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李某,女,二十五岁。初诊日期: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七日。半月前患半产,之后经血不断,自觉心中空虚而动,心神不安,夜寐不实,头目眩晕,倦怠乏力,做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未发现任何病证,但自己却痛苦至极,请中医治疗。 病例分析要求: ①该患应诊为何病何型? ②分析该患病因病机。 ③选择正确治法和方剂。

题目

李某,女,二十五岁。初诊日期: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七日。半月前患半产,之后经血不断,自觉心中空虚而动,心神不安,夜寐不实,头目眩晕,倦怠乏力,做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未发现任何病证,但自己却痛苦至极,请中医治疗。 病例分析要求: ①该患应诊为何病何型? ②分析该患病因病机。 ③选择正确治法和方剂。


相似考题
更多“李某,女,二十五岁。初诊日期: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七日。半月前患半产,之后经血不断,自觉心中空虚而动,心神不安,夜寐不实,头目眩晕,倦怠乏力,做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未发现任何病证,但自己却痛苦至极,请中医治疗。 病例分析要求: ①该患应诊为何病何型? ②分析该患病因病机。 ③选择正确治法和方剂。”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何某,女,44岁,已婚,教师。2014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暴躁,1天前生气后出现头痛胀痛,心烦。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上亢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为头痛胀痛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山栀9g,黄芩10g,丹皮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芍15g,夜交藤15g,茯神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董某,女,54岁。 初诊日期:1983年10月15日。由于操劳过度,复因情志惊恐所伤,逐渐酿成心悸胆怯,多虑善忧之病,失眠健忘,精神不易集中,疲乏无力,倦怠嗜卧,请某医师诊治,查舌质淡、苔白,两脉弦细,调治三周病愈。 病例分析要求: 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为何病何型? ③证候分析。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病因病机:操劳过度又为情志惊恐所伤,心脾胆气俱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脾失健运发为上述症状。
    ②诊断:1:心悸,心血不足型。2:郁症,心脾两虚型。3:证侯分析:由于操劳和惊恐所伤,心胆气虚,心神失养,则心悸胆怯。由于操劳和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脑失养而有失眠健忘,思想不易集中,疲乏无力,倦怠嗜卧,此为脾虚所致。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为心、胆、脾、俱虚之象。

  • 第3题:

    于某:女,58岁。 初诊日期:1984年7月18日。平素形体肥胖,口渴多饮。常有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食纳欠可。来诊时,头痛伴有眩晕,四肢沉重倦怠,麻木。医者视舌质较淡,苔白腻,诊其脉濡滑,从痰论治,药后获效。 病例分析要求: ①诊断分型? ②分析病因病机? ③分析用何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诊断:1:痰浊头痛。2:痰浊中阻眩晕。
    ②病因病机:素体肥胖且又多饮,湿浊中阻,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蒙敝清窍,故发为头痛眩晕。
    ③治法:化痰降逆,健脾和胃。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 第4题:

    纪某,男,18岁。 初诊日期:1983年7月29日。一周前,外感风热,开始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后转为咳嗽,胸痛,咳吐黄痰。由于失治,来诊前发展为发热胸闷,肌肤灼人,牙关紧闭,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两手挛急遂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 ①病者先后均患何病何型? ②试述病情演变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病因病机如何? ③来诊时应以何法、何方治疗?


    正确答案: ①病者初犯风热感冒,后患风热咳嗽,来诊前所患为热甚至痉。
    ②该患的病情演变共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侵犯肺卫,气机郁滞,肺失宣降。后发为咳嗽的病因病机是:邪入中阳明气分,热伤津液,筋脉失养。
    ③来诊时病属热甚发痉,治以泄热存阴,用增液承气汤治疗

  • 第5题:

    葛某:女:22岁。 初诊日期,1984年9日20日。患眩晕一年,每以劳累即发,月经来潮加重。由于迁延未治,半年后眩晕转变为时时作眩,神疲懒动,面色(白光)白,饮食减少,大便溏薄,两脉沉细无力。就诊于某医院。医者诊为气血亏虚之眩晕,以双补气血的归脾汤治疗,半月后眩晕好转。但月经来潮之后,淋漓不断,并有大便时脱肛。再次来诊。 病例分析要求: ①该患病变分几期?各期应诊为何病何型? ②分析来诊时病因病机。 ③来诊时以何法,何方治之为宜?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该患的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早期为眩晕,属气血亏虚型。由于迁延未治,半年后病情发展为气血亏虚型兼有阳虚的眩晕。由于医者只知补气血,不知升阳,故再次来诊时,发展兼有中气下陷之症。
    ②来诊时病因病机:气血亏虚,脑失所养,迁延失治之后,生化泛源,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而有上述脉证。
    ③来诊时以补养气血,益气升阳法治疗为宜,方剂用归脾汤加白术、升麻,陈庋、淮山为宜。

  • 第6题:

    白某,女,17岁。 初诊日期:1982年6月4日。一年前开始,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常有发作性的精神恍惚,每次持续3---5分,状如打瞌睡一样,过后周身不适,喜卧欲睡。常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例分析要求: ①分析病因病机。 ②诊断分型。 ③证候分析。 ④选何治法、遣何方剂为佳?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病因病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虚火内生,风阳升动,上扰清窍神明,发为本病。
    ②诊断分型:痫证(轻证),肝肾阴虚型。
    ③证候分析:平素肝肾阴虚,脑府失养,故头目不清,记忆力减退。肝肾阴虚,阴不敛阳,风阳升动,扰及清窍神明,则呈发作性精神恍惚。发作后,神志未复,而现周身不适,喜卧欲睡。手足心热,大便秘结,为阴虚所致,舌红苔少,脉细数系火旺之象。
    ④以滋补肝肾、潜阳安神之法,用左归丸加减治疗为佳。

  • 第7题:

    黄某,女,32岁。 初诊日期:1985年12月6日。长期心情抑郁,自觉心悸头眩,夜间少寐,心烦易怒。一年前有月经不调,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饮食减少,近期诸症加重,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 ①病者患有几种病症?应诊为何病何型? ②选择何法,何方治疗?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病者从临床表现上,患有五种病症,即眩晕、心悸、少寐、月经不调、郁证。但在诊断上,应该根据病因病机来诊断,因长期心情抑郁,故诊为郁证,阴虚火旺型。病者虽然临床症状表现很多,有的表现可独成一病,如心悸、头眩等,但到底诊为何病,应根据病史、病因病机全面考虑。本病人长期心情抑郁,先郁而后生他病,故诊断该是郁证为妥。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②治法为滋阴清热,镇心安神解郁;方用滋水清肝饮治疗为妥。

  • 第8题:

    李某,男,14岁,发热、咳喘3天,于1999年3月12日初诊。患者曾自用解热药效不显。现仍有发热,测体温38℃,汗出热不解,口渴,咳嗽,喘憋,二便正常。胸透示:双肺纹理增粗,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舌红苔黄,脉数。请写出:病名、辨证、病机分析,拟出治法和处方用药。


    正确答案: 病名:风温
    辨证:肺热壅盛
    病机分析:本证为风热病邪化热入里,热壅于肺所致。里热炽盛,肺气失于宣降为其病机特点。
    治法: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石膏30克,甘草5克。

  • 第9题:

    某患,女,36岁,近半年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月经不调,量多色淡,经期延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此系何证?并答出病机、治法、方药及方义分析。


    正确答案: 病证:心脾气血两虚证。
    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药:归脾汤
    黄芪12g、当归9g、龙眼肉12g、人参6g、白术9g、茯神9g、酸枣仁12g、远志6g、木香6g、甘草3g
    方义分析: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气养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补气,以助黄芪之力,当归养血以助龙眼肉之功,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

  • 第10题: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的要求是()。

    • A、未患某病的人
    • B、病例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某病,除研究因素外其他特征与病例组相同
    • C、病例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所研究的疾病、但某些可能影响患病的因素与病例组具有可比性的人
    • D、未患某病,其他特征与病例组相同
    • E、未患某病,与病例组具有同质的人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问答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男性,47岁。2个月前因气愤郁怒,突然发生两侧耳鸣,声若流水,耳内堵闷,听觉失聪,伴心烦,失眠,无眩晕,经中西药及针刺治疗无效。现双侧耳鸣,听力下降,睡眠欠安,多梦,头胀,口苦胁胀,便干,尿短色深,脉弦稍数。舌边尖红,苔薄黄。查见双耳鼓膜正常。电测听检查:双侧听力曲线之语言频率均在70dB以下。请写出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病机分析、证型、治法、代表方及用药。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耳鸣耳聋。
    西医诊断:神经性聋。
    证型:肝胆火热上犯耳窍证。辨证分析:怒伤肝,肝火上亢,清窍失利,故突发耳鸣、闭塞感、听力减退;火扰心神则睡眠欠安,多梦;肝病则口苦胁胀;肝火内郁,故便干,尿短色深,脉弦稍数,舌边尖红,苔薄黄。
    治法:清肝降火,通窍复聪。
    主方:龙胆泻肝汤。
    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丹皮、川芎、当归、红花、桑椹子、石菖蒲、路路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女性,50岁。初诊日期2002年5月20日,症见:头目眩晕,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月经先后不定,末次月经2002年5月10日,5日量少,色鲜红,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正确答案: 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证型:肾阴虚型。
    辨证分析:肾阴虚不能上荣于头目脑髓,故头目晕眩而耳鸣;阴不制阳,虚阳上越,故头面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肾虚则腰膝酸痛;肾阴虚冲任不固,则月经先后不定期,肾亏血少,则月经少。阴虚内热,热灼津液,故口干便秘,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主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用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龟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病例对照研究中,调查对象应选择

    A、病例组为确诊患某病的病例,对照组为未患某病的人

    B、病例组为确诊患某病的病例,对照组也是确诊患病的病例

    C、病例组为可疑患某病的病例,对照组是确诊患病的病例

    D、病例组为未患某病的人,对照组是确诊患病的病例

    E、病例组与对照组为未确诊患某病的人


    参考答案:A

  • 第14题:

    谢某,男,28岁.初诊日期:1984年9月10日。一年前患病虚劳,后发生遗精,自觉心中悸动不宁,头晕目眩,心烦少寐。至来诊前二个月,发展为心烦不寐,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健忘耳鸣,舌红,脉细数。医者通过望闻问切,认为病者患有多种病,给以恰当治疗。 病例分析要求: ①医者认为病者患多种病,应为哪些病? ②分析病因病机 ③如何治疗为宜?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根据病者病情,病者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四种病。
    ②病因病机:始患虚劳,进而遗精频繁,伤及肾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阳独亢。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神不守舍,故心悸,不寐。
    ③病者虽患有虚劳、遗精、心悸、不寐等病,但其总病因病机是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所致,故在治疗上,要滋补肾阴,交通心肾,以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加味治疗为宜.

  • 第15题:

    徐某:男,50岁。 初诊日期:1984年8月21日。平素喜食肥甘,饮酒量多,半月前,因恼怒而突然昏厥,不醒人事,手足厥冷,喉中有痰鸣音,呼吸促迫。半小后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歪斜,惟头目昏晕,倦怠嗜卧,苔白腻,脉沉滑。 病例分析要求: ①半月前恼怒昏厥为何病何型? ②本病与中风、痫证有何不同? ③应如何立法、选方治疗?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恼怒伤肝,气机逆上,壅塞心胸;蒙闭窍隧,而发为昏厥,此病为厥证,属于气厥。
    ②厥证与中风、痫证,均是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的痫证。但中风的昏厥,醒后多有后遗症,表现有半身不隧,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而痫证在昏厥的当时,有牛羊似的吼叫声,并口吐涎沫,醒后无后遗症。厥证发作时既无叫声,又无口吐涎沫,醒后无后遗症。
    ③痰厥治法为行气豁痰,以导痰汤加减治疗。

  • 第16题:

    吏某:男,28岁。 初诊日期:1984年8月30日。一年前患有遗精,每周遗精3至5次。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近半年来,自觉腰膝酸软,眩晕嗜卧,稍劳或活动后眩晕加重,神疲健忘。两耳似有蝉鸣,两脚沉重如脱,前来诊治。 病例分析要求: ①诊断何病何型? ②分析病因病机? ③本病阳虚,阴虚还应见何证?各如何治疗?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诊断:1:遗精,肾虚不藏型。2:眩晕,肾精不足型。
    ②病因病机:肾精不藏,阴虚火旺,干扰精室则遗精。遗精日久,精髓不充,不能上荣于脑,则发为眩晕。
    ③肾精不足的遗精,眩晕,尚有偏阳虚和阴虚的见证,偏阳虚者,还应见四肢不温,腰膝冷痛,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还应见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舌质红,脉弦细,偏阳虚,宜用补肾助阳之法,以右归丸加味治疗;偏阴虚、宜用补肾滋阴之法,以左归丸加味治疗。

  • 第17题:

    鲍某:女,38岁。 初诊日期:1983年12月7日。一年前,因外伤失血较多,发生头痛头晕,心悸怔忡。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每月月经来潮前后则头痛加重。此次来诊,证见头空痛,眩晕耳鸣,须卧床休息,伴有腰膝酸软,全身无力,并有白带,舌质略红,两脉细弱无力,根据脉证,调治二个月后,病情告愈。 病例分析要求: ①该患一年前患何病何型?来诊时又应诊为何病何型? ②分析来诊时病机。 ③以何法何方治疗为宜。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该患一年前所病当诊断为头痛,属气血亏虚型,来诊前也属头痛,是肾虚型。
    ②分析来诊时病机:一年前发生外伤失血,失血则气血亏虚,脑府失养,发为头痛;由于迁延失治,日久使其肾虚,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府失于滋养,故发展为头空痛。
    ③以养阴补肾,兼补气补血之法,用大补元煎合八珍汤治疗为宜。

  • 第18题:

    张某,女,三十二岁。 初诊日期:一九八二年五月七日。病者十五岁时,因上学冒雨涉水,患有两膝关节疼痛肿胀,手足麻木等症。之后每逢阴雨之时,便四肢疼痛,卧床不起,甚而浮肿尿少。本次发病较重,多方治疗无效,延贻近一个月来中医院治疗。病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左胸闷痛,心悸怔忡,气短无力,咳嗽咯血,面唇紫暗,声音嘶哑,尿少便溏,下肢浮肿。舌淡少胎,两脉细涩数而时止。 ①该患应诊为何病? ②分析病因病机。 ③试述正确治法及方剂。


    正确答案: 分析关注点
    ①该患诊断是:心痹。
    ②病因病机是:少年之时,外感湿邪,发为脉痹;脉痹不巳,内舍于心,心脉瘀阻,久而不愈,发为心痹。
    ③正确治法是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方选炙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加减为宜。

  • 第19题:

    患者,男,58岁。患高血压病6年余,常有眩晕头痛。近日来因工作紧张,头目眩晕加重,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口苦面赤,左上肢渐觉不利,舌红少苔,脉弦长有力。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化风,气血逆乱。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处方: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g、代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茵陈6g、生麦芽6g、川楝子6g、甘草4.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并能补益肝肾,为君。代赭石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壮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遂其条达之性,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和胃调中,防金石、贝壳类药物碍胃,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效。

  • 第20题:

    程某,男,16岁,学生。2001年7月12日初诊。患者近几个月来因学习紧张,感到视力模糊,眼球作胀,时有腰酸耳鸣,夜寐多梦,头昏,舌淡红、少苔,脉细。试析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针灸处方及方义。


    正确答案:病因病机:素体肝肾不足,加上用眼不当,使目络瘀阻,日失所养而致。
    诊断:近视。
    证型:肝肾不足证。
    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明日,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睛明、承泣、四白、太阳、风池、光明、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方义:足三阳经在经脉循行上均与日部有着密切的联系。睛明、承泣和四白分别是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眼部的腧穴,功善通经活络、益气明日,都是治疗眼疾的常用穴;太阳穴也在眼区,有通络明日之功;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与肝相通,两者相配可养肝明日。肝俞、肾俞、太冲、太溪可加强补益肝肾、养精明目的作用。

  • 第21题:

    病案分析题(请分析下列病案的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并写出治法、主方和用药)患者,男性,47岁。2个月前因气愤郁怒,突然发生两侧耳鸣,声若流水,耳内堵闷,听觉失聪,伴心烦,失眠,无眩晕,经中西药及针刺治疗无效。现双侧耳鸣,听力下降,睡眠欠安,多梦,头胀,口苦胁胀,便干,尿短色深,脉弦稍数。舌边尖红,苔薄黄。查见双耳鼓膜正常。电测听检查:双侧听力曲线之语言频率均在70dB以下。请写出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病机分析、证型、治法、代表方及用药。


    正确答案: 中医诊断:耳鸣耳聋。
    西医诊断:神经性聋。
    证型:肝胆火热上犯耳窍证。辨证分析:怒伤肝,肝火上亢,清窍失利,故突发耳鸣、闭塞感、听力减退;火扰心神则睡眠欠安,多梦;肝病则口苦胁胀;肝火内郁,故便干,尿短色深,脉弦稍数,舌边尖红,苔薄黄。
    治法:清肝降火,通窍复聪。
    主方:龙胆泻肝汤。
    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丹皮、川芎、当归、红花、桑椹子、石菖蒲、路路通。

  • 第22题:

    单选题
    病例对照研究中,调查对象应选择
    A

    病例组为确诊患某病的病例,对照组为未患某病的人

    B

    病例组为确诊患某病的病例,对照组也是确诊患病的病例

    C

    病例组为可疑患某病的病例,对照组是确诊患病的病例

    D

    病例组为未患某病的人,对照组是确诊患病的病例

    E

    病例组与对照组为未确诊患某病的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患者,男,58岁。患高血压病6年余,常有眩晕头痛。近日来因工作紧张,头目眩晕加重,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口苦面赤,左上肢渐觉不利,舌红少苔,脉弦长有力。分析病例,作出中医证的诊断,拟定治法,开出处方,并分析方义。

    正确答案: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化风,气血逆乱。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处方: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g、代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茵陈6g、生麦芽6g、川楝子6g、甘草4.5g;水煎服
    方义分析: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并能补益肝肾,为君。代赭石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壮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遂其条达之性,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和胃调中,防金石、贝壳类药物碍胃,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