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题目

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相似考题
更多“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正确答案:①病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邪结偏重,偏于半里。②证候表现:呕下止,心下急,郁郁微烦③治法:枢转少阳,兼开结气④方药:柴胡宣透,外散少阳之邪,黄芩清热,内清少阳之火,柴芩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开结气,与生姜降逆上呕,枳实芍药开心下结气(去人参甘草,因邪结为重心,免甘生中满之弊

  • 第2题:

    简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大青龙汤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 姜、大枣、石膏。

  • 第3题:

    简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干呕,咳喘、痰涎清稀量多。
    或然证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病机:风寒束表,内停寒饮。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 第4题:

    简述太阳伤寒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太阳伤寒证的证候为头痛、发热、恶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药用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 第5题:

    黄连阿胶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组成


    正确答案:①病机:少阴热化证(多由素体阴虚,更感外邪,二三日后邪从热化虚火更旺)②主证: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③治则:清阴清热④方药: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阿胶芍药滋阴养血,鸡子黄为血肉之品,擅入心肾,滋养心血

  • 第6题:

    原文阐释:小柴胡汤证(加标点,是什么方证?病机?每个证状的机理?治则?方药?)


    正确答案:①原文标点: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②少阳病本证。
    ③病机:邪客少阳,经腑不合,三焦不利。
    ④症状机理:胸中烦而不呕--若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口渴--邪热伤津;腹中痛--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三焦失畅,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水气凌心;不渴,身有微热--太阳表邪未罢;咳--水饮犯肺,肺气上逆。
    ⑤治则:和解少阳,条达枢机。
    ⑥方药: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⑦方义:药分三组。一是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半表之邪从外而解,半里之热从里而彻。二是半夏配生姜。一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一则佐柴芩以疏郁逐邪;一则行甘枣之泥滞;一则化痰消饮,以利三焦之畅达。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相配,其用有三:一者,扶正祛邪。因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以此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二者,防邪内入。因少阳为阴阳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预为固护,使邪气不得内传。三者,抑柴芩之苦寒,以防伤害脾胃之气

  • 第7题:

    问答题
    何谓太阳蓄水证?试述太阳蓄水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病腑证之一。因太阳病表证失治或者误治后,邪气不解,循经入里,影响太阳之腑膀胱的气化行水功能,而邪与水结,停蓄于下焦的症候,谓之太阳蓄水证。
    《伤寒论》论及太阳蓄水证的原文主要有71、72、73、74条。关于太阳蓄水证的成因病机,根据原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72条“发汗已”,73条“伤寒汗出”,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等所述,可知本证形成于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者失于治疗之后。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而水蓄下焦则是其病机。
    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经腑表里同病。其临床既有表证仍在之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等表证;又有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饮水渴不解,甚则饮入即吐,小腹拘满急迫等水蓄膀胱之里证的表现。
    太阳蓄水证以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为治法,五苓散是其主方。药用泽泻、猪苓、茯苓渗湿利水;白术配茯苓、健脾培土制水;桂枝辛温解散表邪,配茯苓通阳化气行水。全方内助膀胱气化、通水腑而利水湿,外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共奏化气行水,通里达表之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太阳伤寒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 太阳伤寒证的证候为头痛、发热、恶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药用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正确答案: 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
    ②主症:动数变迟,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德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
    ③治法;泄热逐水破结
    ④方要:大陷胸汤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主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及加减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根据《伤寒论》所述,将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及加减法概括如下:
    (1)病机: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影响脾胃。
    (2)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或薄黄,脉弦细等。
    (3)治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4)方药:小柴胡汤。方中柴胡用量独重,味苦性平,气质轻清,能疏解透达少阳经中之邪热,为本方主药;黄芩苦寒味重,能清少阳胆腑之邪热而除胸腹烦满;柴、芩相配,疏解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伍生姜,辛开之中寓有降气之功,能调和脾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共奏宣通内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和解少阳之功。
    (5)加减法:由于少阳病势不定,变化多端,故96条提出七个或然症,小柴胡汤方后针对诸多或然症提出相应加减法,示人临床须辨证用药、灵活化裁。
    ①胸中烦而不呕者,是邪热聚于胸膈而未犯胃腑,胃气尚和,故去人参之甘温补益,恐其助热;去半夏之辛散降逆,加瓜蒌实以清热除烦。
    ②若渴,是胆火内郁,津气两伤,故去温燥之半夏;重用人参以益气养阴;加瓜蒌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③若腹中痛者,是少阳之邪横逆乘脾,故去黄芩以免苦寒伤中;加芍药于土中泻木,缓急止痛止腹痛。
    ④若胁下痞硬,是邪郁少阳较甚所致,故去大枣之壅补,加牡蛎以软坚散结,消滞除痞。
    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三焦决渎失常,水饮内停所致,故去苦寒之黄芩、以防其寒凝聚饮之弊;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定悸。
    ⑥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少阳郁热未盛而兼表邪未解,故去人参之甘温壅补,以防恋邪不解;加桂枝且温覆取微汗以解表邪。
    ⑦若咳者,是兼肺寒气逆所致,故去人参、大枣之壅补,去生姜之辛散;加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大陷胸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大陷胸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病机是邪热内陷与有形水饮相结于胸胁。治法是泻热破结,攻逐水饮。方用大陷胸汤。药用大黄、芒硝、甘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 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干呕,咳喘、痰涎清稀量多。
    或然证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病机:风寒束表,内停寒饮。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正确答案: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
    ②主症:动数变迟,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德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
    ③治法;泄热逐水破结
    ④方要:大陷胸汤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主药。

  • 第14题:

    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及加减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根据《伤寒论》所述,将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及加减法概括如下:
    (1)病机: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影响脾胃。
    (2)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或薄黄,脉弦细等。
    (3)治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4)方药:小柴胡汤。方中柴胡用量独重,味苦性平,气质轻清,能疏解透达少阳经中之邪热,为本方主药;黄芩苦寒味重,能清少阳胆腑之邪热而除胸腹烦满;柴、芩相配,疏解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伍生姜,辛开之中寓有降气之功,能调和脾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共奏宣通内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和解少阳之功。
    (5)加减法:由于少阳病势不定,变化多端,故96条提出七个或然症,小柴胡汤方后针对诸多或然症提出相应加减法,示人临床须辨证用药、灵活化裁。
    ①胸中烦而不呕者,是邪热聚于胸膈而未犯胃腑,胃气尚和,故去人参之甘温补益,恐其助热;去半夏之辛散降逆,加瓜蒌实以清热除烦。
    ②若渴,是胆火内郁,津气两伤,故去温燥之半夏;重用人参以益气养阴;加瓜蒌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③若腹中痛者,是少阳之邪横逆乘脾,故去黄芩以免苦寒伤中;加芍药于土中泻木,缓急止痛止腹痛。
    ④若胁下痞硬,是邪郁少阳较甚所致,故去大枣之壅补,加牡蛎以软坚散结,消滞除痞。
    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三焦决渎失常,水饮内停所致,故去苦寒之黄芩、以防其寒凝聚饮之弊;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定悸。
    ⑥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少阳郁热未盛而兼表邪未解,故去人参之甘温壅补,以防恋邪不解;加桂枝且温覆取微汗以解表邪。
    ⑦若咳者,是兼肺寒气逆所致,故去人参、大枣之壅补,去生姜之辛散;加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

  • 第15题:

    何谓太阳蓄水证?试述太阳蓄水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病腑证之一。因太阳病表证失治或者误治后,邪气不解,循经入里,影响太阳之腑膀胱的气化行水功能,而邪与水结,停蓄于下焦的症候,谓之太阳蓄水证。
    《伤寒论》论及太阳蓄水证的原文主要有71、72、73、74条。关于太阳蓄水证的成因病机,根据原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72条“发汗已”,73条“伤寒汗出”,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等所述,可知本证形成于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者失于治疗之后。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而水蓄下焦则是其病机。
    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经腑表里同病。其临床既有表证仍在之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等表证;又有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饮水渴不解,甚则饮入即吐,小腹拘满急迫等水蓄膀胱之里证的表现。
    太阳蓄水证以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为治法,五苓散是其主方。药用泽泻、猪苓、茯苓渗湿利水;白术配茯苓、健脾培土制水;桂枝辛温解散表邪,配茯苓通阳化气行水。全方内助膀胱气化、通水腑而利水湿,外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共奏化气行水,通里达表之功。

  • 第16题:

    何谓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如何?


    正确答案:太阳蓄血证是太阳病腑证之一。因太阳病表证失治或者误治后,邪气不解,循经入里而化热,深入血分与血结于下焦的证候,谓之太阳蓄血证。
    《伤寒论》论及太阳蓄血证的原文主要有106、124、125、126条。关于太阳蓄血证的成因病机,根据原文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124条“太阳病六七日……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125条“太阳病”及126条“伤寒有热”等所述,可知本证形成于太阳病之后。太阳病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深入血分与血结于下焦,而瘀热内结则是其病机。
    太阳蓄血证是太阳经腑表里同病。其临床既有表证仍在之发热恶风寒等表证;又有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少腹硬满等瘀热互结之里证的表现。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根据蓄血的轻重、病势的缓急分为三种证型辨治:
    ①蓄血轻证原文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表证未解,邪气随经入里化热,深入血分与血结于下焦故致此证。患者既有表邪未解之表证,又见少腹急迫结痛,烦躁不安、时有神志错乱如狂,舌红瘀紫,渴饮便秘等的瘀热内结之里证。惟其瘀热初结且较轻浅,在邪正交争过程中,若瘀血自下,邪热可随瘀而去,病有自愈之机转,故称“血自下,下者愈”。若病情稍重,瘀热不能自下者,当用药物调治。惟其时表证未解者,应暂缓攻除瘀热,以免随引邪内陷,宜遵先表后里之法,待表证解后,纯属瘀热里证时,才可用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
    桃核承气汤是治疗蓄血轻证的主方。方中桃仁活血化瘀,大黄苦寒泻热,逐瘀通经,芒硝泄热而软坚散结,桂枝宣阳行气、通经活血,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泻热逐瘀之效,适用于蓄血轻证。服药后,患者大便出现轻度溏泄,这是瘀热下泄之征。
    ②蓄血重证原文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患者虽然表证仍在,但是精神失常、神志完全逆乱而发狂,并见小腹硬满,小便自利或身体发黄,舌红紫暗,脉沉涩滞或沉结等。“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言其成因及病机。其瘀热互结较深、病势较急、病情较重,属太阳蓄血之急重证。虽属表里同病,但里证急重,故径取抵当汤破血逐瘀泻热而治其里。
    抵当汤以水蛭、虻虫破血逐瘀,桃仁、大黄逐瘀通经、泻热导下。四味集活血化瘀药之大成,力峻效猛,可直抵病所攻而荡之。惟适用于蓄血重证而病势急迫者,服药后,瘀血当随之而下。
    ③蓄血缓证原文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此证瘀热内结虽较重,但病势较缓。临床以发热、少腹满、小便自利,舌红紫暗,脉沉涩或沉结等为辨证要点。故治以抵当丸,泻热逐瘀,峻药缓图。
    抵当丸药物组成与抵挡汤完全相同,但水蛭、虻虫各减少了1/3,桃仁增加了1/5,病情将汤剂改为丸剂,其破血逐瘀泻热的作用也较抵挡汤缓和,故为逐瘀泻热之缓剂。患者服药后,“晬时当下血”,一昼夜后瘀热才可能攻下。

  • 第17题:

    简述泽泻汤主治何种痰饮的冒眩?其证候、病机、治法及药物组成如何?


    正确答案:原文25条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释义中首先应把握四饮分类的二个依据:即饮停部位和临床主症。仲景所言“心下”,通常认为指胃脘部,所以当属狭义痰饮的范围。再者,结合学习原文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可见,饮停中州,阻碍气机之升降,则浊阴不降,必弥漫于胸胁部,会有支撑胀满感;清阳不升,浊阴上冒则清窍不爽,故头昏目眩。“方后注”还提示:当有小便不利症。据此,后世有“无痰不作眩”、“无饮不作眩”之说,苓桂术甘汤被誉为“天下化饮第一方”。可以领悟,泽泻汤主治头昏目眩,苦不堪言症,因此,胸胁支撑胀满感亦重,但是并非在说“支饮”,仍是指狭义痰饮的临床主症。因病机为脾虚饮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泽泻汤健脾化饮,降逆止眩。方中重用泽泻五两,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白术二两健脾制水,培土以化饮。二药合用体现“温药和之”之意,即温补之中以利水消饮为主。临床应用证明,泽泻汤广泛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突发性耳聋等症,疗效满意。

  • 第18题:

    附子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组成


    正确答案: 病机:少阴病阳虚,寒湿阻碍致背塞。主证:口中合,背恶寒,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治则:温阳化湿。方药:附子(炮)、白术、人参、茯苓、芍药

  • 第19题:

    问答题
    附子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组成

    正确答案: 病机:少阴病阳虚,寒湿阻碍致背塞。主证:口中合,背恶寒,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治则:温阳化湿。方药:附子(炮)、白术、人参、茯苓、芍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 大青龙汤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 姜、大枣、石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正确答案: ①病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邪结偏重,偏于半里。②证候表现:呕下止,心下急,郁郁微烦③治法:枢转少阳,兼开结气④方药:柴胡宣透,外散少阳之邪,黄芩清热,内清少阳之火,柴芩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开结气,与生姜降逆上呕,枳实芍药开心下结气(去人参甘草,因邪结为重心,免甘生中满之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大柴胡汤的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组成、方解。

    正确答案: ①病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邪结偏重,偏于半里。②证候表现:呕下止,心下急,郁郁微烦③治法:枢转少阳,兼开结气④方药:柴胡宣透,外散少阳之邪,黄芩清热,内清少阳之火,柴芩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开结气,与生姜降逆上呕,枳实芍药开心下结气(去人参甘草,因邪结为重心,免甘生中满之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即第96条所言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世称之为小柴胡汤"四大主症"。病人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往来寒热;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故神情默默而寡言;术郁克土,胃气不苏,故不欲食;胆火内郁,火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频频作呕。其病机总由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所致,故以和解为治,方用小柴胡汤。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