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当前,中国医药卫生改革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与困难。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现在医药卫生改革的问题与关键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治理环境问题的认识。


    答案: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3)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1)经济因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积极而有效的环境治理。国内外大量的环境治理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措施、缓减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一、加强环境治理领域的立法执法 20世纪60年代末环境问题开始引起公众的普遍强烈不满发达国家居民开展了世界规模的抗议环境破坏的运动。在此背景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迫切性也认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前后及以后大多数发达工业化国家开始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严格规制企业的污染行为并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1970年日本对“公害对策基本法”进行了全面修改明确了生活环境的优先地位并相继制定了与公害相关的14项法律特别是在1973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害健康损害补偿法”对于涉及到大气污染的健康损害明确规定应向企业征收税金。美国则在1969年依据其国家环境政策法精神规定公共事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实现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目的。而瑞典则为了保证环保法律的执行在全国5个区域设立了环保法庭还设立了国家环保最高法庭专门审理环保案件。在这方面中国应加快完善环境法律体系把环境治理法制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执法能力、强化环境执法方面进一步加强环境领域各类专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加强对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大气、土壤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执法监管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法律合作努力构建体系完善、执行顺畅的环境治理法制环境。二、充分运用市场化治理工具 环境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是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基本手段。但强制性的手段也具有成本高、不利于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缺点。因此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通过征收环境税、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以降低治理成本和激励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达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灵活性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治理中多采用命令型环境政策工具虽然收到的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但付出的直接和间接环境治理成本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抑制了经济增长。80年代末以后美国政府改进环境政策开始制定和实施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多采用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工具不但使环境污染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理和控制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而世界上环境治理比较成功的瑞典早在1991年就推出了碳排放税随后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在瑞典总税收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碳排放税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使得能源使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我国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利用经济手段来开展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环境税收体系完善鼓励节能环保的财税体系深化绿色税收、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实施包括资源税、排污收费、环境补偿费、超标罚款、排污权交易、治理设施保证金、对节能产品补贴等治理措施运用市场工具强化环境治理的成效。三、完善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有效的环境治理要求必须完善治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执法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都强调公众权利的保护环境立法、执法环节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社会公众的吸纳和利益诉求注重社会各界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众的有效参与。例如美国在《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环境立法中就作出了政府报告环境资源信息披露的规定在《1980年综合环境反应补偿与责任法》、《资源保护与恢复法》等法律中作出了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规定规定中明确了公众的知情权建立了环境信息对公众公开的法律制度。而一些发达国家则确立了环境领域的公民诉讼制度。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计划与评价法》和《环境犯罪和惩罚法》将诉讼权赋予公民规定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任何人不管自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该角度看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保领域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环境治理机制确保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直接参与鼓励和支持环境非政府组织、民间学术机构和团体与政府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 第2题:

    据你了解当前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推行区域卫生规划,严格收入制度,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2)把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非营利性医院政府适当给予经费补助,并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医疗收费执行政府指导价格。营利性医院自主经营,价格放开。
    (3)理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成立卫生监督所,强化卫生执生监督职能。成立疾病控制中心,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4)医院药品采购实行统一招标,门诊药房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
    (5)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聘用制,进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 第3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有效控制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我国一贯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特别是2003年“非典”之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同时,我国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对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免费疫苗接种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
    二是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三项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经覆盖2亿多城镇职工、1亿多城镇居民和8亿多农村居民。同时,我国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是建立了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17.0万家增加到29.8万家,其中医院19852家,乡镇卫生院39876家;病床床位由204万张增加到370万张;卫生人员由310万人增加到590万人。此外,有村卫生室61.4万个,乡村医生88.2万人。同时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控制和疑难杂症救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新型城市服务体系,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8%的市辖区和93%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四是不断完善医药生产、流通、监管体系。1978年~2006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1%,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医药商业企业约12万家,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药服务。全国共有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机构近2700个,技术机构约1000个,监管人员6.4万人;建立了农村药品监督网和药品供应网,农民用药更加安全、方便、便宜。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制度逐步完善。
    五是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1978年的68.2岁增加到目前的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94.7/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下降63.9%;婴幼儿死亡率由1981年的34.7‰降低到2008年的14.9‰,下降57.1%。这些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 第4题:

    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正确答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第一,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
    第二,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又有战略步骤,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习真正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日程表,还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因此,目前亟需解决的,是需要干部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于牺牲既得利益。这是对党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党性和执政能力的真正考验,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 第5题: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正确答案: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为改革开放,我们不仅看到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且发现了自身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既增强了忧患意识,也坚定了胜利的信心。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但以高耗能、高污染为典型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国民收入差距过大现象仍然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突出问题,根源在于体制机制弊端,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寻求良策。改革形成既有经济发展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的体制机制,涉及各种社会关系调整,必然触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没有坚强决心和巨大勇气不行。
    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也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中国多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经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所谓攻坚克难,就是改革要打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不合时宜的既定利益格局,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
    中国搞如此大的改革,肯定会存在一些曲折,但也不能因此放弃。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来抓发展,促改革,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发展是主轴,改革是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在稳定的大前提下加快发展,实现长期健康持续发展。”
    今日的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

  • 第6题:

    问答题
    当前,中国医药卫生改革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与困难。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现在医药卫生改革的问题与关键是什么?

    正确答案: 我国的新一轮医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突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但医改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也摆在面前。
    第一,公立医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尚未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仍对改革形成制约;有序的就诊秩序尚未建立,医疗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
    第二,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形成无缝衔接,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药价虚高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
    第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不断凸显,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今后的医改重点要放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
    第一,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破除以药补医;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薪酬制度体现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从严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医用设备配备。
    第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基本医保的市级统筹,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非公立医疗机构。
    第三,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扩大全科医生执业试点。进一步落实基层用人自主权,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总之,继续深化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我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配合医院的改革措施,为医改的落实尽自己一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现今中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正确答案: 教育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育评价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育评价功能的正常发挥,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改革,以有效发挥其功能。
    (1)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①评价的价值取向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教学能力与学习成绩,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例如,对一位好老师的评价只趋于课上的是否好,所带学生的成绩高不高,至于这位教师的人格品质如何,能否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循循善诱,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什么影响等,几乎不予考虑。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只看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人们关注的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年级排名的前后等,而不是学生内心的感受,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学生的辛苦与付出,学生的整体发展等。
    ②评价标准较单一。评价标准机械单一,有一种“一刀切”的现象,即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与学生,过于强调其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③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者相对忽视。
    ④评价方法单调,对一切进行量化评价。现行中小学教育评价中有一种将一切都想量化评价的趋势,可事实是很难做到的。例如,对一所学校进行的评估,从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到办学水平,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有些却无法量化,如政治思想教育、德语原理、师德师风建设等。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有的工作难以细化、量化,如对教师的成果评价,发表论文等可以量化,但他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带来的影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却是无法量化的等。
    ⑤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2)对中小学教育评价进行改革的策略
    针对先进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改革的主要策略有:
    ①充分认识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评价时,要认识到教育评价不仅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还有改进和激励的功能,而后两个功能是更为重要的。所以,在教育评价中,要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重视其改进和激励功能,使学校、教师或学生能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②实现教育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在评价内容上,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成果等,还要对其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以促使其多方面发展。在评价方法上,就要克服单一的、量化的评价方法。要以质的评价统整,与量的评价相结合,形成多元的评价方法;还可采取解释性、鉴赏性、批评性,综合素质评定,成长记录等质性评价和测量、统计的量化评价;还可采取多元参与、自主评价、等级评定等评价呈现方式。
    ③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在教育评价中,要实现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对不同的教师、学生或学校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提高评价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他们在各自的层次上向前发展,最终走向自我完善。
    ④实现评价的主体性,重视自我评价。在教育评价中,要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对自身的评价当中,发挥其积极性,而不是让其成为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使其在自我评价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你认为当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样改革?

    正确答案: 随着国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近年来科技投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为1.76%,达到7063亿元。与科研投入逐年提高相悖的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从2007年的全球第28位连续两年下降到2009年的第32位。2010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虽位居世界第一,但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之外,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所以,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限的科研投入并未全用在“刀刃”上。
    改革投入体制,避免科研立项的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强化科研投入归口预算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避免项目重复投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构建企业为主的应用研究投入体系,将立项和经费投入纳入公共监督之中,防止经费过度集中。建立国家科研管理平台,实现各类科研计划的联网查重,严禁多头申报、重复立项,促进科研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完善科技分类评价和跟踪评价制度,基础研究应建立面上项目绩效评估和战略基础研究评估相结合的机制,把学术评价、管理评价,与创造性价值、目标关联以及创新效应影响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同行评议和专家学术评估行为;应用研究应加大项目经费产出与成果转移的绩效考核。加快制定《科研阿行评审条例》,引入规避利益冲突原则,提高匿名评审比重。制定《学术成果保护条例》和《技术成果转移法》,杜绝将独立课题拼装成千万元级和亿元级大项目的“造峰运动”。完善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监管打击科研经费欺诈行为
    借鉴美国“模块式资助”和香港的经费额度模式,允许科研经费使用有一定的灵活性。提高科研经费劳务分配比例,体现智力劳动者价值。预算结余可按适当比例作为项目人跟踪评估和后续研究的经费支持。加大重大项目抽查审计和效益性审计力度,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经费追踪督查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严厉打击科研经费欺诈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题14

    你认为自己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为什么?


    正确答案:

     

    分析 这个问题可以让面试人了解你的价值观。你选择谈论的事情将揭示出你的道德标准以及你的侧重点。
      
        错误回答 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是非常艰难的。你知道,我顺利完成了学业,我很自豪自己能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评论 从表面上看,这种回答似乎无懈可击,很多人可能也用过类似的回答方式,但是,事实上它存在着几个方面的缺陷。首先,学生求学在今天是相当普遍的,因此这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其次,这种回答集中强调一个进行的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活动,并不能突出你的独特性。
      
        正确回答 (这里我并没有给出一种具体的方法来供你参考,但我建议你考虑一下,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有哪些能突出你的独特性。比如,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被选举为班长,妥善处理了一次家庭危机,写了一篇综合性的校报文章,在辩论赛中获胜,重新制作一台汽车引擎,重组一个部门,成功地开发一条新生产线……)
      
        评论 在这些例子中,每一个实例都应该是独特、深刻的,而且它能够将你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要记住,对于你的成就,你并不需要得到正式承认。你运用这些实例只是想表明自己做得很出色,很为之自豪。花费点时间想一想这方面的事情。这种方法比千篇一律的“我顺利完成学业”更有效果。
      

  • 第10题:

    当前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推行区域卫生规划,严格准入制度,实行卫生安全行业管理。
    (2)把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非营利性医院政府将适当给予经费补助,并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医疗收费执行政府指导价格。营利性医院自主经营,价格放开。
    (3)理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成立卫生监督所,强化卫生执法监督职能。成立疾病控制中心,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4)医院药品采购实行统一招标,门诊药房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
    (5)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聘用制,进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 第11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全面建立中国特色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2题:

    你认为当前阻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样改革?


    正确答案:随着国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近年来科技投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为1.76%,达到7063亿元。与科研投入逐年提高相悖的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从2007年的全球第28位连续两年下降到2009年的第32位。2010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虽位居世界第一,但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之外,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所以,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限的科研投入并未全用在“刀刃”上。
    改革投入体制,避免科研立项的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强化科研投入归口预算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避免项目重复投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构建企业为主的应用研究投入体系,将立项和经费投入纳入公共监督之中,防止经费过度集中。建立国家科研管理平台,实现各类科研计划的联网查重,严禁多头申报、重复立项,促进科研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完善科技分类评价和跟踪评价制度,基础研究应建立面上项目绩效评估和战略基础研究评估相结合的机制,把学术评价、管理评价,与创造性价值、目标关联以及创新效应影响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同行评议和专家学术评估行为;应用研究应加大项目经费产出与成果转移的绩效考核。加快制定《科研阿行评审条例》,引入规避利益冲突原则,提高匿名评审比重。制定《学术成果保护条例》和《技术成果转移法》,杜绝将独立课题拼装成千万元级和亿元级大项目的“造峰运动”。完善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监管打击科研经费欺诈行为
    借鉴美国“模块式资助”和香港的经费额度模式,允许科研经费使用有一定的灵活性。提高科研经费劳务分配比例,体现智力劳动者价值。预算结余可按适当比例作为项目人跟踪评估和后续研究的经费支持。加大重大项目抽查审计和效益性审计力度,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经费追踪督查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严厉打击科研经费欺诈行为。

  • 第13题:

    发展离不开改革,还需要创新。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正确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理论创新很重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创新要有紧迫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增强紧迫感,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增强创新能力上,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动的体制环境。
    经济改革离不开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综上,才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 第14题:

    问答题
    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正确答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第一,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
    第二,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一提到政治体制改革,有些人马上就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多党制扯在一起,于是在有些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似乎成了禁区。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又有战略步骤,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一方面,权力主体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织策划者、推动者和具体操作者,而另一方面,权力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需要改革的对象。通过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习真正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恰恰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日程表,还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因此,目前亟需解决的,是需要干部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勇于牺牲既得利益。这是对党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党性和执政能力的真正考验,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有效控制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我国一贯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特别是2003年“非典”之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同时,我国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对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免费疫苗接种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
    二是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三项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经覆盖2亿多城镇职工、1亿多城镇居民和8亿多农村居民。同时,我国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是建立了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17.0万家增加到29.8万家,其中医院19852家,乡镇卫生院39876家;病床床位由204万张增加到370万张;卫生人员由310万人增加到590万人。此外,有村卫生室61.4万个,乡村医生88.2万人。同时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控制和疑难杂症救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新型城市服务体系,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8%的市辖区和93%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四是不断完善医药生产、流通、监管体系。1978年~2006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1%,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医药商业企业约12万家,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药服务。全国共有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机构近2700个,技术机构约1000个,监管人员6.4万人;建立了农村药品监督网和药品供应网,农民用药更加安全、方便、便宜。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制度逐步完善。
    五是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1978年的68.2岁增加到目前的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94.7/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下降63.9%;婴幼儿死亡率由1981年的34.7‰降低到2008年的14.9‰,下降57.1%。这些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