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平正、匀落:这一类印在古印和流派印中是大多数,无论文字大小、笔画粗细,都能做到匀称、妥帖。通过适当的移展部分笔画和变形处理,使笔画多处不觉其繁,笔画少处不觉其空。但初学者每喜随意屈曲笔画,把空白填满或排匀,使全印平板无味,这是不好的。
(2)疏密、统一:“疏”和“密”是书画篆刻虚实对比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只要处理合宜,可以使一幅
画、一幅字或一方印生动活泼、意趣无穷。反之,也可能会造成重心不稳与平板散乱的弊病。疏密的调遣,一般宜用调整文字的繁体和异体等手法,人为地使全印疏密产生强烈对比。前人对章法的虚实对比的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就是“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我们可以从一些名作中对照体会。“统一”的范围较广,它是指结体的方圆(如鸟虫篆)、字体(如大篆、小篆)、流派风格(如黄士陵、赵之谦、吴昌硕、浙派和皖派)等。如果不加艺术处理,任意将钟鼎文和汉印文字杂处一印,或者外框是秦印的田字格,但里面安置的是汉印文字,有时是《说文》没有的,或为有来历的繁体字、篆字,而在几个篆字中夹杂一个自造的“简化篆体”,则是初学者最易犯的通病了。
(3)巧拙、粗细:篆刻作品中的“巧”和“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它能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审美情趣。犹如烹饪中有人喜用糖,有人喜用辣;或者在花木爱好者中,有人喜欢山茶、牡丹,有人却偏爱枝干虬曲或老干抽枝的树桩盆景一般,生活和艺术园地都应该百花齐放。以上的比喻尽管不太贴切,但艺术园地中,如果一花独放则必然令人生厌。然而,印章中的“巧”要追求渊雅秀美,而不能失之甜俗,例如徐三庚,由于他在篆法上过分追求让头舒足,疏密配置上也略嫌过分,“巧”得过头则流于纤巧、单薄,故其成就不及吴熙载、赵之谦。同样,“拙”也不能故作狂怪,在报刊上常见到一些青年的习作,在篆法上故意错落参差,似乎想以拙取胜,其实,这种毫无来由的“拙”,反而显示了作者艺术素养的浅薄。相对来说,“拙”要比“巧”更难一点,如能据印文特征或印文的语意内涵(指闲章),该巧则巧,该拙则拙,则必然相得益彰,使人回味无穷。印章中的文字如果刻得有粗有细,充分体现书法的笔意,就会使整个印章产生一种动感、节奏感(印石上的墨稿就应体现出粗细来),正如一首动听的乐曲,不可能老是以同一种音调、在同一种音域、以同一种乐器演出一样,必须要有高音、低音。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焦墨、浓墨和淡墨、飞白的处理,往往能给人以最深的印象。不过,初学适宜先临刻平正的满白文,以后通过书法上的练习,配合欣赏名家印和汉将军印等,仔细体会这些范印中粗细的变化,才能尝试在印章中做到轻重适度、粗细合宜。
(4)增减、重复:有时候,一方印由于字体尴尬,一时难以安排妥贴,就可以考虑用增减笔画的办法来处
理。但不可字字都作增减,更不能增减得不合情理、生造新字,要合乎篆体和字义。但如果章法上并无安排的困难,则不必增减笔画。印章中出现重复的字,一般有两种办法处理:两字相连接的,可用很短的二小横表示重复,或者以变化篆法、采用异体的办法解决。
(5)挪让、呼应:有时在章法上因一字空处太多,或者出现斜笔,或者笔画中结构过于板实,不妨挪动、
伸缩部分笔画或部位,使之舒展合理。呼应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它的形式有好几种,按呼应的不同空间地位分为“并头呼应”、“对角呼应”、“交叉呼应”等,表现得较多的是白文留红、朱文留空的虚实呼应。
(6)盘曲、变化:盘曲部分的笔画,使全印产生一种绮丽生动的感觉,这在汉代殳书、鸟虫篆中早有表现,偶而为之,可取得章法上的协调。但是,这要与低格调的故作盘曲相区别。同一种印文,如果要反复设计刻制多次,不采用变化手法是不行的。可以变化朱、白文,也可以变化流派风格,或者变化其字体的结构,不论大篆、小篆的工具书里,一般都有变化各异的篆法可供选用。这里顺便说一句,备有多种篆书工具书十分有助于创作上的变化。
(7)穿插、并笔:印章中的穿插处理,往往打破了文字之间的地位、界限。伸缩其部分笔画,能使字与字
之间互相得到有机的穿插、组合。但如果穿插不当,会使全印的气势阻隔而破坏了整体美。遇到印文笔画过于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显得光削呆板时,不论朱文、白文都可作并笔的处理,以使全印统一为一个整体。朱文的并笔处理可参看封泥及齐白石的作品,白文则可参看汉烂铜印,汪关、赵之谦、吴昌硕等的作品,以免毫无限制地并笔弄巧成拙。
(8)留红、空白:在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常会看到在一些容易板滞淤塞之
处,作者巧妙地紧缩局部笔画,留出一些空地而使某些笔画得以舒展。这种留出的块面,白文叫留红,大块殷红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朱文叫留空,给人以疏朗舒畅的感觉。留红与空白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正如吴昌硕先生所说的那样,好比在造房设计图纸时,就得考虑从何处开门,何处开窗一样,自然地留出空白,可以增强印面的空灵感。
(9)离合、变形:遇到印章中有的字形过分局促或平板,可使其中部件略为分开(实际上也是一种留红、
空白)。而有些文字结构松散繁杂,采用离合的手法,一可取得整体感,二可避免造成一个字分成二个字的误会。在使用离合手法时,要注意做到离而不散、合不局促才好。有些字的笔画能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在不违背篆法结构的条件下,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或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就会在结构上取得一种新鲜感。
(10)回文、合文:有时为了把笔画少的字安排在上角、或为了改变笔画悬殊造成的其它不协调局面,可以
将习惯的文字排法改为逆时针排法,称为回文排法。有时将笔画较少的两个字,安排上下、左右相合只占一个字的地位,称为合文排法,吴昌硕先生的“一月安东令”和“泰山残石楼”是非常典型的合文排法。
(11)边栏、界划:白文印印栏就是印面四周稍留空地,一般为了不致头重脚轻,往往在印的下部边缘多留一点空地,以求稳定。朱文印的边栏或粗于文字,或细于文字,如学封泥法,则下部边刻得特别粗,也可同时将该印左或右的一条边刻得略粗一点。借用笔画作边,也是破除印章板滞的一种方法。界划早在周秦时代玺印中就不乏佳作,可以参考,所要注意的是文字与界划要配得相称,如果把汉印文字填入秦印格子,或更早的古玺格式中,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了。借用边栏与界划,可从古玺印和明清篆刻家大量的实物印谱中借鉴参考。
(l2)草、隶、楷、外文字:篆刻艺术中篆体当然应作为主体,但偶尔刻一方篆体以外的印章也颇别致,但是入印的其它书体,如何保留篆刻艺术装饰性强、金石气息浓厚的特点,值得研究。否则,印文必然如同刻出的铅字,毫无艺术趣味可言。历代古印及名家印中均不乏佳制,不妨细细玩味参考之。
更多“印章常用章法有哪些?”相关问题
  • 第1题:

    违反印章管理规定,有下列哪些行为的,直接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A.私刻银行或客户印章

    B.伪造、变造银行或客户印章

    C.盗用银行或客户印章

    D.私自留存银行废止印章


    正确答案:ABCD

  • 第2题:

    印章在古代有哪些名称?


    正确答案: 印章艺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自战国以来,印章的名称几经演变,因时而异,各朝代的称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简要介绍:
    玺“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不论官印、私印都一概称作“玺”。不过,古代的“玺”字写作“鉩”。凡印章用铜质者就从金,用土质者就从土。清代以前许多研究印章的人都还不识此字,一直到清代程瑶田作《看篆楼印谱》序时,才考释出这个“鉩”字就是“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从这时起,“鉩”字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的印章一律称“印”,其材料不准用玉。但在遗存的汉印中,不是皇帝也有称“玺”的,如“皇后之玺”、“淮阳王玺”等,这是因为汉代虽然也承袭秦朝制度,但制度已略放宽,所以诸侯王、王太后用的印也可称“玺”。据《汉官仪》说,汉代皇帝有六玺,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都是白玉螭虎钮。据说印文是由李斯书后交玉工孙寿刻制的。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如“昌武君印”、“宜野乡印”等。昌武是位于山东掖县附近的县名,“君”是封建领主的称号。在郡县制度时代,郡下分别设县、乡、里,这方“乡”印就是从郡县派来的小官吏的用印。按《汉旧仪》的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称“印”,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在新莽私印中,也有称“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历经各代一直沿用至今。
    “押”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它是将个人的名字画出一种类似图案的符号,以起到使人难以摹仿的作用。通常称为“押字”。元代盛行押字的原因,是因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很多不识汉字,也不擅执笔画花押,就在象牙或木头上刻上花押来代替签字。因此,押也称作花押。到明清时,用押的渐渐少了。传世的还有一方明崇祯皇帝用的玉押。
    除上述名称外,印章还有一些通俗的称呼,如“图章”、“戳记”、“手戳”、“戳子”等,从古到今,因时而异。

  • 第3题:

    藏书印是书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

    • A、篆刻
    • B、章法
    • C、笔法
    • D、印章

    正确答案:B

  • 第4题:

    按云南电力系统“两票管理规定”我们在操作票的运用中常用的印章有几枚?哪几枚?哪几枚印章不能同时出现在一张操作票内?


    正确答案: 5枚。分别是:“此项作废”、“作废”、“以下空白”、“已执行“、“未执行”。“作废、已执行、未执行”不能同时出现在一张操作票内。

  • 第5题:

    简述农发行目前作为重要物品保管的会计印章有哪些?


    正确答案: 财务专用章、业务公章、结算专用章、汇票专用章、本票专用章、票据交换专用章、现金收讫章、现金付讫章、转讫章、业务处理讫章和票据受理专用章等。

  • 第6题: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违反印章管理规定()

    • A、越权审批、使用印章
    • B、未设专人专管业务印章
    • C、未经批准增加或减少印章种类
    • D、自行刻制印章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常用的碳源有哪些?常用的糖类有哪些,各自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碳源:糖类(淀粉、葡萄糖、蔗糖等)、油脂(动、植物油)、有机酸(琥珀酸、柠檬酸、乳酸、乙酸等)和低碳醇(甲醇、乙醇等)。
    糖类:葡萄糖,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但是会引起葡萄糖效应。糖蜜,是制糖生产时的结晶母液,它是制糖工业的副产物。主要含有蔗糖,总糖可达50%~75%。一般糖蜜分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葡萄糖蜜。除糖份外,含有较多的杂质,其中有些是有用的,但是许多都会对发酵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进行预处理。
    淀粉、糊精
    缺点:难利用、发酵液比较稠、一般>2.0%时加入一定的α-淀粉酶。成分比较复杂,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等
    优点:来源广泛、价格低,可以解除葡萄糖效应。

  • 第8题:

    总行设计管理的业务专用印章有哪些?


    正确答案:业务专用章、业务受理专用章、结算专用章、汇票专用章、国际结算业务专用章、售汇专用章、进口付汇已报审专用章、个人信贷业务合同专用章、放款专用章、对账专用章、财务专用章、会计稽核专用章章等。

  • 第9题:

    问答题
    《蒹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蒹葭》一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用秋景起兴,以景托情;运用了复沓的章法:全诗三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回环跌宕,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句式以四言为主;与复沓的章法相对应,注意词语的变化使用,并使用双声叠字词写景状物,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隔句用韵为主,和谐而自然。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古代印章有哪些用途?

    正确答案: 现在我们使用印章,都是用印章蘸上印泥钤盖在纸上呈现出印文。如果印章上刻的是凸出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红字便称朱文或阳文;如果印章上刻的是凹入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白字便称白文或阴文。但在纸张普遍使用以前,用印的方法根本不是这样。那是因为在纸张虽已发明,但还没有为社会广泛使用的魏晋之前,文字多写在长条型薄薄的竹、木片上,并把它编联成册,世称简牍。在成捆的简牍外面,再加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将简牍一起捆扎起来,把绳子的结放在这方槽内,再在上面加一块软泥,用白文印章在软泥上按捺出凸出的印文,待软泥干燥后,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坚硬的土块——“封泥”,也叫“泥封”。它可以防止私拆泄密,有点类似今天用火漆封信的方法。这是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从战国到汉魏,这一时期的封泥,都有出土实物遗留下来。
    在《礼记·月令篇》中有所谓“物勒工名”。其中主要指在烧制日用陶器之前,趁着粘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包括制造的场所、官衙、工人的名字,个别还有制造年份。陶器易损常被抛弃,但不会腐烂,因此,陶文残片较之其它文物种类繁多。我国山东、河北等处出土的战国时代陶器中钤有玺印文字者最多。陈介祺《簠斋藏陶》、刘鹗《铁云藏陶》等书著录的战国遗物很多。
    另外,这一时期的漆器上也有这一类印痕发现,如长沙出土的漆羽觞,在木胎底部有方形和长方形相叠的烙印,记着制胎工人的姓名。在一些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上,也盖有一种印章,但看来不是制作者的姓名,而是这一器物的名称图记。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战国时代的量器“右里升”是大小不同的两器,上面有田字界格的玺印文另一齐国标准量器上盖有“陈华右莫廪毫釜”的专用玺。
    还有一种称为“印子金”的,就是在铸金币时盖上连续的印章图记。出土实物中最为出名的,有战国时期楚国的盖有“郢爰”、“陈爰”等字样的金币六种。“郢”(楚都江陵,今纪南城)和“陈”(河南淮阳)都是楚国的地名。“爰”就是“锾”字,“爰”本为黄金的计量标度,不过楚金的“爰”已成为金币的名称,并泛指楚国的金币了。“郢爰”字样的金币出土较多。《战国策·楚策三》中楚怀王自己就夸耀过:“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说明先秦时期的楚国是盛产黄金的,而留存至今的先秦金币,主要也是楚金。据出土实物看,楚金有版状和饼状两种形态,版状的金币面上钤有四五排方形或圆形的印记,饼状的金币上面印记钤打得较紊乱。
    在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利仓墓中,“长沙丞相”和“侯之印”二印,与《史记》中称利仓为长沙丞相并封侯的记载相合。观察这二方印,印文比较草率,乃出于急就,是属于殉葬的“明(冥)器”。按汉官制度,官吏死后,一方面须上交印绶,同时也可按本人生前的官职称呼再刻一方随葬。如有的官爵是世袭的,生前的用印须留给子孙,也只能造一方随葬。在印谱中有一类官职连姓名的多字印,都不是实用之物,而只是表示死者身分的殉葬的明器。随葬这种印的官职都并不高,如只刻官名不附姓名,便有私刻官印之嫌,是犯法的,下边附了姓名,就证明是殉葬品。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抱朴子·登涉篇》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各种古印谱中,常收录有“黄神之印”、“黄神越章”、“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这是因为汉代人迷信鬼神,他们在印钮小孔中穿了绳子随身佩带,作为用来“辟除不祥”的除魔之物。
    印章的另一用途是用来烙马,早期的文献记载上还没有看到,但在稍后的史书中有记载。如《北史·魏孝文帝纪》:“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在《唐六典》卷十一中也记道:“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之字为志焉。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乘者,以凤字印印右髆。”以上记载,证明战国以来确有烙马印。传世的烙马印不多,形制极大,有七厘米见方的,钮上有方孔,下半中空,方孔中可纳入木柄作烙马时的把手,最出名的有二方,一为战国的“日庚都萃车马”印,另一为汉代的“灵丘烙马”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藏书印是书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
    A

    篆刻

    B

    章法

    C

    笔法

    D

    印章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印章常用章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平正、匀落:这一类印在古印和流派印中是大多数,无论文字大小、笔画粗细,都能做到匀称、妥帖。通过适当的移展部分笔画和变形处理,使笔画多处不觉其繁,笔画少处不觉其空。但初学者每喜随意屈曲笔画,把空白填满或排匀,使全印平板无味,这是不好的。
    (2)疏密、统一:“疏”和“密”是书画篆刻虚实对比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只要处理合宜,可以使一幅
    画、一幅字或一方印生动活泼、意趣无穷。反之,也可能会造成重心不稳与平板散乱的弊病。疏密的调遣,一般宜用调整文字的繁体和异体等手法,人为地使全印疏密产生强烈对比。前人对章法的虚实对比的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就是“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我们可以从一些名作中对照体会。“统一”的范围较广,它是指结体的方圆(如鸟虫篆)、字体(如大篆、小篆)、流派风格(如黄士陵、赵之谦、吴昌硕、浙派和皖派)等。如果不加艺术处理,任意将钟鼎文和汉印文字杂处一印,或者外框是秦印的田字格,但里面安置的是汉印文字,有时是《说文》没有的,或为有来历的繁体字、篆字,而在几个篆字中夹杂一个自造的“简化篆体”,则是初学者最易犯的通病了。
    (3)巧拙、粗细:篆刻作品中的“巧”和“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它能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审美情趣。犹如烹饪中有人喜用糖,有人喜用辣;或者在花木爱好者中,有人喜欢山茶、牡丹,有人却偏爱枝干虬曲或老干抽枝的树桩盆景一般,生活和艺术园地都应该百花齐放。以上的比喻尽管不太贴切,但艺术园地中,如果一花独放则必然令人生厌。然而,印章中的“巧”要追求渊雅秀美,而不能失之甜俗,例如徐三庚,由于他在篆法上过分追求让头舒足,疏密配置上也略嫌过分,“巧”得过头则流于纤巧、单薄,故其成就不及吴熙载、赵之谦。同样,“拙”也不能故作狂怪,在报刊上常见到一些青年的习作,在篆法上故意错落参差,似乎想以拙取胜,其实,这种毫无来由的“拙”,反而显示了作者艺术素养的浅薄。相对来说,“拙”要比“巧”更难一点,如能据印文特征或印文的语意内涵(指闲章),该巧则巧,该拙则拙,则必然相得益彰,使人回味无穷。印章中的文字如果刻得有粗有细,充分体现书法的笔意,就会使整个印章产生一种动感、节奏感(印石上的墨稿就应体现出粗细来),正如一首动听的乐曲,不可能老是以同一种音调、在同一种音域、以同一种乐器演出一样,必须要有高音、低音。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焦墨、浓墨和淡墨、飞白的处理,往往能给人以最深的印象。不过,初学适宜先临刻平正的满白文,以后通过书法上的练习,配合欣赏名家印和汉将军印等,仔细体会这些范印中粗细的变化,才能尝试在印章中做到轻重适度、粗细合宜。
    (4)增减、重复:有时候,一方印由于字体尴尬,一时难以安排妥贴,就可以考虑用增减笔画的办法来处
    理。但不可字字都作增减,更不能增减得不合情理、生造新字,要合乎篆体和字义。但如果章法上并无安排的困难,则不必增减笔画。印章中出现重复的字,一般有两种办法处理:两字相连接的,可用很短的二小横表示重复,或者以变化篆法、采用异体的办法解决。
    (5)挪让、呼应:有时在章法上因一字空处太多,或者出现斜笔,或者笔画中结构过于板实,不妨挪动、
    伸缩部分笔画或部位,使之舒展合理。呼应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它的形式有好几种,按呼应的不同空间地位分为“并头呼应”、“对角呼应”、“交叉呼应”等,表现得较多的是白文留红、朱文留空的虚实呼应。
    (6)盘曲、变化:盘曲部分的笔画,使全印产生一种绮丽生动的感觉,这在汉代殳书、鸟虫篆中早有表现,偶而为之,可取得章法上的协调。但是,这要与低格调的故作盘曲相区别。同一种印文,如果要反复设计刻制多次,不采用变化手法是不行的。可以变化朱、白文,也可以变化流派风格,或者变化其字体的结构,不论大篆、小篆的工具书里,一般都有变化各异的篆法可供选用。这里顺便说一句,备有多种篆书工具书十分有助于创作上的变化。
    (7)穿插、并笔:印章中的穿插处理,往往打破了文字之间的地位、界限。伸缩其部分笔画,能使字与字
    之间互相得到有机的穿插、组合。但如果穿插不当,会使全印的气势阻隔而破坏了整体美。遇到印文笔画过于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显得光削呆板时,不论朱文、白文都可作并笔的处理,以使全印统一为一个整体。朱文的并笔处理可参看封泥及齐白石的作品,白文则可参看汉烂铜印,汪关、赵之谦、吴昌硕等的作品,以免毫无限制地并笔弄巧成拙。
    (8)留红、空白:在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常会看到在一些容易板滞淤塞之
    处,作者巧妙地紧缩局部笔画,留出一些空地而使某些笔画得以舒展。这种留出的块面,白文叫留红,大块殷红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朱文叫留空,给人以疏朗舒畅的感觉。留红与空白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正如吴昌硕先生所说的那样,好比在造房设计图纸时,就得考虑从何处开门,何处开窗一样,自然地留出空白,可以增强印面的空灵感。
    (9)离合、变形:遇到印章中有的字形过分局促或平板,可使其中部件略为分开(实际上也是一种留红、
    空白)。而有些文字结构松散繁杂,采用离合的手法,一可取得整体感,二可避免造成一个字分成二个字的误会。在使用离合手法时,要注意做到离而不散、合不局促才好。有些字的笔画能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在不违背篆法结构的条件下,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或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就会在结构上取得一种新鲜感。
    (10)回文、合文:有时为了把笔画少的字安排在上角、或为了改变笔画悬殊造成的其它不协调局面,可以
    将习惯的文字排法改为逆时针排法,称为回文排法。有时将笔画较少的两个字,安排上下、左右相合只占一个字的地位,称为合文排法,吴昌硕先生的“一月安东令”和“泰山残石楼”是非常典型的合文排法。
    (11)边栏、界划:白文印印栏就是印面四周稍留空地,一般为了不致头重脚轻,往往在印的下部边缘多留一点空地,以求稳定。朱文印的边栏或粗于文字,或细于文字,如学封泥法,则下部边刻得特别粗,也可同时将该印左或右的一条边刻得略粗一点。借用笔画作边,也是破除印章板滞的一种方法。界划早在周秦时代玺印中就不乏佳作,可以参考,所要注意的是文字与界划要配得相称,如果把汉印文字填入秦印格子,或更早的古玺格式中,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了。借用边栏与界划,可从古玺印和明清篆刻家大量的实物印谱中借鉴参考。
    (l2)草、隶、楷、外文字:篆刻艺术中篆体当然应作为主体,但偶尔刻一方篆体以外的印章也颇别致,但是入印的其它书体,如何保留篆刻艺术装饰性强、金石气息浓厚的特点,值得研究。否则,印文必然如同刻出的铅字,毫无艺术趣味可言。历代古印及名家印中均不乏佳制,不妨细细玩味参考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印章常用章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平正、匀落:这一类印在古印和流派印中是大多数,无论文字大小、笔画粗细,都能做到匀称、妥帖。通过适当的移展部分笔画和变形处理,使笔画多处不觉其繁,笔画少处不觉其空。但初学者每喜随意屈曲笔画,把空白填满或排匀,使全印平板无味,这是不好的。
    (2)疏密、统一:“疏”和“密”是书画篆刻虚实对比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只要处理合宜,可以使一幅
    画、一幅字或一方印生动活泼、意趣无穷。反之,也可能会造成重心不稳与平板散乱的弊病。疏密的调遣,一般宜用调整文字的繁体和异体等手法,人为地使全印疏密产生强烈对比。前人对章法的虚实对比的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就是“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我们可以从一些名作中对照体会。“统一”的范围较广,它是指结体的方圆(如鸟虫篆)、字体(如大篆、小篆)、流派风格(如黄士陵、赵之谦、吴昌硕、浙派和皖派)等。如果不加艺术处理,任意将钟鼎文和汉印文字杂处一印,或者外框是秦印的田字格,但里面安置的是汉印文字,有时是《说文》没有的,或为有来历的繁体字、篆字,而在几个篆字中夹杂一个自造的“简化篆体”,则是初学者最易犯的通病了。
    (3)巧拙、粗细:篆刻作品中的“巧”和“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它能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审美情趣。犹如烹饪中有人喜用糖,有人喜用辣;或者在花木爱好者中,有人喜欢山茶、牡丹,有人却偏爱枝干虬曲或老干抽枝的树桩盆景一般,生活和艺术园地都应该百花齐放。以上的比喻尽管不太贴切,但艺术园地中,如果一花独放则必然令人生厌。然而,印章中的“巧”要追求渊雅秀美,而不能失之甜俗,例如徐三庚,由于他在篆法上过分追求让头舒足,疏密配置上也略嫌过分,“巧”得过头则流于纤巧、单薄,故其成就不及吴熙载、赵之谦。同样,“拙”也不能故作狂怪,在报刊上常见到一些青年的习作,在篆法上故意错落参差,似乎想以拙取胜,其实,这种毫无来由的“拙”,反而显示了作者艺术素养的浅薄。相对来说,“拙”要比“巧”更难一点,如能据印文特征或印文的语意内涵(指闲章),该巧则巧,该拙则拙,则必然相得益彰,使人回味无穷。印章中的文字如果刻得有粗有细,充分体现书法的笔意,就会使整个印章产生一种动感、节奏感(印石上的墨稿就应体现出粗细来),正如一首动听的乐曲,不可能老是以同一种音调、在同一种音域、以同一种乐器演出一样,必须要有高音、低音。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焦墨、浓墨和淡墨、飞白的处理,往往能给人以最深的印象。不过,初学适宜先临刻平正的满白文,以后通过书法上的练习,配合欣赏名家印和汉将军印等,仔细体会这些范印中粗细的变化,才能尝试在印章中做到轻重适度、粗细合宜。
    (4)增减、重复:有时候,一方印由于字体尴尬,一时难以安排妥贴,就可以考虑用增减笔画的办法来处
    理。但不可字字都作增减,更不能增减得不合情理、生造新字,要合乎篆体和字义。但如果章法上并无安排的困难,则不必增减笔画。印章中出现重复的字,一般有两种办法处理:两字相连接的,可用很短的二小横表示重复,或者以变化篆法、采用异体的办法解决。
    (5)挪让、呼应:有时在章法上因一字空处太多,或者出现斜笔,或者笔画中结构过于板实,不妨挪动、
    伸缩部分笔画或部位,使之舒展合理。呼应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它的形式有好几种,按呼应的不同空间地位分为“并头呼应”、“对角呼应”、“交叉呼应”等,表现得较多的是白文留红、朱文留空的虚实呼应。
    (6)盘曲、变化:盘曲部分的笔画,使全印产生一种绮丽生动的感觉,这在汉代殳书、鸟虫篆中早有表现,偶而为之,可取得章法上的协调。但是,这要与低格调的故作盘曲相区别。同一种印文,如果要反复设计刻制多次,不采用变化手法是不行的。可以变化朱、白文,也可以变化流派风格,或者变化其字体的结构,不论大篆、小篆的工具书里,一般都有变化各异的篆法可供选用。这里顺便说一句,备有多种篆书工具书十分有助于创作上的变化。
    (7)穿插、并笔:印章中的穿插处理,往往打破了文字之间的地位、界限。伸缩其部分笔画,能使字与字
    之间互相得到有机的穿插、组合。但如果穿插不当,会使全印的气势阻隔而破坏了整体美。遇到印文笔画过于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显得光削呆板时,不论朱文、白文都可作并笔的处理,以使全印统一为一个整体。朱文的并笔处理可参看封泥及齐白石的作品,白文则可参看汉烂铜印,汪关、赵之谦、吴昌硕等的作品,以免毫无限制地并笔弄巧成拙。
    (8)留红、空白:在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常会看到在一些容易板滞淤塞之
    处,作者巧妙地紧缩局部笔画,留出一些空地而使某些笔画得以舒展。这种留出的块面,白文叫留红,大块殷红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朱文叫留空,给人以疏朗舒畅的感觉。留红与空白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正如吴昌硕先生所说的那样,好比在造房设计图纸时,就得考虑从何处开门,何处开窗一样,自然地留出空白,可以增强印面的空灵感。
    (9)离合、变形:遇到印章中有的字形过分局促或平板,可使其中部件略为分开(实际上也是一种留红、
    空白)。而有些文字结构松散繁杂,采用离合的手法,一可取得整体感,二可避免造成一个字分成二个字的误会。在使用离合手法时,要注意做到离而不散、合不局促才好。有些字的笔画能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在不违背篆法结构的条件下,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或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就会在结构上取得一种新鲜感。
    (10)回文、合文:有时为了把笔画少的字安排在上角、或为了改变笔画悬殊造成的其它不协调局面,可以
    将习惯的文字排法改为逆时针排法,称为回文排法。有时将笔画较少的两个字,安排上下、左右相合只占一个字的地位,称为合文排法,吴昌硕先生的“一月安东令”和“泰山残石楼”是非常典型的合文排法。
    (11)边栏、界划:白文印印栏就是印面四周稍留空地,一般为了不致头重脚轻,往往在印的下部边缘多留一点空地,以求稳定。朱文印的边栏或粗于文字,或细于文字,如学封泥法,则下部边刻得特别粗,也可同时将该印左或右的一条边刻得略粗一点。借用笔画作边,也是破除印章板滞的一种方法。界划早在周秦时代玺印中就不乏佳作,可以参考,所要注意的是文字与界划要配得相称,如果把汉印文字填入秦印格子,或更早的古玺格式中,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了。借用边栏与界划,可从古玺印和明清篆刻家大量的实物印谱中借鉴参考。
    (l2)草、隶、楷、外文字:篆刻艺术中篆体当然应作为主体,但偶尔刻一方篆体以外的印章也颇别致,但是入印的其它书体,如何保留篆刻艺术装饰性强、金石气息浓厚的特点,值得研究。否则,印文必然如同刻出的铅字,毫无艺术趣味可言。历代古印及名家印中均不乏佳制,不妨细细玩味参考之。

  • 第14题:

    制发文件时加盖机关印章,称为用印,具体要求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文件用印时,必须以机关领导人或部门负责人签发的文件原稿为依据,经核对无误后始得用印。
    (2)文件用印要端正、清晰,要端正地盖在成文日期上方,上不压正文,下要骑年盖月。
    (3)文件用印一定要与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相一致。
    (4)要核实用印份数,超过份数的不能盖印。

  • 第15题:

    违反印章管理规定,有下列哪些行为的,直接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 A、私刻银行或客户印章
    • B、伪造、变造银行或客户印章
    • C、盗用银行或客户印章
    • D、私自留存银行废止印章

    正确答案:A,B,C,D

  • 第16题:

    “规矩”最初是什么意思()。

    • A、匠人常用的工具
    • B、规则与章法
    • C、事物的模板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古代印章有哪些用途?


    正确答案: 现在我们使用印章,都是用印章蘸上印泥钤盖在纸上呈现出印文。如果印章上刻的是凸出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红字便称朱文或阳文;如果印章上刻的是凹入的文字,印在纸上的白字便称白文或阴文。但在纸张普遍使用以前,用印的方法根本不是这样。那是因为在纸张虽已发明,但还没有为社会广泛使用的魏晋之前,文字多写在长条型薄薄的竹、木片上,并把它编联成册,世称简牍。在成捆的简牍外面,再加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用绳将简牍一起捆扎起来,把绳子的结放在这方槽内,再在上面加一块软泥,用白文印章在软泥上按捺出凸出的印文,待软泥干燥后,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坚硬的土块——“封泥”,也叫“泥封”。它可以防止私拆泄密,有点类似今天用火漆封信的方法。这是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从战国到汉魏,这一时期的封泥,都有出土实物遗留下来。
    在《礼记·月令篇》中有所谓“物勒工名”。其中主要指在烧制日用陶器之前,趁着粘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包括制造的场所、官衙、工人的名字,个别还有制造年份。陶器易损常被抛弃,但不会腐烂,因此,陶文残片较之其它文物种类繁多。我国山东、河北等处出土的战国时代陶器中钤有玺印文字者最多。陈介祺《簠斋藏陶》、刘鹗《铁云藏陶》等书著录的战国遗物很多。
    另外,这一时期的漆器上也有这一类印痕发现,如长沙出土的漆羽觞,在木胎底部有方形和长方形相叠的烙印,记着制胎工人的姓名。在一些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上,也盖有一种印章,但看来不是制作者的姓名,而是这一器物的名称图记。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战国时代的量器“右里升”是大小不同的两器,上面有田字界格的玺印文另一齐国标准量器上盖有“陈华右莫廪毫釜”的专用玺。
    还有一种称为“印子金”的,就是在铸金币时盖上连续的印章图记。出土实物中最为出名的,有战国时期楚国的盖有“郢爰”、“陈爰”等字样的金币六种。“郢”(楚都江陵,今纪南城)和“陈”(河南淮阳)都是楚国的地名。“爰”就是“锾”字,“爰”本为黄金的计量标度,不过楚金的“爰”已成为金币的名称,并泛指楚国的金币了。“郢爰”字样的金币出土较多。《战国策·楚策三》中楚怀王自己就夸耀过:“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说明先秦时期的楚国是盛产黄金的,而留存至今的先秦金币,主要也是楚金。据出土实物看,楚金有版状和饼状两种形态,版状的金币面上钤有四五排方形或圆形的印记,饼状的金币上面印记钤打得较紊乱。
    在1972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利仓墓中,“长沙丞相”和“侯之印”二印,与《史记》中称利仓为长沙丞相并封侯的记载相合。观察这二方印,印文比较草率,乃出于急就,是属于殉葬的“明(冥)器”。按汉官制度,官吏死后,一方面须上交印绶,同时也可按本人生前的官职称呼再刻一方随葬。如有的官爵是世袭的,生前的用印须留给子孙,也只能造一方随葬。在印谱中有一类官职连姓名的多字印,都不是实用之物,而只是表示死者身分的殉葬的明器。随葬这种印的官职都并不高,如只刻官名不附姓名,便有私刻官印之嫌,是犯法的,下边附了姓名,就证明是殉葬品。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抱朴子·登涉篇》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各种古印谱中,常收录有“黄神之印”、“黄神越章”、“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这是因为汉代人迷信鬼神,他们在印钮小孔中穿了绳子随身佩带,作为用来“辟除不祥”的除魔之物。
    印章的另一用途是用来烙马,早期的文献记载上还没有看到,但在稍后的史书中有记载。如《北史·魏孝文帝纪》:“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在《唐六典》卷十一中也记道:“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之字为志焉。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乘者,以凤字印印右髆。”以上记载,证明战国以来确有烙马印。传世的烙马印不多,形制极大,有七厘米见方的,钮上有方孔,下半中空,方孔中可纳入木柄作烙马时的把手,最出名的有二方,一为战国的“日庚都萃车马”印,另一为汉代的“灵丘烙马”印。

  • 第18题:

    单位印章主要有哪些?印章的刻制和使用有哪些规定?


    正确答案: 单位印章主要有
    (1)单位印章、套印章;
    (2)钢印、领导人签名章、其他印章;
    刻制公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上级主管机关刻制颂发;
    另一种是由法人代表申请,经主管部门批准,公安部门登记后由专门刻制厂刻制;
    印章的使用:
    公章一般由指定的文秘人员统一使用,其他印章也应专人专用;
    加盖公章,是哪一级的公章,须经哪一级的负责人批准,并审核签名;
    将盖用文件名称、编号、日期、签发人、领用人、盖章人等项详细登记。
    加盖印章必须做到用力均匀,使印章端正、完整不歪斜、更不能颠倒。
    凡以单位名义发出的公文、信函等都必须加盖单位章方能有效。

  • 第19题:

    《蒹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蒹葭》一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用秋景起兴,以景托情;运用了复沓的章法:全诗三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回环跌宕,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句式以四言为主;与复沓的章法相对应,注意词语的变化使用,并使用双声叠字词写景状物,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隔句用韵为主,和谐而自然。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 第20题:

    印章包括哪些?


    正确答案: ①公章;
    ②私章;
    ③签名章;
    ④钢印;
    ⑤手章;
    ⑥套印章;
    ⑦戳记及各种专用章。

  • 第21题:

    问答题
    印章印文比较检验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仪器检验:
    ①专用仪器检验法
    ②计算机辅助人工比对法;
    (2)手工检验:
    ①特征标示法
    ②测量比较法
    ③透明胶片覆盖比对法;
    (3)印章印文的微机自动识别系统;
    (4)高新技术伪造印章印文的检验要点及对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单位印章主要有哪些?印章的刻制和使用有哪些规定?

    正确答案: 单位印章主要有
    (1)单位印章、套印章;
    (2)钢印、领导人签名章、其他印章;
    刻制公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上级主管机关刻制颂发;
    另一种是由法人代表申请,经主管部门批准,公安部门登记后由专门刻制厂刻制;
    印章的使用:
    公章一般由指定的文秘人员统一使用,其他印章也应专人专用;
    加盖公章,是哪一级的公章,须经哪一级的负责人批准,并审核签名;
    将盖用文件名称、编号、日期、签发人、领用人、盖章人等项详细登记。
    加盖印章必须做到用力均匀,使印章端正、完整不歪斜、更不能颠倒。
    凡以单位名义发出的公文、信函等都必须加盖单位章方能有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规矩”最初是什么意思()。
    A

    匠人常用的工具

    B

    规则与章法

    C

    事物的模板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违反印章管理规定,有下列哪些行为的,直接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A

    私刻银行或客户印章

    B

    伪造、变造银行或客户印章

    C

    盗用银行或客户印章

    D

    私自留存银行废止印章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