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在什么时代和怎样发展成为连词的?

题目

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在什么时代和怎样发展成为连词的?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所以”这个仂语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所”字带有代词性,“五谷,所以养人也”;“五谷是拿来养育人民的东西”;“拿来”是译“以”字;“……的东西”是译“所”字
(2)在上古,“所以”有使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的功能:
①谓语形式转变为仂语结构:“五谷,所以养人也”,“所以”在这里把谓语形式“养人”转成了名词性仂语“所以养人”,其后还可以加上“者”字,“养之者”。
②句子结构转换成仂语结构:“吾所以说吾君者”,将“所以”去掉,剩下的是句子形式,但是加上“所以”是仂语结构。当“所以”插入句子时,还可以加上“之”字,“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③“所以”的意义:
A.表示凭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B.表示原因:“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所以然”就是“它成为这样的原因”
C.“所以”不是现代汉语的“因此”,正相反,它有时候被用来因其下文,用来追究原因,”“所以”所构成的名词性仂语成为说明和解释的对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3)发展成连词:
①上古汉语的“所以”既然能表示原因,就有可能转变为“故(因此)”的意思,“所以”能变为因果连词,是由于它有可能放在句首,“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
②到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的特征有两个:
A.“所以”放在句首:“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
B.句末没有“也”字:“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③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变为连词,它的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在上古汉语里,“所以”本来应该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现在既然被主语间隔,它就不再具有原来的职能了。
更多“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相关问题
  • 第1题:

    认为可以通过背诵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古汉语)和解答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来提高大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观点属于( )。

    A.相同要素说
    B.形式训练说
    C.经验泛化说
    D.关系转换说

    答案:B
    解析: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它还认为,学习要想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难记的古典语言(如拉丁语和希腊语)、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被认为是训练官能的最好材料,而对实用性强的英语、法语及其他实用知识的教学则不重视。

  • 第2题:

    “我认识他,那位连长”中的“那位连长”是()

    • A、宾语
    • B、同位语
    • C、复说语
    • D、插说语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和插说语两种。


    正确答案:复说话

  • 第4题:

    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於(于)”字及其宾语而言。位置变化:
    ①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还不固定,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放在动词之后是常见的结构。
    ②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及其宾语)之后,特别是单音节内动词(如:在、至、行)和被动性的动词,如:见笑於大方之家。
    但是如果“於”是“对於”的意义,就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处所状语,它可以放在谓语甚至是主语的前面,“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③汉代,一般处所状语可以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④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置后置均可也,直到动词“在”代替了介词“於”,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的前面,但是表示动作的施事者或者受事者因动作的结果达到某处所时,这个处所状语就仍旧是放在动词后面的如:“他掉在井里”,“把书扔在地下。”
    (2)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字及其宾语。位置变化:
    ①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不以目视”,“供我以老。”
    如果工具状语被活用来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只能在动词的前面: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②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谓语形式)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固定在动词的前面: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红楼梦》)

  • 第5题:

    “这条鱼,往少里说,也有二斤”中的“往少里说”是()

    • A、复说语
    • B、状语
    • C、插说语
    • D、同位语

    正确答案:C

  • 第6题:

    为什么说抒情性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正确答案: 1、抒情性作品可分为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而情感经验总是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这样就构成了声与情、景与情的关系;
    2、抒情作品的景,不是原本的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情感内涵的画面;抒情作品的情感,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是由景象征性的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最高追求与境界。

  • 第7题:

    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正确答案: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8题:

    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者说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填空题
    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和插说语两种。

    正确答案: 复说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抒情性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正确答案: 1、抒情性作品可分为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而情感经验总是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这样就构成了声与情、景与情的关系;
    2、抒情作品的景,不是原本的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情感内涵的画面;抒情作品的情感,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是由景象征性的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最高追求与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正确答案: 孤立语,也称词根语。孤立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孤立语的词形态变化少,形态标记不丰富;
    其次,孤立语构词主要采用词根构词,或者词根单独成词,或者通过词根复合构词;
    第三,孤立语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通过语序和虚词的语法手段实现。汉语完全符合上述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句子的特殊成分包括()
    A

    复说语

    B

    独立语

    C

    拟声语

    D

    插说语

    E

    呼叫语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上古汉语是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为什么?


    正确答案: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但是从先秦的史料来看,汉语已经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就名词来说“国家、天下、天子、君子”已由仂语变成了单词;形容词和副词由于联绵字的缘故,有相当的双音词;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词逐渐增加。汉语由单音词过渡到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远在唐代,汉语双音词就非常丰富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复音词在汉语中,特别在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占了压倒性的优势。

  • 第14题:

    0~1岁为言语的发生期。包括()三个阶段。

    • A、发音、认字、学单词
    • B、咿呀学语,开始听懂别人说的话和自己说话
    • C、模仿发音、说单词、说句子
    • D、模仿说话、说单词、说句子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句子仂语化


    正确答案: 古汉语句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上古汉语里经常被运用。名词性仂语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介词“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所以”,如“不知其所以然”。

  • 第16题:

    “诗家语”追求的是()。

    • A、言简意丰
    • B、语少意足
    • C、形式的形象化
    • D、形式的新颖化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老李,你来得可真是时候。”中的“老李”是()。

    • A、主语
    • B、复说语
    • C、插说语
    • D、和“你”是同位语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为什么说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


    正确答案: 孤立语,也称词根语。孤立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孤立语的词形态变化少,形态标记不丰富;
    其次,孤立语构词主要采用词根构词,或者词根单独成词,或者通过词根复合构词;
    第三,孤立语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通过语序和虚词的语法手段实现。汉语完全符合上述特征。

  • 第19题:

    句子的特殊成分包括()

    • A、复说语
    • B、独立语
    • C、拟声语
    • D、插说语
    • E、呼叫语

    正确答案:A,D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在什么时代和怎样发展成为连词的?

    正确答案: (1)“所以”这个仂语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所”字带有代词性,“五谷,所以养人也”;“五谷是拿来养育人民的东西”;“拿来”是译“以”字;“……的东西”是译“所”字
    (2)在上古,“所以”有使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的功能:
    ①谓语形式转变为仂语结构:“五谷,所以养人也”,“所以”在这里把谓语形式“养人”转成了名词性仂语“所以养人”,其后还可以加上“者”字,“养之者”。
    ②句子结构转换成仂语结构:“吾所以说吾君者”,将“所以”去掉,剩下的是句子形式,但是加上“所以”是仂语结构。当“所以”插入句子时,还可以加上“之”字,“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③“所以”的意义:
    A.表示凭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B.表示原因:“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所以然”就是“它成为这样的原因”
    C.“所以”不是现代汉语的“因此”,正相反,它有时候被用来因其下文,用来追究原因,”“所以”所构成的名词性仂语成为说明和解释的对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3)发展成连词:
    ①上古汉语的“所以”既然能表示原因,就有可能转变为“故(因此)”的意思,“所以”能变为因果连词,是由于它有可能放在句首,“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
    ②到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的特征有两个:
    A.“所以”放在句首:“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
    B.句末没有“也”字:“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③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变为连词,它的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在上古汉语里,“所以”本来应该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现在既然被主语间隔,它就不再具有原来的职能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句子仂语化

    正确答案: 古汉语句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上古汉语里经常被运用。名词性仂语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介词“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所以”,如“不知其所以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正确答案: 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上古汉语是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但是从先秦的史料来看,汉语已经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就名词来说“国家、天下、天子、君子”已由仂语变成了单词;形容词和副词由于联绵字的缘故,有相当的双音词;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词逐渐增加。汉语由单音词过渡到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远在唐代,汉语双音词就非常丰富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复音词在汉语中,特别在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占了压倒性的优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