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述《诗经》的版本流传情况。”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诗经》的流传。


    正确答案:秦始皇灭六国后,开始推行“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的文化专制政策,《诗经》同其他经典一样,遭到了毁灭。西汉初年除挟书之禁,民间流传的书籍逐渐被发现。当时流传的《诗经》共有四家,其中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叫“今文诗”,在西汉被立为学官,风行一时。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姑训传》30卷,授给赵人毛苌,其传本经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叫“古文诗”。《毛诗》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但盛于东汉。后来鲁、齐、韩三家诗组建亡佚,唯有《毛诗》独传于世。

  • 第2题:

    试述传说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


    正确答案: 民间传说中的信仰内质,是其得以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肯信、肯传)。
    相对稳定的、民族的共同信仰,具有一种向心性内趋力,使其带上明显的向心性结构。传说在共同民族心理基础上形成,传播过程中不断强化民族内部凝聚力。共同的民族信仰(注:书上印的是“民间信仰”,可能有误),是民间传说得以产生、流传的心理基础。

  • 第3题:

    类序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目前流传于世的《诗经》版本是()

    • A、《齐诗》
    • B、《毛诗》
    • C、《鲁诗》
    • D、《韩诗》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对《红楼梦》的版本,以下哪三方面需要进行研究?

    • A、版本年代的考证
    • B、版本收藏的价值
    • C、版本形成的原因
    • D、版本形式的特征
    • E、版本内容的差异
    • F、版本流传的过程

    正确答案:D,E,F

  • 第6题:

    简述《诗经》的流传与师承。


    正确答案: 秦代禁、焚《诗》《书》,先秦典籍,惨遭灭顶之灾。“诗三百”以其是韵文,人们口耳相传,朝夕讽诵,得以保全。然对《诗》的阐释,却有较大的争议汉初,讲习《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三家诗”与西汉时便已立于学官,兴盛一时。又以其用汉隶书写,与出现较晚的《毛诗》学派相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于当时影响最大,消灭最早,以《韩诗》目前传世文献为最多,“三家诗”讲《诗》都自称得到孔子真传,但彼此歧义较多,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三家诗”纷争之际,《毛诗》学派悄然兴起。《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间鲁人毛亨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又广为传授。毛氏说《诗》,一开始便与“三家诗”格格不入,被排斥于学官之外,只能在民间发展。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开始,因其有别于“三家诗”,故归属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学官,与齐、鲁、韩并称“四家诗”。然而当时讲习《诗经》者肯定超过这个数字,阜阳汉诗即与“四家诗”均不相同,且未经后人整理,为汉代《诗经》原貌。《毛诗》与“三家诗”的斗争,以《毛诗》胜利而告终。《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 第7题:

    试述对流传热的机理?


    正确答案: 热流体流过管道时,在湍流主体中,流体剧烈拢动,形成漩涡,使质点强烈混合而交换热量,温度较均匀,几乎不存在温度梯度;但在紧靠管壁,有一层很薄的作层流流动的流体层(层流底层),在这层薄层内,热量传递以导热方式进行,从微观上言,是靠分子传递。由于流体的导热系数很小,故热阻丝要集中层流底层内。对管内层流流动,热量传递也是主要靠导热。但由于温度存在(轴向的,径向的),有密度差,会引起质点的对流,比较复杂。

  • 第8题:

    单选题
    《诗经》在流传过程中有所谓四家之诗,现在流传的其实是()。
    A

    齐诗

    B

    鲁诗

    C

    韩诗

    D

    毛诗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诗经》的流传与师承。

    正确答案: 秦代禁、焚《诗》《书》,先秦典籍,惨遭灭顶之灾。“诗三百”以其是韵文,人们口耳相传,朝夕讽诵,得以保全。然对《诗》的阐释,却有较大的争议汉初,讲习《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三家诗”与西汉时便已立于学官,兴盛一时。又以其用汉隶书写,与出现较晚的《毛诗》学派相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于当时影响最大,消灭最早,以《韩诗》目前传世文献为最多,“三家诗”讲《诗》都自称得到孔子真传,但彼此歧义较多,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三家诗”纷争之际,《毛诗》学派悄然兴起。《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间鲁人毛亨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又广为传授。毛氏说《诗》,一开始便与“三家诗”格格不入,被排斥于学官之外,只能在民间发展。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开始,因其有别于“三家诗”,故归属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学官,与齐、鲁、韩并称“四家诗”。然而当时讲习《诗经》者肯定超过这个数字,阜阳汉诗即与“四家诗”均不相同,且未经后人整理,为汉代《诗经》原貌。《毛诗》与“三家诗”的斗争,以《毛诗》胜利而告终。《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诗经》的编定成书又哪几种说法?其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诗经》在汉代的流传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成书,公元前6世纪。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诗和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①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②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③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以上三家为"今文经",西汉时已立于学官,称"三家诗"。《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目前流传于世的《诗经》版本是()
    A

    《齐诗》

    B

    《毛诗》

    C

    《鲁诗》

    D

    《韩诗》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诗经》的流传。

    正确答案: 秦始皇灭六国后,开始推行“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的文化专制政策,《诗经》同其他经典一样,遭到了毁灭。西汉初年除挟书之禁,民间流传的书籍逐渐被发现。当时流传的《诗经》共有四家,其中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叫“今文诗”,在西汉被立为学官,风行一时。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姑训传》30卷,授给赵人毛苌,其传本经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叫“古文诗”。《毛诗》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但盛于东汉。后来鲁、齐、韩三家诗组建亡佚,唯有《毛诗》独传于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皆有流传的故事,中国版本的《灰姑娘》故事是()


    正确答案:《叶限》

  • 第14题:

    码头汤羊肉美味的传说,也像许多淮扬菜一样,流传着多种版本。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根据流传度最广的《诗经》版本,《诗经》开篇第一首诗歌是()。

    • A、《采薇》
    • B、《文王》
    • C、《鹿鸣》
    • D、《关雎》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诗经》在流传过程中有所谓四家之诗,现在流传的其实是()。

    • A、齐诗
    • B、鲁诗
    • C、韩诗
    • D、毛诗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诗经》的编定成书又哪几种说法?其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诗经》在汉代的流传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成书,公元前6世纪。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诗和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①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②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③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以上三家为"今文经",西汉时已立于学官,称"三家诗"。《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 第18题:

    论《诗经》的流传情况。


    正确答案: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在秦以前,它只是一种比较平时有用的工具,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以外,还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还作为教育的课本,还没有上升到不可违背的经典的地位。秦代焚书之后,只因为它是乐歌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存。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和赵人毛长。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经》编辑之初,人们便着眼于它的实际用途,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一跃而为儒者言必称引、论必为据的经典。鲁、齐、韩三家属今文经官。但到了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他三家逐渐消亡。故《诗经》亦称毛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 第19题:

    试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诗经》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能流芳千古,不仅凭借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内容,也有赖于高超的艺术成就,我们可以从10个方面来认识《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一,质朴纯厚的艺术成就,《诗经》中的作品,无论是思妇的凄怨,役者的长号;还是智者的忧叹,弃妇ide哭泣,无不是流自心底,发乎真情,淳朴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与上古时代特有的善良,忠厚的时代风尚合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质朴纯厚。
    第二,浓郁的抒情风味。在《诗经》的作品中,无论诗抒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还是抒发对恋人的脉脉情思;无论诗抒发对现实的愤懑的感情,还是抒发对天神祖先的怀念敬畏之情;无论这些作品的风格诗含蓄蕴籍,还是直率坦露;无论这些作品的作者诗矜持的贵族还是普通的平民,都是以“情”作为灵魂、无怪《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为情结,是为必然。
    第三,情景交融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完满地融合为一体所构成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有置身其中的感受,从而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总之《诗经》中许多诗篇大量使用景物描写与细节描写等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充分达到了抒发感情,教育读者之目的。
    第四,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诗经》虽是抒情诗集,但诗中不乏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主要使用了四种手法。一是用赋笔,直接描绘、塑造艺术形象,如《卫风。硕人》就是一部标准的“美女赋”。“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千古之下,仍充满了活力,二是利用曲折的情节来塑造遭人无形象,如《卫风。氓》即使一首通过曲折的情节,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任务形象的诗作。三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邶风。静女》一诗即是如此。“骚首踯蹰”,活灵活现地写出抒情人物形象。《邶风。谷风》《卫风,氓》都是通过婚前婚后的对比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的。《卫风。君子于役》《秦风。蒹》都是通过景物描写塑造人物的典型诗篇。总之,《诗经》中不乏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只需寥寥几笔,便神态毕现,呼之欲出,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
    第五,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但未明其涵义。汉代郑众始解其义,历代《诗经》研究者无不提出自己的见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一解释言简意赅,精当准确,得到南宋以来许多学者的支持。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使用赋,可以造成铺采文的气势,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尤其是有声有色的描写,状物,形声,写人,摹景,实为增强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使用比,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性,可以使作品描绘的事物更为鲜明、具体,可以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表达作者原本不便表达的思想感情。使用兴,可以使诗篇更为曲折、生动、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有助于渲染氛围,烘托形象,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为创造感人的意境及描写生动的形象奠定基础。托名王昌龄的《诗格》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入兴,叙事入兴,可见兴的种类之多,作用之大。
    第六,回环复沓的篇章结构。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组成,章与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诗经》中有271篇分章,少则2章,多则16章,回环复沓是其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使用回环复沓的手法,可以充分抒情,造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可以有效地调动读者的感情,在反复吟唱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可以渲染、强化主题,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迫切的愿望,还可以表现感情发展的脉络和事物发展的进程。总之,回环复沓的篇章结构,不仅有益于诗篇的传播与记忆,而且有益于提高诗篇的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
    第七,灵活多变的句式。《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全部诗篇共7284句,其中四言诗句为6626句,占总诗句的90.97%,余下的是一言、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句式,这些整齐的四言诗句,具有典雅、庄重、沉稳的美感,与周代贵族注重端庄华贵、结构方正形式美的心理及严肃认真、井井有条的理想精神相吻合。这些杂言句式,形式活泼自由,无拘无束,读起来继续顿挫,节奏感强,具有跳跃的音乐之美,更富于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风诗中有四言诗句2236,占风诗总诗句的85.4%;雅诗中有四言诗句3705句,占雅诗总诗句的94.2%,颂诗中有四言诗句685句,占颂诗总诗句的93.3%。上述诗句统计说明了四言诗句是当时雅俗共赏的句式,但更为贵族文人所青睐。《诗经》记录了我国的诗歌形式由四言走向杂言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就影响而言,杂言句式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
    第八,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文学诗语言的艺术。孔子曾说:“要拿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正是为了言之有文。《诗经》大量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自然是文采斐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重耳要带人去秦穆公处赴宴,“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可见“文”是当时人们崇尚的一种语言形式。《诗经》中的比喻、夸张、借代、对偶、排比、示现、摹状、顶针、反诘、警策、重复、对比、拟人、衬托等,比比皆是,大大提高了诗篇的艺术表现力,不愧为“圣贤发愤之所以作为”。
    第九,鲜明、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已看到这部古老的抒情诗集诗学习语言的好教材。一部《诗经》,公用了2949个单字,有些单字是一字多义的。按字义算,大约有3900多个单音词。清朝陈奂《《诗》毛氏传疏》曾对建筑、草名、树名、器具、日时、星名、祭名、旌旗、邑名、地名、国名、原野、山丘、鱼名、鸟名、马、牛、狗、羊等的数量做过专门的统计。近人胡朴安《诗经学》亦做过专门统计。前人的统计,都证实了《诗经》语言之丰富所言不虚。《诗经》用语之准确,也是有案可稽的,以描摹手的动作为例,有采、拾等50多个,展示了手的不同动作,可谓准确之至。自然,这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人类早期特有的单音词多、复合词少的现象,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称之为“这种丰富真正说来诗贫乏的”语言现象,记录了汉字走过的辉煌艰涩的历程。《诗经》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双声叠韵、重言连绵字为例达647条之多。
    第十,和谐自然的韵律。《诗经》为韵文,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由于古今时代变迁,地域有异,字音转变,故后代读起来,多有不成韵处。自唐以后,对于韵之不谐处概以叶音名之。唐陆德明《经典释义》,宋吴蒶《韵补》《诗补音》等都对音韵有所研究,但没有突破性进展。明陈第作《毛诗古音考》,提出“古人作诗,自有本音,不能随便改变”的观点,并取《诗经》和先秦其他韵文分别作为本证和旁证,证得古音497字。陈第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创了《诗经》音韵学的新局面。清代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音为10部。此后,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多有发展建树,至王力先生,已将古韵分为29部。
    《诗经》的用韵有5个特点:一是韵脚有实词和虚词两种,虚词韵脚多位兮、矣、也、止、思、忌、焉、哉、与、只、乎、而、女等。二是用韵形式甚多,三是用韵较密,有4句3韵,5句4韵,甚至12句中11句押韵,可谓用韵相当稠密。四是韵脚位置多种多样,或整齐或参差,或密韵或疏韵,使诗作或典雅庄重,或灵活生动,为诗篇更好地抒情达意做出了贡献。五是和谐自然。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各种音响更是五花八门,《诗经》用韵,源于生活,诗人类对自然成功的模仿,符合人们对声音,对节奏的主观感觉,和谐、自然、悦耳、富有音乐之美感。

  • 第20题:

    单选题
    根据流传度最广的《诗经》版本,《诗经》开篇第一首诗歌是()。
    A

    《采薇》

    B

    《文王》

    C

    《鹿鸣》

    D

    《关雎》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诗经》的版本流传情况。

    正确答案: 《诗经》,编者不详,约编于春秋中期,是我国第一个诗歌总集,通代单一体裁选集式总集,收先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西汉时《诗经》版本有鲁、齐、韩、毛四家传本,前三家是当时官方承认的“今文经学”,鲁诗是鲁人申培公所传,申公在汉文帝时为博士,故鲁诗在汉初流传最广,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他在汉景帝时为博士。韩诗是燕人韩婴所传,他也是汉文帝时的博士,韩诗主要流传于燕赵。鲁齐两家诗都在魏晋时期全部失传,韩诗亡于北宋时期,只留下《韩诗外传》,是记载有关《诗经》的传说轶事,非本经阐释,毛诗属“古文经学”,是鲁人大毛公(毛亨)所传,河间王刘德立其传人小毛公(毛苌)为博士。
    东汉晚期毛诗最为学者所重,流传最广,魏晋时期,学者大多以为毛诗的流传顺序是孔子-—子夏—曾申—李克—孟仲子—根牟子—荀子—毛亨—毛苌(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东汉末期郑玄作《诗笺》,文本以毛诗为主,校以今文三家,阐释也以阐明毛诗之义为主,间收今文三家之说,成为影响最大的《诗经》新版本。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除自己的正义外,还收有《诗序》、毛传、郑笺、郑玄《诗谱》、陆德明《音义》,是前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同时也成为《诗经》的唯一版本。
    从上古流传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大概比较多,据司马迁《史记》云有三千多首,选本大概也有多种,至汉初只留下四种,至宋代只剩毛诗一种,大概从汉代起,毛诗就被认定为孔子所编,今人从《左传》季札观诗事否定此说,其实从《论语》的佚诗就可看出孔门弟子所读选本并非毛诗。
    毛诗在明初被收入汇刻本《十三经注疏》,清代阮元重新校刻《十三经注疏》,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版本。1979年中华书局据阮校本影印出版,古代注释本以南宋朱熹的《诗集传》和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最有参考价值。今人注释比较重要的有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程俊英等《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对流传热的机理?

    正确答案: 热流体流过管道时,在湍流主体中,流体剧烈拢动,形成漩涡,使质点强烈混合而交换热量,温度较均匀,几乎不存在温度梯度;但在紧靠管壁,有一层很薄的作层流流动的流体层(层流底层),在这层薄层内,热量传递以导热方式进行,从微观上言,是靠分子传递。由于流体的导热系数很小,故热阻丝要集中层流底层内。对管内层流流动,热量传递也是主要靠导热。但由于温度存在(轴向的,径向的),有密度差,会引起质点的对流,比较复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诗经》的流传情况。

    正确答案: 《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在秦以前,它只是一种比较平时有用的工具,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以外,还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还作为教育的课本,还没有上升到不可违背的经典的地位。秦代焚书之后,只因为它是乐歌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存。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和赵人毛长。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经》编辑之初,人们便着眼于它的实际用途,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一跃而为儒者言必称引、论必为据的经典。鲁、齐、韩三家属今文经官。但到了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他三家逐渐消亡。故《诗经》亦称毛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