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更多“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和上师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下是慈悲心在体现,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因此而获得解脱,证得佛果的。佛菩萨以自己的经验之谈,来处处提示我们,并想尽一切方便摄持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出离三界,这才是学佛的最根本的、真正的目的。所以,这种要求是绝对合理的。

  • 第2题:

    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正确答案: 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愿菩提心。但藏地的布顿大师、根索曲扎仁波切等论师不同意,因为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或自己成佛,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这段颂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为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作众生涅槃的助道因。但布顿大师等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

  • 第3题:

    “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迅速、顺利,不需要绕很多弯路,不用像外道那样经历各种无意义的苦行。而且,有了菩提心的摄持,不管是积累资粮还是清净业障都非常快速,即使将头目手足布施给众生,由于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反而内心快乐无与伦比。

  • 第4题:

    如果观音菩萨及释迦牟尼佛能常示现,直接救化众生,众生不就更容易救化吗?为什么要众生看不见佛,而常沈苦海,而猜疑?


    正确答案:佛与菩萨,皆多化身,落叶飞花,皆可悟道,是落叶飞花,皆佛化身,在自己之器利钝,悟不悟耳。昔释尊在舍卫国,分明佛身现世,而舍卫城中之人,仅有三分之一信者,又有何说?佛菩萨之身,无刹无时而不现,要在众生有缘无缘而已。

  • 第5题:

    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属于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其后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发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

  • 第6题:

    问答题
    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如果观音菩萨及释迦牟尼佛能常示现,直接救化众生,众生不就更容易救化吗?为什么要众生看不见佛,而常沈苦海,而猜疑?

    正确答案: 佛与菩萨,皆多化身,落叶飞花,皆可悟道,是落叶飞花,皆佛化身,在自己之器利钝,悟不悟耳。昔释尊在舍卫国,分明佛身现世,而舍卫城中之人,仅有三分之一信者,又有何说?佛菩萨之身,无刹无时而不现,要在众生有缘无缘而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目莲救母是借著诸大菩萨的心力吗?为什么心会有力?从什么地方发出?怎样发出,车船能如意行动是有外力推动,心真的有自动吗?目莲母是因业障消除后(业障较轻后)得救吗?众生可以带业往生,但业带在众生的意识中抑是带在什么上面?为什么持咒念佛可以消业?如何消去?

    正确答案: 此问分五段,需分答之,
    (一)凡是动物就有心,(这心不是指的心脏,乃是说的灵觉)有心就起念,起念便有身口意三处之造作,造作之事,有大小强弱久暂种种不同,此种种不同,便是心力之表现程度。儒家亦说心力,曾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试思见听辨味,极微之事,尚是心之作用,何况其大者。
    (二)台端又提车船作心之喻,区区以为比拟不甚恰当,盖动力有主动被动之别,车船不过被动物体,只可比人身口,而身口之动,当在乎心,如车船之动,亦有主者,其主者方能喻心耳。
    (三)目莲尊者之母,罪消得救,载在盂兰盆经,经如不信,则无话可说矣。
    (四)往生是第八识,此亦名含藏识,一切善恶种子,俱藏此中,如电影之胶片然,影不离胶片也。
    (五)亦为台端举喻明之,冰箱而装坚冰,以手探之,僵指冻肤,若以暖气时时输入箱内,试问内装之坚冰如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正确答案: 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愿菩提心。但藏地的布顿大师、根索曲扎仁波切等论师不同意,因为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或自己成佛,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这段颂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为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作众生涅槃的助道因。但布顿大师等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迅速、顺利,不需要绕很多弯路,不用像外道那样经历各种无意义的苦行。而且,有了菩提心的摄持,不管是积累资粮还是清净业障都非常快速,即使将头目手足布施给众生,由于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反而内心快乐无与伦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和上师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下是慈悲心在体现,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因此而获得解脱,证得佛果的。佛菩萨以自己的经验之谈,来处处提示我们,并想尽一切方便摄持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出离三界,这才是学佛的最根本的、真正的目的。所以,这种要求是绝对合理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我们凡夫人能真正了解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能。有些教言书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萨也不能圆满宣说,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正确答案: 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 第14题:

    净土九品的中品人士,发的是()

    • A、菩提心
    • B、增上生心
    • C、出离心。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我们凡夫人能真正了解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能。有些教言书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萨也不能圆满宣说,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 第16题:

    “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


    正确答案: 指世俗菩提心。因为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后能立即可以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不能毁坏的,用金刚宝比喻很不恰当。

  • 第17题:

    菩萨以慈、悲、喜、舍四种精神,度无量众生,称为()

    • A、大菩提心
    • B、阿罗汉心
    • C、四无量心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问答题
    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正确答案: 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菩萨以慈、悲、喜、舍四种精神,度无量众生,称为()
    A

    大菩提心

    B

    阿罗汉心

    C

    四无量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菩提心能成办众生的哪些利益?

    正确答案: 总的来讲,菩提心能成办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分别来说,菩提心是消灭三界众生死苦之殊胜甘露,是遣除一切众生贫困的无尽宝藏,也是疗除各种疾病的最胜妙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我们可以同时受愿行菩提心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作为利根者,同时受愿、行两种菩提心是可以的;作为钝根者,则应次第地先受愿菩提心,然后再受行菩提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属于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其后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发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些人说:“我看到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只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没有菩提心也可以往生。”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正确。表面上她是个老年人,而且没有文化,但她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也不好说。即使生前没有,但在往生的一刹那,她也可能生起了菩提心。要知道,往生必须具备菩提心,如果认为没有菩提心也可以随随便便往生,这一点用教证、理证来证明,恐怕有一定的困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