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琵琶记•糟糠自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成就?”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忠谱》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杰出成就?


    正确答案: 《清忠谱》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成功地把明末的市民斗争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显示了市民斗争的力量和正义感。剧本中有两个高潮是由市民掀起的,一是“闹诏”一是“毁祠”。在这两折戏里,市民代表占据了舞台中心,他们的敏锐眼光和斗争勇气,不仅使一群书生相形见绌,而且使周顺昌这样的正面人物也为之减色。就这一方面来说,这个作品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前无古人的。
    (2)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在明末政治斗争中很有影响的东林党人的正面形象。剧中的周顺昌概括了东林党人的高尚品质,他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跟恶势力做殊死斗争,而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个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崇高的思想性。
    (3)对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最残忍、最无耻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最有力的鞭挞。《创祠》、《骂像》、《叱勘》、《血奏》、《囊首》、《报败》、《锄奸》这几折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画出了魏党的狰狞鬼脸,揭露了其反动本质,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群众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剧中《书闹》、《义愤》、《闹诏》、《毁祠》等折中,都出现了群众场面,但写法并不一样,既不使人感到雷同,也不使人感到是“一窝蜂”。虽说是群众场面,但同时上场的人物并不很多,而是通过剧中人物频繁上下场,通过场上场下人物的语言和表演、通过幕后的呼应和帮腔,给观众造成了万人空巷、万头攒动的印象。由于剧中人物分批上台,他们都有表演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得以显示,避免了有场面而无人物的缺点。
    (2)戏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而无明人传奇常有的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全剧只有二十五折,却将以周顺畅为主的东林党人一方、以毛一鹭、李实、许显纯等人为代表的阉党的一方,以颜佩韦为首的市民群众的一方,这三方面之间的斗争,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而且文场武场、冷热场交错出现,不是李玉这样的“大斫轮手”是决难办到的。所以前人称赞李玉“如康衢走马,操纵自如”。
    (3)笔力集中于塑造人物,和当时那些“吃故事”的剧本大异其趣。剧中无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塑造,都重视灵魂的发掘,尽可能避免概念化、类型化和漫画化。例如仅在《吊墓》折中出现过一次的赵伯通,即使仅有三言两语,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4)本色、当行,适于舞台演出。这是李玉剧本的共同特色。

  • 第2题:

    高明《琵琶记》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主题思想:借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的情节和满门旌表的结局,宣传忠、孝、贞、烈等传统道德,也揭示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艺术成就:
    (1)结构上以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线索写蔡伯喈在京城的安逸富贵与忧思,一条线索写赵五娘在家乡的艰难挣扎。两条线索相互对照,交叉进行,互相呼应。
    (2)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致、深入。如“五娘吃糠”中借糠和米的关系来比喻自己和夫婿蔡伯喈的不同处境,朴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细腻揭示赵五娘内心的痛苦。
    (3)语言贴切,切合人物身份与戏剧场景。如写赵五娘在乡间的生活时语言比较直白,写蔡伯喈在相府的生活时,文字则比较漂亮、委婉。

  • 第3题:

    简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人物心理刻划突出。作品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内心。
    (2)情节布局上采用双线结构。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的苦难。
    (3)语言上不同人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

  • 第4题:

    《桃花扇•余韵》作为剧本的结尾,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余韵》是《桃花扇》的续四十出,是全剧的尾声。在这出戏中,作者通过艺人苏昆生、柳敬亭和老赞礼三个明末遗民怀念故国的感概悲歌,揭示出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阉党擅权,抒发了深沉的故国哀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情感。老赞礼唱的[问苍天]一曲,不单是“问天”,主要是借题发挥,对南明统治者荒淫腐朽提出控诉,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柳敬亭唱的[秣陵秋]一曲,自“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数起,直到“败家子”弘光帝,褒扬了“龙钟阁部”史可法敢于抗击清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贬斥了马土英、阮大铖等误国权奸,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哀江南]套曲,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曾目睹南明兴亡的苏昆生之口,展现了南京一幅残花野草、古道斜阳、废垒空壕、荒村古墓、故宫破败、旧院空寂的残破不堪的亡国图景,渲染了亡国之痛的气氛。特别是[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把金陵昔日“玉树莺啼晓”、“秦淮水榭华开早”的盛况与今日“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的惨状进行对比,直接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恸,表现出强烈的故国之思。作为全剧的结尾,作者在《余韵》中通过[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三首曲子,以深沉的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总结了全剧的内容,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在艺术上,作为全剧的结尾,《余韵》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风格上,《余韵》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在结构上,《余韵》脉络贯穿,浑然一体。这出戏,是以[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为主体的。这三首曲子,不是任意的拼凑,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细节,做到脉络贯穿,浑然一气,洁洁荡荡,余音不绝。在语言上,《余韵》用语典雅,表现力强,语调悲凉,加强了作者的悲剧力量。作为剧本的结尾,《余韵》以“续四十出”的方式,在全剧故事完结之后,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概括全局内容,突出全剧主题,这在明清传奇中是独具一格的。它使读者或观众感到余音袅袅,久而不绝。由于有“余韵”一出,因而剧作也更有“余韵”。

  • 第5题:

    《糟糠自厌》选自于南戏的()。

    • A、《拜月亭》
    • B、《杀狗记》
    • C、《琵琶记》
    • D、《荆钗记》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琵琶记》最能表现赵五娘贤德形象的片段是()

    • A、琴诉荷池
    • B、麻裙包土
    • C、剪发葬亲
    • D、糟糠自厌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高明《琵琶记》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主题思想:借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的情节和满门旌表的结局,宣传忠、孝、贞、烈等传统道德,也揭示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艺术成就:
    (1)结构上以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线索写蔡伯喈在京城的安逸富贵与忧思,一条线索写赵五娘在家乡的艰难挣扎。两条线索相互对照,交叉进行,互相呼应。
    (2)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致、深入。如“五娘吃糠”中借糠和米的关系来比喻自己和夫婿蔡伯喈的不同处境,朴素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细腻揭示赵五娘内心的痛苦。
    (3)语言贴切,切合人物身份与戏剧场景。如写赵五娘在乡间的生活时语言比较直白,写蔡伯喈在相府的生活时,文字则比较漂亮、委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糟糠自厌》选自于南戏的()。
    A

    《拜月亭》

    B

    《杀狗记》

    C

    《琵琶记》

    D

    《荆钗记》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琵琶记》取得了哪些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不仅塑造出蔡伯喈这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也塑造了赵五娘贞烈守礼行孝的形象。
    (2)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3)在语言运用方面,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另外,其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4)《琵琶记》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厌”字的意思是()。
    A

    讨厌

    B

    心服

    C

    嫌弃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成就?它在国中戏曲史上有何重要价值?

    正确答案: 《浣纱记》是梁辰鱼的力作,描写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它通过夫差和勾践的成败指出了历史上的教训:吴国君臣骄傲自满,淫逸放纵,由强盛而败亡;越国君臣于失败后能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剧本突出了西施的爱国感情,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爱情幸福之上,重视有共同理想的爱情而摆脱片面贞操的观点,给当时大量宣扬愚忠愚孝的明剧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另外,剧本以范蠡在灭吴后携西施泛湖归隐做为结束,这样写功成身退寄意深远,是作者有意地对封建统治者“狡兔死,良熊烹”的残酷手段的揭露。
    此剧塑造了西施这样一个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如有名的“思忆”出描写西施追怀故国,思念父母,眷念范蠡以及思念她昔日浣纱的溪水,描绘相当丰满。全剧音律严整,文辞典丽,而有才气融贯,有真情实感。
    从元末至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梁辰鱼依据魏良辅的格律写出了《浣纱记》,才予昆腔以舞台生命,并为昆腔登上戏曲音乐宝座奠下基石。自此以后,昆腔的影响更加扩大起来,成为当时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大大推动了戏曲的发展,直接影响万历年间传奇创作高潮的到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琵琶记》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赵五娘的形象是顽强的意志,舍己为人的悲剧精神在“既悲且曲”的悲剧发展中不断的变化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琵琶记》取得了哪些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不仅塑造出蔡伯喈这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也塑造了赵五娘贞烈守礼行孝的形象。
    (2)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3)在语言运用方面,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另外,其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4)《琵琶记》借鉴和吸收了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 第14题:

    论高明《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琵琶记》写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交织看婚姻和家庭伦理的内容。作者的主观意图在通过蔡伯喈的“全忠全孝”和赵五娘的“孝妇贤妻”来宣扬贤孝,提倡风化。但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却远比作者的主观意图丰富。通过蔡伯喈为追求“全忠全孝”而陷于不忠不孝,表明蔡家的悲剧不是他道德品质恶劣造成的,而在于不可抗拒的社会势力,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某种不满;从蔡伯喈的思想矛盾、精神痛苦、对求功名的忏悔,以及他既牢骚满腹又因循苟且的性格特征,不仅反映了封建书生的软弱动摇,也反映了士人被各种社会势力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和他们在伦理道德和现实政治挤压下元所适从的两难境地,引发人们对封建道德本身合理性的怀疑。赵五娘的形象也远非“孝妇贤妻”所能限定。作者力图把她塑造成一种道德人格,但她身上表现出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孝敬老人,舍己为人等,都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共有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这些都使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琵琶记》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首先,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蔡伯喈和赵五娘的生动形象,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较好地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其次,在戏剧结构上,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作品在交待完剧中人物后,从蔡伯喈离家赴试开始,剧情就沿两条线发展:一条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受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厌、剪发买葬。两条线的场景在剧中交错出现,环环相套,最后汇到一起,足见其关目安排独具匠心。再次,此剧的曲词十分出色: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如牛小姐的唱词比较文雅华丽,而赵五娘的唱词则凄婉质朴,纯是本色之语。这种个性化的曲词对传情达意,塑造人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琵琶记》是元代南戏中最杰出的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有“神品”、“绝唱”之誉。

  • 第15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元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曲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对《西厢记》作了高度评价。这不仅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他的着眼点恐怕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突出的艺术成就:
    (1)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严谨合理的情节结构。剧中以老夫人为一方,以张生、莺莺、红娘为另一方而展开的维护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是整个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从老夫人方面讲,她许婚——赖婚——再度许婚——逼婚——再度赖婚,真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从张生、莺莺方面讲,他们钟情——追求——失望——相爱——挫折——团圆,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使读者与观众时常关切他们的命运,使人看了欲罢不能。“王西厢”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深刻地写出了两个营垒之间的冲突,而且在于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同一营垒内部的受基本矛盾制约而展开的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因而使整部作品更显得错综复杂、妙趣横生。剧中所写的莺莺与红娘之间、莺莺与张生之间、红娘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决不是“误会法”的产物,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通过这种冲突,不仅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的教养、不同性格、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折光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在青年男女之间所造成的距离、隔膜、猜疑和防范,反映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禁锢。
    《西厢记》全剧五本二十一折,结构空前宏大,但无明人传奇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作者善于把各种矛盾组织成一个艺术整体。剧中没有可删的闲笔,没有多余人物;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剧的情节安排,张弛交替,悲喜相生,有时出入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喜剧情节和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
    (2)采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很有心理深度的丰满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不朽的典型,而且表现了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含蕴着十分丰富的历史生活的内容。
    (3)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人物的语言都能让人闻其声而知其人。以唱词来看,张生的唱词爽朗、热烈,莺莺唱词典雅、深沉,红娘的唱词天真、泼辣,无一不肖似人物的性格。
    (4)优美旖旎的诗剧风格。“王西厢”作为一部喜剧作品,还继承了诸宫调“董西厢”叙事、抒情和写景三者有机统一的艺术特色,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诗意,堪称为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最有代表性的诗剧。明代戏剧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才情发越,自是卢、骆艳歌、温、韦丽句,恐将来永传,竟在彼不在此”;并说“王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王西厢”作为一部优美旖旎的诗剧的艺术特色。

  • 第16题:

    《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琵琶记》采取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喈,一条是赵五娘,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显得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作品的格律也比较讲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记》成为南戏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南戏之祖”。

  • 第17题:

    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成就?它在国中戏曲史上有何重要价值?


    正确答案:《浣纱记》是梁辰鱼的力作,描写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它通过夫差和勾践的成败指出了历史上的教训:吴国君臣骄傲自满,淫逸放纵,由强盛而败亡;越国君臣于失败后能同心协力,发愤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剧本突出了西施的爱国感情,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爱情幸福之上,重视有共同理想的爱情而摆脱片面贞操的观点,给当时大量宣扬愚忠愚孝的明剧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另外,剧本以范蠡在灭吴后携西施泛湖归隐做为结束,这样写功成身退寄意深远,是作者有意地对封建统治者“狡兔死,良熊烹”的残酷手段的揭露。
    此剧塑造了西施这样一个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如有名的“思忆”出描写西施追怀故国,思念父母,眷念范蠡以及思念她昔日浣纱的溪水,描绘相当丰满。全剧音律严整,文辞典丽,而有才气融贯,有真情实感。
    从元末至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梁辰鱼依据魏良辅的格律写出了《浣纱记》,才予昆腔以舞台生命,并为昆腔登上戏曲音乐宝座奠下基石。自此以后,昆腔的影响更加扩大起来,成为当时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戏曲音乐,大大推动了戏曲的发展,直接影响万历年间传奇创作高潮的到来。

  • 第18题:

    问答题
    《琵琶记•糟糠自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成就?

    正确答案: 《糟糠自厌》是《琵琶记》中最精彩,最感人,最脍炙人口的一出戏,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这出戏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蔡伯喈上京赴考,赵五娘独自担负其全家的生活重担。由于连年灾荒,生活极其艰难。为了侍奉公婆,赵五娘强支病体,典尽服饰,吃尽了千辛万苦,把仅有的细米孝敬公婆,自己却忍饥挨饿,以糠度日。
    在思想上,《糟糠自厌》首先突出地表现了赵五娘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任劳任怨、坚忍不拔和舍己为人、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精神,歌颂了在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古代劳动妇女那种善良、勤劳坚忍,尽责的传统美德。其次,《糟糠自厌》通过对赵五娘一家艰苦生活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的深重灾难,并对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第三,《糟糠自厌》对赵五娘悲惨生活的描写在客观上对造成这场悲剧的朝廷、权臣和科举制度提出了控诉。
    在艺术上,《糟糠自厌》的成就首先在于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如对赵五娘吃糠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成功,作者首先写出了赵五娘不得不吃糠的具体困难,接着写吃糠的难于下咽,由此赵五娘以糠自比,进一步由糠想到米,由自己遭遇的悲苦想到相见无期的丈夫。这是一个实际上被遗弃的妇女的沉痛自白。其次,《糟糠自厌》的曲词朴素、形象,感情色彩强烈,具有浓郁的悲剧性。如开头的两支[山坡羊]描述了赵五娘不得不吃糠的苦衷,感情悲苦,风格凄惨,有力地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氛。正是因为这出戏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才深得曲家和读者的推崇和赞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人物心理刻划突出。作品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内心。
    (2)情节布局上采用双线结构。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的苦难。
    (3)语言上不同人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琵琶记》最能表现赵五娘贤德形象的片段是()
    A

    琴诉荷池

    B

    麻裙包土

    C

    剪发葬亲

    D

    糟糠自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琵琶记》采取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喈,一条是赵五娘,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显得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作品的格律也比较讲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记》成为南戏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南戏之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元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曲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对《西厢记》作了高度评价。这不仅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他的着眼点恐怕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突出的艺术成就:
    (1)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严谨合理的情节结构。剧中以老夫人为一方,以张生、莺莺、红娘为另一方而展开的维护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是整个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从老夫人方面讲,她许婚——赖婚——再度许婚——逼婚——再度赖婚,真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从张生、莺莺方面讲,他们钟情——追求——失望——相爱——挫折——团圆,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使读者与观众时常关切他们的命运,使人看了欲罢不能。“王西厢”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深刻地写出了两个营垒之间的冲突,而且在于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同一营垒内部的受基本矛盾制约而展开的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因而使整部作品更显得错综复杂、妙趣横生。剧中所写的莺莺与红娘之间、莺莺与张生之间、红娘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决不是“误会法”的产物,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通过这种冲突,不仅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的教养、不同性格、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折光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在青年男女之间所造成的距离、隔膜、猜疑和防范,反映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禁锢。
    《西厢记》全剧五本二十一折,结构空前宏大,但无明人传奇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作者善于把各种矛盾组织成一个艺术整体。剧中没有可删的闲笔,没有多余人物;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剧的情节安排,张弛交替,悲喜相生,有时出入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喜剧情节和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
    (2)采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很有心理深度的丰满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不朽的典型,而且表现了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含蕴着十分丰富的历史生活的内容。
    (3)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人物的语言都能让人闻其声而知其人。以唱词来看,张生的唱词爽朗、热烈,莺莺唱词典雅、深沉,红娘的唱词天真、泼辣,无一不肖似人物的性格。
    (4)优美旖旎的诗剧风格。“王西厢”作为一部喜剧作品,还继承了诸宫调“董西厢”叙事、抒情和写景三者有机统一的艺术特色,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诗意,堪称为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最有代表性的诗剧。明代戏剧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才情发越,自是卢、骆艳歌、温、韦丽句,恐将来永传,竟在彼不在此”;并说“王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王西厢”作为一部优美旖旎的诗剧的艺术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清忠谱》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杰出成就?

    正确答案: 《清忠谱》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成功地把明末的市民斗争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显示了市民斗争的力量和正义感。剧本中有两个高潮是由市民掀起的,一是“闹诏”一是“毁祠”。在这两折戏里,市民代表占据了舞台中心,他们的敏锐眼光和斗争勇气,不仅使一群书生相形见绌,而且使周顺昌这样的正面人物也为之减色。就这一方面来说,这个作品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前无古人的。
    (2)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在明末政治斗争中很有影响的东林党人的正面形象。剧中的周顺昌概括了东林党人的高尚品质,他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跟恶势力做殊死斗争,而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个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崇高的思想性。
    (3)对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最残忍、最无耻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最有力的鞭挞。《创祠》、《骂像》、《叱勘》、《血奏》、《囊首》、《报败》、《锄奸》这几折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画出了魏党的狰狞鬼脸,揭露了其反动本质,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群众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剧中《书闹》、《义愤》、《闹诏》、《毁祠》等折中,都出现了群众场面,但写法并不一样,既不使人感到雷同,也不使人感到是“一窝蜂”。虽说是群众场面,但同时上场的人物并不很多,而是通过剧中人物频繁上下场,通过场上场下人物的语言和表演、通过幕后的呼应和帮腔,给观众造成了万人空巷、万头攒动的印象。由于剧中人物分批上台,他们都有表演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得以显示,避免了有场面而无人物的缺点。
    (2)戏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而无明人传奇常有的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全剧只有二十五折,却将以周顺畅为主的东林党人一方、以毛一鹭、李实、许显纯等人为代表的阉党的一方,以颜佩韦为首的市民群众的一方,这三方面之间的斗争,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而且文场武场、冷热场交错出现,不是李玉这样的“大斫轮手”是决难办到的。所以前人称赞李玉“如康衢走马,操纵自如”。
    (3)笔力集中于塑造人物,和当时那些“吃故事”的剧本大异其趣。剧中无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塑造,都重视灵魂的发掘,尽可能避免概念化、类型化和漫画化。例如仅在《吊墓》折中出现过一次的赵伯通,即使仅有三言两语,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4)本色、当行,适于舞台演出。这是李玉剧本的共同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