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由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的主要演变及条件。


    正确答案: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 第2题:

    试述上古汉语的一些省略法。“五四”以后汉语的省略法有了一些什么演变?


    正确答案: (一)王力先生只谈上古汉语省略法的两种情况:
    (1)主语的省略,和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有关。
    A.除非重复上文已出现的名词,否则只好省略了主语:“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则”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主语的变换,所以“则”字后面往往可以省略主语: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则百姓敬)
    C.有时候,上古汉语利用省略法使句子达到的简单程度,远非西方语言以及现代汉语所能及:“至则行矣。”(子路回到那里,丈人已经走了。)
    (2)宾语的省略:
    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宾语的省略是很少见。只有平行句的第二句的否定语里,宾语才往往被省略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②至于介词后的宾语被省略就比较多了。最常见的宾语的省略是在介词“以”字和“为”字的后面。其所省略的应该认为代词“之”字或“此”字。但是这里所谓的“省略”就仅仅是为分析的便利而说的;实际上有许多地方根本就补不出这个代词宾语来。
    A.“以”字后面宾语的省略: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中这两者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认为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
    B.“为”字后面宾语的省略:“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
    (二)五四以后省略法的演变:
    A.对话中的省略法在先秦非常常见,之后罕见,“五四”后,受西方语言影响“复兴”。在先秦对话里,“曰”的主语往往承前而被省去,有时候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曰”字也省略了: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B.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对话里,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类的叙述方式。不过封航写出,更加清晰。

  • 第3题:

    汉语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 A、现代汉语
    • B、中古汉语
    • C、近代汉语
    • D、上古汉语

    正确答案:A,B,C,D

  • 第4题:

    上古汉语数量表示有哪些主要方式?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数词+名词,数次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五事”“五城十二楼”等。
    (2)名词+数词,作谓语,不用单位词(主谓—>功能概述):“牛一”“羊一”等。
    (3)名词+数词+单位词(名词作谓语,数词作限定作用,修饰度量衡):“马三匹”“禾三百廛”等。(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

  • 第5题:

    以语法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音和词汇的变化,把汉语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的著作是王力的()

    • A、《汉语概论》
    • B、《汉语通史》
    • C、《汉语史稿》
    • D、《汉语史论》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唐诗宋词的语音属于我国语音发展的哪个阶段?()

    • A、上古音
    • B、中古音
    • C、近代音
    • D、汉语音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单选题
    唐诗宋词的语音属于我国语音发展的哪个阶段?()
    A

    上古音

    B

    中古音

    C

    近代音

    D

    汉语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时什么?

    正确答案: 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线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明朝时入声字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汉语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A

    现代汉语

    B

    中古汉语

    C

    近代汉语

    D

    上古汉语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法的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音和词汇的变化,将汉语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
    A

    上古

    B

    中古

    C

    近代

    D

    现代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上古汉语其它数的表示方法

    正确答案: 甲骨文卜辞中没有出现分数,这是周秦后产生的,主要有9种:
    第一,分母+分子。分母多半为“十”,上古有时为了在书面语言上和一般“二、三、十”的区别,分别写作“两、叁、什”。
    第二,分母+分+之+分子,与今天同。
    第三,分母+分+分子,“十之五”又可以说“十半”。
    第四,分母+之+分子(没有“分”)。
    第五,分母+有+分子。把第四种的“之”改“有”。
    第六,分母+分+名词+之+分子。
    第七,分母+分+名词+分子。
    第八,分母+名词+之+分子
    第九,分母为十,可以只说分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根据古汉语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可以把古汉语分为(  )。
    A

    远古期

    B

    上古期

    C

    中古期

    D

    近古期

    E

    近代期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根据古汉语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可以把古汉语分为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三个时期。不同的时代,语音、语法和词汇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

  • 第13题:

    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有哪几种方式?


    正确答案: 上古汉语里三种表示事物数量的方式:
    (1)最常见的是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数次放在名词后面,不用单位词。“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
    (3)数词放在名词后面,兼带单位词。“皆赐玉五瑴,马三匹。”
    (4)如果是度量衡单位,就必须用第三种方式,“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
    有时候名词省略,就只剩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表示度量衡。“养弟子以万钟。”

  • 第14题: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法的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音和词汇的变化,将汉语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

    • A、上古
    • B、中古
    • C、近代
    • D、现代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音的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法和词汇的变化,将汉语的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表示方式


    正确答案: (1).数词+名词:数量词直接跟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的前面,不用单位词。
    (2).名词+数词: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边,不用单位词,上古少见。
    (3).名词+数词+量词: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边,兼带单位词,也少见。如果是度量衡单位词一定用此类。有时候,名词省略了,就只剩下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

  • 第17题:

    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上古音包含的时代从西周初年到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2世纪末)。代表性音系是《诗经》音系。
    中古音包含的时代从魏晋到晚唐五代(约公元3世纪一公元10世纪)。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包含的时代从宋代到清末(约公元11世纪一公元19世纪)。代表性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

  • 第18题:

    判断题
    王力《汉语史稿》以语音的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法和词汇的变化,将汉语的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上古汉语的一些省略法。“五四”以后汉语的省略法有了一些什么演变?

    正确答案: (一)王力先生只谈上古汉语省略法的两种情况:
    (1)主语的省略,和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有关。
    A.除非重复上文已出现的名词,否则只好省略了主语:“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则”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主语的变换,所以“则”字后面往往可以省略主语: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则百姓敬)
    C.有时候,上古汉语利用省略法使句子达到的简单程度,远非西方语言以及现代汉语所能及:“至则行矣。”(子路回到那里,丈人已经走了。)
    (2)宾语的省略:
    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宾语的省略是很少见。只有平行句的第二句的否定语里,宾语才往往被省略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②至于介词后的宾语被省略就比较多了。最常见的宾语的省略是在介词“以”字和“为”字的后面。其所省略的应该认为代词“之”字或“此”字。但是这里所谓的“省略”就仅仅是为分析的便利而说的;实际上有许多地方根本就补不出这个代词宾语来。
    A.“以”字后面宾语的省略: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中这两者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认为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
    B.“为”字后面宾语的省略:“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
    (二)五四以后省略法的演变:
    A.对话中的省略法在先秦非常常见,之后罕见,“五四”后,受西方语言影响“复兴”。在先秦对话里,“曰”的主语往往承前而被省去,有时候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曰”字也省略了: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B.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对话里,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类的叙述方式。不过封航写出,更加清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上古音包含的时代从西周初年到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2世纪末)。代表性音系是《诗经》音系。
    中古音包含的时代从魏晋到晚唐五代(约公元3世纪一公元10世纪)。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近代音包含的时代从宋代到清末(约公元11世纪一公元19世纪)。代表性音系是《中原音韵》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衣】“老者衣帛食肉。”
    【冠】“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好】“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骑】“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表示方式

    正确答案: (1).数词+名词:数量词直接跟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的前面,不用单位词。
    (2).名词+数词: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边,不用单位词,上古少见。
    (3).名词+数词+量词: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边,兼带单位词,也少见。如果是度量衡单位词一定用此类。有时候,名词省略了,就只剩下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以语法演变为主要依据,参照语音和词汇的变化,把汉语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的著作是王力的()
    A

    《汉语概论》

    B

    《汉语通史》

    C

    《汉语史稿》

    D

    《汉语史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