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杜甫的诗歌风格体现为沉郁顿挫。“沉郁”,是指感情的悲凉壮大且深厚;“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如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具体表现为:
1、深沉而忧苦的抒情基调。在杜甫的内心世界里,蕴含着一份忧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真挚情感,因而显得特别深沉,博大。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的结束部分,抒写诗人到家后“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悲痛欲绝,但这个人的悲痛却很快因为普通百姓将更加苦难的联想而忧思不断了。所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2、回环反复的抒情方式。和李白式的奔放正好相反,从杜诗里能够体会出他的情感经常是就要爆发却又折回,回流的感情在心中存蓄,受到节制后再缓慢流出,因为这样一种方式,杜诗感情的抒发才显得特别深沉,如《秋兴八首》之第一首:峡江秋色牵起诗人滞留夔府孤城的寂寞心情,也牵动了故园的思念,而当诗人沉浸在回忆和思念之时,忽又被白帝城四处的砧声所惊醒。八首诗采用组诗的形式同样曲折的笔法,抒写出诗人极为复杂的内心感受。
3、凝重而悲凉的诗歌境界。如《登高》前四句描写峡江秋景,风急、猿啸、鸟飞、木落,再伴随着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诗歌境界充满动荡、悲凉的气息;后四句转入抒情,则以高度概括的笔法为自身的命运写照。万里漂泊、多病之身、憔悴的面容,最后透过一个“新停”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执着性情。
4、凝炼、严整而又流畅的诗歌语言。还以《登高》为例,它突破通常律诗中两联的对仗要求,八句皆对,特别体现出诗句安排的严整,但由于诗中的写景抒情以具体形象展开,形象间的自然衔接,掩盖了对仗的严整,而最终使整首诗变得流畅
更多“结合作品阐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是杜甫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
    二是善于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
    三是善于寓客观于主观;
    四是善于运用极富个性化特色的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
    五是在诗中发表议论;
    六是精美而丰富的语言;
    七是众体兼备、中体俱佳的特色;
    八是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多姿多彩。

  • 第2题:

    结合作品阐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雄奇奔放,“雄奇”是指他的诗歌形象宏伟奇特;“奔放”是指他的诗情激扬,气势充沛。构成这一特征的有四个要素:
    1、激扬而豪迈的抒情基调。如《将进酒》一诗,抒写“天生我才必有用”之豪情,把借酒销愁之意表现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泻的气势和力量,充分展示出李白狂放而自信的人格风采。如此抒情基调的构成要素:从诗到歌的抒情结构(自然形成高潮);宏大的诗歌意象;大数目词汇的高频率使用。
    2、爆发、跳跃式的抒情方式。如《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发端突兀而起,如火山爆发。整首诗抒情脉络起伏跳跃:从强烈的不平到不可一世的自信,再到悲哀感慨,与他激扬豪迈的感情恰当而自然地配合。
    3、壮美而动荡的诗歌意境。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构成极为宏伟壮丽的诗歌意境,给人以崇高美的深刻感受。
    4、清新明快,不拘一格的诗歌语言。如他的许多绝句作品表现其瞬间呈现的情感世界,往往灵光一闪,脱口即成,这种表现的自然真切,和其语言的清新明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总之,李白渴望自由,不甘束缚的个性内在地决定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征,从而建立起一种无可仿效的诗歌典范。

  • 第3题: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杜甫的诗歌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数十年间的社会现实,他深切地关切人民命运;无比热爱祖国,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无情地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丑行。他的诗歌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形象记录,故被称为“诗史”。在诗歌的艺术方面,他的诗各体兼备,尤以五、七言律诗、长篇五古和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他的诗歌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推陈出新,集前人之大成,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称为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典范,影响巨大而深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第4题:

    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正确答案: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2)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 第5题:

    联系作品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正确答案: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其中,“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或者说,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才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已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而“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接着便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昧。又如《蜀相》一诗,第一联充满向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第三联充满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几经反复,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北征》、《洗兵马》、《秋兴八首》等也都是这样的例子。

  • 第6题: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探索型人物”的特征。


    正确答案:托尔斯泰的作品因为对现实生活的揭露、批判和讽刺,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热衷于心理探索的贵族形象,善于表现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全过程。这些人物被称为“探索型人物”。他们有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质、纯粹的情操、神圣的宗教情感和苦苦探索的精神。他们时时思考俄国社会的罪恶、自己所处的贵族阶级的罪恶和自己本人的罪恶,时时思考着如何走出迷误,洗涤罪恶。他们对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对私有观念、对自己灵魂的堕落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同时积极行动,或参与社会改革,或放弃财产,或参加劳动。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断进行灵魂的忏悔。从自传三部曲中的尼考连卡,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再到《复活》中的涅赫柳多夫,都是这类忏悔贵族不同探索阶段的艺术载体。

  • 第7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简述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同样,在《乐园鸟》中,作者的矛盾的、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怀疑和追问,也是通过“乐园鸟”等意象来表现的。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寻梦者》和《乐园鸟》两首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但显然同民歌不同,表达的思想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现代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绪的表达是清楚的,但追求中的疲倦和感伤又是迷惘的、朦胧的、含蓄的,这种既明朗又迷惘的风格,正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矛盾的心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阐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杜甫的诗歌风格体现为沉郁顿挫。“沉郁”,是指感情的悲凉壮大且深厚;“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如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具体表现为:
    1、深沉而忧苦的抒情基调。在杜甫的内心世界里,蕴含着一份忧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真挚情感,因而显得特别深沉,博大。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的结束部分,抒写诗人到家后“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悲痛欲绝,但这个人的悲痛却很快因为普通百姓将更加苦难的联想而忧思不断了。所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2、回环反复的抒情方式。和李白式的奔放正好相反,从杜诗里能够体会出他的情感经常是就要爆发却又折回,回流的感情在心中存蓄,受到节制后再缓慢流出,因为这样一种方式,杜诗感情的抒发才显得特别深沉,如《秋兴八首》之第一首:峡江秋色牵起诗人滞留夔府孤城的寂寞心情,也牵动了故园的思念,而当诗人沉浸在回忆和思念之时,忽又被白帝城四处的砧声所惊醒。八首诗采用组诗的形式同样曲折的笔法,抒写出诗人极为复杂的内心感受。
    3、凝重而悲凉的诗歌境界。如《登高》前四句描写峡江秋景,风急、猿啸、鸟飞、木落,再伴随着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诗歌境界充满动荡、悲凉的气息;后四句转入抒情,则以高度概括的笔法为自身的命运写照。万里漂泊、多病之身、憔悴的面容,最后透过一个“新停”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执着性情。
    4、凝炼、严整而又流畅的诗歌语言。还以《登高》为例,它突破通常律诗中两联的对仗要求,八句皆对,特别体现出诗句安排的严整,但由于诗中的写景抒情以具体形象展开,形象间的自然衔接,掩盖了对仗的严整,而最终使整首诗变得流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⑴诗歌轻盈,节奏明快,韵律和谐《雪花的快乐》为例。⑵富有色彩感和音乐感《再别康桥》⑶善于描写稍纵即逝的幻境和梦境《偶然》⑷感伤的抒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阐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雄奇奔放,“雄奇”是指他的诗歌形象宏伟奇特;“奔放”是指他的诗情激扬,气势充沛。构成这一特征的有四个要素:
    1、激扬而豪迈的抒情基调。如《将进酒》一诗,抒写“天生我才必有用”之豪情,把借酒销愁之意表现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泻的气势和力量,充分展示出李白狂放而自信的人格风采。如此抒情基调的构成要素:从诗到歌的抒情结构(自然形成高潮);宏大的诗歌意象;大数目词汇的高频率使用。
    2、爆发、跳跃式的抒情方式。如《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发端突兀而起,如火山爆发。整首诗抒情脉络起伏跳跃:从强烈的不平到不可一世的自信,再到悲哀感慨,与他激扬豪迈的感情恰当而自然地配合。
    3、壮美而动荡的诗歌意境。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构成极为宏伟壮丽的诗歌意境,给人以崇高美的深刻感受。
    4、清新明快,不拘一格的诗歌语言。如他的许多绝句作品表现其瞬间呈现的情感世界,往往灵光一闪,脱口即成,这种表现的自然真切,和其语言的清新明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总之,李白渴望自由,不甘束缚的个性内在地决定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特征,从而建立起一种无可仿效的诗歌典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试述穆旦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

    正确答案: 穆旦是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即九叶诗派的代表作家,穆旦的诗歌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世界,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戏剧张力的构造。在诗歌现代性探索方面,40年代的九叶诗人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如间接性、客观性呈现,感性和知性的结合,戏剧化表达等,这些在穆旦的诗歌中,得到大量的应用,他从“丰富与丰富的痛苦”和“自我分裂”的深刻洞察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诗艺,即:总是在悖论、反差与不同的因素的对撞中构架自己的诗行。形成一种“张力之美”。这种“张力之美”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语词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他喜欢从对立、矛盾的地方入手,通过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的较量,形成诗歌曲折深入的表现力。如“他的痛苦是不断的寻求∕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诗八首》)“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须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出发》)在“相反的极端”中促成诗歌想象力,在形成张力效果的同时,有效地扩展了诗歌的意义空间。这就是所谓的“思想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第二、用身体来思想。感性和知性的结合,是九叶诗人的一个共同的特征,除了在诗歌中表达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玄思的内涵外,感性与知性的结合还表现为思想的知觉化。即不是用感性形象来象征、隐喻理性思辨,而是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如《诗八首》中,“你我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的固执,我底惊喜。”这样,理性就成为人的生理上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意象了。
    第三、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中国传统诗歌的诗意表现在审美理想的情景交融,均衡和谐,诗歌语言的典雅、含蓄、暗示性等。穆旦诗歌对这种传统的诗意进行了自觉的抵制,他的诗歌境界多是物化的、异质化的现代经验,大量“非诗意”辞句的使用,充满了动荡不宁的现代气息,形成一种理性的推论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正确答案: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⑴诗歌轻盈,节奏明快,韵律和谐《雪花的快乐》为例。⑵富有色彩感和音乐感《再别康桥》⑶善于描写稍纵即逝的幻境和梦境《偶然》⑷感伤的抒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第14题:

    试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正确答案: (1)、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2)、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3)、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不同。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
    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兵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

  • 第15题:

    结合西方现代派作品阐述艺术变形的特点。


    正确答案: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的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西方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了自己变成了大甲虫的情节就是变形的手法。这是典型的艺术变形,变形乃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

  • 第16题: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正确答案: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 第17题:

    结合作品简述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同样,在《乐园鸟》中,作者的矛盾的、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怀疑和追问,也是通过“乐园鸟”等意象来表现的。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寻梦者》和《乐园鸟》两首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但显然同民歌不同,表达的思想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现代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绪的表达是清楚的,但追求中的疲倦和感伤又是迷惘的、朦胧的、含蓄的,这种既明朗又迷惘的风格,正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矛盾的心绪。

  • 第18题:

    结合作品试述穆旦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


    正确答案:穆旦是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即九叶诗派的代表作家,穆旦的诗歌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世界,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戏剧张力的构造。在诗歌现代性探索方面,40年代的九叶诗人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如间接性、客观性呈现,感性和知性的结合,戏剧化表达等,这些在穆旦的诗歌中,得到大量的应用,他从“丰富与丰富的痛苦”和“自我分裂”的深刻洞察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诗艺,即:总是在悖论、反差与不同的因素的对撞中构架自己的诗行。形成一种“张力之美”。这种“张力之美”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语词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他喜欢从对立、矛盾的地方入手,通过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的较量,形成诗歌曲折深入的表现力。如“他的痛苦是不断的寻求∕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诗八首》)“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须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出发》)在“相反的极端”中促成诗歌想象力,在形成张力效果的同时,有效地扩展了诗歌的意义空间。这就是所谓的“思想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第二、用身体来思想。感性和知性的结合,是九叶诗人的一个共同的特征,除了在诗歌中表达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玄思的内涵外,感性与知性的结合还表现为思想的知觉化。即不是用感性形象来象征、隐喻理性思辨,而是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如《诗八首》中,“你我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的固执,我底惊喜。”这样,理性就成为人的生理上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意象了。
    第三、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中国传统诗歌的诗意表现在审美理想的情景交融,均衡和谐,诗歌语言的典雅、含蓄、暗示性等。穆旦诗歌对这种传统的诗意进行了自觉的抵制,他的诗歌境界多是物化的、异质化的现代经验,大量“非诗意”辞句的使用,充满了动荡不宁的现代气息,形成一种理性的推论力量。

  • 第19题:

    问答题
    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正确答案: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2)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西方现代派作品阐述艺术变形的特点。

    正确答案: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的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西方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了自己变成了大甲虫的情节就是变形的手法。这是典型的艺术变形,变形乃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创作手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杜甫的诗歌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数十年间的社会现实,他深切地关切人民命运;无比热爱祖国,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无情地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丑行。他的诗歌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形象记录,故被称为“诗史”。在诗歌的艺术方面,他的诗各体兼备,尤以五、七言律诗、长篇五古和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他的诗歌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推陈出新,集前人之大成,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称为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典范,影响巨大而深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联系作品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正确答案: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其中,“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或者说,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才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已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而“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接着便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昧。又如《蜀相》一诗,第一联充满向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第三联充满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几经反复,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北征》、《洗兵马》、《秋兴八首》等也都是这样的例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正确答案: (1)、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2)、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3)、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不同。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
    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兵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