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对待传统的文化,我们应该()A、关注其民族性B、突出其时代性C、保持其区域性D、重视其继承性

题目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因此,对待传统的文化,我们应该()

  • A、关注其民族性
  • B、突出其时代性
  • C、保持其区域性
  • D、重视其继承性

相似考题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有删改) 对照汉语,下列句中有倒装句的是(??)。A.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更多“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相关问题
  • 第1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有删改)
    对下列加横线字进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对着,面对
    B.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确实,果真
    C.克终者盖寡 克:能。能够
    D.虽董之以严刑 董:监督,管理

    答案:A
    解析:
    A项中,“当”的意思是“主持,执掌”。

  • 第2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有删改)
    (2分)写出以下句子的论证方式。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答案:
    解析: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

  • 第3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有删改)
    (6分)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②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答案:
    解析:
    ①(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②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 第4题:

    唐朝功臣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请问该著作中著名的国家治理观点为现在常用的哪个成语?


    正确答案:该著作中著名的国家治理观点为现在常用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第5题:

    为什么说《谏太宗十思疏》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正确答案: 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 第6题: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君王,能否使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于()

    • A、实行法治
    • B、整饬军队
    • C、取得人心
    • D、整顿吏治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徴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盖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用自己的话概述魏徴在文中所陈述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魏徴提醒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聚德义以顺应民心,是天下长治久安。

  • 第8题:

    下列各句中,“固”作为情态副词使用的有()

    • A、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D、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 E、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正确答案:D,E

  • 第9题:

    多选题
    下列各句中,“固”作为情态副词使用的有()
    A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C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E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君王,能否使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于()
    A

    实行法治

    B

    整饬军队

    C

    取得人心

    D

    整顿吏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
    A

    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B

    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

    C

    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

    D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语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这句话体现的是树木的高大与根基,河流与源泉,国安与德义的联系。故选D。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谏太宗十思疏》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正确答案: 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求木之长者,必______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______其德义。

    A.积,浚,固
    B.固,积,浚
    C.固,浚,积
    D.浚,积,固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第一空搭配“根本”,只能用“固”,指稳固。第二步,第二空搭配“泉源”,只能用“浚”,指疏通。第三步,第三空搭配“德义”,只能用“积”,指厚积。该意为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让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因此,选择C选项。

  • 第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有删改)
    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蟹六跪而二鳌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木欣欣以向荣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仁者播其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答案:B
    解析:
    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也是连词,表承接。B项.两个“以”都为连同,表修饰。C项,第一个“则”为副词,意思为“就”;第二个“则”为连词,表转折。D项,两个“其”都是代词,第一个意思是“他们的”。第二个意思是“他”。

  • 第15题:

    求木之长者,必________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________其德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 浚 固
    B.固 积 浚
    C.固 浚 积
    D.浚 积 固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通过“______其根本”可知,第一空搭配“根本”。A项“积”指厚积和D项“浚”指疏通,与“根本”搭配不当,排除A项和D项。B项和C项“固”指结实;牢固,要让树木长得的高大,根系必须结实,且在泥土里扎的牢固,该词语符合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通过“______其泉源”可知,第二空搭配“泉源”。B项“积”指厚积,与“泉源”搭配不当,排除B项。C项“浚”指疏通,可以和“泉源”搭配,符合语境,答案锁定C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通过“______其德义”可知,C项“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且“厚积德义”是常用搭配,符合语境。

  • 第16题:

    《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思想及论点?


    正确答案: 1.提醒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聚德义以顺应民心,使天下长治久安。
    2.思安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第17题:

    “求木之长者,比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

    • 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进程
    • 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 C、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
    • 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徴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盖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正确答案: 比喻、排比、对偶。

  • 第19题:

    翻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正确答案: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 第20题:

    《谏太宗十思疏》是()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 A、房玄龄
    • B、魏征
    • C、杜如晦
    • D、邹忌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问答题
    翻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正确答案: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有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有(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C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D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E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正确答案: A,C
    解析:
    C项,“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肉”是名词的使动用法;D项,“活”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第23题:

    问答题
    唐朝功臣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请问该著作中著名的国家治理观点为现在常用的哪个成语?

    正确答案: 该著作中著名的国家治理观点为现在常用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