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M,以及免疫球蛋白M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题目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M,以及免疫球蛋白M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请简述免疫球蛋白M,以及免疫球蛋白M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A的种类,以及免疫球蛋白A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分为血清型IgA与分泌型IgA(SIgA)两种。
    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母乳、鼻腔分泌液、支气管分泌液及胃肠道分泌液。S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合成,SIgA浓度变化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
    [参考值]成人血清IgA为0.7~3.5g/LSlgA唾液平均为0.3g/L泪液为30~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 第2题:

    请简述血清转氨酶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40U/L(速率法37℃);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40U/L(速率法37℃);ALT/AST≤1。
    2.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明显升高,ALT/AST>1。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时,出现酶-胆(红素)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破坏,预后不良。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血清转氨酶处于较高水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转氨酶持续在较高水平或反复波动达半年以上,则应考虑慢性肝炎的诊断。
    (3)肝硬化:血清转氨酶可有轻、中度增高或降低。
    (4)肝癌、阻塞性黄疸:血清转氨酶可呈轻、中度增高。
    (5)其他疾病:如心功能不全、急性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多种化学毒物或药物(如砷、氯丙嗪、四环素、利福平、异烟肼等)均可导致肝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血清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6)急性心肌梗死:以AST增高为主,在发病后6~8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高峰,4~5天后降至正常。

  • 第3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M,以及免疫球蛋白M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的Ig,不论是在个体发育中还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IgM都是最早出现的抗体。IgM是分子质量最大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IgM具有强的凝集抗原的能力。天然同族凝聚素(抗A、抗B)、冷凝集素及伤寒沙门菌的抗体均属此类。
    [参考值]成人:0.5~2.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大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LE等。由于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的Ig,因此单纯IgM增加常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宫内感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0.2g/L时,表示有宫内感染。此外,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
    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MM、先天发生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 第4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G检测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为人体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占总免疫球蛋白的70%~80%,属再次免疫应答抗体,即机体再次感染的重要抗体。它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都有抗体活性,也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参考值]7.0~16.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等。
    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 第5题:

    请简述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STB)和结合胆红素(CB)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血清总胆红素5.1~17.1μmol/L(0.3~1.1mg/dl),10L清结合胆红素1.7~6.8μmol/L(0.1~0.4mg/dl)。
    [临床意义]
    1)STB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溶血性黄疸通常<85.5μmol/L,肝细胞黄疸通常<171μmol/L,阻塞性黄疸>171μmol/L。
    2)CB/STB<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50%为阻塞性黄疸。

  • 第6题:

    问答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M,以及免疫球蛋白M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应中的Ig,不论是在个体发育中还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IgM都是最早出现的抗体。IgM是分子质量最大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5%~10%。IgM具有强的凝集抗原的能力。天然同族凝聚素(抗A、抗B)、冷凝集素及伤寒沙门菌的抗体均属此类。
    [参考值]成人:0.5~2.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大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SLE等。由于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的Ig,因此单纯IgM增加常提示为病原体引起的原发性感染。宫内感染可能引起IgM浓度急剧升高,若脐血中IgM>0.2g/L时,表示有宫内感染。此外,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IgM呈单克隆性明显增高。
    降低:见于IgG型重链病、IgA型MM、先天发生免疫缺陷症、免疫抑制疗法后、淋巴系统肿瘤、肾病综合征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A的种类,以及免疫球蛋白A检测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分为血清型IgA与分泌型IgA(SIgA)两种。
    前者占血清总Ig的10%~15%,后者主要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母乳、鼻腔分泌液、支气管分泌液及胃肠道分泌液。S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合成,SIgA浓度变化与这些部位的局部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密切相关。
    [参考值]成人血清IgA为0.7~3.5g/LSlgA唾液平均为0.3g/L泪液为30~80g/L初乳平均为5.06g/L粪便平均为1.3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IgA型MM、SLE、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MM、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简述免疫球蛋白G检测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为人体含量最多和最主要的Ig,占总免疫球蛋白的70%~80%,属再次免疫应答抗体,即机体再次感染的重要抗体。它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都有抗体活性,也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参考值]7.0~16.6g/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2)病理性变化
    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答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等。
    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请简述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一)参考值
    1.1.03~2.07mmol/L;合适水平:>1.04mmol/L;减低:≤0.91mmol/L。
    2.电泳法:30%~40%。
    (二)临床意义
    1.HDL增高:HDL增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发生有重要作用,HDL与TG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的发病呈负相关。HDL增高还见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2.HDL减低: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及应用雄激素,β-受体阻滞剂和黄体酮等药物。

  • 第10题:

    请简述血糖、血脂检测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一)空腹血糖检测
    1.参考值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mmol/L;邻甲苯胺法:3.9~6.4mmol/L。
    2.临床意义
    (1)空腹血糖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病理性增高见于:
    ①各型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和胰高血糖素瘤等;
    ③应激性因素,如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急性脑血管病等;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强的松等;
    ⑤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的肝病、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⑥其他,如高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
    (2)空腹血糖减低:血糖低于3.9mmol/L为血糖减低,血糖低于2.8mmol/L为低血糖症。生理性减低见于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
    病理性减低见于:
    ①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等;
    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缺乏;
    ③肝糖原贮存缺乏,如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肝癌、肝淤血等;
    ④急性乙醇中毒;
    ⑤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如Ⅰ、Ⅲ型糖原累积病等;
    ⑥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⑦非降糖药物影响,如磺胺药、水杨酸、吲哚美辛等;
    ⑧特发性低血糖。
    (二)血清脂质检测
    1.总胆固醇(TC.
    (1)参考值:合适水平:<5.20mmol/L;边缘水平:5.23~5.69mmol/L;升高:>5.72mmol/L。
    (2)临床意义:
    总胆固醇增高见于:
    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类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
    ③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和血液浓缩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等。
    总胆固醇减低见于: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②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急性肝坏死;
    ③贫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剂等。
    2.甘油三酯(TG)
    (1)参考值:0.56~1.70mmol/L;合适水平:≤1.70mmol/L;升高:>1.70mmol/L。
    (2)临床意义:
    甘油三酯增高见于:
    ①冠心病;
    ②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高脂饮食和阻塞性黄疸等。
    甘油三酯减低见于:
    ①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
    ②严重的肝脏疾病、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三)血清脂蛋白检测
    1.高密度脂蛋白(HDL)
    (1)参考值:1.03~2.07mmol/L;合适水平:>1.04mmol/L;减低:≤0.91mmol/L。
    (2)临床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见于:
    ①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②可见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以及应用雄激素、β-受体阻滞剂和孕酮等药物。
    2.低密度脂蛋白(LDL)
    (1)参考值:合适水平:≤3.12mmol/L;边缘水平:3.15~3.16mmol/L;升高:>3.64mmol/L。
    (2)临床意义;
    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见于:
    ①判断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
    ②其他如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肥胖症以及应用雄激素、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
    低密度脂蛋白减低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吸收不良、肝硬化,以及低脂饮食和运动等。

  • 第11题:

    请简述总胆固醇(TC)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一)参考值
    1.合适水平:<5.2mmol/L。
    2.边缘水平:5.23~5.69mmol/L。
    3.升高:>5.72mmol/L。
    (二)临床意义
    1.TC增高:
    见于: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类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
    ③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血液浓缩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
    2.TC减低:
    见于:①甲亢;
    ②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急性重型肝炎;
    ③贫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剂等。

  • 第12题:

    请简述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测定:
    (1)参考值:斑点杂交法和RT-PCR法:阴性。
    (2)临床意义:
    阳性结果:
    ①HCV感染的早期诊断,HCV-RNA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转阴提示HCV复制抑制,预后较好。
    ②动态观察HCV-RNA和抗-HCV的变化,可作为预后判断和干扰素等药物疗效的评价指标。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
    (1)参考值:ELISA和RIA法:阴性。
    (2)临床意义:
    阳性结果:
    ①抗-HCV阳性是有传染性的标志,_并不是保护性抗体;
    ②慢性丙型肝炎时,抗-HCV的阳性率约为70%~80%,故阴性者不能排除患丙型肝炎的可能;
    ③IgM主要用于早期诊断,持续阳性可作为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指标,或提示病毒持续存在,并有复制能力;
    ④IgG阳性提示有HCV感染,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 第13题:

    请简述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STP)60~80g/L,白蛋白A.40~55g/L,球蛋白(G)20~30g/L,A/G为(1.5~2.5):1。
    2.临床意义
    (1)急性或局灶性肝损害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A/G比值仍可正常。多数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可正常,而球蛋白增加;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
    (2)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并可随病情加重而愈见明显。白蛋白逐渐下降者预后不良,白蛋白减少到25g/L以下者易出现腹水。
    (3)血清总蛋白高于80g/L或球蛋白高于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主要因球蛋白增加引起,见于肝硬化、慢性炎症、慢性感染、恶性淋巴瘤、M-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血清总蛋白低于60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主要由白蛋白减少引起,可见于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营养不良或吸收障碍等疾病。
    (5)A/G比值倒置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好转时白蛋白则可回升,A/G比值也趋于正常。
    (6)血清球蛋白降低见于生理性减少、免疫功能抑制和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 第14题:

    问答题
    免疫球蛋白M检测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请简述尿常规检测查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一)一般性状
    1.尿量
    (1)参考值:正常成人尿量为1000~2000ml/24h。
    (2)临床意义:尿量增多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①暂时性多尿: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等;
    ②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
    ③肾脏疾病等。
    尿量减少指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而低于100ml/24h,则称为无尿。
    ①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有效血容量减少等;
    ②肾性少尿: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可导致少尿;
    ③肾后性少尿: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等。
    2.尿液外观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因食物、药物等影响,尿液可呈淡黄色或深黄色。
    ①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②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③胆红素尿: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④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⑤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3.尿液气味尿液的气味主要来自尿液中的酸性物质。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尿有鼠臭味。
    4.尿液酸碱度(pH)
    (1)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0之间。
    (2)临床意义:尿pH降低主要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尿pH增高主要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5.尿液比重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
    (1)参考值:1.015~1.025之间,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2)临床意义:尿比重增高主要见于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比重降低主要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二)化学检查
    1.尿蛋白
    (1)参考值: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2)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
    病理性蛋白尿: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中毒;
    ③混合性蛋白尿:见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④溢出性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等;
    ⑤假性蛋白尿: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等。
    2.尿糖
    (1)参考值:尿糖定性试验阴性,定量为0.56~5.0mmol/24h尿。
    (2)临床意义:
    血糖增高性糖尿:
    ①糖尿病最为常见;
    ②其他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均可出现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
    ③其他: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血糖正常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等。
    暂时性糖尿:①超过肾阈值的生理性糖尿,如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或静注大量葡萄糖后;
    ②应激性糖尿,见于强烈的精神刺激、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疾病等疾病。
    假性糖尿: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黄连、大黄等,可使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
    3.尿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
    (1)参考值:阴性。
    (2)临床意义: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
    非糖尿病性酮尿:见于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1)参考值:尿胆红素定性阴性,定量≤2mg/L;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mg/L。
    (2)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增高见于:
    ①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
    ②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
    ③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等。
    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
    (三)尿沉渣显微镜检测
    1.细胞
    (1)红细胞
    1)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定量检查0~5个/μl。
    2)临床意义: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
    1)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个/HP,定量检查0~10个/μl。
    2)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3)上皮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2.管型
    (1)透明管型:偶见于健康人;剧烈运动、高热、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少量;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2)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高热、金属(镉、汞、铋)中毒等。
    (3)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等。
    (4)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等。
    (5)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晚期、肾衰竭等。
    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3.结晶体一般临床意义较小。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请简述血小板检测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血小板计数(PC.:参考值(100~300)×109/L。
    2.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PC低于100×109/L称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恶性淋巴瘤等;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等。
    (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超过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