋向雅化。

  • 第22题:

    多选题
    闽台经贸合作有何发展趋势?()
    A

    闽台经贸合作的结构将逐渐改善,趋向平衡化发展

    B

    闽台经贸合作的技术含量将不断提高,以信息电子业为主的台湾科技产业将进一步加快对福建的投资

    C

    闽台经贸循环将出现“五角模式”

    D

    共同的、强大的经济利益将成为闽台经贸往来的直接驱使力,闽台经贸往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经济利益也将持续增长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概括郑氏政权时期的闽台关系与台湾建设发展。

    正确答案: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给台湾地区的开发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抗清名将,也是台湾省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对收复与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台胞尊称为开台圣王。他在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发台湾,以郑氏政权统治台湾的23年中,台湾普遍实行了与祖国大陆一样的政治、经济、法律及其它封建制度,使台湾地区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生活在统一的封建制度之下基层,加速了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发展。这种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在当时台湾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以及广大土地尚未开辟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台湾从此进入封建制的大门①。台湾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郑氏政权时期,台湾人口,除高山族外,汉族移民和郑氏官兵,约近20万人。这些人不仅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大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台湾经济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经过明郑20多年的大力开垦,原来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方,逐渐变为良田,稻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谷米产量逐年递增;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使蔗糖生产迅速发展;冶铁技术的传入,改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落后状况;晒法的传入,使台湾食盐的产量得到提高;渔业相应得到发展;原始森林也开始了有效的利用;海贸易的发展,使造船业繁荣。一些新的村镇也随之出现。开始时,拓殖区域限于承于府、安平镇附近,渐次向外拓展,南至凤山、恒春,北迄嘉义、云林、彰化、埔里社、苗栗、新竹、淡水、基隆各地。军民艰苦创业,为台湾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经过明郑几代的经营,台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和文化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人畜兴旺,特产丰饶的繁荣景象。台湾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汉族和高山族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与郑氏政权的推动分不开的。郑氏政权时间虽短,但在台湾地区开发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