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为什么?请举一则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不是。有些人以前造下滔天大罪,只要有后悔心,不放逸地行持善法,最后也可以机会。比如难陀、指鬘、具见、能乐等一样。

  • 第2题:

    为什么说暇满中只要有一种不齐全,就不具备真正修法的缘分?请用比喻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如同开车一样,纵然司机技术很好,其他因缘也都具足,但如果前轮坏了,或者没油了,车也无法安全行驶。现在有些人修行不成功,就到处打卦算命:“为什么我最近修不上去?验相出不来?本尊不现前?”实际上,这是因为你因缘不修全,而在所有因缘中,三十四种暇满是最关键的,假如其中一种不具足,你的修行因缘也会中断。其实,就算成办世俗中的一件平凡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聚合,那作为长远目标、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正法,又怎能不需要具足众因缘呢?把个比方说:在古代藏地,出远门常会在途中烧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茶器、水、火等众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要有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条件。如果仅仅是火绒不具足——用完了或被雨打湿了,就算火石、火铁样样齐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
    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仅是一种不具足,也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比如,你烦恼粗重的话,在一个团体中,本来修行好好的,后来烦恼无法控制,自己开始发脾气,跟金刚道友不和,然后就离开了,从此,你后面的一层层修行只能全部放下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只要一观察,无论从自身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历,都可以看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 第3题:

    为什么至心祈祷佛菩萨,对今生、来世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请举公案说明。


    正确答案: 因为诸佛菩萨恒时以大悲双目凝视众生,如母亲对独子般慈爱,所以只要以信心祈祷他们,诸佛菩萨以悲心一定会赐予加持。
    1)对今生有利益:一个叫勒滚秋嘉的猎人,赤身裸体,从一棵树后准备暗中向獐子射火箭。这时一个人熊从后面走过来,把他压在下面搓揉。他念诵莲师遣除违缘的祈祷文“虎豹熊罴及毒蛇,旷野险隘猝相逢,意勿疑豫敬祈请,我与勇猛护法俱,驱除毒有情无疑,祈请邬金莲花生,遂欲赐成愿加持”,祈祷莲师救护。结果人熊放松下来,呆了一会儿就从他身上缓缓下来了,仅用眼角看了一下便逃走了。
    2)对来世有利益:一位具有强烈信心的老妇女,持诵了三亿遍观音心咒及十万遍度母赞颂偈。结果,一日晚上梦中有一位不同寻常的女人给了她一件蓝色衣服。又一天晚上梦到一位顶具发髻、身着白衣之人给她一串水晶念珠。尽管那位老妇人全然不知观修二位本尊的身色、标帜,但她心中铭记二尊名号,并生起虔诚的信心,仅以此念诵及信心力便获得了成就。

  • 第4题:

    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证:萨热哈巴在《多哈道歌》中云:“若于悦意平等境,相合心意所爱境,芝麻皮许之执著,亦引痛苦无边际。”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
    2)理证:一切万法本来虚幻不实,在胜义量面前,连微尘许的实法也无有。而“执著”是将内外诸法、器情世界执为实有,比如本来无我却执著有我,外境本来虚幻却执为成实,从而产生各种贪嗔等烦恼,造作诸业,因业而感受轮回的百般痛苦。三相推理: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以背离诸法实相故。
    3)公案:有一次龙猛菩萨修持空性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由此可知,只要对一法有执著,也会对自己证悟有影响。

  • 第5题:

    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请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 其一,文学是“人学”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文学是“人学”是说文学以人为对象,文学给读者展现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所以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

  • 第6题:

    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应避免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强行观为清净。
    这并非唯一是密宗的修法,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示《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在的公案,在《大幻化网》中曾引用过:
    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
    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等。
    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各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因此,《华严经》、《维摩诘经》、《入楞伽经》等显宗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

  • 第7题:

    问答题
    有些人没有遇到佛法之前,造过许多堕恶趣的重罪,如此是否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为什么?请举一则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不是。有些人以前造下滔天大罪,只要有后悔心,不放逸地行持善法,最后也可以机会。比如难陀、指鬘、具见、能乐等一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应避免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强行观为清净。
    这并非唯一是密宗的修法,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示《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在的公案,在《大幻化网》中曾引用过:
    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
    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等。
    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各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因此,《华严经》、《维摩诘经》、《入楞伽经》等显宗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因为有了这样的正见,对于以前所造的恶业,自己会猛厉忏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年轻时虽然造了极大的恶业,但由于他有因果正见,相信死后定会堕入恶趣,于是以最大的恭敬和虔诚的信心依止上师,获得教言后到山中修持而终获成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证:萨热哈巴在《多哈道歌》中云:“若于悦意平等境,相合心意所爱境,芝麻皮许之执著,亦引痛苦无边际。”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
    2)理证:一切万法本来虚幻不实,在胜义量面前,连微尘许的实法也无有。而“执著”是将内外诸法、器情世界执为实有,比如本来无我却执著有我,外境本来虚幻却执为成实,从而产生各种贪嗔等烦恼,造作诸业,因业而感受轮回的百般痛苦。三相推理: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以背离诸法实相故。
    3)公案:有一次龙猛菩萨修持空性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由此可知,只要对一法有执著,也会对自己证悟有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供养佛陀等殊胜对境时,如果自己发心不清净,会有功德吗?请举一公案说明。

    正确答案: 也会有。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当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此人即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之前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一文在艺术上议论与叙事并重?试加以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 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睢阳保卫战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正确答案: 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 第14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 第15题:

    为什么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俱舍论》中说,不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嗔恨心。如果因缘不具足,怎么挤也挤不出来。
    2)理证:不悦意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这三种因缘具足(有法),一定会引发嗔恨心(立宗),因为因缘具足,果定会无障碍产生(因),如同水、肥、阳光聚合时种子必定发芽(比喻)。
    举个例子,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后以眼耳色根见闻感受到;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么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议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所以嗔心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
    3)公案: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略)。

  • 第16题:

    注意琢磨《酒后》一剧人物说话的“潜台词”,即台词背后隐藏着的微妙心理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请举一二例加以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 《酒后》一剧人物对话潜台词丰富。如妻用征询的口气问夫:“为什么没有人爱他?”(“他”指客人)。夫的回答可谓简单:“因为他结了婚。”妻的辩护可谓意味深长:“那就算数吗?他就没有和他的太太同住过。”夫仍然是有口无心地继续介绍他的朋友(客人):“你不要因为看了他的外表很镇静,很凉淡,以为他失望。他的内部,有一把火在那里烧着。”“我相信有许多女人,初见了他的时候,一定怕他。其实他对于女人,是再温和没有的。”
    妻的回答虽然简单却意蕴丰富:“那我老早就看出来了。”
    有了以上的对话作铺垫,妻继而向夫提出吻客人的请求。读者看到此,不难看出这对看似感情不错的夫妻之间潜伏着一定的的感情冲突,这“一吻”暗含着妻子深藏多日的爱恋,绝非寻求刺激的胡闹。进而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位客人是妻所暗恋的对象,夫、妻和的客人构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三元结构”。

  • 第17题:

    如果坚信“佛陀是万能的,能够遣除一切痛苦”,这会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请举一公案说明。


    正确答案: 有了这种信心,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做到,绝对能遣除一切痛苦。
    以前扎扬堪布带一群人去朝拜拉萨,途中遇到了一伙强盗,要求他们交出所有的财产,当时眷属们惊惶失措、四处逃避,堪布告诉他们:“你们跑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可能得到究竟的救护,大家应该一心一意地念佛。”然后他自己坐在一块毫无遮拦的大石头上,专心地祈祷佛陀。强盗们特别不高兴,向堪布放了一阵枪,但除了在衣服上留下子弹的痕迹外,根本没有伤害到堪布,这些强盗见此情景,吓得四散而逃。

  • 第18题:

    为什么说组建一支称职的招募团队是十分重要的?


    正确答案: (1)员工的招募工作是一个由企业发起的向社会各方选择、吸纳新员工的工作过程。
    (2)招募人员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可度、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归属度,将决定他们是否能选择那些真正符合企业文化及其发展需要的员工。
    (3)招募人员对人自身的了解、对人格物质的把握和合理运用以及对空缺职位的工作性质的综合理解,也会影响到能否选择与工作相匹配的人选及其任职后的工作绩效。
    (4)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是招募团队成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
    (5)广阔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能力。
    (6)招募人员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比如对工作过程的把握和控制能力、亲和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敏感度、客观公正等,都会影响到是否甄选到企业所需的人员。

  • 第19题:

    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正确答案: 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至心祈祷佛菩萨,对今生、来世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请举公案说明。

    正确答案: 因为诸佛菩萨恒时以大悲双目凝视众生,如母亲对独子般慈爱,所以只要以信心祈祷他们,诸佛菩萨以悲心一定会赐予加持。
    1)对今生有利益:一个叫勒滚秋嘉的猎人,赤身裸体,从一棵树后准备暗中向獐子射火箭。这时一个人熊从后面走过来,把他压在下面搓揉。他念诵莲师遣除违缘的祈祷文“虎豹熊罴及毒蛇,旷野险隘猝相逢,意勿疑豫敬祈请,我与勇猛护法俱,驱除毒有情无疑,祈请邬金莲花生,遂欲赐成愿加持”,祈祷莲师救护。结果人熊放松下来,呆了一会儿就从他身上缓缓下来了,仅用眼角看了一下便逃走了。
    2)对来世有利益:一位具有强烈信心的老妇女,持诵了三亿遍观音心咒及十万遍度母赞颂偈。结果,一日晚上梦中有一位不同寻常的女人给了她一件蓝色衣服。又一天晚上梦到一位顶具发髻、身着白衣之人给她一串水晶念珠。尽管那位老妇人全然不知观修二位本尊的身色、标帜,但她心中铭记二尊名号,并生起虔诚的信心,仅以此念诵及信心力便获得了成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果坚信“佛陀是万能的,能够遣除一切痛苦”,这会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请举一公案说明。

    正确答案: 有了这种信心,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做到,绝对能遣除一切痛苦。
    以前扎扬堪布带一群人去朝拜拉萨,途中遇到了一伙强盗,要求他们交出所有的财产,当时眷属们惊惶失措、四处逃避,堪布告诉他们:“你们跑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可能得到究竟的救护,大家应该一心一意地念佛。”然后他自己坐在一块毫无遮拦的大石头上,专心地祈祷佛陀。强盗们特别不高兴,向堪布放了一阵枪,但除了在衣服上留下子弹的痕迹外,根本没有伤害到堪布,这些强盗见此情景,吓得四散而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请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 其一,文学是“人学”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文学是“人学”是说文学以人为对象,文学给读者展现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所以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