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拟真实性
民间传说多数属于文学的虚构,少数属于经过剪裁加工过的口传历史。由于其核心是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实有的历史人物、风情、物产,人们常以真实可信的口吻来解释传讲其有关来历及生成原因。
(2)历史性
由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本身具有历史性,在正史之外,常有一些相关的事迹在民间口头流传。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渲染和加工,其基础事件不排除真实性,所以民间传说经常作为正史的补充,被地方志或史志性著作采用。
(3)传奇性
民间文学本身幻想的特点比较突出,传说一方面继承了这一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野史外传的现实离奇性,所谓无奇不传。牵强附会、移花接木等手段使传说传奇的特点显得十分突出。
(4)解释性
传说不是凭空产生的,常有具体的人或事物在眼前,尤其是旅游观览之中,传说的解释性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由解释而产生美丽的传说使草木生情,砖石生色。
(5)地方性。
传说是具体解释地方的物产人物的,因而具有地方性的特色。
更多“简述闽台民间传说的特点有哪些?”相关问题
  • 第1题:

    “明郑时代”闽台经济关系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661—1683年明末清初的郑清对峙时期,是郑成功驱荷入台,积极开发和发展台湾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史称“明郑时代”。由于郑成功志在反清复明,因此在驱荷的同时就周密地谋划了台湾这一基地开发与建设,使台湾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岛经济初具规模。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闽台经济关系呈以下特点:(一)大规模地由福建向台湾移民。郑成功在统率大军入台驱荷的同时不断地将闽地的劳动力向台地转移。闽人入台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流动,在闽台经济关系发展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郑氏除寓兵于农的军垦之外还有民垦和私垦形式。此外,郑成功还派员赴漳、泉各地,“招沿海居民之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至郑氏统治末期,在台的汉族人口估计已达12万人,比荷据时期增加了2倍多。资料显示郑清对峙时期福建漳泉人民渡海入台从未间断。(二)大面积垦殖。生产要素中的耕地面积随着郑氏苦心经营反清复明基地事业的发展和通过补充将士及移民增加人口劳力而进一步扩大。随着军垦、民垦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屯垦区域,北至浊水溪流域和彰化平原,南至高雄、凤山一带。(三)生产要素中的技术和生产资料随大军和移民由闽输台。郑氏政权不仅在汉人垦区的移民社会中,而且也向高山族如番社人民传授大陆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设施,供给耕牛、锄、犁等农具和种子种畜等。除粮食生产外还很重视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促进了以制糖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于台湾南部冬季干旱雨水稀少,影响农作物生产,因此屯垦军兵和移民将闽地水利技术带到台湾,明郑23年间所修水利设施比荷据38年所修总数还多10倍。其他如造船业、采金业、盐业和烧瓦等建材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四)闽台间处于小范围的贸易状态。由于郑清对峙,清政府对郑氏政权以台湾、澎湖、闽浙粤沿海作为反清复明根据地的态势采取“海禁”和“迁界”的对策,下令“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坚辟清野”以断郑氏政权之一切经济补给。在这种情况下闽台间的贸易只能局限于郑氏势力所及的范围,主要是在台湾与厦门一带进行。当时贸易的品种除日常生活用品外主要是军事给养物资。总之,这一时期,闽台经济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台湾的初步开发,使之经济初具规模。

  • 第2题:

    简述闽台文学渊源。


    正确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 第3题:

    试述民间传说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传说在艺术上具有神话般大胆的幻想,而又以历史事件和现实事件为基础的特点。
    (1)历史性和传奇性的巧妙结合。所谓历史性,指传说以一定的历史为依据,与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联系,如河北省获鹿县有眼“鹿泉”,据说是当年韩信领兵到此时用箭射鹿,无意中射出一眼泉来。这和海南岛的伏波井的来历十分相似,传说伏波井也是汉代马援将军的坐骑用铁蹄踏出来的。传说借人们崇敬的历史人物或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得以传扬,为家乡增添光彩,也赞美了祖国的名胜,记载历史的印记,使传说产生了它的历史性。但它又不是历史事实的照抄,它是口头文学,可以夸张、虚构,年代久远,就会越传越神,就是所谓的传奇性。
    (2)采用粗线条刻画人物。描写人物突出其主要特征,如关于鲁班的传说很多,传说很多地方的城门、楼宇、宝塔都是他建造的,但鲁班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传说中很少有详细的描绘,而只突出他“能工巧匠”的特点,通过许多巧夺天工的工程,表现他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工艺才华。包公的传说也是这样,突出了他的“铁面无私”,说他大黑脸、黑老包,无非是取一个“铁”字。
    (3)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关于“海瑞的传说”,江浙一带有,广东也有,但各有不同特点。广东说海瑞的母亲是一只乌猿,这与海南岛猴子多有关。生活的气息主要表现在传说的主题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事情,即使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也是按照现实生活的状貌传说化了的。如刘三姐传说中的刘三姐,她虽然是一位具有超人才能的歌仙,但同时也是一个热爱劳动、打柴下地样样都会的贫苦农民的女儿。在粤东梅县一带,她是个客家姑娘,在粤西,她成了俍、侗造歌之祖,还是辑麻、放鸭。插秧的能手。
    (4)传说都有一定的中心点或纪念物。如各地关于望夫石、望君山的传说,一般都有一座形似美人的巨石或山峦作为附会物;各地关于“试剑石”、“仙人迹”的传说,也会有利剑劈石的旧痕和仙人趾掌的遗迹。洞庭湖君山上的“传书亭”、“柳毅井”,就是传说中柳毅下湖传书,与龙女相会的地方,广州惠福西路的五仙观,就是传说中五羊仙人降临之地,现还有仙人拇迹为证。这些传说,都有根据,确有其地,确有其物,这就使传说产生了可信性的特点。

  • 第4题: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正确答案: (1)闽台两地故事多有关联
    (2)情节跌荡起伏,人物性格鲜明。
    (3)许多民间故事凝固成具有告惩意义的谚语。
    (4)共同主题有多种说法

  • 第5题:

    简述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正确答案: 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 第6题:

    简述闽台民间文学特征。


    正确答案: (1)口头性:即人民的口头创作,口耳相传。
    (2)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不象书面文学,可以固定版式。每个人讲的故事不完全雷同,所以故事有无数异文,有的异文是一个地区的异文,有的是个人的异文。
    (3)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一种集体创作,在创作和流传上带有许多集体的特征,反映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而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家的才能。
    (4)传承性:民间文学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相对固定,往往新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产生。
    (5)立体性:民间文学是活在人民口头上的文学,是流动变易的文艺形式或礼俗的表现。
    (6)多阶段性:因民间文学作品可以流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同时常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多阶段性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一定是一个时代的著作。
    (7)方言性:因民间文学是口头的创作且经由口传的方式流传,所以它的特征之一是方言性;用方言创作与表演的,常是地方性的,只流传在特定地区。有学者还提出民间文学有自发性、匿名性等等特征,但是自发性与集体性有关,匿名性也与集体创作有关。
    (8)民间文学分为“原始的”及“发达的”两大类,原始的民间文学与初民的社会仪式、舞蹈、音乐是分不开的。先进民族发达的民间文学脱离了仪式,原始民间文学仍有许多法术功能与解释功能,如解释来源,解释各种仪式、各种风俗,协助狩猎等活动功能。发达的民间文学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教育与解释功能并不多。

  • 第7题:

    简述闽台民间信仰特点及原因。


    正确答案: 特点-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来源复杂,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如妈祖、临水娘娘和王爷,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如关帝、开漳圣王和保生大帝,有的是从北方流传来的如城隍、土地。原因-闽台之所有这样多的民间神祇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福建和台湾气候炎热、自古便是瘴疠之地,疾病瘟疫繁多,山崩海啸,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
    (2)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山海阻隔,交通闭塞,往往一山一水之隔,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宗族制社会,极易产生各自宗族的神祇。
    (3)闽台都属于移民社会,一方面从各自祖居地带来了各自的神祇另外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原有的信仰,还有各地的神祇之间的互相融合。由此民间信仰不仅有本地的神祇,也有从中原来的,还受到古老闽越族原始宗教的影响。

  • 第8题:

    请概述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与影响。


    正确答案: 特点:
    1、时间早,人数多,代表性广。
    2、交流形式多样。
    3、以朝拜进香为内容的宗教交流与学术研讨会。
    4、交流呈不平衡性。
    5、闽南语交流让台湾信徒亲上加亲。
    影响:
    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4、促进了福建宗教界的公益事业。
    5、激发了台湾同胞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6、提升了宗教文化的品质,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传承。
    7、影响大,接触广,层次高。

  • 第9题:

    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


    正确答案: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在一些闽台官员看来,庙学是府县儒学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因而闽台府县儒学都具有庙血的性质。庙学合一的体制使福建的儒学教育具有正统性、权威性。同时,利用孔庙设施普遍兴学,解决了校舍问题,节省了办学支出,使得福建的儒学发展及快,受教育面扩大,科名接近全国先进地区。儒学与孔庙的联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即不可视孔庙为儒学,或将侉学视为孔庙。庙与学并重乃是清代注重儒术的必然结果。将庙与学高在一起让学生朝夕学于孔庙之侧,近圣人居,便为达到“圣人可学而至者”的目标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庙与学的紧密结合,有助于通过利用庙中的人文设施和精神内涵的进一眇开掘。庙学这一特定的场所,既是祭祀圣人之处,也是学子效吕励学的地方,还是当地文人切磋学问,交流修身养道心得,以及典藏文物之场所。庙学合一的规制,将有限空间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庙学形态的客观存在,也是闽台两地的府县儒学的推行教化和培育人才方面不约而同地发挥了正统的官立学堂的作用。

  • 第10题:

    简述闽台民间日常禁忌有哪些?


    正确答案: (1)饮食禁忌
    禁忌浪费粮食,俗语有“糟蹋粮食遭雷打”的话,因此若小孩吃饭不吃净,长大后会娶到“猫某”(麻脸妻)或嫁给“猫尪”(麻脸丈夫)。忌吃单只鸡翅或鸡脚,认为会造成夫妻口角,甚至劳燕纷飞。
    食物禁忌,小孩也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吃的。如果吃孵过小鸡的老母鸡肉,皮肤会变粗糙,会常生病,变得愚钝不聪明;吃了鸡爪,手会颤抖,拿不住笔,影响学业。冬令进补时,食鸡、鸭、羊或人参后,短时间内忌吃菜,尤忌吃萝卜、白菜和喝茶,认为这些凉性食品及饮料会克掉温性的补品。
    饮食行为禁忌,女孩子吃饭时忌照镜子,以为吃饭时照镜子,长大会嫁两次人,或以为讲话会口吃;女孩吃饭中途忌换座位,否则便不能“从一而终”。平时用膳时.禁忌将筷子插在饭上,给人一种不祥之感.在待客时切不可有此错误动作。
    (2)生活禁忌
    家中饲养的猫狗死了,忌乱埋,而要“死猫挂树头,死狗顺水流”。
    闽台民间对于数字没有特别的喜好,都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偶数为最好,但奇数也有视为吉祥数字的。被视为忌讳数字的3、7、9,如忌正月初三,忌摆3盘菜,民间白事做“头七”,老人怕逢“9”,并不那么绝对。

  • 第11题:

    填空题
    闽台民众的饮食习俗与其他地方相比,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即()。

    正确答案: 讲究食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闽台民居有相似之处,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因闽人入台,再因闽台在地理、气候、民俗等方面的相同点,闽台民居相同点是很明显的:第一,在布局上,闽台民居大都以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一般组成封闭型的多院落的宅第,或三间张、或五间张,按房主的需要和经济、地位等因素,组成或二落,或三落等多院落,左右有护室。只是台湾的院落。规模不大,一般为前后两进,更加精致小巧。第二,在选向上,讲究风水,重视勘舆。如古代泉州人将东门视为鲤鱼头,小东门视为嘴,太阳初升时,正对小东门,故泉州城属“鲤鱼穴。”据老一辈言,台北也属“鲤鱼穴”,与泉州一样,有“紫气东来,西望瑶池”,或“坐东朝西,赚钱人不知”之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闽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1)人物传说
    台湾人多为福建移民,开台初期要同险恶自然环境和番人打交道,可谓艰苦卓越,故人物传说多与台湾早期开发有关。
    (2)地方传说
    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地名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所寄托,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3)原住民传说
    原住民传说内容古朴,其中反映人类来源和风俗习惯。

  • 第14题:

    简述闽台文学交融发展。


    正确答案: 1、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
    2、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3、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4、“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15题:

    丽水主要民间传说有哪些?


    正确答案: 陈十四传说、刘伯温传说、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叶法善传说、仙都的传说。

  • 第16题:

    简述闽台诗钟的价值。


    正确答案: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 第17题:

    简述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正确答案:1、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2、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3、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4、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5、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6、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7、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8、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9、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10、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 第18题:

    简述闽台民间生产禁忌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渔民生产生活禁忌
    1、世俗有吃鱼怕“翻”的忌讳。吃盘中之鱼从不将鱼整条翻转;
    2、渔人忌将碗筷丢下海中,因为随手将饭碗丢进海中,意味着看不起渔家及他们所从事的职业;
    3、渔人在海上行船或作业,遇到漂流尸体,禁忌不予理睬,而要把尸体打捞上岸埋葬;
    4、家里死了人,禁忌到别人家里去,也不宜外出探亲;
    5、凡参与操办丧事的人,禁忌参加操办喜事;
    6、渔船上的渔民如家中有人生育孩子,下海时要在神像前烧“金”和“香”如家中有丧事的人上船须烧“金”“香”烛”;
    7、妇女上船时不能从船头坎走过。
    (2)女子家务禁忌
    1、女子洗衣,男女衣服不可混置一桶。
    2、男衣在上、女衣置下的做法,取“龙在上、凤在下”之意;
    3、洗衣物时忌讳有人从衣服上跨过,否则认为穿此衣者日后要倒霉。
    闽南一些地方,妇女做鞋、袜之类针线活,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否则认为穿此鞋、袜者日后不能走远路。

  • 第19题:

    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及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或tabu的译音)。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迷信的、迂腐不堪的,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缺乏科学依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但是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婚姻制度、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
    (1)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2)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

  • 第20题:

    简述闽台民间神话的特点。


    正确答案: (1)物我不分的互渗律
    (2)集体表象
    因为在氏族社会里个人离开集体就无法生活。围猎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制服凶猛的野兽,故在原始神话和宗教行为中多数是集体意识表象。
    (3)直观的具象性
    原始思维特点具有一定的具象性,原始人类常把客观世界加以人格化,他们很少有抽象的概念,于是直观性、形象性或具象性便成了神话思维的主要特征。
    (4)构思的幻想性。
    (5)原始思维的神秘性
    原始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智力初开,对许多现象不能了解,又要强作解人,于是出现万物有灵的观念,思维本身带有许多神秘性。

  • 第21题:

    简述闽台民谣的特点。


    正确答案:1.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抒情性是歌谣的重要特征,这种抒情也常常融在叙事之中。
    2.形象鲜明生动
    闽台民谣常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这种白描或是通过典型的画面和细节,或是抓住人物特征,从心理、动作和语言等方面加以勾勒,把人物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
    3.夸张、想象、幻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4.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比喻,在文学上是“比附事理”、‘托物言志”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多用于民谣的开头,多半是以山川风物、自然景物起兴。在歌谣中比兴常结合使用,有兴兼比,或比兼兴的。
    5.重叠、反复及双关语的运用
    6.歌谣合辙押韵,形式多样
    闽台民谣有四言、五言、七言、十言和长短句多种形式。歌谣是口唱的,富于音乐性,大多数歌谣其句法整齐而灵活,韵律和谐,韵式多样。

  • 第22题:

    问答题
    清代闽台经济关系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闽人继续渡海入台增加台湾劳动力人口,形成台湾移民社会,促使台湾建立土地制度。
    (2)闽台通过交流促进海峡两岸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台湾成为粮糖基地。
    (3)“台运”兴起,台米台糖等反哺大陆。
    (4)闽台直接贸易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明郑时代”闽台经济关系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大规模地由福建向台湾移民。
    (2)大面积垦殖。
    (3)生产要素中的技术和生产资料随大军和移民由闽输台。
    (4)闽台间处于小范围的贸易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