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试述训诂的起源与发展。

题目

试述训诂的起源与发展。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训诂的起源与发展。”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西汉训诂工作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 第2题:

    简述史志目录的起源与发展。


    正确答案: 《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其他正史则缺少艺文志。

  • 第3题: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正确答案: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第4题:

    简述清代训诂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内容。


    正确答案:1、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
    2、有朴素的历史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
    3、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
    4、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破。

  • 第5题:

    训诂的产生期在();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


    正确答案: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代;现代

  • 第6题:

    试述训诂的起源与发展。


    正确答案: 1.训诂的起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训诂的初期形态和体式。
    2.训诂的发展,两汉时期训诂学最终确立,认识训诂材料的两种基本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的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注解范围继续扩大,涉及经、史、子、集及佛、道二藏;
    ②义疏兴起;
    ③训诂新著不断涌现;
    ④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研究也初有成效。唐代上承汉魏风气,在诸方面卓有建树,着重介绍正义、疏及佛教经义训释专著,简介今、古文学派。
    宋代训诂学术的理学色彩和特点:
    ①长于阐明义理;
    ②敢于创发新义;
    ③对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④对语法有进一步的理解;
    ⑤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为训诂别开生面。元、明训诂学的发展情况。清代训诂学的全面振兴,在训诂书的数量和体式上有突出成绩。

  • 第7题:

    档案的起源与发展。


    正确答案:(一)档案的萌芽与起源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有历史记录、契约、凭证、备忘等作用,可以看作是档案的萌芽,即档案起源的起始形态。
    (二)档案的产生与发展
    1.档案产生的条件
    (1)记录符号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2)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早期档案的形态: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质放马滩纸为西汉初期的纸质地图,世界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纸质地图实物和最早的纸质档案

  • 第8题:

    填空题
    ()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正确答案: 魏晋至隋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商业秘密的立法起源与发展?

    正确答案: 商业秘密保护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是工业发展起来,一些产品的配方不愿意泄露出去,并因此取得他人没有的经济利益。最早商业秘密保护发生在英国和美国,英国是1851年最初通过判例法确定的(教材108页,案例)属于合同中泄漏商业秘密的行为。19实际中叶,又传到了美国。这是英美法系国家,在大陆法系国家,比较早的是德国,和日本。20实际以来科技的投入增加,发生了很多技术成果流失的案例,这样商业秘密的保护逐步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国际商会首先将其作为工业产权加以规定,发展到现在,商业秘密逐渐被当作一般性的财产和知识产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将商业秘密纳入调整范围,属于知识产权的内容。在我国也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训诂的起源与发展。

    正确答案: 1.训诂的起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训诂的初期形态和体式。
    2.训诂的发展,两汉时期训诂学最终确立,认识训诂材料的两种基本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的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注解范围继续扩大,涉及经、史、子、集及佛、道二藏;
    ②义疏兴起;
    ③训诂新著不断涌现;
    ④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研究也初有成效。唐代上承汉魏风气,在诸方面卓有建树,着重介绍正义、疏及佛教经义训释专著,简介今、古文学派。
    宋代训诂学术的理学色彩和特点:
    ①长于阐明义理;
    ②敢于创发新义;
    ③对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④对语法有进一步的理解;
    ⑤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为训诂别开生面。元、明训诂学的发展情况。清代训诂学的全面振兴,在训诂书的数量和体式上有突出成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训诂学重要著作十部。

    正确答案: 训诂学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专著极为繁多。现举其最重要者十部,简述如下:
    (1)《尔雅》和《尔雅义疏》—《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此书运用“因声求义,声近义通”的科学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词语本源,成就极为突出。
    (2)《方言》—西汉人扬雄所作,是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作者不仅知道语言有今古不同,而且了解语言有方域之异,故广泛收罗各地方言,而以通语释之。这不仅在训诂学上是一大创造,而且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的可靠资料,在语言学史上极有价值。
    (3)《释名》—东汉刘熙所作,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义、说明事物得名之所由、探求语源的专著。
    (4)《广雅》和《广雅疏证》—《广雅》系三国魏人张揖所著,它的性质与《尔雅》完全相同,分类也相同。它增益《尔雅》所未备,故书名《广雅》。清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探求词源,申明转语,纠正古训,博考证失。此书是清儒训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者。
    (5)《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是汉人许慎所写,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共十五卷,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创立了五百四十部首,收释了9353个字。它根据字形解释字的本义,是考溯文字本源、考订古代语义、寻求语言根源的光辉巨著。《说文》以小篆为标准字形进行分析,同时又收了1163个重文(包括古文、籀文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桥梁。此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后代研究《说文》的专著极多,形成“许学”。清代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氏是清代研究《说文》的巨擘,他的《说文解字注》校订了《说文》的讹脱,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说解和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并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在每个字下都标明其古音韵部,是清儒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最高水平的又一代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变更《说文》体例,按古韵及形声声符排比,详析字形结构,考订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声音、训诂相通之理阐明《说文》,有许多独到之处。
    (6)《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所作,是一部专门解释经传中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著作。本书收字160,按声母编排,论述严密、精确,例证翔实、可靠,在词义和语法上多有发明。
    (7)《马氏文通》的作者是清末的马建忠。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谈论语法的专著。它仿照西洋语法,来分析汉语的词汇和结构,具有开创之功。
    (8)《新方言》是近人章太炎(章炳麟)所作。此书搜集方俗异语八百余条,根据声韵的转变的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在学术上有极高价值。
    (9)《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作。此书是在刘淇、王引之、马建忠等人研究虚词和文法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收集了五百多个古汉语虚词,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对每个词的每一种用法一一标明词类,诠释意义,引例证明。全书脉络清楚,系统性很强,是一部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10)《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今人蒋礼鸿所作。全书收集了380条敦煌变文中难懂的字词加以解释,很有实用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训诂学重要著作十部。


    正确答案: 训诂学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专著极为繁多。现举其最重要者十部,简述如下:
    (1)《尔雅》和《尔雅义疏》—《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此书运用“因声求义,声近义通”的科学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词语本源,成就极为突出。
    (2)《方言》—西汉人扬雄所作,是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作者不仅知道语言有今古不同,而且了解语言有方域之异,故广泛收罗各地方言,而以通语释之。这不仅在训诂学上是一大创造,而且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的可靠资料,在语言学史上极有价值。
    (3)《释名》—东汉刘熙所作,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义、说明事物得名之所由、探求语源的专著。
    (4)《广雅》和《广雅疏证》—《广雅》系三国魏人张揖所著,它的性质与《尔雅》完全相同,分类也相同。它增益《尔雅》所未备,故书名《广雅》。清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探求词源,申明转语,纠正古训,博考证失。此书是清儒训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者。
    (5)《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是汉人许慎所写,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共十五卷,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创立了五百四十部首,收释了9353个字。它根据字形解释字的本义,是考溯文字本源、考订古代语义、寻求语言根源的光辉巨著。《说文》以小篆为标准字形进行分析,同时又收了1163个重文(包括古文、籀文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桥梁。此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后代研究《说文》的专著极多,形成“许学”。清代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氏是清代研究《说文》的巨擘,他的《说文解字注》校订了《说文》的讹脱,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说解和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并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在每个字下都标明其古音韵部,是清儒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最高水平的又一代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变更《说文》体例,按古韵及形声声符排比,详析字形结构,考订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声音、训诂相通之理阐明《说文》,有许多独到之处。
    (6)《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所作,是一部专门解释经传中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著作。本书收字160,按声母编排,论述严密、精确,例证翔实、可靠,在词义和语法上多有发明。
    (7)《马氏文通》的作者是清末的马建忠。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谈论语法的专著。它仿照西洋语法,来分析汉语的词汇和结构,具有开创之功。
    (8)《新方言》是近人章太炎(章炳麟)所作。此书搜集方俗异语八百余条,根据声韵的转变的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在学术上有极高价值。
    (9)《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作。此书是在刘淇、王引之、马建忠等人研究虚词和文法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收集了五百多个古汉语虚词,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对每个词的每一种用法一一标明词类,诠释意义,引例证明。全书脉络清楚,系统性很强,是一部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10)《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今人蒋礼鸿所作。全书收集了380条敦煌变文中难懂的字词加以解释,很有实用价值。

  • 第14题:

    选修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学校是德国的大学,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于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一般认为正式的选修制是由美国的埃利奥特最先确立起来的。各国选修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
    (1)在初中阶段有尽量扩大学生自选学科机会的趋势。
    (2)在高中阶段,有扩充综合性的新学科、形成特色课程的势头,这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设计多样的自选学科,形成与学生多样的能力、出路相对应的课程;第二,在普通科中注重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职业科中引进“综合选修制”;第三,新设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学科;第四,设置学分制高中课程。

  • 第15题:

    ()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正确答案:魏晋至隋唐

  • 第16题:

    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正确答案:训诂学的今后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 第17题:

    魏晋隋唐时期是()

    • A、训诂的产生期
    •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C、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 D、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试述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正确答案: 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其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1)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认识局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法被人们认识的异己力量,正是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
    (2)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生的又一原因。在阶级社会,当被剥削的阶级对物质解放感到绝望时,就会去寻求精神的解放来代替,就会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宗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替代,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因此,剥削制度的存在,是宗教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
    宗教的本质
    (1)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2)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 第19题:

    审计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正确答案:(一)国家审计起源与发展过程
    我国国家审计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新中国振兴阶段。
    我国国家审计的起源基于西周的宰夫。
    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
    北宋时曾将“审计司”改称“审计院”。由此,我国“审计”正式成为一个专用名词。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年北洋政府改为审计院。
    国民党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五权分立的理论,设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试、监察五院。在监察院下设审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3年9月成立国家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置各级审计机关。
    (二)民间审计起源与发展过程
    现代意义的民间审计是伴随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的完成而开始的。
    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了“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的专业团体,标志着民间审计职业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了会计报表的审计。
    1918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民间审计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谢霖被获准成为我国的第一名注册会计师,他创办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是我国的第一家民间审计机构。
    1980年底,财政部颁发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此后,各地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恢复或建立。
    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的法规。
    1989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成立。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颁布并于1994年起实施。
    1995年后,颁布实施了若干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
    2006年在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上,重新颁布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三)内部审计起源与发展过程
    我国单位内部属于最高行政管理当局的内部审计。
    1983年,我国国家审计恢复后,审计署颁布实施了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
    (四)审计起源与发展的客观基础
    审计起源和发展于所有权监督的需要。
    所有权监督是以两权分离为前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正确答案: 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其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1)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认识局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法被人们认识的异己力量,正是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
    (2)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生的又一原因。在阶级社会,当被剥削的阶级对物质解放感到绝望时,就会去寻求精神的解放来代替,就会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宗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替代,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因此,剥削制度的存在,是宗教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
    宗教的本质
    (1)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2)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西汉训诂工作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正确答案: 训诂学的今后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两栖类的起源与进化。

    正确答案: 可能起源于距今3.5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的某些具有“肺”的古总鳍鱼。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鱼头螈已经具备了与头骨失去连接的肩带、五趾型的四肢等两栖类的特征。这些古两栖动物与大约1。5亿年间在征服新的陆生环境的同时,迅速地向个方面辐射演化,但以后相继灭绝。现存两栖动物出现在侏罗纪以后,它们的身体结构和机能既保留着远祖的水栖特性,又获得了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进步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训诂的产生期在();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

    正确答案: 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代,现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