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必要吗?这些威仪是否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相同?为什么?

题目

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必要吗?这些威仪是否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相同?为什么?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有必要。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
不相同。世间的正式场合中,一般有比较规范的礼仪要求,如社交礼节、日常威仪等,但这些跟佛法上的要求有所不同。世间上的这些要求,如培训公司员工、宾馆服务员,要求他们的身口意应该如何,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或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而佛陀在律藏中制定的威仪,目的是为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最终获得解脱。因此,二者的终极目标有极大差别。
更多“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佛陀用生命修行,结果醒来后发现了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用生命去修,待因缘成熟,他也这样撞到了,撞得头破血流,结果醒来才发现,是眼睛的翳膜,把自己的眼睛遮住,使自己看不到外面的阳光,结果自己一直到外面去找光,这个翳膜就是“自我”,是自己“自我”遮障,让你看不到涅槃。如果修行目标放错,一直在世间有为法方面去修,或是到他方世界去找阳光,都还是找不到。所以修行要扣住重点核心,整个“十个结”,核心都是在“我”、“我慢”、“自我”作祟,如果你眼上那个翳膜去除掉,就会看到阳光本来就存在,本来众生就在极乐世界里,本来众生就在涅槃里,这时候你才能体会到无为、无学!

  • 第2题:

    获取平衡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

    • A、参与社会活动要分清主次
    • B、张弛有度的工作
    • C、制定使命并严格自律
    • D、让环境约束你

    正确答案:C

  • 第3题:

    预防切口感染最关键的措施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佛家修行的关键是坐禅,这一点与()是相通的,都主张通过身体的修练达到精神的升华。

    • A、儒家
    • B、道家
    • C、佛家
    • D、杂家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瑜伽是通过哪3个方面养生的()

    • A、调息
    • B、调身
    • C、调心
    • D、ABC都是

    正确答案:D

  • 第6题:

    佛陀是如何爆发出修行动力的?


    正确答案: 佛陀触及到众生的老病死情景,把皇太子的位置都放下了,因为他体会到,如果没有解开生死之谜,纵然当上国王,对生命的黑洞还是没有办法超越,纵然有再多的国土江山,也没有办法避开死亡黑洞,这就是佛陀看到世间的老病死,然后爆发出修行动力的原因。

  • 第7题:

    单选题
    瑜伽是通过哪3个方面养生的()
    A

    调息

    B

    调身

    C

    调心

    D

    ABC都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佛陀是如何爆发出修行动力的?

    正确答案: 佛陀触及到众生的老病死情景,把皇太子的位置都放下了,因为他体会到,如果没有解开生死之谜,纵然当上国王,对生命的黑洞还是没有办法超越,纵然有再多的国土江山,也没有办法避开死亡黑洞,这就是佛陀看到世间的老病死,然后爆发出修行动力的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佛陀用生命修行,结果醒来后发现了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用生命去修,待因缘成熟,他也这样撞到了,撞得头破血流,结果醒来才发现,是眼睛的翳膜,把自己的眼睛遮住,使自己看不到外面的阳光,结果自己一直到外面去找光,这个翳膜就是“自我”,是自己“自我”遮障,让你看不到涅槃。如果修行目标放错,一直在世间有为法方面去修,或是到他方世界去找阳光,都还是找不到。所以修行要扣住重点核心,整个“十个结”,核心都是在“我”、“我慢”、“自我”作祟,如果你眼上那个翳膜去除掉,就会看到阳光本来就存在,本来众生就在极乐世界里,本来众生就在涅槃里,这时候你才能体会到无为、无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佛陀坐禅时候怎样修行?

    正确答案: 佛陀闭关专修,主要是用“安那般那念”法,一切学人都可用出入息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佛陀规定那么多行住坐卧的威仪,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条?请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这并非只是出家人的戒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众生的心。上师如意宝说:“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自己的行为,应该让别人看起来很顺眼,能生信心。别人不生信心之事,都要舍弃,戒律里规定的学处,要老老实实去执行。”世间人不可能对所见一切都去观清净心,他们对人的评论,一般就是从外表威仪上去看。如果见到修行人行、住、坐、卧、吃饭做事都很寂静调柔,自然就会生起信心与恭敬,以此渐渐也能被引进佛门,修学佛法。如果我们行为野蛮无礼,别人见后就会生邪见。为了避免讥嫌,维护三宝圣洁的形象,每一个佛弟子都应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恒常保持如法威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必要吗?这些威仪是否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相同?为什么?

    正确答案: 有必要。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
    不相同。世间的正式场合中,一般有比较规范的礼仪要求,如社交礼节、日常威仪等,但这些跟佛法上的要求有所不同。世间上的这些要求,如培训公司员工、宾馆服务员,要求他们的身口意应该如何,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或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而佛陀在律藏中制定的威仪,目的是为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最终获得解脱。因此,二者的终极目标有极大差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世间的爱和佛陀的爱有什么区别?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正确答案: 世间的爱,所爱的范围有限,且带着自私的成分,非常虚伪、不可靠。而佛陀的爱,如同阳光一样普洒有情,是一切众生的无伪无偏至亲之导师,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佛陀因地时宁可捐躯献命,以种种难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赐给众生甘露法药。

  • 第14题:

    正一道的修行方法有()。

    • A、重内丹修炼
    • B、不尚符篆,不事黄白之术
    • C、以修真养性为正道
    • D、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

    正确答案:A,B,C

  • 第15题:

    经济电流密度是指通过各种经济、技术方面的比较而得出的最合理的电流密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佛教修行的关键是坐禅,这一点与()是想通的,都主张通过身体的修炼达到精神的升华。

    • A、儒家
    • B、道家
    • C、佛教
    • D、杂家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瑜伽是通过调息,调身,调心三方面来养生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世间上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这是不是就足够了?为什么?在这方面,世间人和修行人最关键的差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不足够。知道早晚会死,但不深入观修,真实的出离心无法产生,对解脱的修持的力量也就没有或者非常薄弱。世间人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追求今生的享乐,不懂得观修,一旦死亡临近,就手足无措。而修行人时刻观修死无常,以此为动力而精进闻思修行,死亡来临亦能坦然面对。

  • 第19题:

    问答题
    世间上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这是不是就足够了?为什么?在这方面,世间人和修行人最关键的差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不足够。知道早晚会死,但不深入观修,真实的出离心无法产生,对解脱的修持的力量也就没有或者非常薄弱。世间人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追求今生的享乐,不懂得观修,一旦死亡临近,就手足无措。而修行人时刻观修死无常,以此为动力而精进闻思修行,死亡来临亦能坦然面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瑜伽是通过调息,调身,调心三方面来养生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修行人抓佛陀、抓大师对吗?

    正确答案: 修行的目标不能放在经典上,也不能抓佛陀、抓大师。因为佛是指月的手指,经典是寻宝的地图。当有了闻思基础之后,应把目标锁定在了解大自然、体悟实相上,以大自然为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不正确。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是了义、有些不了义。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都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获取平衡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
    A

    参与社会活动要分清主次

    B

    张弛有度的工作

    C

    制定使命并严格自律

    D

    让环境约束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