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某职业中学班主任钱惠班上的一位学生林某,因结交朋友不当参与了重大盗窃案,被市公安局拘留,钱惠将这件事写成了一篇通讯报道,文中采用林某的真实姓名详细描述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并在当地的《晨报》上发表,钱老师的文章()A、能够体现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能更好地发挥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作用B、表现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大家对教育的思考C、违反了法律要求的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的规定D、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题目

某职业中学班主任钱惠班上的一位学生林某,因结交朋友不当参与了重大盗窃案,被市公安局拘留,钱惠将这件事写成了一篇通讯报道,文中采用林某的真实姓名详细描述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并在当地的《晨报》上发表,钱老师的文章()

  • A、能够体现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能更好地发挥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作用
  • B、表现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大家对教育的思考
  • C、违反了法律要求的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的规定
  • D、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D
更多“某职业中学班主任钱惠班上的一位学生林某,因结交朋友不当参与了重大”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初中二年级班主任刘老师班上的学生李某,因交朋友不当参与了聚众斗殴案,被公安局拘留.刘老师建议学校立刻将李某开除,以对其他学生产生警示作用。为了更好地对其他未成年人起到教育作用,刘老师将这件事写成了一篇通讯报道,文中采用李某的真实姓名详细描述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并在当地的晚报上发表。
    根据上述材料,刘老师的做法( )。

    A.能够体现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能更好地发挥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作用
    B.表现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大家对教育的思考
    C.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D.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答案:C,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刘老师在通讯报道中使用李某的真实姓名,属于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刘老师建议学校将李某开除,侵犯了李某的受教育权。

  • 第2题:

    丁拾得牛四后,因向钱某借钱便将牛四质押给了钱某,质押符合形式要件。张某发现牛四在钱某处主张返还,遭钱某反对,为此引起纠纷。下列表述正确
    的是:()

    A.钱某因合同取得质权
    B.钱某因善意取得质权
    C.钱某可向丁主张违约责任
    D.张某有权要求钱某返还牛四

    答案:C,D
    解析:
    。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更不能依合同取得,故钱某不享有质权。钱某可向丁主张违约责任,此责任为瑕疵担保责任。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CD。

  • 第3题:

    送报员误将姚某订阅的《北京晚报》投入钱某的报箱中。钱某取得该报属于(  )。


    A.侵权行为

    B.不当得利

    C.无因管理

    D.单方法律行为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基本概念分析应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不当得利的概念及构成条件。关于不当得利的概念及构成条件的内容上文已有阐述,在此不再重复。不当得利属于事件,因为不当得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而且这种利益的获取非出于当事人的意思创设,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不当得利可以基于给付以外的事实而发生,如基于第三人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本题中,钱某取得该报,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是由于送报员的误投而获得该报,钱某获得该报既没有合同的约定,也没有法律的规定;由于钱某取得该报,而使该报的真正拥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钱某取得该报属于不当得利。选项B是正确的,排除其他选项。 【评注】(1)应准确掌握不当得利的概念及构成条件,特别应注意的是,不当得利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不属于行为。
    (2)在掌握不当得利的概念及构成条件的同时,应准确理解侵权行为、无因管理和法律行为等相关概念,以便甄别。

  • 第4题:

    某小学班主任采用行为观察和评定的方法,用自己班上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加入少先队对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的影响。行为评定时,最先入队的几个学生所有项目评分都高。老师采用的观察是()。

    • A、自然观察
    • B、模拟观察
    • C、参与观察
    • D、以上都是
    •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某行政机关在执法中发现林某非法运营,遂扣押了林某的汽车,拟对其作出暂扣6个月驾照,并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则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因执法车辆紧缺,行政机关可以在扣押期间暂时使用林某的汽车
    • B、擅自使用林某汽车造成损坏的,可用罚款折抵
    • C、因公擅自使用林某汽车的,不会受到行政处分
    • D、因保管不当造成林某车辆损毁的,行政机关应予赔偿

    正确答案:A,B,C

  • 第6题:

    李某将私人服装厂的10箱西装委托个体出租司机钱某送往百货商店。钱某在途中将一箱西装(价值一万余元)放在朋友家里,并谎称因李某没有装好而在路上丢失了。钱某的行为可按()处罚

    • A、贪污罪
    • B、盗窃罪
    • C、侵占罪
    • D、诈骗罪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林某在餐馆吃饭,发现菜中有一苍蝇,老板提出免饭费,林某不同意,让老板赔偿500元,老板认为500元过多,林说让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报道此事,老板无奈掏出300元钱,林某即将茶碗砸在桌上,后老板凑齐500元给了林某。对此案的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林某的行为构成诈骗行为
    • B、林某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行为
    • C、林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损毁公私财物行为
    • D、对林某的行为应当分别决定处罚,合并执行

    正确答案:B,C,D

  • 第8题:

    学生林某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怀疑是他的同桌拿了,于是,班主任就把林某的同桌叫到办公室对林某进行搜身,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 A、人格尊严权
    • B、人身自由权
    • C、隐私权
    • D、名誉权

    正确答案:B

  • 第9题:

    胡某从境外走私了一批枪支弹药入境,为了安全起见,胡某找到他在乡下的朋友林某,托林某代为保管这批枪支弹药。林某满口同意,后胡某就将这批枪支弹药运到林某家的地下室藏起来,并付给林某1000元钱。林某的行为构成()。

    • A、储存枪支弹药罪
    • B、走私武器、弹药罪的共犯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单选题
    根据民法通则及相关规定,下列哪种情形存在不当得利?()
    A

    某地新建一公园,使得刘某在该公园周边的房屋大幅升值

    B

    银行工作人员因失误多给了孙某100元钱

    C

    赵某的朋友自愿替其偿还1万元债务

    D

    丁某在垃圾箱中捡到1台废弃的电脑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赵某盗窃了钱某的一辆价值2万元的摩托车,以500元的价格卖给了孙某。孙某在使用摩托车过程中被钱某发现,钱某到公安局报案。在公安局采取强制措施之前,经李某说和,赵某与钱某达成协议,由赵某付给钱某3000元,钱某到公安机关撤回举报。钱某收到3000元后,没有撤回举报,后赵某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被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刑满释放后,赵某诉至法院,要求钱某返还不当得利3000元。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

    构成不当得利,应返还给赵某

    B

    不构成不当得利,由钱某取得

    C

    属于非法所得,应予以收缴

    D

    赵某和钱某所达成协议属于无效行为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本题涉及不当得利的认定问题。《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本题中,从表面上看,钱某取得3000元没有合法依据,且导致赵某遭受损失,该3000元应构成不当得利,然而,赵某和钱某之所以达成此项协议,其目的是逃避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的规定,对于当事人从事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人民法院有权予以收缴。本题正确选项为CD。

  • 第12题:

    多选题
    (2014山东济宁)某职高班主任刘老师班上的学生李某,因交朋友不当参与了聚众斗殴案,被公安局拘留。刘老师将这件事写成了一篇通讯报道,文中采用李某的真实姓名详细描述了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并在当地的晚报上发表。刘老师的文章()。
    A

    能够体现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能更好地发挥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作用

    B

    表现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热点引起大家对教育的思考

    C

    违反了法律要求的报道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不得披露未成年人姓名的规定

    D

    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正确答案: B,D
    解析:

  • 第13题:

    学生林某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怀疑是他的同桌拿了。于是,班主任就把林某的同桌叫到办公室,对其进行搜身。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__________ 。

    A.人格尊严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答案:B
    解析:

  • 第14题:

    某医学院三年级学生苏某,在实习中受朋友之托,为林某做节育复通手术,因缺少临床经验,对突然发生的大出血束手无策,致使林某因失血过多死亡。苏某的行为构成 ( )。
    A.医疗事故罪 B.非法行医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刑法》第335条的规定,医疗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医务人员,苏某并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仅仅是实习人员,还不属于医务人员,因而其行为不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根据《刑法》第336条的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为他人进行节育复通手术,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而非非法行医罪。至于苏某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问题,根据刑法的规定,在刑法另外规定了以他人死亡作为犯罪构成要件或者要件之一的过失犯罪致人死亡的,应当分别依照有关条文定罪量刑,而不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而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本身就包括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因此,应当认定其行为构成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而非过失致人死亡罪。

  • 第15题:

    某学校在不久前发生了一起小学女教师在学生脸上刺字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该校某班一位学生发现其文具盒中的10元钱在课间不见了,遂报告班主任。班主任把学生王某叫来询问,王某不承认偷拿同学的钱。批评训斥过程中,该教师用锥子在王某脸上刺了一个“贼”字,并抹上红墨水。事件发生后,引起极大震动。该教师受到开除处分,学校和该教师共同承担了6万元的赔偿金。司法机关根据该教师事后的态度和对学生王某造成的损害,决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请你分析材料中的法律关系的类型;此案提及的法律关系的主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此案涉及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此材料中法律关系的类型有: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主体分别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学校、教师与行政机关;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学校、教师与受害者;刑事法律关系中的教师与司法机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有管理权、处分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受害者有请求赔偿权、加害人有赔偿义务;在刑事法律关系中司法机关有司法权。
    (3)此材料涉及的法律责任分别是:行政责任(开除);民事责任(赔偿);刑事责任(免责)。

  • 第16题:

    根据民法通则及相关规定,下列哪种情形存在不当得利?()

    • A、某地新建一公园,使得刘某在该公园周边的房屋大幅升值
    • B、银行工作人员因失误多给了孙某100元钱
    • C、赵某的朋友自愿替其偿还1万元债务
    • D、丁某在垃圾箱中捡到1台废弃的电脑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李某将私人服装厂的10箱西装委托个体出租司机钱某送往某百货商店。钱某在途中将一箱西装(价值一万余元)放在朋友家里,并谎称因李某没有装好而在路上丢失了。钱某的行为可按()处罚。

    • A、贪污罪
    • B、盗窃罪
    • C、侵占罪
    • D、诈骗罪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林某在餐馆吃饭,发现菜中有一苍蝇,老板提出免饭费,林某不同意,让老板赔偿500元,老板认为500元过多,林说让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报道此事,老板无奈掏出300元钱,林某即将茶碗砸在桌上,后老板凑齐500元给了林某。对此案的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林某的行为构成诈骗行为
    • B、林某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行为
    • C、林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损毁公私财物行为
    • D、对林某的行为应当分别决定处罚,合并执行
    • E、对林某决定行政拘留合并执行的期限不得超过20日

    正确答案:B,C,D,E

  • 第19题:

    学生林某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怀疑是他的同桌拿了。于是班主任就把林某的同桌叫到办公室,对其进行搜身,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 A、人格尊严权
    • B、人身自由权
    • C、隐私权
    • D、名誉权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某学校在1999年发生了一起学校女教师在学生脸上刺字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该校某班一位学生发现其文具盒中的10元钱在课间不见了,遂报告班主任。班主任把学生王某叫来询问,王某不承认偷拿同学的钱。批评训斥过程中,该教师用锥子在王某脸上刺了一个“贼”字,并抹上红墨水。事件发生后,引起极大震动。该教师受到开除处分。学校和该教师共同承担了6万元的赔偿金。司法机关根据该教师事后的态度和对学生王某造成的损害,决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请你分析材料中法律关系的类型;此案提及的法律关系的主体、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此案涉及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材料中法律关系的类型有: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的主体分别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学校、教师与行政机关;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学校、教师与受害者;刑事法律关系中的教师与司法机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有管理权、处分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受害者有请求赔偿权、加害人有赔偿义务;在刑事法律关系中司法机关有司法权。
    (3)此案涉及的法律责任有:行政责任(开除);民事责任(赔偿);刑事责任(免责)。

  • 第21题:

    张某为养牛专业户,因遇大雨牛棚倒塌,张某饲养的5头牛走散,分别被甲、乙、丙、丁、戊拾得。依照相关法律请回答下列问题。丁拾得牛四后,因向钱某借钱便将牛四质押给了钱某,质押符合形式要件。张某发现牛四在钱某处主张返还,遭钱某反对,为此引起纠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钱某因合同取得质权
    • B、钱某因善意取得质权
    • C、钱某可向丁主张违约责任
    • D、张某有权要求钱某返还牛四

    正确答案:C,D

  • 第22题:

    单选题
    学生林某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怀疑是他的同桌拿了,于是,班主任就把林某的同桌叫到办公室对林某进行搜身,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

    B

    人身自由权

    C

    隐私权

    D

    名誉权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某中学班主任钱某班上的一名学生,因交友不当,参与了重大盗窃案,被市公安局拘留。钱某将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在网络上发表,文中采用该学生的真实信息,详细描述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钱老师的文章()。
    A

    能够体现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能更好地发挥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作用

    B

    表现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大家对教育的思考

    C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D

    应该隐去该学生的姓名等任何可以推断出该学生真实身份的资料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题目中的钱老师在报道中应该隐去该学生的真实身份资料。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